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发展对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 104·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区域发展
重在下降 。 2004年 , 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之和 占城市总数的 7.63%, 大城市占 12.37%, 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 35.1%和 44.8%。城市 规模结构接近金字塔型 , 逐步趋向合理 。
区域发展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化水平增长缓慢 。 尽管如此 ,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 经济社会背景和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条件 , 其城镇化 率比全国同期水平仍高 12.16 个百分点 , 在我国四 大区域当中也是最高的 。
2.东部城镇化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 ,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 对 人才 、资源 、技术以及资本吸引力大 , 产业集聚进一 步促进人口聚集 , 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 地区 。 2005 年 , 东 部 地 区 城 镇 化 率 52.84%, 比 1990年增长 22.07个百分点 , 年均增长 1.47个百 分点 , 在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 。 东部地区内部 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沿海城市已出现一种新 的城镇化发展形态 , 即郊区城镇化和城市郊区化 , 这 主要是由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和产业扩散带动起来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 转变的历史过程 , 是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统 一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 展的必要条件 , 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 70%左右 , 要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 城镇化 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 本文立足于我国东部 、 中部 、西部 、东北四大经济区域 , 以省级区域为单元 , 揭示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 , 分析城镇化 与经济发展关系 , 以促进区域城镇化健康发展 。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东部地区未来要进一步向“创新驱动”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应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准确地衡量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资源等各方面水平上的差距,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与全球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为各地方政府找准在全球、全国的定位和差距,制定未来改革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三期”叠加阶段,区域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各省级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体系的不同,地区分化趋势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中部地区降势趋缓,西部地区下滑明显,东北地区缓中存忧”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更多、更复杂。

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优势。

中部地区降势趋缓: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发展较为全面,近年来该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西部地区下滑明显: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上游,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承受经济波动的能力明显偏弱。

东北地区缓中存忧:东北地区面临的困难较多,在当前产能过剩严重和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东北三省单一且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其主导产业重工业产值增速回落明显,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成分;城市区域布局不合理,城市人口集中度不够,大中小城镇规模一等级结构有待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粗放,日益不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

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

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60年来,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心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20世纪19年代末以来,由于各地加快了推进城镇化的力度,加上在宏观政策上大大减少了城镇化的阻力(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城镇化的速度空前加快,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城镇化过程给国家带来了GDP的增长,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

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

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对于农民来说,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带动整个国民消费。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

本次讨论我们围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揭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真正需求和发展目标, 进而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1.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存在虚高问题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3.9%,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IZl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比同等城镇化水平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城镇服务业发展也远为滞后。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严格地说,这些人不属于被城市化了的人口。

如果剔除这部分人,则中国城镇化水平更低。

2.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

除原有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也开始形成。

2006年, 我国城镇人口5. 77 亿人, 城镇化率43. 9%。

由于各地基础不同, 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从区域来看, 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东部沿海地区较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低。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知识概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包括城镇化发展速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功能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阶段;2.掌握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和原因;3.分析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3.1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阶段3.1.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城镇化历史悠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经济比较发达,城市规模大,城市功能齐全。

同时,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还面临着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3.1.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城镇化相对滞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低,但城镇化加速发展。

其中,崛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涉及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等多种因素。

3.1.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人口占比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

其中,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2 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和原因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主要原因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2.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同;3.投资、政策等因素的作用。

其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3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包括: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2.促进城市经济和产业升级;3.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

同时,城镇化进程也面临城市扩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和环保等方面注重平衡和协调。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由教师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详细讲解,介绍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和原因。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及原因,以及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但是,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经显得不够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国来说,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1.人口迁移与流动: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下,主要是农民到城市找工作和生活,但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迁移和流动,既有城市居民到其他城市生活和工作,也有农民在乡村就地转移和城市周边建设新型城镇。

2.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城市化与环保并行。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环保问题,保护优质绿地和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智能化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转型为智慧城市,利用高新技术与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

例如,大数据技术可帮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优化城市规划。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1.城市转型: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更新和改造,提高城市品质和吸引力。

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和维护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2.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更大规模的城市化,要求城市间进行协同发展,形成新型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不仅能够集聚人口和资源,还能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

3.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光强调城市的发展,更重视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角度出发,提高城市的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

4.推进农村特色小镇建设:新型城镇化也强调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以提升乡村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

在小镇建设中,体现特色与民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5.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城镇化也要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高对人民的服务质量,并且规避公共服务不均的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不可避免的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1.生态环保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有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环境问题,例如重金属污染、垃圾处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摘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趋势;问题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1、城镇化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仅用30年左右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近1% 的增长率。

按照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 后趋于平缓,我国还有约20 个百分点的差距,按年均不低于1% 的速度,快速城镇化时期还将持续15 ~20 年。

但是,我国如此快的城镇化率,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因素上,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相当一部分人的低社会保障,以及较低的公共服务能力等。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这些因素要求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城镇化建设将从空间城镇化模式转向人口城镇化,更加关注提供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途径提高城市整体消费能力。

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城镇的发展将从注重规模建设向改善城市功能转变,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为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2、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 % 一70 % 时, 城镇化将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未来20 年, 我国城镇化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并将经历高峰发展时期和接近拐点发展时期;估计中国城镇化的拐点在65 % 一75 % 之间;2030 年左右将达到城镇化的拐点;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 争取在20 年内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 以赶上和超过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据估计,世界城市化将于2050 年达到70 % 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3 五大区域内部三大城市指数
东部 中部 东北 西北 西南
二城市指数 1. 133 四城市指数 0. 505 十一城市指数 0. 492
1. 805 0. 634 0. 463
1. 079 0. 449 0. 492
2. 421 0. 961 0. 797
2. 971 1. 485 1. 385
资料来源: 由 201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2. 五大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差异显著 为了更充分地揭示各个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态 势,本文计算了 2000———2009 年各个省区的城镇人 口 增长绝对值。其中城镇人口增长最多的10 个省
收稿日期: 2012—03—20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08&ZD044)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钟少颖,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北京 100836) 。
70% 的城市。城镇化率增长都比较缓慢,符合诺塞 和巨型城市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其他地区以人口低
55
中州学刊 2012 年第 3 期
于 50 万人的中小城市为主。
表 2 五大区域城镇规模体系结构 单位: 城市个数Βιβλιοθήκη 万人>1000
500 —1000
200 —500
100 —200
50 —100
< 50
合计
2012 年 5 月 第 3 期( 总第 189 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May,2012 No. 3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发展对策*
钟少颖 宋迎昌
摘 要: 中国城镇化发展在水平、速度、空间格局等方面区域差异显著。与此同时,东、中、东北、西北、西南五大区
东、吉林和辽宁。其中东北三省的城镇化率增长速
( 二) 五大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特征
度比较缓慢,符合城镇化率处于该区间的地区城镇
根据 201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统计显示,目
化减速的特点。但是浙江、广东的城镇化仍然保持 前我国城市总人口超过 500 万人的城市有 11 座,其
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可能因为该区域是我国主要 中 6 座位于东部沿海地区。2 座位于西南地区,分
2. 城镇数目相对人口分布密度区域差异并不显 著
相比较而言,各地区每千万人拥有城市数的差 异远没有城市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显著。东北地区每 千万人拥有的城市数量最多,为 8. 17 个; 西北地区 次之,为 6. 57 个。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差别不大, 分别为 4. 76 个和 4. 71 个。西南地区最低为 3. 50 个。其中每千万人城市数量居前 8 位的省级地域单 元中,只有海南属于沿海地区,其余均为西北部和东 北省份。这说明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未来城镇化 的路径不在于新增城市数量,而是提高现有城市对 人口的吸纳能力。东部、中部和西南地区每千万人 城市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各自的情况不同。 东部地区虽然每千万人城市数偏低,但是其实很多 东部地区区县已经达到设市的标准但没有设市。中 部地区每千万人城市数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关 键原因在于中部地区的中小城镇发展比较缓慢。西 南地区则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大规模展 开新城镇建设。
10 位城镇化率的均值为 64. 68% ,后 10 位城镇化率
的均值为 33. 21% ,相差 31 个百分点。
表 1 五大区域城镇化水平
地区
东部 东北 中部 西北 西南
城镇化水平 56. 65% 56. 87% 42. 26% 42. 52% 37. 88%
资料来源: 据 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 三) 五大区域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1. 城镇数目地域分布密度区域差异显著 沿海和中部地区城市分布密度较高,东北地区 略低。东部 地 区 是 我 国 城 镇 化 发 展 最 为 发 达 的 地 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城市密集区。城市之间地理 和经济联系比较紧密,有利于发展城市群和大都市 圈。中部地区城市地域分布密度也比较高,但是以 中小城市为主。 西部地区城市地域分布密度最低,尤其是西北 地区,不仅远远低于沿海、东北和中部地区,还明显 落后于 西 南 地 区。 西 北 地 区 的 城 市 主 要 集 中 在 陕 西、宁夏和 甘 肃 三 个 省 份,并 且 呈 现 明 显 的 轴 线 分 布。城市分布稀疏,相互之间联系比较薄弱,独立性 强,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同城化或者城市群发展的条 件。 西南地区的城市除成渝城市群以外,其他城市 都呈散点式分布。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城市之间 交通联系比较困难。 56
宋迎昌,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836) 。
54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发展对策
份分别为河南、广东、江苏、河北、山东、安徽、四川、 明中东部地区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 湖南、江西和浙江。全部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这说
图 1 2000—2009 年各省城镇人口数和城镇人口增长率情况
速。
于这一区间,但是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却低于中部地
城镇化率处 于 30% —50% 的 省 份 河 北、四 川、 区的其他省份,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
图 2 各省 2000 年城镇化率与 2001—2009 年城镇化增长率关系图
数据来源: 2001—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
城镇化率处于 50% —70% 有浙江、黑龙江、广 姆曲线的规律。
数据来源: 2001—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 2000—2009 年各省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相 江西、安徽、广西、湖南、陕西、宁夏、重庆、山西、山
应各省 2000 年城镇化率的关系情况看,基本符合诺 东、海南、江苏、福建、内蒙古、浙江是城镇化率增长
塞姆曲线,2000 年城镇化率低于 30% 的西藏、云南、 最为迅速的地区。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 1% 以上。
域自身的地理、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完全不同。因此,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东部地区要进一
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化质量。东北地区要注意提高主要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城市
群和城市圈。注意城乡统筹发展。西北地区要促进人口向城市主要是大城市集中,同时注意能源城市和边贸城市
建设。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少量的城市密集区,对于边缘区域要大力发展特色城镇。
表 4 五大区域内城镇相对于面积和人口的分布密度
东部 中部 东北 西北 西南 全国平均
每万公顷 0. 0256 0. 0112 0. 0163 0. 00191 0. 00335 0. 00687 城市数
每千万人 4. 76 8. 17 4. 71 6. 57 3. 50 4. 855 拥有城市数
资料来源: 由 201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一、五大区域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 一) 五大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特征 1. 城镇化率区域差异显著 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市
空间格局分布非常不平衡。根据 2010 年全国统计
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自东向西总体
上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最
高,达到 56. 87% ; 东部地区次之,为 56. 65% 。值得
关键词:区域城镇化; 区域城镇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 2012) 03—0054—06
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跨过 50% 大关,意味着 中国进入了城市时代。但是,站在全球角度来看,中 国的城镇化依然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 低于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中国城镇化的下半程怎 么走是个值得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要坚持中国特 色,坚持差异化发展,不搞一刀切。本文从东部、东 北、中部、西北、西南五大区域出发,从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于区域人口和区域面积的城 市数量、城镇规模结构和城市群发育水平等不同层 面分析和揭示中国五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和态 势,探讨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 挑战,提出各个区域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不同着力点 和政策选择,希望对五大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参 考借鉴意义。
的人口流入地区,外来人口的城镇化推动区域内的 别为重庆和成都; 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各 1 座,分
城镇化率仍然保持较高增长。
别是哈尔滨、武汉和西安。200 万—500 万人的超大
北京、天 津 和 上 海 是 我 国 城 镇 化 率 3 个 高 于 城市共 31 座,东部地区占据 16 座。说明特大、超大
贵州、甘肃 4 个省份的城镇化率增长比较缓慢。河 但是同时处于该区间的新疆、青海两个西北地区的
南的情况比较特殊,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 2000 省份城镇化率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这可能与这两个
年的城镇化率只有 22% ,但是随着近 10 年来,河南 省份本身人口总数有限,且分布稀疏,不宜大规模推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城镇化率增长比较迅 动城镇化发展有关。中部地区的湖北城镇化率也处
东部 2 4 16 30 25 154 231
东北 0
1
3
5 21 59 89
中部 0
1
7 25 35 100 168
西北 0
1
2
7 12 58 80
西南 1
1
3 15 16 50 86
资料来源: 201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在区域大城市集聚程 度比较适中,区域城镇规模结构比较合理,说明东北 和东部地区大中小城市比较协调。中部城市的二城 市指数偏高,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较适中, 显示中部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武汉为单中心的城市规 模体系。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 3 个城市指数都偏高。说明这两个地区除了一两个 核心城市之外,其他都是人口比较少的中小城市,缺 乏中间 人 口 规 模 的 城 市。 城 市 人 口 分 布 呈 现 两 头 大、中间小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