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合集下载

中国财政史2012

中国财政史2012

井田制:
私田
奴隶主城堡


性质: 奴隶社会国家土地公有制
纽带:土地 想一想
西周——彻
说法不一,占主流的说法:彻是贡、助两法 并行。畿内用夏朝贡法,无公田;畿外用商 之助法。
周代专款专用的九赋九式(红色的是田赋)
邦中之赋 四郊之赋 邦甸之赋 家削之赋 邦县之赋 邦都之赋 关市之赋 山泽之赋 币余支付 城郭 去国100里 去国200里 去国300里 去国400里 去国500里 宾客之式(招待) 刍秣之式(饲料) 工事之式(工程) 匪颁之式(分赐 ) 币帛之式(货币) 祭祀之式(祭祀) 羞服之式(膳服) 荒服之式(丧纪) 好用之式(赐予)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夏商西周
夏 商 西周


夏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 夏建立之后,是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礼运》 大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开始,到桀灭亡,共约470年。
西周
周王
异 同 姓 姓 功 王 臣 室 贵 贵 族 族 | 姜 周 召 成 尚 公 王 (齐) 公 子 弟 伯 禽 (鲁)(燕)(晋) 先 代 帝 王 后 代 和 边 远 氏 族 部 落 首 领
《周朝诸侯分类示意表》
尧 舜 商 后 后 后 代 代 代 (蓟) (陈)(宋)

量入为出与建立储备。 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思考: 现代社会,只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吗? 现代社会,有无财政收入储备?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制度与税收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制度与税收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制度与税收政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诸侯国纷争不断、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经济制度和税收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税收政策展开讨论。

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起来。

由于大量的战争和土地易姓,土地逐渐集中在少数豪强和贵族手中,农民则成为他们的佃户。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商品经济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逐渐兴起。

冶铁业和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民开始大规模种植粮食、棉花等农作物,商品交换日益频繁。

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经济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三、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个诸侯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政策。

主要的税种包括田赋、商税、工匠税等。

1. 田赋田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种税种,也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诸侯国会根据所征收的土地面积和丰收情况,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赋税。

田赋的征收主要用于国家的军事开支以及各项官员的工资和奖赏。

2. 商税商税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纳税的一种形式。

各个诸侯国都会根据商人从事商业活动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收。

商税的征收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也能够促进商业活动的发展。

3. 工匠税工匠税是对手工业生产者征收的一种税种,用于支持国家的军事和工程建设。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兴盛,工匠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四、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税收的大小和征收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和商人的积极性。

如果税负过重,会导致农民和商人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其次,税收政策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如果税制公平、征收方式合理,能够激发人民创造力和劳动积极性。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 改革赋税征收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办法。管仲 对田赋的征收采取税负与土地等级相结合的办法,即按 土地的肥瘠、面积的大小,分等级定级,差别征税,上 等地多征,下等地少征,以肥补瘦,以余补缺,突破了 奴隶社会“籍田以力”的劳役地租范围,这是税制的一 大进步,也是管仲财政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
• “取民有度”的征收原则。管仲主张“薄赋敛”,“轻 税制”,从培养税源出发,丰年多征,歉年少征,从 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农业收益不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春秋时期各国的财政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收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历史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由奴
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地方分裂割据向中央集权统一的过渡时期。
(三)鲁国的财政改革
• 春秋中期,井田制日趋瓦解,鲁国于宣公十五年(公 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这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而作出的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我国由奴隶 社会逐转变为封建社会。
• “初税亩” 实行按亩征税,课征对象由“人”改为 “地亩”,不问公田还是私田,一律”履亩征税“。 凡纳税之田,国家承认私有,并允许买卖,这就使土 地私有制合法化,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向土地耕种者征 收赋税,不再以土地所有者身份收取地租,“租”与 “税”逐渐分离。
• 其次,工商业发展,过去为政府垄断的“工商食官” 现象被打破了,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加强了生产活动 与市场的联系,这又推动了商业发展。商品流通范围 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经商人员显著增加, 市场欣欣向荣,商人往返贸易,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 流,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也带来了都市的扩大和繁荣 。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 一、财政收入 1. 田税 2. 军赋 3. 其他收入
• 二、财政支出 1. 军事支出 2. 祭祀支出 3. 王室支出 4. 俸禄支出 5. 其他支出 • 三、财政管理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 秦汉时期的赋役 • 秦汉时期的工商税收 • 秦汉时期的官营事业及卖官鬻爵 •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 秦汉时期的财政管理
2. 严格重农抑商政策,重点打击富商巨贾 3. 大肆开疆扩土 4. 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5. 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农田水利
• 四、昭帝宣帝中兴 • 五、王莽错位的改革 • 六、建武永平的经济恢复 • 七、永元以后经济的衰落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与户口制度
•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 二、秦汉时期的户口制度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 1. 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
阶级统治 2. “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促进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3. 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 三、汉武帝的开疆扩土
1. 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削弱和打击地方 势力
• 一、唐朝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1. 唐朝的土地制度 2. 唐朝的户籍制度 • 二、唐初的租庸调制 ✓ 唐朝主要实行过两种赋役制度:租庸调制
度和两税法。
• 三、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1. 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过渡时期的赋税 2. 两税法的实施 • 四、田赋的预征 • 五、唐朝的徭役制度 1. 唐朝的兵役 2. 唐朝的力役与资课
• 三、三国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 • 四、三国时期的财政管理制度 1. 财政管理机构 2. 工商税收及漕运的管理制度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一)名词解释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

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

(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第一节 夏代经济(1)

一、夏代简史(约2000BC-1500BC)夏代共14世,17 帝,约400年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 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了“天下 为家”的局面。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 夏朝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设置了军队,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监狱,建筑了城墙,建立了 奴隶制国家机器。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 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夏朝已经使用铜器,但因当时铜很珍贵,没有用于农业生产。 夏朝人用木制的鹭耒耜等种地翻土,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那时,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 抗他的统治。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 机起兵,向夏进攻,打败了桀,夏朝灭亡了。
第二节 西周财政思想

一、租赋概念:


1、“贮”具有地租、赋税的双重涵义。这是由于土地制度实 行“封建领主所有制”的结果。 2、“租”为劳役地租,体现地租剥削制度;“赋”从武从贝, 意为军事战争而征课的税收,一般为谷米税。“税”的含义 更深刻“以禾兑(换)(自由?)”。 量入为出;国家预算;重视谷物之储蓄。
第一节 夏代经济(2)

二、夏文化的社会生产:农业

生产工具:石、木器、骨器、蚌铲 水利浇灌、造酒;天文历法 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玉器制造 治水与土地公有制(欧洲奴隶制是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含义
思考讨论题:中西方 土地所有制差异的根 源是什么。

三、土地制度

财政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财政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财政发展史这一重要课题。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今天,我将从历史的角度,为大家梳理我国财政发展史,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份丰富的知识盛宴。

一、古代财政发展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财政制度尚未形成,国家财政主要以征税为主。

当时,征税对象主要是农业,征税方式有实物税、力役税等。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祭祀、战争和官吏俸禄等方面。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改革财政制度。

齐国管仲提出“轻重之术”,主张通过调节粮食价格来控制国家财政。

楚国吴起实行“法治”,强化征税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和官吏俸禄等方面。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财政制度逐渐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工程建设、官吏俸禄等方面。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财政制度相对混乱。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和地方官员俸禄等方面。

5.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财政制度进一步发展。

隋朝实行“均田制”,推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

唐朝实行“两税法”,进一步规范税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工程建设、官吏俸禄等方面。

二、近现代财政发展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财政陷入困境。

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试图振兴国家财政。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

这一时期,我国财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北洋政府实行“新税制”,试图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然而,由于战乱不断,国家财政仍然困难。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为财政发展奠定基础。

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

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

中国财政思想史
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
16
• •
二是反对聚敛 《大学》认为:“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故有“与其有聚敛之 臣宁有盗臣”。 • 三是培养税源问题 • 在这一点上,《大学》发展了孔 子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思想, 提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 之者寡;为之者急,用之者舒,则财 恒足矣”。
• 一、孔子简介 • 孔子(公元前 551--前479年), 名丘,是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是中国古代最 伟大的教育家和思 想家。
中国财政思想史 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 4
孔子的财政观点不多,看起来 也比较简单,但它们却对后世两千 多年的封建社会的财政思想却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关于孔子的思想, 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以下引文 均见于《论语》中。 • 二、孔子的财政思想 • (一)义利观念
8
• (四)重农富民思想 • 他认为,对于百姓,第一件应该 做的事是“富之”,然后才是“教 之”。他又说:“所重民,食、丧、 祭”。 • (五)税源与税率 • 孔子很强调培养税源,不同意竭 泽而渔的征课方式。他说:“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在税收负担上,孔子主张什一税。
中国财政思想史 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Hale Waihona Puke 9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
12
• 一是重视理财 • 在儒家经典中,《周易》重视理
财的观点是非常特出的,在《系辞》 中宣称“崇高莫大乎富贵”。关于义 与利的关系,《易传》认为“利者, 义之所和也”,而“利物是以和义”。 这是以财利的各得其宜作为“义”的 基本内涵,因此,它也把“利”归入 君子的“四德”之一。主张“能以美 利利天下”。
中国财政思想史 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地位日跌,所辖地区不断缩 小。王室辖区的缩小必然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 加之后来许多诸侯拒不向,各诸侯强国逐渐萌 发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作霸主的野心。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 王勾践曾一度称霸中原。
春秋时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 初年,见于文献者约有十几国。当时的大 国有秦、魏、赵、韩、齐、楚、燕,即 “战国七雄”和越国。小国有周、宋、卫、 中山、鲁、滕、邹等。
3.城市
齐都临淄经春秋以来200多年经营,至战国时,工 商活跃,人口众多。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有了市。市是农副产品和手工 业品的交易场所。在每个较大的城市里,都设有 市。市区四周有“市门”出入,设有“市吏”管 理,并征收市税,市中经商者都有“市籍”。市 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城邑的性质,除政治功能之 外开始具有了经济意义。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况 第二节 各国财政改革和田赋制度 第三节 工商税收和贡 第四节 财政支出 第五节 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周室衰微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申侯、鲁侯及许文公在 申(今河南南阳市北)地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 就是周平王。平王虽立,但无力驱逐犬戎,在晋、 郑等诸侯的支持下,他决定放弃易受犬戎侵扰的 首都镐京,于公元前770年把周的都城东迁到洛邑 (今河南洛阳西),史称“东周”。
2.交通
进入春秋后,各国间争战、会盟频繁,道路交通 发展更为迅速。
水路交通在古代比陆路更重要。除江、淮、河、 济四大水系外,在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 部又有汝水、颍水、菏水、泗水。为提高水运能 力,春秋时开始兴修运河,济水与泗水之间开凿 了深沟。春秋末吴国开凿了邗沟,通江淮,经鸿 沟,北会济、汝、泗水而达黄河,扩大了以鸿沟 为主的水上交通网。
需要,当然主要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战国时代
从公元前481年,齐国田常夺取政权到公元前356年秦国的 商鞅变法,在这150年左右的时间里,各国地主阶级通过 不同形式,先后把政权夺到自己手中,建立了地方性封建 政权。顺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各大国从政治、经济等各方 面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改革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下列几 方面:(1)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允许土 地自由转让和买卖;(2)农业上要求突破原有的耕作方法和 管理方法;各国间商业交换的发展,也要求消除各国道路 关卡的限制,要求度量衡的统一,货币的统一;(3)各国为 了保存自己,必须壮大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达到这一 目的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求改革和整顿财政制度,增加 财政收入。 1.魏国变法 2.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
第二节 各国财政改革和田赋制度
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 二、各国财政改革 三、田赋制度
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
(一)土地制度改变的主要原因 (二)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
(一)土地制度改变的主要原因
1.封建制度的没落 2.赋税负担增加 3.土地争夺战争 4.人口增加的影响
(二)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
(三)秦并六国
前316年秦向西南发展势力,攻灭蜀国和巴 国;前325年秦继魏、齐之后开始称王。之 后,秦国继续对外兼并,前221年,秦灭齐, 至此,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500余 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农业的进步和工、商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交通和城市
第三节 工商税收和贡
一、职贡 二、工商税收 三、盐铁专卖
一、职贡
职贡是在奴隶社会里,诸侯对国王(周王 子)以及弱国对强国的物品输纳,它受爵 位高低的限定,也有输纳时间的限定,还 有数量多少的限定。职贡的目的是求得天 子或大国的谅解和保护。职贡始终是弱小 诸侯国的一个沉重负担。
二、工商税收
进入春秋以后,随着山林川泽的逐渐开发, 手工业和商业也日渐繁盛,从而形成了新 的税源。
(一)山泽之税 (二)关市之税 1、关税。 2、市税。
三、盐铁专卖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策有两大改变:第一是土地私有制 度的建立,第二是专卖政策的产生,这两种政策上的创制, 对于后世的财政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土地兼并 战争扩大,人们对土地私人占有欲望的日 益滋长,使土地分配制度向土地私有制度 的方向加速发展;经济发展,人民财富增 加,土地私有是财产制度建立必然的结果; 货币发达,人民可以以货币买卖土地,并 使土地为己有,这又是使人民对于土地发 生极大的诱惑。这就是该时期土地私有倾 向产生的三个因素。
管仲提出推行盐铁专卖的理由有四点: 第一,加重征税的弊害太多。 第二,实行盐专卖,国家可获巨利。 第三,必须由国家垄断盐的生产权和运销权,以保证盐专 卖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之不致于流失。 第四,非产盐国也可用低价输入产盐国的盐,再以高价销 售的办法来获取大利。
(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 3.冶金、盐业、漆器业 4.私人手工业
(二)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 许多城市都变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
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 春秋战国之际,金属货币大量增加,这与
当时交换经济的发达是相一致的。
二、各国财政改革
(一)春秋时期 (二)战国时代
(一)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迫于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各国相继任用一批有远 见的政治家思想家进行政治的、军事的和经济等 各方面的改革,其中大多是和财政有密切关系的。
1.管仲在齐国的改革 2. 晋国的改革 3.鲁宣公的改革 4.楚国的改革 经济改革是大国兼并的需要,是地主经济发展的
三、田赋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土地占有制度的渐变,导致 田赋制度也在发生变化。 1、相地衰征 2、初税亩 3、用田赋
此外,田赋的改革还有魏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 力之教;吴起在楚变法,秦商鞅在秦国变法定为 田租、口赋制度。可见,从力役地租制到实物地 租,不仅是税制上的大变革,也是社会性质的变 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