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 -2005年的五年间,渝中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综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五年来,渝中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GDP)在2004年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2005年达到了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69.0%,五年内年均增速达到11.1%,比全市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0.9%)高0.2个百分点, 2005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97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333美元,继续在全市居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全区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增长,商贸、金融、信息、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经过五年的调整,第一产业已随化龙桥地区的改造而全面退出渝中区,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1.9%下降到11.4%,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00年的78.1%上升到88.6%;2005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73.7%,五年内平均每年以11.7%速度递增。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五年来,渝中区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6190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11200万元,增加了49295万元,平均每年净增额达到985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区级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以21.7%的速度增长。
二、商贸业商贸业取得长足发展。
五年来,渝中区围绕建设长江上游和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商贸业,商贸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全区商贸销售总额2005年实现580.2亿元,以平均每两年增加百亿元的进程连上几个台阶,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1%。
《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新作为呈现新变化——《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重庆市统计局局长蓝庆华《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
统计公报展现了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在新常态下谋求新作为、实现新变化,全市经济平稳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增长《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重庆经济同全国一样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位居全国第1位,高于全国增速3.5个百分点,经济实现了平稳健康增长。
从经济波动幅度看,全年季度累计增速波动幅度在0.1 个百分点以内,总体处于合理范围。
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从要素保障看,用电量、交通运输、存贷款余额等指标平稳运行,与经济增长相匹配。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速放缓适应了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就业、居民收入、物价指标处于良好运行态势。
二、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后,全市相继出台并完善了相关配套措施,各区县也依托自身区位和功能定位要求,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全市各区域初步形成特色发展、差异发展、联动发展新格局,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2014 年,都市功能核心区服务业发展加快,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了较快发展,渝东北、渝东南两个生态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经济,取得较好成效。
《统计公报》显示,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重心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2%,占比达78.0%,达到全国服务业先进发达地区的水平。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7年3月5日)一、综合二、农业三、工业和建筑业四、固定资产投资五、国内贸易六、对外经济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八、财政、金融九、城市建设十、教育和科学技术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08.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1.29万人,增加45.3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7%,提高1.5个百分点。
人口出生率为9.9‰、死亡率为6.5‰,分别上升0.5和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4‰,上升0.4个千分点。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2。
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9215元,比上年增加2585元,增长15.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266元,增长18.1%;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25元,增长6.7%;人均财产性收入193元,增长2.5%;人均转移性收入2564元,增长0.6%。
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399元,增长9.0%。
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比上年增加65元,增长2.3%。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10元,比上年增长20.3%;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350元,减少12.5%;人均转移性收入187元,增长26.1%。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791元,比上年减少5.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05元,增长2.9%,其中用于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18.1%、10.0%、14.4%、23.2%和11.9%。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2.2%。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6.78万人,比上年增长4.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5.12万人,比上年增长7.3%;参加失业保险193.01万人,增长2.6%。
2009年重庆市平均工资情况及解读

重庆市2009年平均工资主要情况及解读2009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原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0965元,比上年增加3980元,增长14.7%。
公布2009年城镇私营单位劳动统计数据尚属首次,2009年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7414元,比上年增加1849元,增长11.9%。
一、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情况地区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
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一小时经济圈”32171元,其次是“渝东南翼”27571元,“渝东北翼”26294元。
但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年平均工资最低的“渝东北翼”增幅最高,达到17.8%,其次是“渝东南翼”17.1%,“一小时经济圈”14.2%。
主城九区的年平均工资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增幅相对较低。
分地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单位:元,%各行业年平均工资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大部分行业增长在3000元以上。
分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情况单位:元,%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2009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7414元,比上年增加1849元,增长11.9%。
各行业年平均工资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大部分行业工资增长都在1000元以上,但年平均工资和增幅都低于非私营单位。
分行业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单位:元,%三、年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和调查方法1、城镇非私营单位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联营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它经济单位,不包括私营经济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城镇非私营单位劳动工资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即由街镇(乡)统计站收集辖区内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劳动统计报表,(也有部分单位由区县统计局直接收集),审核无误后上报区县统计局,区县统计局对报表再次进行审核,无误后汇总并上报市统计局,由市统计局审核、汇总得到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总数,上报国家统计局,待国家统计局评估认定后公布使用。
2010年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4-28 9:35:00 重庆统计局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重环境、重民生、重政策”的“三重”理念,加快“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收官”,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永川发展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格局基本显现,为“十二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
经重庆市统计局核定,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30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25.4%,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29.12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106.08亿元,增长13.8%。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7.9%,金融业增长17.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2.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房地产业增长6.0%,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22.4%和11.8%。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比重继续提升。
2010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43078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在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为68.1%。
非公经济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0.6:52.2:37.2调整为9.7:54.9:35.4,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其增幅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回升。
根据调查统计,2010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5%、烟酒及用品上涨1.9%、衣着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5.5%、交通和通讯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3.7%。
199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农业
农业生产连续五年获得好收成。199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08亿元,按可比价格
计算比上年增长4.0%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到1185万吨,比上年增长1.1%,
水果、烤烟持续增长,油料与上年持平,茶叶比上年略有减少。畜牧、水产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年出槽肥猪1699.7万头,比上年增长3.8%,肉类总产量达到141.9万吨,水产品产量15.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12.2%。“菜蓝子工程”取得新成效,保障和丰富了
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82亿
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35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基础脆弱,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企业
政预算内支出1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年内引进外资银行分行1家,代表处1家,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分行1家,增设了15个证券网点。1997年是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一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
8家,发行股票共筹集资金25.3亿元。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2.27亿
户新增4.6万户。
五、运输邮电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运输能力有所增强,全市交通运输部门
完成货运量5929万吨,比上年增长5.2%,客运量27336万人次,增长13.9%。
邮电通信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48.5%。
建成重庆南环光缆和西渝光缆重庆段,实现电话号码升八位,电话用户累计达132万户,有21个区市县进入重庆本地电话网。全年净增市(农)话用户34.75万户,净增移动电话用户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2月28日)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
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全省经济继续在较高平台上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全省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 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913.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512.5亿元,增长10.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925元,比上年增长9.1%。
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
全省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2.0∶51.7∶36.3调整为11.4:51.7:36.9。
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较快,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20%以上。
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实行更加有效的分类指导。
乡镇村撤并力度加大,南京等六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
重庆市历年宏观经济数据

年份 GDP(亿元) 人均GDP(元) 第一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 第三产业(亿元) 总人口(万) 城镇化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房地产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比值 财政收入(亿元) 房地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值 地方财政支出(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人均房屋建筑面积(㎡) 私家车拥有量(万辆)
2004年 2004年 2692.81 9624.00 428.05 1112.80 1151.96 2793.32 43.51 1621.92 405.08 0.25 462.96 395.72 10683290 9220.96 7973.05 37.8 22.76
房地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值 房地产业的地税收入 房地产业的国税收入
2002年 2002年 1990.01 7052.00 317.87 780.97 891.17 2814.83 39.90 995.66 245.91 0.25 269.46 305.86 8535962 7238.07 6372.82 8091.00 339.06 921.10 1012.66 2803.19 41.90 1269.35 327.89 0.26 341.28 341.58 9346711 8093.67 7118.06 38.0 21.29
2000年 2000年 1603.16 5616.00 284.87 623.83 694.46 2848.82 35.59 655.81 139.63 0.21 163.24 187.64 7199508 6176.30 5471.70 42.2 10.72
2001年 2001年 1765.68 6219.00 294.90 688.40 782.38 2829.21 37.40 801.82 196.67 0.25 196.18 237.55 7823114 6572.30 5724.90 40.8 11.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2002年3月1日200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狠抓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取得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50亿元,比上年增加161亿元,是重庆直辖以来经济总量增加最多的一年。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
增长速度列全国第18位,在全国的位次比上年提高了5位。
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27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0亿元,增长9.0%。
第三产业总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17.8:41.3:40.9调整为2001年的16.7:41.5:41.8。
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增加值67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4%;渝西经济走廊完成增加值542亿元,增长9.0%,占全市的3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增加值536亿元,增长8.6%,占全市的30.6%。
2001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55元,比上年增加498元。
一、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好转。
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4071.89万亩,比上年减少2.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08.2万亩,比上年增加3.8%;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53.73万亩,减少0.5%。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035.35万吨,减产8.5%;油料产量29.96万吨,减产3.5%;蔬菜产量779.96万吨,减少0.2%。
全市生猪出栏1746.85万头,比上年增长1.3%;牛出栏41.26万头,增长7.2%;羊出栏182.62万头,增长8.7%。
全年肉类总产量147.88万吨,比上年增长2.8%;水产品产量19.7万吨,减少1.7%。
乡镇企业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增加值2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实现营业收入1091.3亿元,增长18.3%;实现利润37.8亿元,增长16.8%;实现税金30.8亿元,增长24.3%。
二、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工业生产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062.3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轻重工业结构趋向合理。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轻工业总产值42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实现重工业总产值633.66亿元,增长12.1%,轻重工业比重由2000年34.3:65.7调整为40.4:59.6。
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取得好成绩。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1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新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0.2%。
全年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57.96亿元,增长15.8%,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5.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五十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5.0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7.6 %;实现利润总额22.59亿元,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04倍。
2001年,长安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118亿元,销售收入103亿元,成为我市和全国兵器行业第一家超过“双百亿”的企业集团。
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2.4,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55.4%,比历史上最高的1993年增加6.03亿元。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8.21亿元,增长25.7%。
继续深化落实“七个一批”措施取得新成效。
全年有38户企业破产终结,20户企业进入破产计划。
全市应改制的166户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累计改制121户,改制面达到73%。
国有小企业累计改制664户,改制面达90.3%,比上年提高19.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高增长。
全年实现增加值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全市四级及其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施工工程17515个,建筑施工面积7710.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6%;竣工面积3441.54万平方米,增长11.6%。
三、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82亿元,比上年净增146.01亿元,增长22.3%。
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达40.9%;更新改造投资108.04亿元,增长17.4%;房地产开发投资196.67亿元,增长40.9%;其他投资168.79亿元,增长21.1%。
国债投资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大。
全年落实并开工国债资金项目230个,累计完成投资11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其中,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7个,占项目总数的85.7%,完成投资109.52亿元,占国债总投资的95.7%。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全年64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8.71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2.3%。
达万铁路、渝黔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主城区环线高速公路、南岸长江滨江路、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电信用户宽带网、黔江卷烟厂技改等12个项目完工投入使用。
江北机场航站区扩建、北部新区基础设施、丰收坝水厂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
渝怀铁路、高架轻轨较新线一期工程等34个续建项目按计划推进。
商品住宅购销两旺带动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
2001年我市商品住宅建设投资达1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2.1%提高到56.3%。
全市累计销售商品住宅面积635.04万平方米,较上年增加143.95万平方米,增长29.3%。
四、城市建设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6.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主城区电网改造投资10.54亿元。
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58.66亿元。
其中,市级27.51亿元,区县31.15亿元。
新增和改造城镇道路321.3公里,竣工城镇桥梁(含立交桥)37座、隧道2座,新增广场18个,路灯10695盏;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17.6万立方米,新增、改造供水管道201.8公里;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19座,设计日污水处理能力51万立方米,新增、改造排水管道301公里;开工建设垃圾处理场6座,设计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010吨,主城区垃圾袋装率达到54.6%;新增城镇公共绿地14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2.7平方米;完成主城区危旧房改造52.61万平方米,安置拆迁居民8819户。
2001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1.59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交通运输业在稳步发展中出现新的变化。
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88.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铁路174.3亿吨公里,下降1.0%;公路79.3亿吨公里,增长9.3%;水运135.0亿吨公里,增长10.0%;空运0.34亿吨公里,增长2.3%。
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279.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2%,其中,铁路53.4亿人公里,下降1.3%;公路183.7亿人公里,增长8.0%;水运25.8亿人公里,下降17.3%;空运16.29亿人公里,增长8.2%。
全社会港口货物吞吐量2840万吨,比上年增长16.0%。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2.4亿元。
全年新增本地电话用户68万户,累计达到33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10万户,累计达到270万户。
截止2001年底,全市共有国际互联网用户22.6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4.07亿元,增长19.7%;接待海外游客3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创旅游外汇收入1.63亿美元,增长18.1%。
三个“黄金周”旅游人数达到1038.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80亿元。
六、消费市场和物价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3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44亿元,增长9.9%,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8%;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89亿元,增长7.0%,占全市的43.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427.29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61.1%;餐饮业实现60.57亿元,增长11.0%,占全市的8.7%;其他行业实现211.47亿元,增长2.7%,占全市的30.2%。
全市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地产品销售率为32.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止降转升。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比上年价格水平上升1.7个百分点,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
分商品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了14.0%,居住、交通和通讯价格分别上涨了2.6%和2.4%;衣着价格下降了2.6%,医疗保健、食品和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下降了1.1%、0.8%和3.2%。
七、对外开放受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对外贸易增幅呈现前高后低的回落态势。
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值18.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出口11.03亿美元,增长10.8%;进口7.31亿美元,下降7.5%。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机电产品出口达到6.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2%,出口比重达到61.7%,其中摩托车及零配件出口5.12亿美元,增长27.5%,重庆已成为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2%,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2.1%。
蔬菜、花卉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91个,协议利用外资7.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56亿美元,增长5.0%;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设计咨询业务合同额1.15亿美元,增长20.0%,完成营业额0.67亿美元,增长15.0%。
利用内资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