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引言:水准测量是测量地面高程差异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测绘工程等领域。

四等水准测量是水准测量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其精度相对较低,适用于一些对高程要求不是特别严格的工程项目。

本实验旨在通过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测量一段地面的高程差异,并分析实验结果。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水准仪、水准杆、三脚架、测量尺等。

首先,选取一段地面作为实验测量区域,确保该区域没有明显的高程变化。

然后,将水准仪放置在地面上,并通过调整水准仪的水平度,使其水平仪指示为水平状态。

接下来,设置水准杆,将其插入地面并固定好。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确保水准杆的位置不会发生移动。

最后,使用测量尺测量水准仪到水准杆顶部的距离。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量:1. 确定基准点: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点作为基准点,将其高程设定为0。

2. 设置测量线:在基准点附近选择一条测量线,将其作为参考线。

3. 安装水准仪:将水准仪放置在测量线的起点,并通过调整水准仪的水平度,使其水平仪指示为水平状态。

4. 测量高差:将水准杆插入地面,并固定好。

然后,使用测量尺测量水准仪到水准杆顶部的距离。

记录测量结果。

5. 移动水准仪:将水准仪移动到测量线的下一个点,并重复步骤4,测量高差。

6. 继续测量:按照上述步骤,依次测量测量线上的每个点的高差。

7. 计算高程差: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每个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程差。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测量结果,我们得到了一段地面的高程差异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程差的分布: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可以绘制出一段地面的高程差分布图。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地面的高程差异在整个测量区域内是变化的,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2. 测量精度:由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相对较低,因此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多次测量同一点的高差,并计算其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的影响。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总结(3篇)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水准测量是工程测量中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地面两点间的高差,进而推算出待测点的高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操作步骤,提高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1. 实验原理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借助带有分划的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高程和测得的高差,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实验中,水准仪的视线高程(Hi)和水准尺上的读数(a、b)是计算高差的关键参数。

2. 实验方法(1)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了解水准仪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及操作方法,包括安置、瞄准、精平和读数等。

(2)水准测量操作: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水准测量操作,包括安置水准仪、粗略整平、瞄准、精平、读数等步骤。

(3)数据记录与计算:将实验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进行记录,并按照水准测量公式计算高差和高程。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 实验过程(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操作、记簿和扶尺人员组成。

(2)仪器准备:检查水准仪、水准尺、脚架等设备的完好性。

(3)水准测量操作: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水准测量操作,包括安置水准仪、粗略整平、瞄准、精平、读数等步骤。

(4)数据记录与计算:将实验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进行记录,并按照水准测量公式计算高差和高程。

2.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各组成功完成了水准测量任务,并计算出各待测点的高程。

实验结果如下:- A点高程:1960.000米- B点高程:1975.500米- C点高程:1990.000米- D点高程:2005.500米- E点高程:2010.000米四、实验总结与心得1.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提高了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相互协作,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2. 心得体会(1)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三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三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三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三等水准测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三等水准测量实验,掌握传统陆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三等水准测量实验过程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验原理:三等水准测量是一种传统陆地测量方法,通过测量沿水平方向的距离以及高度差,计算出两个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该方法通常使用水准仪和测距仪进行测量。

实验设备和材料:三等水准仪、测距仪、支架、三角架、电缆、木桩、吊篮、铁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和材料。

实验方法:首先在实验区域选取起点和终点,通过电缆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测距仪和水准仪。

在起点处安装水准仪,并进行检测校准。

随后,在起点处设置测距仪,并将其与水准仪连接起来。

通过控制测距仪和水准仪的移动和旋转,进行沿途点的测量。

测量沿途的点后,将测距仪和水准仪移动到下一个点进行测量,直到到达终点。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将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计算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及沿途各点的高度。

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展示,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点之间的高程变化和起终点之间的高度差。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数据误差进行分析和修正,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实验结论:通过三等水准测量实验,我们掌握了传统陆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了三等水准测量实验过程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并进一步了解了地球表面高程分布的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和分析,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实验评价:此次三等水准测量实验意义重大,不仅使我们掌握了测量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高程分布的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克服了种种难题,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成果。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本次实验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并实际操作进行测量。

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以便于更好地总结和掌握实验内容。

一、实验目的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使用水准仪、恒测基和水平轴,实际进行水准测量。

3.掌握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四等水准测量是采用恒高基点(参考点)法进行测量的,基本原理如下:1.测量终点的高程通过计算基准点与测量点之间的高程差和基准点高程之和得出。

2.先选择一个基准点,其高程由地理部门给定。

3.将一面恒测基尺(标尺)固定在基准点上,用水平轴检测其水平,以恒定的高度进行测量,并记录下读数。

4.从基准点向目标测点测量,每到一个测点,都要将标尺架上去,并重新测量高差。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1.水准仪2.恒测基3.水平轴4.三脚架5.测距杆四、实验流程1.设置基准点:首先在测区内选择一个符合四等水准测量要求的基准点,并且此点的高程应有已知参考值。

2.放置水准仪:将水准仪安装在基准点上面。

3.放置恒测基:在基准点上,放置一个已标定的“恒测基”,并在恒测基上进行测高。

5.将每个点的读数记录下来,记录时需注意:读数必须与自搭设参照物一致、天气条件需相同,才可准确记录。

6.计算高差值:所有读数记录完毕之后,即可计算出每个点的高差值,这样就可以求出测量终点的高程值。

七、实验结果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共计取了5个测点,在每个点上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测量完成后对每个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出了每个点的标高和高差值,并计算出测终点的高程值。

整个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符合实验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水准测量实验中天气条件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在场地线路情况相同、气象条件相同的时候进行测量。

八、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四等水准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熟练地掌握了水准仪、恒测基和水平轴的使用方法,并学会了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6篇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6篇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6篇水准测量实验报告1一、绪言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如图1,图2所示。

图1 水准测量原理示意图我国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

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可为研究地壳形变等提供数据。

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需的高程控制。

图2 水准测量转点示意图二、实验目的1、通过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高程的施测,掌握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熟悉使用电子水准仪进行二等水准的测量,并将所学知识得到一次实际应用。

2、熟悉精密水准测量的作业组织和一般作业规程。

三、水准测量实验过程3.1 小组成员及作业步骤小组成员:作业步骤:精密水准观测组由5人组成,具体分工是:观测一人,记录一人,扶持两人,量距一人。

3.2水准仪的使用水准仪的使用包括仪器的安置、粗略整平、瞄准水准尺、精平和读数等操作步骤。

我们实验所用的仪器主要就是电子水准仪SDL30,其他操作同普通的水准仪。

SDL30 的等级水准测量功能用于国家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

测量作业中的测站观测程序及其限差检核符合国家一、二水准测量规范(GB/T3.3.1 已知点数据及测区平面图(1)其中,211208和211号点为与南边测区的公共点。

(2)、测区平面图,如下图1黑色线条所包含的区域即为本组测区。

图1 测区平面图3.3.2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a.测站观测程序:往测奇数测站水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后-前-前-后,往测偶数测站水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前-后-后-前;返测时刚好与往测相反。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互联网类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互联网类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互联网类关键信息项:1、实验目的2、实验仪器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5、数据记录与处理6、误差分析7、结论与建议11 实验目的本次四等水准测量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11 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和计算方法。

112 熟悉水准仪的使用和检验校正。

11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2 实验仪器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包括:121 水准仪:精度满足四等水准测量要求。

122 水准尺:一对,红黑面刻度清晰。

123 尺垫:若干。

13 实验原理四等水准测量是建立高程控制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原理基于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即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读取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尺的读数,从而确定两点间的高差。

通过依次测量多个测段的高差,并进行累加和改正,最终求得未知点的高程。

14 实验步骤141 选点和埋石在测区内选定若干个水准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或附合水准路线。

水准点应选在地面坚实、易于保存和便于观测的地方,并进行标记和编号。

142 观测前准备对水准仪进行检验和校正,确保其性能良好。

同时,准备好记录表格和工具。

143 观测过程1431 在一个测站上,先安置水准仪,使脚架大致水平,踩实脚架。

然后调整水准仪的三个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1432 瞄准后视水准尺,旋转物镜调焦螺旋,使水准尺成像清晰。

用微动螺旋使十字丝的竖丝对准水准尺的中央,读取后视读数。

1433 瞄准前视水准尺,同样进行调焦和读数,记录前视读数。

1434 计算高差,即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

1435 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观测其他测站,直至完成整个水准路线的测量。

15 数据记录与处理151 数据记录在观测过程中,应认真、准确地记录各项数据,包括测站编号、后视读数、前视读数、高差等。

记录应清晰、规范,便于后续处理和检查。

152 数据处理1521 计算各测段的高差。

1522 对高差进行检核,确保其满足限差要求。

1523 计算闭合差或附合差,并进行分配和改正。

水准测量_实验报告(3篇)

水准测量_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2. 掌握水准仪的正确操作方法,包括安置、瞄准、精平和读数。

3. 学习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包括观测、记录、计算和闭合差调整。

4.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对水准测量原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水准仪观测水准尺上的读数,从而计算出两点之间的高差。

水准测量通常分为精密水准测量和普通水准测量,其中精密水准测量分为一、二、三、四等,普通水准测量分为一、二、三、四等。

三、实验仪器与工具1. 水准仪:DS3型水准仪1台2. 水准尺:双面水准尺2根3. 尺垫:2个4. 记录纸:2张5. 三角架:1个6. 铅笔:1根四、实验步骤1. 安置仪器- 将三脚架张开,调整高度,使架头大致水平,并将架腿踩实。

- 将水准仪从箱中取出,固连在三脚架上。

2. 认识仪器- 观察水准仪的各个部件,包括望远镜、调整手轮、圆水准器、微调手轮、水平制动手轮、管水准器、水平微调手轮和脚架等。

- 了解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3. 粗略整平- 通过旋转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从而使仪器大致水平。

- 注意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左手拇指或右手食指运动的方向一致。

4. 瞄准水准尺- 调节目镜,使十字丝清晰。

- 通过望远镜瞄准水准尺,使水准尺成像清晰。

5. 精平与读数- 通过微调手轮,使水准尺成像清晰。

- 读取水准尺上的读数,包括上、中、下三个读数。

6. 观测与记录- 在观测过程中,记录观测数据,包括观测点、读数、时间等。

- 注意记录的准确性,避免错误。

7. 计算与闭合差调整- 根据观测数据,计算两点之间的高差。

- 调整闭合差,使高差计算结果满足精度要求。

8. 实验结束- 整理实验仪器,清理实验场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熟悉了水准仪的正确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对水准测量原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四等水准测量仪器,对地面上的高程进行测量,从而了解地面的高程变化情况,并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 四等水准仪,用于测量地面高程的仪器,具有一定的精度和稳定性。

2. 水准尺,用于测量地面的高程差,是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工具。

3. 三脚架,用于支撑四等水准仪,保证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4. 三角架,用于支撑水准尺,保证其在测量过程中的稳定性。

三、实验步骤。

1. 设置基准点,在测量区域内选择一个高程较高的点作为基准点,确定其高程数值。

2. 布设测量点,根据实际情况,在测量区域内布设若干测量点,每个测量点之间的距离应尽量均匀。

3. 进行测量,使用四等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测量,分别记录每个测量点的高程数值。

4. 数据处理,将测得的高程数值进行整理和计算,得出各测量点之间的高程差。

5. 绘制高程图,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出测量区域内各点的高程图,以直观地展现地面的高程变化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测量区域内各点的高程数值,并绘制出了高程图。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测量区域内的地面高程存在一定的变化。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测量点之间的高程差,进一步了解地面的高程变化规律。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了地面高程的测量原理和步骤。

同时,我们也通过实际操作,对地面高程的变化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将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地面高程的测量,为工程建设和地质勘测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六、参考文献。

[1] 《测量学》,李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工程测量学》,王明,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以上就是本次四等水准测量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测量学
实验报告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学号:0902602-15
编写人:曹豪迈
指导老师:鄢志辉
日期:
实验三精密水准仪使用与检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精密水准仪的基本结构和读数方法;
2.初步掌握精密水准仪的检验内容和检验校正方法;
3.掌握二等水准测量一条闭合水准路线的施测方法。

二、实验安排
⒈本实验需要 2 学时。

⒉实验每个小组由 4~5 人组成,各工序轮换进行。

三、实验步骤及要点
1.安置仪器,了解精密水准仪的主要结构、读数和使用方法;2.精密水准仪的检验及检验项目:
1)水准仪及脚架各部件检视;
2)圆水准器安置正确性检验与校正;
3)光学测微器效用正确性的检验及分化值的测定;
4)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相互关系的检验及校正。

3.选择一块平坦地区,选择两点,两点间形成一个闭合圈,进行往返测量。

四、仪器及工具
每组领精密水准仪 1 台,铟钢尺 1 套,记录板 1 块,记录纸若干;铅笔、计算器等工具自备。

五、主要技术要求
1.二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2.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仪器误差:①i角的误差影响② 角误差的影响③水准标尺长度误差的影响④两水准尺零点差的影响。

2.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①温度变化对i角的影响②仪器和水准标尺垂直位移的影响③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④磁场对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影响。

3.观测误差。

七、注意事项
1.检验时应按顺序进行,每项检验要求两人重复进行,以便检核;
2.实习场地,应选在比较平坦的地方;
3.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稳定;
4.仪器距前后水准标尺的距离应尽量相等;
5.同一测站不得两次调焦;
6.相邻测站,按奇、偶数站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
7.连续测站上安置水准仪,应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平行;
8.每一测段的往返测应安排为偶数站,水准标尺要互换位置,并重新整平仪器;
9.每一测段的水准线路应进行往测和返测;
10.一个测段的水准路线的往测和返测应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
11.实习结束后,每人交实习报告一份。

八、实验数据及成果
测量数据
九、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接触到更高精度的水准仪,同时,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

我们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把一件事做好。

当开始测量的时候,我感觉无从动手。

但通过询问他人和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

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