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测量实验报告 (已填写答案)

工程测量实验报告系别: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工程测量实验室实验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1、实习报告中文字部分自己填写2、实验或实习报告中的表格,请填写自己或小组观测的数据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倾式DS3水准仪的基本构造,认识其主要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2.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瞄准和读数。
3.练习一测站的测量、记录、计算和检核。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每组实习设备为DS3微倾式水准仪一台、水准尺2根、尺垫1个、铅笔、计算器自备。
三、方法与步骤:1、水准仪的认识:(1)部件名称、位置、作用及使用方法。
(2)了解水准尺分划注记的规律,掌握读数方法。
2、水准仪的使用:(1)安置:要求高度适中,地面坚实稳固,架头水平,仪器连接牢固。
(2)粗平:观察左手大拇指旋转脚螺旋时的运动方向与圆水准气泡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从仪器构造上注意观察脚螺旋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与仪器的升降之间的关系。
(3)瞄准水准尺:(4)精平与读数:安置→粗平→瞄准→精平→读数2、实验数据记录:(请填写自己观测的数据,以下为示例)测站测点后视读数(m)前视读数(m)高差(m)备注1 A-1 1.568 1.416 0.152 第1台阶2 A-2 1.568 1.265 0.303 第2台阶3 A-3 1.568 1.114 0.454 第3台阶4 A-4 1.568 0.966 0.602 第4台阶四、注意事项:1.中心连接螺旋要旋紧,防止仪器从架头上摔落。
2.每次读数前,均须消除视差和进行精确整平。
3.记录人员记录数据时,要向观测人员回报,记录以m为单位,记为mm。
4.为了人和仪器的安全,测站点和转点应选在路边。
5.仪器操作时不要用力过猛,脚螺旋,水平微动螺旋都有一定的调节范围,使用时不宜旋到顶端。
五、思考题:1、一个测站的水准测量中,已经观测了后视点,当观测前视点时是否还要再次粗略整平及精确整平?为什么?答:不能进行粗略整平。
水准测量 实验报告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水准测量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学习和掌握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 水准仪;2. 测量杆;3. 支架;4. 钉子或标志物;5. 直尺;6. 笔和纸。
三、实验原理水准测量是指利用重力的垂直方向,通过比较各点的水平面高差,确定地面或建筑物各点的高度差的一种测量方法。
在水准测量中,一般选择一个参考点,称为基准点,然后利用水平仪(水准仪)测量各点的高差,从而确定其高度。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基准点,安装水准仪;2. 测量前的准备:在基准点以及其他待测点上设置钉子或标志物;3. 每次测量前都要进行仪器调平:先调整仪器上的调平器,使其水平调准,然后进行垂直调准;4. 测量过程:将水准仪转动到各个待测点位,观测水平丝和定丝的位置,记录读数;5. 计算高差:根据测量读数计算各点的高差,可以采用剩余法或闭合路线法。
五、实验结果以某个基准点为起点,测量了A、B、C、D四个待测点的高差如下表所示:测点高差(米)基准点0A 0.02B -0.05C -0.01D 0.03六、实验讨论1. 实验误差: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仪器的精度、仪器的校准、操作者的水平等因素,可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差异。
2. 仪器校准:在进行水准测量前,需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校准仪器上的水平和垂直调准器,以及检查测量杆是否垂直等方式进行校准。
3. 测量精度:水准仪的精度决定了测量结果的精度,而水平仪的精度一般在±0.1mm/m以内,因此水准测量的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别。
4. 实际应用:水准测量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地理测量、建筑测量等领域,例如在建筑施工中确定地面高差,制图中绘制等高线图等。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习了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水准测量的仪器和材料,并进行了具体的操作和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到仪器的准确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很大,因此仪器的校准十分重要。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水准测量实验报告1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DS 3型水准仪的基本构造,认清其主要部件的名称,性能和作用。
2.练习水准仪的正确安置、瞄准和读数。
3.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记录、计算、闭合差调整及高程计算的方法。
二、计划与设备1.实验时数安排为2学时。
2.实验小组由8人组成:4人操作,2人记簿,2人扶尺。
2. 实验设备:DS3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根,尺垫2个,记录纸2张,三角架1个;铅笔1根。
三、水准测量原理水准仪器组合:1.望远镜2.调整手轮3.圆水准器4.微调手轮5.水平制动手轮6.管水准器7.水平微调手轮8.脚架四、方法与步骤(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 1.安置仪器:先将三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当,架头大致水平,并将架腿踩实,再开箱取出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
2.认识仪器:指出仪器各部件的名称和位置,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
同时弄清水准尺的分划注记。
3.粗略整平:双手食指和拇指各拧一只脚螺旋,同时对向(或反向)转动,使圆水准器气泡向中间移动;再拧另一只脚螺旋,使气泡移至圆水准器居中位置。
若一次不能居中,可反复进行。
(练习并体会脚螺旋转动方向与圆水准器气泡移动方向的关系。
)4.水准仪的操作:瞄准——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清晰,松开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照门和准星瞄准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场中央,转动物镜调焦螺旋,消除视差使目标清晰(体会视差现象,练习消除视差的方法)。
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半影像吻合(成圆弧状),即符合气泡严格居中。
读数——从望远镜中观察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的分划位置,读取四位数字,即直读出米、分米、厘米的数值,估读毫米的数值。
5.观测练习:在仪器两侧各立一根水准尺,分别进行观测(瞄准,精平,读数),记录并计算高差。
不动水准尺,改变仪器高度,同法观测。
或不动仪器,改变两立尺点位置同法观测。
检查是否超限。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引言:水准测量是测量地面高程差异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测绘工程等领域。
四等水准测量是水准测量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其精度相对较低,适用于一些对高程要求不是特别严格的工程项目。
本实验旨在通过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测量一段地面的高程差异,并分析实验结果。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水准仪、水准杆、三脚架、测量尺等。
首先,选取一段地面作为实验测量区域,确保该区域没有明显的高程变化。
然后,将水准仪放置在地面上,并通过调整水准仪的水平度,使其水平仪指示为水平状态。
接下来,设置水准杆,将其插入地面并固定好。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确保水准杆的位置不会发生移动。
最后,使用测量尺测量水准仪到水准杆顶部的距离。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量:1. 确定基准点: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点作为基准点,将其高程设定为0。
2. 设置测量线:在基准点附近选择一条测量线,将其作为参考线。
3. 安装水准仪:将水准仪放置在测量线的起点,并通过调整水准仪的水平度,使其水平仪指示为水平状态。
4. 测量高差:将水准杆插入地面,并固定好。
然后,使用测量尺测量水准仪到水准杆顶部的距离。
记录测量结果。
5. 移动水准仪:将水准仪移动到测量线的下一个点,并重复步骤4,测量高差。
6. 继续测量:按照上述步骤,依次测量测量线上的每个点的高差。
7. 计算高程差: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每个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程差。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测量结果,我们得到了一段地面的高程差异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程差的分布: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可以绘制出一段地面的高程差分布图。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地面的高程差异在整个测量区域内是变化的,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2. 测量精度:由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相对较低,因此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多次测量同一点的高差,并计算其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的影响。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测量学实验报告〔1〕课程名称:四等水准测量实验课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和具体施测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检核方法。
3、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实验仪器为DS3水准仪1台,双面尺1对,尺垫2个,记录纸假设干。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其长度以安置4~6个测站为宜。
沿线确定待定点的地面标志。
2、在起点与第一个立尺点之间设站,按以下顺序观测:后视黑面尺——读取下、上丝读数;精平,读取中丝读数;前视黑面尺——读取下、上丝读数;精平,读取中丝读数;前视红面尺——精平,读取中丝读数;后视红面尺——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这种观测顺序简称“后一前一前一后〞,也可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的观测顺序。
3、当测站观测记录完毕随即计算:①前、后视距〔即上、下丝读数差乘以100,单位为m〕;②前后视距差;③前后视距累积差;④基、辅分划读数差〔即同一水准尺的黑面读数十常数k一红面读数〕;⑤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⑥高差中数。
检查各项限差要求。
4、依次设站同法施测其他各站。
5、全路线施测完毕后计算:①路线总长〔即各站前、后视距之和〕;②各站前、后视距差之和〔应与最后一站累积视距差相等〕;③各站后视读数和,各站前视读数和,各站高差中数之和〔应为上两项之差的1/2〕④路线闭合差〔应符合限差要求〕⑤各站高差改正数及各待定点的高程。
四、实验考前须知1、水准测量工作要求全组人员紧密配合,互谅互让,禁止闹意见。
2、中丝读数一律取四位数,记录员也应记满四个数字,“0〞不可省略。
3、扶尺者要将尺扶直,与观测人员配合好,选择好立尺点。
4、水准测量记录中严禁涂改、转抄,不准用钢笔、圆珠笔记录,字迹要工整、整齐、清洁。
5、每站水准仪置于前、后尺距离根本相等处,以消除或减少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的误差及其它误差的影响。
水准测量实验报告_(1)

实训一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一、实验目的熟悉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初步掌握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熟悉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本构造,了解其主要部件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2、练习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安置、瞄准和读数。
3、测量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
三、仪器和工具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水准尺2根,自备计算器、铅笔、小刀、记录板。
四、方法和步骤1、安置仪器将三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当,架头大致水平,并将脚尖踩入土中。
再开箱取出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
2、认识仪器指出仪器各部件的名称,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同时弄清水准尺的分划与注记,掌握读尺方法。
3、粗略整平粗略整平就是旋转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从而使仪器大致水平。
先用双手同时向内(或向外)转动一对脚旋钮,使圆水准器气泡移动到中间,再转动另一只脚旋钮使圆气泡居中,通常需反复进行。
注意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左手拇指或右手食指运动的方向一致。
4、瞄准水准尺与读数(1)瞄准转动目镜调焦螺旋进行对光,使十字丝分划清晰;然后竖立水准尺于某地面点上,松开自动安平水准仪制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用准星和照门粗略瞄准水准尺,旋紧制动螺旋;转动物镜调焦螺旋,使看清水准尺影像;再转动水平微动螺旋,使十字丝纵丝靠近水准尺一侧;若存在视差,则应仔细进行目镜调焦和物镜调焦予以消除。
(2)读数用中丝在水准尺上读取4位读数,即m,dm,cm及mm位。
读数时应先估出mm数,然后按m,dm,cm及mm,一次读出4位数。
5、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1)在地面选定A、B两个较坚固的点作后视点和前视点,分别立尺。
(2)在A、B两点之间安置自动安平水准仪,使仪器至A、B两点的距离大致相等。
(3)每人独立安置仪器、粗平、照准后视点A点上的水准尺后读数,此为后视读数,并记入附表中测点A一行的后视读数栏下;再照准前视点B点上的水准尺,读取前视读数,并记入附表中测点B一行的前视读数栏下。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本次实验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并实际操作进行测量。
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以便于更好地总结和掌握实验内容。
一、实验目的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使用水准仪、恒测基和水平轴,实际进行水准测量。
3.掌握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四等水准测量是采用恒高基点(参考点)法进行测量的,基本原理如下:1.测量终点的高程通过计算基准点与测量点之间的高程差和基准点高程之和得出。
2.先选择一个基准点,其高程由地理部门给定。
3.将一面恒测基尺(标尺)固定在基准点上,用水平轴检测其水平,以恒定的高度进行测量,并记录下读数。
4.从基准点向目标测点测量,每到一个测点,都要将标尺架上去,并重新测量高差。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1.水准仪2.恒测基3.水平轴4.三脚架5.测距杆四、实验流程1.设置基准点:首先在测区内选择一个符合四等水准测量要求的基准点,并且此点的高程应有已知参考值。
2.放置水准仪:将水准仪安装在基准点上面。
3.放置恒测基:在基准点上,放置一个已标定的“恒测基”,并在恒测基上进行测高。
5.将每个点的读数记录下来,记录时需注意:读数必须与自搭设参照物一致、天气条件需相同,才可准确记录。
6.计算高差值:所有读数记录完毕之后,即可计算出每个点的高差值,这样就可以求出测量终点的高程值。
七、实验结果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共计取了5个测点,在每个点上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测量完成后对每个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出了每个点的标高和高差值,并计算出测终点的高程值。
整个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符合实验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水准测量实验中天气条件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在场地线路情况相同、气象条件相同的时候进行测量。
八、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四等水准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熟练地掌握了水准仪、恒测基和水平轴的使用方法,并学会了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水准测量是确定地面点高程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本次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旨在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和计算方法。
2、熟悉水准仪的使用和校验。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提高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1、水准仪一台,型号为_____,精度满足四等水准测量要求。
2、水准尺两根,红黑面双面尺,刻度清晰。
3、尺垫两个,用于稳定水准尺。
三、实验原理四等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读取水准尺上的读数,从而测定两点间的高差。
根据已知高程点的高程,通过逐站测量高差,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在前后两个水准尺上读取读数 a 和 b,则两点间的高差 h 为:h = a b。
四、实验步骤1、选点与布设在实验区域内,选择合适的水准点,构成闭合水准路线。
水准点应选在地面坚实、易于保存和便于观测的地方,并做好标记。
2、观测前准备(1)安置水准仪:将水准仪安置在两水准点之间,大致水平,调整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
(2)瞄准水准尺:目镜对光,使十字丝清晰;瞄准水准尺,消除视差。
3、观测过程(1)后视水准尺:读取后视尺的黑面读数,记录下来。
(2)前视水准尺:读取前视尺的黑面读数,记录下来。
(3)前视水准尺红面读数:读取前视尺的红面读数,记录下来。
(4)后视水准尺红面读数:读取后视尺的红面读数,记录下来。
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即先观测后视尺的黑面和红面,再观测前视尺的黑面和红面。
4、记录与计算(1)记录观测数据:将观测数据准确无误地记录在水准测量手簿中。
(2)计算高差:分别计算黑面高差和红面高差。
(3)检核计算:计算高差闭合差,并判断是否符合精度要求。
若闭合差在允许范围内,则进行高差改正和高程计算;若闭合差超限,应重新测量。
5、数据处理(1)高差闭合差的计算:fh =∑h 测∑h 理,其中∑h 测为实测高差总和,∑h 理为理论高差总和(根据已知点高程和水准路线计算得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水准测量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水准网来定的。
国家水准网布设成一等、二等、三等、四等4个等级。
其布设原则采用从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置,逐级加密的原则,等级划分是根据环线周长、附和路线长、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来分的。
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可为研究地壳形变等提供数据。
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需的高程控制。
水准测量【leveling survey】指的是测定各点高程的作业。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测量观测程序和具体施测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3.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过程
1.在确定为闭合水准测量及测量技术要求以后,我们组在学校内确定了一个可以测量的范围.
2.范围大致确定好了以后,我们进行了水准点位置的确定,以迈大步的形式确定距离,并且依次对转点进行了确定,总共设置了3个转点.
3.站点确定好了以后,我们进行了人员的分工,一位同学负责水准仪的拿取,粗平;两位同学负责瞄准,精平,和读数;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数据;一位同学负责同步误差计算;其他四位同学负责水准尺的正确摆放.
4.每测好一个站点的数据我们都会用双面法检核,满足容许值再进行下一个站点的测量(前尺不动,后尺成前尺).
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四标准视线
长度(m)
前后视距
差(m)
前后视距累
计差(m)
黑红面视距
差mm
黑红面高
差之差mm
等100 5.0 10.0 3.0 5.0
四.实验结果
所有数据符合各种限差要求,且仪器设备完整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日期:2014年10月8日天气:晴仪器型号:DS3水准仪组号:D
观测者:叶基霖,沈黎达记录者:汤维
司尺者:方圳燕,陈曼,周晴,吴芳芳,王舒函,陈炯
测站编号点号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
平均高差
(m)
备注下丝下丝
后视距前视距
黑面红面
视距差
d(m)
∑d(m)
A-B
0892 1706 后视0866 5653 0000
已知起始水准
点高程
=87.765m
K为尺长数:
K1 =4.787m
K2 =4.687m 0839 1636 前视1671 6358 0100
5679 6393 高差-0805 -0705 4687 -0.805
5627 6323
B-C
1360 0740 后视K11336 6024 0099
1311 0675 前视K20708 5495 0000
6048 5527 后-前0628 0529 4886 0.6285
5999 5462
C-D
1017 0963 后视K20989 5779 -0003
0961 0881 前视K10922 5610 0099
5806 5650 后-前0067 0169 4685 0.068
5751 5569
D-A 1384 1279 后视K11351 6039 0099
1328 1208 前视K21244 6031 0000
6066 6072 后-前0107 0008 4886 0.107 5995 6006
后视K2
前视K1
后-前
每页校核
(9)(10)
-=
∑∑0.100
[(3)(8)][(6)(7)]
+-+=
∑∑-1.510 (11)(12)
+=
∑∑2(14)=
∑ 1.61 2(14)=
∑ 1.61
总视距(9)(10)
+=
∑∑0.100
五.实验总结
由于是第二次参加实验,我们组的目的性和分工明显比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强了很多,实验进
行地也比较顺利。
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意料之中的挫折:
1.寻找测点的时候两个水准尺的距离相差过大,导致数据不够准确,需要重新确定测点并且
测量数据
2.水准尺零基点的数值4.875和4.675的选择使我们纠结于数据的误差而不知错误在哪里
我们这次试验的成功经验;
1.水准尺的高差比较大,有利于观测和数据的获取;
2.小组内部人员分工比较合适,配合非常密切,达到了小组合作的目的;
3.确定了比较核心的小组结构,人员调配更加便捷
由此,我得出以下的实验总结:
1.在进行试验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对实验的流程和技术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2.合理的人员分配不仅可以全面地锻炼组员的能力,并且也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效率,更增强
了小组的凝聚力
3.熟悉每一项误差核对方法和公示,才能利用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