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使用率与周转次数
病床周转率怎么算

病床周转率怎么算问题一:病床周转率如何计算用除法计算。
被除数,是计算周期内入住人数(或者退出人数)除数是床位数。
问题二:床位周转率的计算方式床位周转率(次数)=计算期内接待旅客人次/实有床位数床位周转率(天数)=(实有床位数×计算期天数)/计算期内接待旅客人次问题三:病床使用率怎么算病床使用率(bedsrate of utilization of hospital beds; utilization of hospital )是反映每天使用床位与实有床位的比率,即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与实际开放的总床日数之比。
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应该从每天实际占床人数中累加得到,依据于各科室每日的动态报表中;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出院人数住院天数的总和,依据于出院病人病案中住院天数,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用来计算病床使用率和平均病床工作日,而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只用来计算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两项指标是有区别的。
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是从床的角度反映工作量动态,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从人的角度反映工作量动态。
偶然在一份资料中发现,有些医院将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当成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来计算病床使用率,结果得到了非常错误的结论。
2病床使用率和平均病床工作日只能说明病床的工作负荷情况,不能说明病床的工作效率。
又如甲乙两位大夫所管床位一样多,而甲大夫出院病人较乙大夫多出院病人23%,由于甲大夫所管病人平均住院日短,而乙大夫所管病人平均住院日长,用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计算病床使用率,结果得出甲大夫所管床位使用率低于乙大夫所管床位的使用率。
因此,用这种 ... 计算的病床使用率,只是提高了病床的使用程度,并不提高病床的实际效率。
从表2中可看出,他们的床位工作效率也是不高的。
在一定时间内,病床周转次数多,说明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少,床位利用率高。
在日常进行的统计分析中,我们通常要将病床使用率,平均病床工作日,病床周转�结合起来评定。
问题四:床位周转率的基本概念床位周转率,即旅店每天住宿人数同旅店拥有床位数的比例。
病床使用率与周转次数

病床使用率与周转次数1、病床使用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使用的病床与开放的病床之比,是反映病床利用的指标。
它是用相对数表示的。
一般认为该指标以85%—93%为宜。
使用率过低,说明病床有空闲,尚有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太高说明病床负担过重,不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对病床的消毒处置,容易增加医院感染,临时加床会影响病床管理,可能给医疗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应尽量避免。
所以,认为使用率越高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病床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间内平均每张病床收治了多少个病人。
(全院)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病床数(科)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转往他科人数/平均开放病床数2、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的关系病床使用率只能说明病床上工作的一般负荷情况,还不能完全说明病床工作效率。
如一个病人长期不出院,从病床使用率看是高的,病床没有空闲。
然而不能认为病床工作效率高,因为它只为一个病人服务。
因此,全面分析病床工作效率,必须把病床使用率与病床周转次数结合起来评定。
如果一个医院或一个科病床使用率长期过高或过低,可能是病床设置与医院任务不相适应,应考虑调整。
目前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病床使用率高,则病床周转次数必定高。
以下,就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的关系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使用率、周转次数均高的原因分析:医务人员责任心强,医疗质量高,及时诊断、治疗、手术,缩短出院者平均住院日;门诊、病房配合协调,及时组织病人入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成效显著,会诊工作及时协调;合理动员慢性病人和恢复期病人及时出院。
2.2 使用率高而周转次数低的原因分析:慢性病人、重症病人多,住院时间长;诊断、治疗、手术不及时,疗效差,病愈慢,延长住院时间;动员病人出院不及时;各相关部门工作配合不协调。
2.3 使用率、周转次数均低的原因分析:门诊、病房不协调,病房管理不善,出入院不紧凑,影响收治病人;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低,医院管理水平、环境差,吸引不了病人。
病床工作效率指标在医院床位设置中的应用

病床工作效率指标在医院床位设置中的应用病床工作效率指标是医院床位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是评估病床利用率、床位周转率和医院资金利用效益,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对医院资源的配置、病床规划和医疗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病床工作效率指标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日和床位占用率。
床位周转率指的是一张病床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次数,它是医院病床管理的核心指标之一。
床位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床位周转次数 = 出院人次 + 死亡人次。
平均住院日指的是患者住院的平均时间,它与床位周转率密切相关。
平均住院日的计算公式为:平均住院日 = 住院日总数 / 出院人次。
床位占用率指的是病床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情况,它是衡量医院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之一。
床位占用率的计算公式为:床位占用率 = 出院人次 + 治疗中患者数 / 床位数。
在医院床位设置中,病床工作效率指标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院合理规划病床数量和类型。
通过病床周转率和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医院管理者可以了解不同科室病床使用情况,帮助医院合理配置病床数量及类型,从而提高病床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减少病床资源浪费。
其次,病床工作效率指标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病床使用效率是医院工作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病床使用效率可以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减少患者不必要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医院的口碑和信誉。
最后,病床工作效率指标还可以为医院节约经费。
床位占用率是医院床位资源利用的核心指标之一,医院通过优化床位利用率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开支。
例如,在住院管理中合理安排病床利用时间,定期进行床位改造和升级,同时通过合理的医疗方案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床位占用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床位管理成本和提高床位利用率。
医院医务科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五篇

医院医务科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一、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2、病床使用率≥85-90%,病床周转次数≥48次/年(每月一个床位周转4次,12个月共周转48次)3、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入院病人三日确诊率≥90%4、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手术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0%5、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5%,治愈好转率≥90%6、麻醉死亡率≤0.02%,麻醉意外发生率≤0.5%7、活产新生儿死亡率≤0.5%,住院产妇死亡率≤0.02%8、2周内再入院发生率、1月内再入院发生率、非预期再手术发生率较前降低9、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100%,履行对患者各种知情同意的告知率100%10、术前病例讨论,疑难、死亡病例讨论率100%11、危急值报告率100%,手术部位的标识识别合格率100%12、择期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数≤3天,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0天13、手术安全核查率100%,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14、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率100%,对口支援任务完成率100%15、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全年无定性为完全或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16、急救药品齐全,急救器械完好率100%,急诊留观时间≤72小时17、出诊医师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比例≥60%18、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60%二、护理质量管理指标1、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2、急救物品完好率100%3、手术安全核对率100%4、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05、住院期间患者压疮发生率06、住院期间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07、护理文书合格率≥95%三、医技质量管理指标共性质量目标(包括其他辅助科室)1、医技科室检查报告科学性和准确率≥95%2、检查报告误诊率≤3%3、报告及时性≥95%4、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5、检验、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生化、凝血、免疫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6小时,细菌学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4天6、B超、内镜查完即发报告7、放射科平片出报告:急诊≤30分钟;平诊≤2小时8、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仪器完好率≥95%9、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仪器使用时间≥50小时/周放射科:1、X光摄片甲片率≥90%2、废片率≤0.5%3、X线诊断报告与手术病理对照符合率(诊断符合率)≥95%4、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60%5、CT检查阳性率≥60%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放射科服务满意度≥90%检验科:1、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VIS≥80)2、血液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改良偏离指数DI≤2)3、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95%4、尿沉渣异常复检率达100%5、报告单审核率达100%6、免疫室间质评全年平均成绩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7、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科服务满意度≥90%病理科:1、术中冰冻病理自送检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药剂科:1、处方复核率≥95%2、调配处方出门差错率≤1/100003、中药处方饮片误差≤±5%4、无假冒伪劣、过期药品5、药品供应满足率≥95%6、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30%7、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中药费所占比例≤35%8、出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中药费所占比例≤30%9、每100张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15%10、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度≥90%四、药事质量管理指标1、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42%2、抗菌药物品种≤35种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4、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40DDD以下6、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7、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24小时8、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9、门诊患者注射剂药物处方比例≤20%五、院感质量管理指标1、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5%2、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3、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16 ‰4、留置导尿所致泌尿系感染率≤4 ‰5、血管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率≤4 ‰六、输血质量管理指标1、成分输血率≥95%2、临床用血审批合格率100%3、输血适应证合格率≥90%4、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输血前四项检查率100%6、输血时效控制:血浆、血小板、红悬、全血7、输血室间质评达标合格(省级)七、病案质量管理指标1、申请单书写合格率≥95%2、报告单合格率≥95%3、处方合格率:≥95%4、病历归档时间≤7天5、甲级病历合格率90%,无丙级病历八、临床路径: 1、40种临床路径管理病种2、临床路径管理入组率>50%3、临床路径管理入组完成率>90%4、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平均住院日较前缩短或持平5、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死亡率、医院感染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发生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前下降或持平6、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治愈及好转率较前升高或持平医院科室质量与安全目标一、综合目标1、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规范医疗行为,以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为主线,圆满完成签订的目标管理相关任务。
病床周转率及使用率

病床周转率=每月(年)出院人数/科(院)床位数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
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病床工作效率指标在医院床位设置中的应用

病床工作效率指标在医院床位设置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其床位设置对于医院的运营效率和患者就诊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病床工作效率指标作为评价医院病床利用率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医院床位设置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床工作效率指标的定义病床工作效率指标是指根据医院病床的数量和患者的住院时间来评价病床的利用率和医疗服务效率的指标。
通常来说,病床工作效率指标包括三个主要指标:病床周转次数、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天数。
病床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病床上连续住院患者的平均人数,它反映了病床的使用频率和转换速度。
病床使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实际使用的病床数与可用的病床数之比,它反映了医院病床的利用率。
平均住院天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总和与住院患者总人数之比,它反映了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优化床位规划根据病床工作效率指标的不同,可以合理规划医院的床位设置。
对于病床周转次数较高的科室,可以适当增加病床数量或者提高床位周转速度,以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
对于病床使用率较低的科室,可以考虑调整床位的使用方式,例如将病房改为日间手术中心或者临时医疗观察室,以提高床位的利用率。
对于平均住院天数较长的科室,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和出院指导,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医院的床位设置,可以提高医院的病床利用率和医疗服务水平。
2.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3.提高患者就诊体验4.降低医疗成本通过病床工作效率指标的要求,可以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医院的床位设置,可以减少床位的闲置率,降低医院的床位浪费。
通过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可以降低医院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浪费。
通过提高医院的病床利用率和医疗服务效率,可以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病床周转率计算公式

病床周转率计算公式
分享| 2013-03-30 19:42匿名|浏览17017 次
病床周转率,住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怎么计算??
2013-03-30 19:44网友采纳
院者占用总床日数:说白点就是——各科日报表上“现有病人数”的累加值。
病床周转率=每月(年)出院人数/科(院)床位数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病床周转次数计算公式

病床周转次数计算公式病床周转次数计算公式在医院管理中,病床周转次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衡量医院病床的使用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
在此,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病床周转次数计算公式,并通过例子进行解释说明。
1. 病床周转次数病床周转次数是指单位时间内病床的使用次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病床周转次数 = (入院人次 + 出院人次) / 病床数例子:假设某医院一年内共有5000位患者入院,4000位患者出院,该医院共有200个病床。
则该医院的病床周转次数为: (5000 + 4000) / 200 = 45次/床/年2. 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天数是指患者在医院平均停留的天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平均住院天数 = 全年住院天数 / (入院人次 + 出院人次)例子:假设某医院一年内共有5000位患者入院,4000位患者出院,全年住院天数为25000天。
则该医院的平均住院天数为: 25000 / (5000 + 4000) = 天/人3. 病床周转率病床周转率是指病床周转次数与平均住院天数的乘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病床周转率 = 病床周转次数× 平均住院天数例子:假设某医院的病床周转次数为45次/床/年,平均住院天数为天/人。
则该医院的病床周转率为:45 × = 次/床/年4. 病床使用率病床使用率是指实际使用的床位占总病床数的比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病床使用率 = (入院人次 + 当日在院患者数) / 病床数例子:假设某医院一天内共有100位患者入院,同时在院的患者数为75人,该医院共有200个病床。
则该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为:(100 + 75) / 200 = 或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病床周转次数计算公式及其解释说明。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医院管理者可以了解病床利用情况、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等,从而优化病床资源的配置,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
5. 出院人次比出院人次比是指出院人次占总入院人次的比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出院人次比 = 出院人次 / 入院人次例子:假设某医院一年内共有5000位患者入院,其中4000位患者出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病床使用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使用的病床与开放的病床之比,是反映病床利用的指标。
它是用相对数表示的。
一般认为该指标以85%—93%为宜。
使用率过低,说明病床有空闲,尚有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太高说明病床负担过重,不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对病床的消毒处置,容易增加医院感染,临时加床会影响病床管理,可能给医疗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应尽量避免。
所以,认为使用率越高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病床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间内平均每张病床收治了多少个病人。
(全院)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科)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转往他科人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2、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的关系
病床使用率只能说明病床上工作的一般负荷情况,还不能完全说明病床工作效率。
如一个病人长期不出院,从病床使用率看是高的,病床没有空闲。
然而不能认为病床工作效率高,因为它只为一个病人服务。
因此,全面分析病床工作效率,必须把病床使用率与病床周转次数结合起来评定。
如果一个医院或一个科病床使用率长期过高或过低,可能是病床设置与医院任务不相适应,应考虑调整。
目前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病床使用率高,则病床周转次数必定高。
以下,就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的关系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使用率、周转次数均高的原因分析:医务人员责任心强,医疗质量高,及时诊断、治疗、手术,缩短出院者平均住院日;门诊、病房配合协调,及时组织病人入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成效显著,会诊工作及时协调;合理动员慢性病人和恢复期病人及时出院。
2.2 使用率高而周转次数低的原因分析:慢性病人、重症病人多,住院时间长;诊断、治疗、手术不及时,疗效差,病愈慢,延长住院时间;动员病人出院不及时;各相关部门工作配合不协调。
2.3 使用率、周转次数均低的原因分析:门诊、病房不协调,病房管理不善,出入院不紧凑,影响收治病人;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低,医院管理水平、环境差,吸引不了病人。
2.4使用率低而周转次数高的原因分析:急性病人、轻病人多住院时间短,周转快;而病床周转快,病床空隙时间就越多,导致使用率的降低;某些医师为了追求超额完成上级制定的考核指标,没等病人完全治愈或好转,即动员病人出院或再次办理入院手续,加快周转;受病种的制约,如传染病需要隔离,病床不能充分利用,使用率也受到影响,而能收治的病种周转就很快。
3、解决方法
3.1 使用率、周转次数均高,反映出床位满足不了病人需要,易出现病人因待床时间长而流失的现象,若病床使用率及周转次数提高到一定限度,加床太多,则医疗质量会因种种因素的制约呈下滑趋势,应考虑适当增加科室的固定床位,保障病人的有序治疗。
3.2 使用率高而周次数低,说明病人住院时间长,慢性病人、重症病人所占比例较高,而实行医保以来,又出现了病人不愿出院的情况,致使平均住院日延长,病床周转不开。
建议适当增加病床数量,在病人满意的前提下加大治疗力度,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动员病人及时出院,从而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周转,提高病床工作效率。
3.3 使用率、周转次数均低,提示科室床位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病床和工作人员处于空闲状态,受病种的制约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较大,若这种情况维持较长时间,则可考虑调整床位。
同时,医院要注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改善病房环境,以吸引病人。
3.4 使用率低而周转次数高,说明出院平均住院日较短,病床周转快,表明床位周转次数达到标准。
而使用率较低,病床未得有效利用,供大于求,赞成资源的浪费。
出现这样一种结果,临床医师应避免为追求达到病床周转标准而不顾病人实际情况,即动员病人出院,加快了周转,减少了实际占用总床日,影响了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