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象之美

合集下载

诗歌的美丽意象

诗歌的美丽意象

诗歌的美丽意象在文学的世界中,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诗歌的美丽意象是其独特之处,它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享受和思考。

本文将围绕诗歌的美丽意象展开论述,探讨它的来源、特点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一、诗歌的美丽意象的来源诗歌的美丽意象源于诗人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想象力的发挥。

诗人通过感知自然的奥妙、洞悉人生的哲理、体验情感的涌动,将这些丰富的经历融入到诗歌中。

通过言语的艺术和形象的描述,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和感受具象化,创造出一个个美丽的意象,使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审美魅力。

二、诗歌的美丽意象的特点1. 生动形象:诗歌的美丽意象常常通过形象的描绘来体现。

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通过“梅花香”和“苦寒”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闻到梅花的香气和感受到苦寒的冬天,形象生动。

2. 蕴含情感:诗歌的美丽意象往往富有情感色彩,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诗通过描绘初见时的喜悦和秋风中的哀伤,传递了一种深情和思念之情。

3. 真实而抽象:诗歌的美丽意象既要求真实地反映世界,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诗人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感知到的真实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意象,使之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三、诗歌的美丽意象对读者的影响诗歌的美丽意象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首先,诗歌的美丽意象能够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世界的向往,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其次,诗歌的美丽意象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活、人情的思考,引发对人生、爱情、梦想等深层次问题的思索。

最后,诗歌的美丽意象能够给人一种情感的滋养和治愈,帮助人们排解压力、减轻痛苦,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诗歌的美丽意象是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它通过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抒发,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享受和思考。

诗歌的美丽意象不仅来源于诗人的感悟和想象,也深刻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灵。

诗歌的艺术魅力:意象派诗歌分析

诗歌的艺术魅力:意象派诗歌分析

诗歌的艺术魅力:意象派诗歌分析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思想。

在众多的诗歌流派中,意象派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意象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本文将围绕意象派诗歌展开分析,深入探讨它的艺术魅力。

意象派诗歌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强调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意象派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表现方式成为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意象派诗人运用生动而具体的形象、色彩和声音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具有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的冲击力。

首先,意象派诗歌通过鲜明的意象给读者带来视觉感受。

意象派诗人善于刻画事物的细节,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当中。

例如,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在他的诗集《破碎的玻璃》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大都市的繁华和喧嚣,让读者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多样性。

其次,意象派诗歌通过生动的色彩运用传递情感。

色彩在诗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直接触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法国诗人保罗·魏格尔的诗集《印象派》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描写,通过色彩的变化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独特感受。

这些鲜明而具体的色彩描述,使诗歌变得生动有趣,并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此外,意象派诗歌还通过声音的运用营造出丰富的听觉体验。

诗歌在语言使用上追求韵律的和谐和音乐的美感,以此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例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荒地》中运用了丰富的音韵和节奏,使诗歌充满了音乐般的节奏感,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在感受着随之起伏的节奏。

意象派诗歌还以其开放性和多义性给读者带来了诗歌阅读的无限想象空间。

由于意象派诗歌通常不直接说明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而是通过意象的营造来让读者自行解读和感受,因此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思考来赋予诗歌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这种开放性的表达方式,既给了读者思维的自由,又为诗歌赋予了更广阔的意义空间。

古诗意象之美

古诗意象之美

古诗意象之美⾛进古诗的风景⾃然进化,是按美的规律,⼈成百灵之长;上帝造⼈,是按美的原则,⼈便体曲流畅;耶稣塑⼈,给予美的内涵,⼈便⼼地向善。

缪斯更青睐诗⼈,便给他们⼀双双慧眼和⽤之不竭的灵感。

诗⼈们没敢辜负神灵的厚爱,将那醇如琼浆的⾃然美,景观美,⼼灵美,社会美灌注在⼈,事,物象之中,凝聚在审美的诗格之间。

只要你漫步诗林便领略到那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古诗意象之美。

晚照昏鸦,空⼭落叶,柳堤断桥,悲情系于其中。

飞泉含响,菊花冷艳,黄鹂鸣翠,美情寄于其⾥。

⾼⼭断雾,谗岩摩天,⼤江东去,惊涛拍岸……何其壮美!以其雄浑,旷阔⽽激荡⼈⼼。

绿村环村,红杏出墙,春草幽⽣,渔⾈莲动……何其隽秀!以其端丽,纤婉⽽怡⼈之情。

古诗意象之美,可谓美不胜收;意象之多,可谓不胜枚举。

那林林种种,琳琅满⽬,五彩缤纷的古诗意象组成了⼀道靓丽的风景。

当你展开诗卷,涉⾜诗林,你犹如步⼊⼀⽚美的⼭野,⼀所美的园林,⼀列美的画廊,⼀条美的街巷……触及那纷呈的美学现象,便能触摸诗⼈的内⼼,探索往昔的⽣活,翱翔在想象和幻想的浩渺世界。

这由⾃然界和⼈类⼼灵构筑的世界,愉悦⼈⼼,陶情怡性,令⼈兴喜万分。

⼆、艺海拾贝1.明⽉古今有,常照诗词间——谈古诗中明⽉意象明⽉因其有皎洁、圆满、旷远、神秘等特性。

贴近⼈们的⼼灵,诗⼈们便以含情脉脉的审美眼光观照蝉娟,从这冰冷的⾃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

固此中国古代咏⽉的诗篇可谓是积累盈箱,汗⽜充。

最早写⽉的要数《诗经•阵风•⽉出》⽉出皎兮使⼈僚兮舒窈纠兮劳⼼悄兮诗⼈思念他的亲⼈,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开始的,因为⽉⼉总是孤独地悬在⽆垠的夜空,普照⼀切,笼盖⼀切,可谓是“隔千⾥兮共明⽉”。

这便容易使⼈产⽣⼀种旷远或是迷离,怅惘的感受。

这种感受正与⼈们的相思之情相吻合的,因此诗⼈们常借⽉抒情,并能翻古为新,悠悠托出绵绵情思,如张九龄的《望⽉怀远》海上⽣明⽉,天涯共此时。

情⼈怨遥夜,竟⼣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觉露滋。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徐志摩其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欢迎大家阅读!徐志摩从1921年开始写诗到1931年离世,在整整十年间共出版了版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共计诗作290余首。

有些人认为徐志摩的诗作内容空泛,用词过于矫揉造作。

虽不认同但也不能否认,徐志摩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诗歌作为过程就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人性本质中的感性爆发。

徐志摩的诗是激情与冷静的耕耘的收获。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象之美1.复叠美。

这里所说的复叠指的是同一次与反复多次的出现。

如《康桥西野色》中的第四节:“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的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的眉际,晚霞在艳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

”这里共出现了6次“晚霞”。

这六次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重复,而是在不同场景下对晚霞的不同描述,极力表现晚霞之美,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美的享受。

诗人巧妙地用了这种复沓变奏的手段来抒发情感,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个角度出发最终又回归原地,但每次的循环往复都能够给人以新鲜之感,让我们在感受到这意象的复叠美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深深情感。

2.动态美。

动态美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美,意象中最有吸引人的也是这种流动性的事物。

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好似是一个个跃动的水滴组成了川流不息的河流,极具动态美。

比如《呻吟语》所描写的:“我亦愿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的忧愁,像一只没有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

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在这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描摹的一副生机勃勃、声色俱佳的画面,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中体会到自然和谐之美[1]。

诗歌中的意象美学

诗歌中的意象美学

诗歌中的意象美学诗歌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无数诗人通过诗歌传递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哲理。

诗歌中的意象美学是诗歌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心的构思,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诗歌中的意象美学。

一、意象与诗歌的关系意象是诗歌创作的基础,它是诗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运用艺术手法创造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诗歌中的意象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暗示性,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没有意象,诗歌就失去了生命力和魅力。

意象美学在诗歌中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

二、意象美学的内涵1.形象美:诗歌中的形象美是指诗歌通过生动、鲜明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

形象美是意象美学的基本内涵,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春天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2.意境美:意境美是指诗歌通过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令人陶醉的氛围。

意境美是意象美学的核心,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山、雨、月、泉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淡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3.情感美:情感美是指诗歌通过意象的抒发,传达出诗人的真挚情感。

情感美是意象美学的灵魂,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夜雨、风骤、酒醒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和无奈之情。

4.思想美:思想美是指诗歌通过意象的深化,展现出诗人的深刻思想。

思想美是意象美学的价值所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草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三、意象美学的创作手法1.比喻:比喻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使意象更具表现力。

论诗歌的赏鉴与审美

论诗歌的赏鉴与审美

论诗歌的赏鉴与审美作者:杨黎丽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诗歌是语言最美的形式。

在四大传统文学样式中,诗歌因其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内涵,以及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而被广大读者欣赏和喜爱。

赏鉴诗歌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赏鉴和审美技巧,进而领悟和感知诗歌的精髓和美感。

关键词:诗歌赏鉴审美2018 年3 月,《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在人们的翘首企盼中隆重播出,节目似一股文化界的清流,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关注和一致好评。

继《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二季以来,再次掀起了人们对中国诗词的学习热潮,并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传承研究。

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教授说:“一首好诗的标准,不全在于它里面有多少道德、伦理、政治、教化的暗示和托喻,而在于它能否传达出,或能够传达出多少感发的力量,是否能够引起你心灵、精神、品格上的触动,使你由此生出一种向上、向高、向远、向善、向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一首好诗,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是能够感染听众的。

下面,本文从诗歌的赏鉴与审美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加深广大读者对诗词的理解、热爱和关注。

一、诗歌的内涵诗歌是文学发展史上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史最初大都源于诗歌。

《毛诗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则将其统称为诗歌。

简而言之,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丰富的想象,重在抒情,语言凝练而形象,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之美。

二、诗歌的艺术特征1. 抒情性诗歌最本质的特点是抒情。

诗是一种主情的艺术,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说:“诗歌是本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诗歌的意境美举例

诗歌的意境美举例

诗歌的意境美举例
诗歌的意境美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的美的境界,通常通过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来实现。

以下是一些诗歌意境美的例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山间月色图,明月照耀在松林间,清泉潺潺流淌在石上,意境清幽宁静。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以宏大的意境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美景,江潮连海,明月共潮,景象壮阔,意境深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千山万径,鸟绝人灭,意境孤寂而清冷,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以浪漫的想象将西风、洞庭波与湘君关联在一起,西风吹老了洞庭湖水,湘君一夜间白发增多,意境奇幻而美妙。

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诗展现了诗人驰骋山水之间的豪迈情怀,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意境开阔而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歌的意象之美
【摘要】意象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诗学范畴,诗人的创作灵感与对生命的体验、人生的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

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审美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意象?诗歌的意象分为哪几种类型?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意象之美?本文就此问题
作了逐一的论述。

【关键词】诗歌;意象;教学;美
现代作家叶圣陶提出:“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

”叶老的一语便道出了诗歌的灵魂——意象。

那么,什么是意象?意象分为哪几种类型?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之美?作为一名多年来奋斗
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下面仅就此问题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意象的涵义。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比如:《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具体事物,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美景,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这些词汇就是诗人在头脑中所显之象,即意象。

其次,让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意象的几种类型。

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和基础。

准确而独特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更便捷更顺畅地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艺术天地,更深入地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1.直接意象。

即诗人头脑中直接浮现的关于某一事物的表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接渗透到具体的表象之中。

在全部的意象中,直接意象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占有极大的比重。

有时以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可以构成一首诗,比如:“风吹绉了的水/没来由地波呀,波呀”——(汪静之《小诗二》)。

诗人以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构成了一首诗。

再比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
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

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深沉的爱。

2.间接意象。

间接意象即间接的表现诗人心灵世界的喻体和客观对应物,而不在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对一的体现。

这类意象蕴含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间接意象又可分为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

①比喻意象,简单说就是同某种事物、理念或情感有某种相似点,因而拿来做比方的意象。

比喻意象可以用来摹状人或事物。

如:罗长城的《脊梁》是这
样描写田野间一位老年农民的脊梁的:“一条力的弧线/一道破土的犁圈/一条飞来的彩虹/一架厚的青峦。


四个比喻意象就像四盏强烈的探照灯,同时把光聚到这位老农的脊梁上,凸显出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内在的力和美。

还比如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
作者把青年人的寂寞附在蛇的意象上,运用了直接比喻,借助那“秀丽无邪”的蛇展开艺术想象。

②象征意象,就是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内容的意象。

由于出现在诗歌中的只是象征体,而被象征的本体则隐去了,这样就使诗歌更耐人寻味。

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写的是礁石,但又不仅是礁石。

说它是礁石,因为它生动地体现了海边礁石的特点;说它不是礁石,诗人的命意不在写一块石头,而可看成诗人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

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需要借助于某个特定具象,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者阅读时才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进行二次创作(审美过程),还原诗人所见所感,以获得内心的共鸣和审美愉悦。

第三,从教学的角度来赏析意象之美。

诗歌以心灵为殿堂,诗歌意象比其它文学体裁更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

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心理效应的艺术。

好的诗歌呈现出鲜明的意象美。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有设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沉浸于诗歌的气氛和意境之中,才能让学生体验认识想象与诗意发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再使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意象,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进入审美阶段。

比如:在赏析马雅可夫斯基1927年写的长诗《好》时,我让学生深刻体会旗的意象:“歌声/压倒/枪声,红旗/漫卷/战场”。

同时赏析艾青在1949年也写的国旗:“美丽的旗/庄严的旗/团结的旗/四颗金星/朝向一颗大星/万众一心/朝向人民革命”。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是怎样把旗作为革命的象征来写的,体会诗人采取的仰视角度,旗上面似乎也放射着神圣的灵光。

在学习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刻画人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喊,任悼念的情思飞腾。

寄托于高山、森林、大地之上,赋予山河同悲的感情。

最后在天安门前“深情呼唤”,表达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意境。

此诗以意象塑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由此,一首好的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在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的、具有一定声音和意义的词语,而是染有情感色彩的一系列意象。

由于不在受语言的羁绊,学生的想象可以凌空而起,乘风
翱翔,从而使诗人植在诗行中的种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使诗歌的万花筒中的玻璃屑呈现出变幻无穷的图案。

目前,现代诗歌发展很快,各种流派写法都在互相交流互有穿插,“写无定法”!所以往往很难来衡量,也是当今高考至今仍然将诗歌排除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诗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因此我在诗歌教学中,还会经常找一些课外的优秀诗歌叫学生体会,比如:在欣赏现代著名诗人万一波的《藏羚羊跪倒在你面前》时,让学生体会诗人是以敏锐的笔触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藏羚羊穿越一枚戒指/远渡重洋,去满足英国贵妇/深渊似的、无止境的、没落/时尚。

仅就一个意象——戒指,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藏羚羊无奈的眼神,站在风中瑟瑟发抖……自然的和谐是我们人类的梦想,可是恰恰是我们自己要打碎这个美梦!
再比如:著名诗人佳卉的《黄河岸边》中的最后一个意象,“……抽出在水中已有凉意的双手/我知道/我一滴水也抓不住”,诗歌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体现,诗人的情绪也在这里被推向高潮。

虽然握不住一滴水,但仍要将手伸进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华夏文明的温度与走向。

这样的构思真的很巧妙,会让读者怦然心动,然后为诗人的独具匠心而拍案叫绝。

因此,意象是诗歌的主题,有美好灵魂的诗歌会被大家记住。

那么就让我们怀揣满腹柔情,通过自然流畅的文字,将生动而富于
生命的意象一点点打开,别有洞天!诗歌便真的会成为生命中心灵的航标和世界的点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2-36.
[2]62840y9.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构建[j].讲义教程,2012,5.
[3]吴乐群.想象让我如此美丽——谈诗歌鉴赏教学[j].高中语文教学论文,2009:12,15.
[4]竹亦青.诗歌意境锁谈[m].重庆出版社,1985:23,35,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