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合集下载

深富意蕴又缥缈不定的诗歌意象——浅析《再别康桥》的意象美

深富意蕴又缥缈不定的诗歌意象——浅析《再别康桥》的意象美

统 诗 学 的 重 要 概 念 ,在 占代 诗 人 就 已经 非常 注 意 意 象 的创 飘 逸洒 脱 的情 怀 ,诗人 离开 康 桥 ,轻 轻挥 手 向西 天的 云 彩作
作 、意 境 的营 造 了 。例 如 杜 甫 的 《旅 仅 I}j怀 》 “细 草 微 风 别 ,表 面 体现 出洒脱 的 情怀 ,但 是 诗 人真 的 能没 有感 伤地 放
迹板 桥霜 ”。这 些 诗歌 通过 意 象 的叠加 、跳跃 、缀连 ,营造 人 》 )的诗 句 吧 。诗人 在 剑桥 的留 学经 历对 他 的人 生影 响很
出优 美 的意境 。徐志 摩 精通 古 典诗 文 ,在现 代诗 歌 的创 作 中 大 ,他在 剑 桥 受到 了西方 浪漫 主 义 、唯 美主 义 诗歌 的影 响 ,
《再别 康桥 》 中 l上I现 了 多个 中 国传统 诗 歌 的原 型意 象 ,
“三 美 ”理 论主 张外 ,还 体现 出 了诗 歌 的意 象 、意境 美 。袁 像 云意 象 、柳 意 象 、笙箫 意 象 、青 荇意 象 等 ,它们 柔 美淡雅
行霈 先 生在 《中 国诗歌 艺术 研 究 》中 说 : “意象 是融 入 了 主 而 义深 富 意蕴 。
也 深 受传 统诗 学 影 响,注 重 意象 美 。 《再 别康 桥 》 中的物 象 开始 创 作诗 歌 ,并 _Ij_在 剑 桥树 立 了 自己的人 生理 想 、政 治理
融 入 了诗 人主 观 的情 思 ,创造 出 了更为 优美 新颖 的意 象 。这 想 。他 曾说过 :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
岸 ,危 樯独 夜舟 ”;Fra bibliotek陆游 的 《 俐 贸》 “楼般 夜雪 瓜 洲渡 , 铁 下 ~一切 ,潇洒 地 离 开吗 ?笔 者 认为 诗人 眼 望 艏天 的云彩 时,

古代诗歌赏析中的意象浅析——以王维《辋川集》中的意象为例

古代诗歌赏析中的意象浅析——以王维《辋川集》中的意象为例

・阅读指南•古代诗歌赏析中的意象浅析——以王维《辎川集》中的意象为例周兆梅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解释什么是意象,进而以王维的山水组诗《辆川集》为例,对其中的意象进行动态梳理,归为三类:即描述性意象、拟情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从而体悟古代诗歌中经典化的意象群。

关键词:意象;王维;山水诗;动态梳理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赏析时,经常会通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及主旨,因此,理解意象弄懂意象在古代诗歌欣赏中尤为重要。

我爱读王维的山水诗,偏爱他山水诗中的精品《網川集》二十首,诗人能够在明秀的诗境中,体会人与自然心照不宣的领悟,感受一份完全摆脱红尘俗世之累的宁静心境。

人们从其诗中显示的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画面中享受一份内心的空灵寂静,产生一种对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

并且,王维的诗歌使人不由自主地做一番全身心投入的宁静审视,用心的韵律去梳理那份芜杂,越过遥远的时空与诗人产生忘我的心灵感应,进入一个绝对精纯的审美境界。

下面本文将从什么是意象即阐释意象的文化内涵及以《辎川集》为例对意象进行动态梳理两大方面展开论述。

理解意象领悟意象,浅析《網川集》中的意象类型,进而体悟其经典化的意象群,从而更好地全面地理解古代诗歌。

一、意象的文化内涵,以王维山水诗为例,初步理解意象意象是以感性词语为语言外壳的主客观复合体。

意象作为诗学范畴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意象”在这里是诗人构思过程中未成型的形象,还有待于创造,这似乎与“意象”概念不相吻合,但就在同一篇赞辞中,刘勰对意象作了精到的感性描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这无疑是最精辟的见解,它留意到“意象”是要以象通神,而象又是情感流动所孕育。

意象是诗的基本细胞,正是它构成了诗歌的有机生命整体。

要探寻王维山水诗的精神内核,就不能不研究其诗的意象。

王维山水诗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是“月”。

信手可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家住水东西,皖纱明月下”(《白石滩》),“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李白诗歌意象浅析1、引言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以其奇特、豪放、浪漫的诗风而闻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充满了创新,而且在意象的表达上也颇为独特。

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诗歌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2、大自然的意象大自然是李白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类情感相结合。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月亮、庭院和床前的景象,表达了他在夜晚孤独时的情感。

在其他作品中,他将山水、风雨、花草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诗歌,营造出壮丽、奔放的意象。

3、酒与豪情的意象酒与豪情是李白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

他以饮酒为媒介,表达了他的豪放气概、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醉酒、吟诗、乘船等场景,这些意象富有情感,充满了奔放与热情。

他通过对酒的描绘和对醉酒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境遇的无所畏惧。

4、与幻境的意象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和幻境的意象。

这些形象既有神秘的传说人物,如吴刚、桃花源中的人物等,也有他自己幻想出来的奇异景象。

这些意象既展示了李白的想象力,又传递了他对人生的逍遥自在和对世俗束缚的嫌弃。

5、思乡与离别的意象由于李白的漂泊经历,思乡与离别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他以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为纽带,表达了他对家园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同时,他通过描述别离时的愁苦和离别后的孤寂,传达了他对流离生活的苦楚与不满。

6、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意象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李白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正是这些意象的细致描绘和巧妙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在千百年后依然令人着迷。

附件:本文档附有李白诗歌选集,其中包含了本文中提及的相关诗歌作品。

法律名词及注释:暂无法律名词涉及。

古诗意象之美

古诗意象之美

古诗意象之美⾛进古诗的风景⾃然进化,是按美的规律,⼈成百灵之长;上帝造⼈,是按美的原则,⼈便体曲流畅;耶稣塑⼈,给予美的内涵,⼈便⼼地向善。

缪斯更青睐诗⼈,便给他们⼀双双慧眼和⽤之不竭的灵感。

诗⼈们没敢辜负神灵的厚爱,将那醇如琼浆的⾃然美,景观美,⼼灵美,社会美灌注在⼈,事,物象之中,凝聚在审美的诗格之间。

只要你漫步诗林便领略到那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古诗意象之美。

晚照昏鸦,空⼭落叶,柳堤断桥,悲情系于其中。

飞泉含响,菊花冷艳,黄鹂鸣翠,美情寄于其⾥。

⾼⼭断雾,谗岩摩天,⼤江东去,惊涛拍岸……何其壮美!以其雄浑,旷阔⽽激荡⼈⼼。

绿村环村,红杏出墙,春草幽⽣,渔⾈莲动……何其隽秀!以其端丽,纤婉⽽怡⼈之情。

古诗意象之美,可谓美不胜收;意象之多,可谓不胜枚举。

那林林种种,琳琅满⽬,五彩缤纷的古诗意象组成了⼀道靓丽的风景。

当你展开诗卷,涉⾜诗林,你犹如步⼊⼀⽚美的⼭野,⼀所美的园林,⼀列美的画廊,⼀条美的街巷……触及那纷呈的美学现象,便能触摸诗⼈的内⼼,探索往昔的⽣活,翱翔在想象和幻想的浩渺世界。

这由⾃然界和⼈类⼼灵构筑的世界,愉悦⼈⼼,陶情怡性,令⼈兴喜万分。

⼆、艺海拾贝1.明⽉古今有,常照诗词间——谈古诗中明⽉意象明⽉因其有皎洁、圆满、旷远、神秘等特性。

贴近⼈们的⼼灵,诗⼈们便以含情脉脉的审美眼光观照蝉娟,从这冰冷的⾃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

固此中国古代咏⽉的诗篇可谓是积累盈箱,汗⽜充。

最早写⽉的要数《诗经•阵风•⽉出》⽉出皎兮使⼈僚兮舒窈纠兮劳⼼悄兮诗⼈思念他的亲⼈,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开始的,因为⽉⼉总是孤独地悬在⽆垠的夜空,普照⼀切,笼盖⼀切,可谓是“隔千⾥兮共明⽉”。

这便容易使⼈产⽣⼀种旷远或是迷离,怅惘的感受。

这种感受正与⼈们的相思之情相吻合的,因此诗⼈们常借⽉抒情,并能翻古为新,悠悠托出绵绵情思,如张九龄的《望⽉怀远》海上⽣明⽉,天涯共此时。

情⼈怨遥夜,竟⼣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觉露滋。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
莎士比亚的诗歌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自然意象,被认为
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部分。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

一、自然之美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自然之美的描述,他把自然的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例如,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写道:“百花齐放,百宝齐聚,芳草萋萋,鸟语花香。

”这
句话把自然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着迷。

二、自然的力量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自然的力量的描述。

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他写道:“风啸海浪,天空翻滚,波涛汹涌,海浪滔滔。

”这句话把自然的力量描绘得淋漓尽致,
令人惊叹不已。

三、自然的和谐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自然的和谐的描述。

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他写道:“鸟儿欢歌,林中鸣禽,鹅鹅鹅,水中游鱼。

”这句话把自然的和谐描绘得淋漓尽致,令
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充满了自然意象,他把自然的美丽、力量和和谐描绘得淋漓
尽致,令人着迷。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
对自然的热爱。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锦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其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诗歌中,王之涣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叙事手法,使得诗篇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意象和叙事两个方面对《锦瑟》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艺术之美。

我们来看看《锦瑟》中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和视觉形象的概念,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感情。

在《锦瑟》中,王之涣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相融合,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中的“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以“一弦一柱”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

一弦一柱是瑟的组成部分,这里用来象征着时间和岁月。

一弦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一柱代表着人的成长。

这句诗中的意象,通过对瑟的部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往事的回忆。

这种意象的使用,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

诗中的“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以“千载”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千载代表了漫长的时间,而“谁堪伯仲间”则体现了诗人对离散的痛苦和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情感张力,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深处。

可以看出,《锦瑟》中的意象丰富多彩,体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视觉形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接着,我们来看看《锦瑟》中的叙事手法。

叙事是诗歌中表现情节和情感的一种手法,通过叙述、描写和抒发来展现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在《锦瑟》中,王之涣通过叙事手法,将诗人内心的思念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张力和思想内涵。

诗歌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句开篇,从瑟这个乐器入手,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之情。

瑟是一种华丽的乐器,但在诗中却成了诗人思乡之情的寄托。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诗歌一开始就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诗中以“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通过对瑟上的一弦一柱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往事的回忆。

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前言王维(公元701年-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他是唐代文学中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以山水诗著名,被誉为“诗佛”、“诗圣”。

其山水画家与山水诗交相辉映,形成了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山水文学、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诗王维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其中尤以山水诗最为著名。

他把山水描绘得惟妙惟肖,以至于读者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之中。

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意境、艺术、语言等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形成了王维独特的诗歌意象体系,具有无穷的魅力。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描绘了风光,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内心的理想之境,展示了诗人超凡脱俗的人文精神。

他以山水为媒介,表达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使得诗歌意境呈现出深邃含蓄的美。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和谐王维的山水诗以和谐为主题,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美之间的均衡与相互依存。

诗人以平静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和谐美景,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恬静优美和人们内在情感的平和美好。

读王维的山水诗,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类与社会、自己内心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超然王维的山水诗中充满了一种超脱尘俗、超越人生的情调,表现出诗人在自然之中找到了一个寄托理想、超然于世的境地。

他在描绘山峰、江河、云霞的同时,把自己也融于这片自然之中,彰显出一种超越凡俗的高境界。

提神王维的山水诗又具有提神之效,能够令人神清气爽、品味醇美。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细致描摹,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安详、恢弘和奥妙,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舒展心情,与这美好的自然景致共振,提高情感感受的高度,达到提神开脑、增强思维力的效果。

内涵王维的山水诗内涵丰富、意味深远,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在描绘山水的同时,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通过这种表现方式,诗人追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理想,通透地展现在诗句之中,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深刻领悟诗人的人文理念和人生哲学。

浅析诗歌中意象的内蕴及作用

浅析诗歌中意象的内蕴及作用

209周刊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自然意象,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

中国诗歌意象丰富,特定的意蕴与诗人情感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包含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趣。

诗歌意象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了它,可以用意象分析法阅读理解诗歌作品。

关键词:诗歌;意象;意蕴;意趣;意境;阅读鉴赏“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象”作为文论术语来使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但是它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老子》和《易传》。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

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动物类:1.鸦、杜鹃、猿、蝉。

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2.鸿雁、青鸟、鱼(比目鱼)、鸳鸯、鹧鸪。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4.燕子。

燕子,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二、植物类1.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

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作者:胡玉清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1期
我们在欣赏诗歌时,总有许多的意象不时跳跃着出现在眼前,那些意象无不真实、鲜明、生动。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物抒情。

把握意象,是鉴赏诗歌语言和形式、评价诗歌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使我们更加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怀,通过作品可以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

一、意象所渗透的文化内涵
在诗歌中,“意”一般不便于赤裸裸地说出来,需借物来表现,显得含蓄;“象”也不单是纯客观的物象,须由意来触发,来点染。

大量意象在诗中的存在有规律可循,因为在漫长的诗歌文化发展中,其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比如:送别诗有杨柳、明月、舟船、云等意象;愁苦诗有雨丝、斜阳、杜鹃等意象;托物言志诗有梅、兰、竹、菊、松、莲、蝉等意象。

这些带有鲜明文化色彩的意象,引领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真正地走进诗人诗中。

舒婷的诗作《致橡树》,是通过一棵木棉树对另一棵橡树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

橡树,这个意象象征男性,是诗人想象中的恋爱对象;木棉,这个意象象征拥有新时代气息的女性。

木棉不依赖橡树而生存,而是与橡树相依为伴,同甘共苦,共同构筑伟大的爱情。

这样的意象新鲜、独特,又有着深刻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意象“木棉”和“橡树”,把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理性思考饱满地表达了出来,使之成为当代爱情诗中的经典。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普通的木棉树、橡树,赋予了很浓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意象的背后有着因象征而引发的深层寓意,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意象之外的“弦外之音”。

二、意象所浸蕴的思想情感
意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图景映射,是心灵的一种直观感觉。

意象是主观的。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意象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表达诗人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反映客观事物。

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对爱情无私的奉献之歌。

全诗5节,每一节由一个意象画面构成。

这些意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是比喻“爱人”。

诗中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

比喻爱人的意象,有着女性的
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意象的选择与呈现,把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意象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智者的眼中都能入诗。

台湾诗人余光中,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是以时间的变化来组织全文的,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诗中借这些具体的物象,把无形的乡愁化为四种事物,层层在递进、步步在升华,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优秀的诗篇是诗人充沛感情的艺术结晶,其笔下的景物已经情感化。

三、意象所营造的唯美意境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把读者引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从而体味诗人的情感。

意象构成并创造了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意象是一些景物,是形象的,眼睛可以看到的。

而意境是抽象的,是需要凭心去体会的。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的诗歌爱好者,萦绕在脑际耳畔的那种美,挥之不去。

诗中的意象极为丰富,且具有美感,像“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夏虫、笙箫”等都是寻常的事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看来,它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深情款款、情深依依。

诗作勾勒了一幅静谧、和谐的图景。

诗中多次写到“轻轻”、“悄悄”、“沉默”,可见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留恋。

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眷念之情,通过表情达意的自然之物,从笔端流淌出来,这些意象的选择是信手拈来,没有雕琢之感;这种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古人云:“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

”它的美之一就美在意境上。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

从意象入手,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进入诗歌的意境中,感知诗歌情感,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内涵,提高诗歌鉴赏力,充分发挥诗歌的价值。

诗歌的长河永无止境,一片树叶、一缕阳光都是诗人的美酒佳酿,都能留下值得传唱的美句佳词。

意象主义大师庞德说:“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各种不
同观念的联合。

”意象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理智和情感的综合反应,能使人产生顿悟的东西,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