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典诗歌意象浅析新人教版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3 赏析意象 (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鉴赏 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表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中的 “果烂”“稻熟”“渚禽肥”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颈 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尾联视听结 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的悠闲自得的场景。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 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 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气息。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 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 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 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
分析意象作用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创设情境,提供背景;③衬托人物,铺垫蓄势;④表情达意,感发兴 寄;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 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 写下自己无尽的思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 诗篇洋溢着一位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 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眼前江南,农事 春景 ②表达对儿女的舐犊之情 ③梦回现实,寄诗遥念
点拨关键
分析意象内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 性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体味。 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 独有情味。 3.注意其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 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 别怀远”之意。
(完整版)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课件 人教版

马”“夕阳”这些意象又无 一不指向萧条寂寞悲凉的情 思,它们相互映照,相互加
强,把愁苦思乡的情致推到 精选课了件高潮。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公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菊 隐逸,高洁,东篱之下,既表现出闲适
脱俗
宁静的心境,又表现出诗
精人选课高件 洁脱俗的情志。
意境:
纵酒放歌,欣喜欲狂, 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精选课件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象:
意境: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
草 荒凉、偏僻、 林木苍苍,荒凉破败,诗人抒
离恨
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感叹 自己漂流在外及对家人的思念。
雨 希望、活力; 合污的品格。
愁苦、凄凉 精选课件
饮酒
晋 陶渊明
结 庐 在 人 境 ,而 无 车 马 喧。 问 君 何 能 尔 ?心 远 地 自 偏。 采 菊 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山 气 日 夕 佳 ,飞 鸟 相 与 还。 此 中 有 真 意 ,欲 辩 已 忘 言。
意象:
意境:
在夕阳的余辉中采菊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雁 信使 思念 意境:内心的苦闷无法排
酒 失意 愁苦
遣,无穷的烦恼力
水 绵绵愁思 精选课件 图摆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遇南来者即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
B.“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坚如磐石,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各种磨难,更加突显了他的品质。
C.“短棹浮淮”写诗人眺望京城时所见的淮水之上船来船往的景象;“泣”表达了思归不得的痛苦。
D.此词上片虽从眼前落笔,但主要还是叙写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下片重在抒写自己的心迹节概。
(2)作者身羁异域,送归而自己却不能归,下片并未见伤悲沉沦之情。
请分析词作的下片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诗鉴赏三技之二鉴赏意象课件 新

[演练体悟] 2.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 它们在诗歌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上面5个意象中任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答案 (示例)雁:乡思(信使) 柳:别情(送别) 菊:淡泊(清高、纯洁等) 竹:虚心(高风亮节、正直等) 莲:怜爱(洁身自好、清纯、君子等)(任 选其三)
解析 答案
答案
(2)从上面5个意象中任取1个,结合古代诗歌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 和作用。 答案 (示例)柳。《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之句。“柳”谐音“留”,因此总以柳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柳的特点是缠绵飘动,它垂下的枝条如离人挥别的手。作用:《诗经》 中,借对昔日别离之时杨柳依依的情景描绘,抒发作者的不舍与依恋; 借柳写离情,不仅使表达更为含蓄,而且使离情因景物的衬托更显含蓄, 更显哀婉真挚。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 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该题考查的 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 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 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古诗鉴赏三技之二 鉴赏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 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即作者的情思。诗歌意 象因物象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 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 “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 “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2024届高考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

学案53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复习任务 1.积累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重点分析诗中所用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能够体会诗歌意境,初步分析意境特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 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①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②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2018 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2016 全国乙卷《金陵望汉江》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概括画面(意境)知识图要活动一分析意象内涵和作用(一)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内涵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
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与理解,填写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
类别意象内涵植物柳送别、留恋落花①动物鸿雁②子规(杜鹃) ③器物舟④笛声⑤地理三径⑥长亭(短亭) ⑦气象月亮⑧流水⑨露⑩春风⑪答案①失意、伤感②孤独、漂泊、思归③悲惨、乡愁乡思④漂泊、自由⑤思乡、思归⑥隐士之所⑦送别之所⑧思乡思亲、圆满⑨无情无奈、时光流逝⑩人生短促、生命易逝⑪美好、舒畅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二)分析意象内涵与作用Ⅰ.(202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病柏①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高考语文解意象,品诗歌简案 人教版

高考语文解意象,品诗歌简案人教版黄梅一中教学目标1.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2.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感悟作者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以意象为钥匙,打开欣赏诗歌的智慧之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认识意象什么是意象?明确:“意”即诗人主观情感,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或文化内涵。
“象”即客观物象。
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意象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是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三、意象对于诗歌欣赏的作用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四、重点探究(一)以月为例,分析意象第一,从外在形态上来联想。
A.月圆团圆无法团圆思乡怀人B.残月人缺分离孤单寂寞、内心凄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教材中学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第二,从颜色上去联想。
月光清澈静谧安宁内心平和,高尚情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教材中学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第三,从时间意识去联想。
明月之永恒时光的流逝个体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对历史的慨叹和追思教材中学过: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第四,从空间意识去联想。
月的藐远宏阔环境的空旷苍茫情感的苍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词散文欣赏:把握意象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

把握意象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选修安排了大量诗词,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将对诗歌的意蕴欣赏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富挑战性。
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学指引,尽快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志的具象载体,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一、了解古代诗歌意象的特殊内涵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比如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梧桐象征凄凉悲伤、以鸿雁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意等等。
二、赋、比、兴是诗人营构意向的主要方法赋就是陈述铺叙,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
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词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仅前三行就用九个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图画,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意象浅析什么是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
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具体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相关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具有含蓄性,在诗歌鉴赏时,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才能整体感知诗歌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
知识点提示:1、诗歌意象虽从外表看呈现直观形象性,但它本质上是为负载诗人思想情感而存在的。
因此,“象”是其“标”,“意”乃其本。
而意象的表意又不是简单地直译,往往含有一定的比喻意义。
比如写“雨”,不是光说天气阴霾,而常是表达某种愁绪,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写“夕阳”不是仅为说明天色将晚,而是暗示一种伤感,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2、理解典型意象解读诗歌在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即该意象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历朝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
因此,在解读诗歌时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尤其是一些约定成俗的固定意象。
像杨柳多表现送别或思念,如李白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送别》)借杨花营造送别的氛围;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则借杨柳表示别后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芭蕉与丁香则多与愁结缘,如“芭蕉不解丁香结,备向春风独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芭蕉空结雨中愁”。
这些固定的意象是理解鉴赏诗歌的捷径。
知识点辨析人物形象与意象的区分1.诗歌中的文学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一般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而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直接或隐喻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晤,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有些时候,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或者是作者为了使诗意含蓄些,其诗中的形象不以“人”的形式出现,而代之以“物”。
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明写“蜜蜂”,实为写“人”、喻“人”,所以,鉴赏蜜蜂的形象,不能从我们熟悉的概念出发去生搬硬套,而要从诗里的“不论”、“无限”、“尽”等词语去解读其采花的“辛苦”。
至于诗人的态度、观点,还得通过琢磨诗中反诘句以领悟其对蜜蜂的同情、怜惜之意。
因此蜜蜂的形象定位在“辛苦”劳作,积累多而享受少这个基点上。
由此归结出来的“寓意”似乎有几种理解:讽刺坐享其成的剥削者或赞颂辛勤耕耘者的劳动者。
有时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让自己进入到诗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
既用意象,又直接表达主人公一别十年的感伤,附录1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绿叶代表着生命力、希望竹象征气节和独立柳意味着送别、留恋和伤感松柏象征傲岸、坚强和顽强的生命力梧桐是凄凉、凄苦和悲伤的象征兰代表高洁牡丹象征富贵小草生生不息、或荒凉、偏僻禾黍是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红豆寄相思菊是隐逸者,兼有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梅傲雪开放,坚强不屈,以冰清玉洁表达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丁香,指愁思或情结,黄叶表示凋零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高洁的品格马的奔腾代表追求乌鸦是“小人”雁孤飞是思乡思亲,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是对亲人的思念。
鹧鸪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因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杜鹃是思乡的同义语鸳鸯,指恩爱的夫妇猿猴表示哀伤和凄厉月亮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东风表示春天,美好西风表示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表示作乱,或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表示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表示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表示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玉表示高洁,脱俗附录2中国历代诗词中意象与意境选讲一.诗歌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和形成过程:1.解释:意象与意境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词汇,作为美学术语,意象与意境没有权威的标准解释。
常见的解释: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2.意象与意境的形成:一、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二、形成意象,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样。
三、对于意境,可能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诗,有些读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或者仅限于意象的感受上。
四、凡是诗,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则就没有诗味,但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创造意境美。
五、意象美比较容易感受,而对于意境则不容易体悟,感受意境美对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二.历代诗词中常见意象选讲:(一)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他,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宋代词人张孝祥《念奴娇》,意为: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二)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
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让人在心中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释:露无夜不白,但感在今夜,又适逢白露节,故曰,露从今夜白。
月无处不明,但心在故乡,故曰,月是故乡明。
两句诗情景交融,读来历历在目。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三)柳枝——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1.《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是一首隋代民歌。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2.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3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4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5.“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王实甫《西厢记》)(四)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2.“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
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1.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3.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五)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高楼——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1.李白《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2.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3.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凭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6.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六)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2.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3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