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2象征化的表现特征
美国学者劳·坡林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自身”。也就是说象征是通过某种形象暗示多种寓意,使之超越这种形象本身所带表的含义。
在顾诗中随处可见这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布林的档案》:“他一步跨出了摇篮/用一张干羊皮/作了公文包/里面包着一大堆高度机密的尿布/他开始到政府大厦去上班。”在艺术表现手法中,象征、通感、变形、意识流这些技法通常是不能完全区分开来的,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有很多共通之处。在上面的诗中,“摇篮”是指让人类幼年的孕育期,“跨出了摇篮”即是说走出了幼年、童年,迈向了成人世界,“干羊皮”指的是羊皮卷,是十分庄重的,原本拿着“干羊皮”作的“公文包”去政府机关上班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但那公文包里包的却是“一大堆尿布”,使之显得十分滑稽荒唐可笑,而且那公文包前的修饰词是“高度机密”,其调侃反讽的语气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在《布林好像死了》:“墓地上乒乒乓乓的/开出了正方形的花朵”。花开是无声无息的,但这里却用“乒乒乓乓”这个表示声音的词来指视觉上的花开的过程,“乒乒乓乓”此时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听觉上的意义,更是一种思维的流动。这奇妙的语言组合,不能不说是诗人发挥了他奇特的想象力,虚拟的花开的声音实则是他的感觉、心理意识,是心理在发生变化,情感的微妙变化、升腾使人产生了幻听,他“将视觉、听觉、感觉融会贯通,打破了传统的理性逻辑,如能体会到意识的变化,也就会觉得翻逻辑的语言是合情合理的。”
深富意蕴的意象之美

深富意蕴的意象之美作者:陈少兵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03期摘要:《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对多种意象的细腻描绘,使诗歌营造出了一种柔美淡雅、细腻缠绵、飘逸洒脱、深富意蕴同时又略带伤感出的梦幻般意境,给读者一种迷醉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意象意蕴美审美体验意象是我国诗学的重要概念,并在抒发情感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不管意象是客观物象还是主管情意,它都已不是一般的物象,而是渗透着诗人情思、具有了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作为徐志摩诗歌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是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
他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
《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而诗中的意象更是诗人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正是诗人独特意象的选取,以及对多种意象的细腻描绘,诗歌营造出了一种柔美淡雅、细腻缠绵、飘逸洒脱、深富意蕴同时又略带伤感出的梦幻般意境,给读者一种迷醉的审美体验。
在诗歌之中出现了“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辉”、“笙箫”、“夏虫”等多种意象,这些都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虚化的意象与诗人心中真实的情感,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
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
在诗歌的首尾两节中,诗人借助与“西天的云彩”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来直接点明了离别的主题。
“云彩”这个意象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
“云彩”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象征着自由闲适、飘逸洒脱,同时又带有些孤独落寞。
诗歌的意境美

作者: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刘少龙[本文已经发表]透过意象感受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深入地解读诗词作品的钥匙。
特别是对意象的解读是感受意境和理解整首诗情感的基础。
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主要事例,谈谈解读意象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品味意象的文化底蕴诗词中的很多意象往往具有典型性,其形象特征已经在读者心中牢牢扎根。
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以落叶纷纷和滚滚长江的意象写韶光易逝,人生飘零又壮志未酬的人生感慨。
其实这种情感的体悟,就是植根于“落叶”“流水”这些意象的文化底蕴。
屈原的《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名句。
这些窸窣飘零泛着微黄的落叶的形象,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作客他乡的天涯游子,四处漂泊,饱受羁旅行役一直苦。
因此“木叶”正是寄托了屈原的这些哀思。
后人运用“落叶”这一意象多是表达类似的情感。
在《论语》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句子。
流水东去,一如时间的流逝,一去而不复返,昔日无限繁华,如今已随流水而去;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又如离人的愁绪,绵延不绝。
写水这一意象多为感慨韶光易逝,抒发内心愁苦。
因此,鉴赏诗词的意象,首先应该揣摩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带有的文化积淀。
例如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写依依惜别的离愁;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都以“长亭”写离别愁。
这些就是意象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
二、揣摩意象的形象特征诗人运用意象并不是一成不变,人云亦云,而是往往有所创新,在品味文化底蕴之外还需要揣摩意象具体的形象特征。
杜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写夔州峡口浪大风急,长天无极,高猿长啸,哀转不绝。
第二句则是写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飞鸟低飞盘旋无枝可依。
表达了作者四处漂泊、老病孤愁的愁绪。
揣摩此句意象的形象特征会发现,风是“急”风,作者登临高处,更能感受这“急风”的迅猛和凉意,这绝非是春风习习,温暖和煦。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前言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及其诗学理论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提问:怎样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用什么来做评判的标准?我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不那么直白?如何使我写的诗有诗味,使人愿意咀嚼,愈咀嚼愈有味道?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喜爱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以为,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歌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以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
(意境)那么,分析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言语——二·意象及意象群——三·意境(整体艺术世界)来进行鉴赏。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每一个层面都提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高境界、高标准的诗美追求。
我国聪慧的古代前辈,从丰富的汉语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我国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范畴。
并以此来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精粗、文野。
在言语层面,提出整首诗的“气”的灌注;在意象及意象群层面提出神、韵;在诗的意境(整体艺术世界)层面提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下面我们从我国古典诗学所追求的诗美的极致这一角度结合具体诗例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一.为什么说写诗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在言语层面,一首诗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我国古典诗学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唐朝韩愈继承了曹丕的说法,他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诩书》)他的意思是说,在文章的言语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是根本的。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诗人。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寄托着他对于艺术和生命的思考。
席勒主张艺术是可以超越现实,达到精神世界之中的。
他的美学思想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美席勒主张自然具有无穷的美感,他把人的感性与自然美的创造、表现纳入一张大的美学体系。
他经常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现对自然的喜悦和敬重。
在他的《春天的来临》中,蕴含深情的眼神,温暖的阳光,舞动的树木等,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二、意象美席勒认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在他的《希腊女神》中,通过对希腊女神的形象的描述,表现出女神的威严、圣洁和荣耀,成为他的作品中的典型意象之一。
席勒的诗歌中充满着各种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可以迅速、深刻地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神秘美席勒对于宗教和神秘的追求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得非常充分。
在《神圣女儿》中,他通过对女儿的描述,表现出了她与上帝的关系,揭示出了她的神秘性。
他相信人类的精神可以获得超越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充满了神秘,人们应该去探寻这种神秘。
四、美感的理性认识席勒不仅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美的感性表达,更并致力于美的理性认识和探究。
他认为美感的本质是理性的,因为大自然本身是有序的,并且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在《不死の玫瑰》中,他通过对玫瑰的生命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美的理解和认识。
席勒的美学思想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他通过对于自然、意象、神秘和美感的探索,表达了他对美的信仰和执着,而这种美学思想不仅仅可以应用到诗歌创作中,更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古诗意象之美

古诗意象之美⾛进古诗的风景⾃然进化,是按美的规律,⼈成百灵之长;上帝造⼈,是按美的原则,⼈便体曲流畅;耶稣塑⼈,给予美的内涵,⼈便⼼地向善。
缪斯更青睐诗⼈,便给他们⼀双双慧眼和⽤之不竭的灵感。
诗⼈们没敢辜负神灵的厚爱,将那醇如琼浆的⾃然美,景观美,⼼灵美,社会美灌注在⼈,事,物象之中,凝聚在审美的诗格之间。
只要你漫步诗林便领略到那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古诗意象之美。
晚照昏鸦,空⼭落叶,柳堤断桥,悲情系于其中。
飞泉含响,菊花冷艳,黄鹂鸣翠,美情寄于其⾥。
⾼⼭断雾,谗岩摩天,⼤江东去,惊涛拍岸……何其壮美!以其雄浑,旷阔⽽激荡⼈⼼。
绿村环村,红杏出墙,春草幽⽣,渔⾈莲动……何其隽秀!以其端丽,纤婉⽽怡⼈之情。
古诗意象之美,可谓美不胜收;意象之多,可谓不胜枚举。
那林林种种,琳琅满⽬,五彩缤纷的古诗意象组成了⼀道靓丽的风景。
当你展开诗卷,涉⾜诗林,你犹如步⼊⼀⽚美的⼭野,⼀所美的园林,⼀列美的画廊,⼀条美的街巷……触及那纷呈的美学现象,便能触摸诗⼈的内⼼,探索往昔的⽣活,翱翔在想象和幻想的浩渺世界。
这由⾃然界和⼈类⼼灵构筑的世界,愉悦⼈⼼,陶情怡性,令⼈兴喜万分。
⼆、艺海拾贝1.明⽉古今有,常照诗词间——谈古诗中明⽉意象明⽉因其有皎洁、圆满、旷远、神秘等特性。
贴近⼈们的⼼灵,诗⼈们便以含情脉脉的审美眼光观照蝉娟,从这冰冷的⾃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
固此中国古代咏⽉的诗篇可谓是积累盈箱,汗⽜充。
最早写⽉的要数《诗经•阵风•⽉出》⽉出皎兮使⼈僚兮舒窈纠兮劳⼼悄兮诗⼈思念他的亲⼈,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开始的,因为⽉⼉总是孤独地悬在⽆垠的夜空,普照⼀切,笼盖⼀切,可谓是“隔千⾥兮共明⽉”。
这便容易使⼈产⽣⼀种旷远或是迷离,怅惘的感受。
这种感受正与⼈们的相思之情相吻合的,因此诗⼈们常借⽉抒情,并能翻古为新,悠悠托出绵绵情思,如张九龄的《望⽉怀远》海上⽣明⽉,天涯共此时。
情⼈怨遥夜,竟⼣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觉露滋。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创境导入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80年后,伦敦,康河。
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
二、知人知世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2、康桥:学生读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美之初感受1、检测读、评价读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与美感

ywjszxk@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领军人物,莎士比亚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莎士比亚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能够捕捉到人们思想上的共性,然后在作品中用富有表现力的意象营造出恰当的意境,让人们更好地实现感官、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莎士比亚创作的十四行诗包含丰富的自然意象,具备多维度的意象美,本文浅析莎翁154首十四行诗中主要的自然意象以及其中蕴藏的美感,为莎翁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自然意象1.玫瑰意象玫瑰是浪漫爱情的象征,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充分表达了对玫瑰的喜爱之情。
他将玫瑰的外形、香气、寓意充分展现,对其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莎士比亚用“美丽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来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自己对生命和精神力量的信仰;用“带刺的玫瑰”象征爱情中的小插曲,暗示爱情历经风吹雨打才弥足珍贵;通过对玫瑰高贵气质与独特个性的描述,表现自己高尚的追求和美好的憧憬。
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纯净无比的,爱情即使“带刺”,也是它品格中自带的鲜明个性。
莎士比亚以类似于存在主义的思想憧憬世间的美好情感,承认爱情的不足,尊重情感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现实的情感需求是莎士比亚想要传递给世人的讯息,表达了他对内在美的追求和对真挚情感的向往。
2.海洋意象海洋是莎士比亚创作诗歌和戏剧的灵感源泉。
面对汹涌奔腾的大海,莎士比亚联想到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他在十四行诗中赋予了海洋生命,用海洋的自然运动象征万物在时间作用下产生的变化。
大海的运动永无止境,象征着时间永不停歇。
任何事物在时间的作用下都会经历消逝和重生,在永不停息的往复中永存。
大海能够包容万象,各种样式的船只、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可以在大海中找到归属,所以诗人用大海的波澜壮阔象征宽容的情感;大海中有太多未知,诗人用这种神秘感象征情感的难以捉摸;大海汹涌澎湃、波涛翻滚,诗人用这种激荡的感觉来象征人生的艰难险阻。
莎士比亚对海洋充满敬畏之心,他自觉难以用有限的笔墨展现大海的情怀,所以在营造的意境中流露出对作品不够完美的隐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摘要】意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核心的传承,它连接着古人和今人,贯穿着历史和未来。
不管明月、春天、荷花、蜡烛、青山、绿水还是鸟啼、虫吟,中国人在时光中感悟,或喜、或悲、或愁、或苦,这些意象正是能够让我们将这些感情托付的一个又一个载体。
本文选取了三个意象:春意盎然,青春草地,蕙月馨荷,并做了一一的论述。
认为意象的创造既不是对生活的复制更不是对生活的逃遁而是诗人思想和情感与万物交融后的升华,让你回味无穷。
【关键词】诗歌意象美【作者简介】张严心(1977年5月),女(汉族),北京,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和文学研究。
(北京100029)诗歌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读者对于意象的诉诸。
“意象”为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
是以词语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熔铸着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人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人象的和谐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视觉具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诗歌艺术离不开意象,意象美是诗中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结晶,而徐志摩恰恰是一位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美的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
意象,作为诗歌的重要元素,是体现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内核和功能单位。
诗人郑敏说:“诗人的创造灵感与对生命的敏感与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意象之于诗歌,如情节之于戏剧和小说,“它是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意象作为诗的灵魂与生命符号,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智符号,也是富于诱惑力的期待结构。
诗人常以想象的方式将特定的情感或智慧通过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给读者,读者则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体验此中情智。
通过天空意象群这扇独特的窗口,希望我们能够窥探出徐志摩这位天才诗人的功夫密笈。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认为,意象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多元意义的载体,是实际事物的具体形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是想象力对真理的投射。
可以说,徐志摩的天空意象群本身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从意象的来源,到意象的营造,再到意象的呈现,都是徐志摩创作个性、人生经历、审美追求及文学素养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星星是以它的亮赢得了徐志摩的青睐,那么月亮则是以它的美让徐志摩难以忘怀。
月亮的美是最让人心动的,自从嫦娥奔月的故事诞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寂寥的月宫里居住着美丽的嫦娥。
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对月一往情深。
从初一到十五,月亮渐渐地由亏而盈,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圆满的一种祈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不外乎都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但徐志摩视野里的月更多的侧重于它的美,是对美的一种呈现和欣赏,更纯真,也更深刻。
“月:我隔着窗纱,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一轮惺忪的不整的光华:/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她那样玲珑,那样美,/水底的鱼儿也得醉!”“秋月的美满,/熏暖了飘心冷眼,”“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徐志摩毫不吝啬地用他最美的笔墨来描画他心目中的美入——月亮。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徐志摩写月的诗:望月月:我隔着窗纱,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一一轮惺松的不整的光华:象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惊惶的,挣出强暴的爪牙;这使我想起你,我爱,当初也曾在恶运的利齿间捱!但如今,正如蓝天里明月,你已升起在幸福的前峰,。
洒光辉照亮地面的坎坷!这首《望月》,借用“月”的意象将主体不屈抗争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一扫过去月意象的纤弱悲情。
全诗共有两节:第一节主要是点明意象,开头一个“月”字就点出了物象,即月亮。
但在对具体物象月亮的描写中,不像过去侧重于对月亮形状、颜色、大小等外在特征的描绘,将其喻为“银钩”“玉弓”“金轮”“玉镜~‘银盘”等,而是通过“望”这一独特的视角,侧重于对月亮升起过程的描绘。
在这一过程中,又寄寓了主体强烈的情感,一个动词“挣”的运用就将月亮不畏峻岩、坚守贞洁的抗争精神突显了出来,“月”不再是一个存在于天空的直观的死板的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成为了一个存在于人的内心的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的表情达意之象。
诗的第二节望月怀人,由眼前景通过想象返回到过往的经历,从物到人,由意象到主体,更加侧重于主体情感的阐发。
“恶运的利齿”“坎坷”见出现实的残酷,“捱”表达了抗争的勇敢与坚忍,“升起”“洒”表达出胜利后的欣喜与满足。
本诗中的物象与主体同病相怜,“月亮”像“你”,“你”像“月亮”,它们共同的遭遇使意象与主体具有了相同的惊恐到幸福的情感特征。
这首《两地相思》和前面的《望月》结构相似,意象相同。
既继承了中国古诗对月怀入的传统情怀,又情感的表达上有所创新。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他”对“她”的思念,即男性对女性的思念;第二部分是“她”对“他”的思念,即女性对男性的思念,两部分构成了一个整体,即“两地相思”,与诗题相对应。
这首诗乍一看有“千里共婵娟”的感觉,像传统的睹物思人,见月怀人一类的诗歌,如张若虚那样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或苏轼那样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细细品味,却有所不同。
这首诗更像是把月当作知己,和知己当面谈心,互诉衷肠,将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真真切切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毫无虚假隐匿之心。
而传统的咏月诗虽借月寄情,但感情的表达非常隐含,读者只能在字里行间捕捉一些情感的影子。
传统古诗抒发的大多是泛泛的相思之情,而徐诗抒发的却是具体的个人感情,所以,此诗的情感要热烈,集中,大胆很多。
这也是现代诗相对于古诗的重要不同,更注重主体情感的直接抒发。
徐志摩的天空意象群,在意象营造时采用的主体化和情感化的两种方式其实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高度的主体化才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强烈的情感化才能体现高度的主体性,最终形成意象与主体合一的美学效果。
但是这又和传统诗歌意象的“物我相融”有所区别,传统的意象更侧重于人的“物化”,而徐诗则更注重的是物的“人化”。
意象是诗的细胞,是诗的具体元件。
一首诗,往往不只有一个意象,那么要想使一首诗成为好诗,就必须对意象进行组合,然后再呈现出来。
吴晓在《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一书中指出:“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
”@朱自清曾经评价李金发的诗歌意象像一粒粒的“珍珠”,但是缺少将“珍珠”连接起来的“串儿”,致使诗意晦涩。
也就是指其诗歌意象任意堆砌,没有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
意象是诗的细胞,是诗的具体元件。
一首诗,往往不只有一个意象,那么要想使一首诗成为好诗,就必须对意象进行组合,然后再呈现出来。
吴晓在《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一书中指出:“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
”@朱自清曾经评价李金发的诗歌意象像一粒粒的“珍珠”,但是缺少将“珍珠”连接起来的“串儿”,致使诗意晦涩。
也就是指其诗歌意象任意堆砌,没有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
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月”意象出现的很多,大体也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作为主体意象,如<望月》、《秋月》、《两个月亮》、《秋月呀》、《两地相思》等等;另一类是作为辅助意象,如《月下雷锋影片》、<月下待杜鹃不来》、<月夜听琴》等等。
第一类诗作中,“月”意象常和“她”一起出现,如《两个月亮》“我望见两个月亮:/一般的样,不同的相”“一轮完美的明月,/又况是永不残缺!/X要我闭上这一双眼,/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望月》“月:我隔着窗纱,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轮惺忪的不整的光华:/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惊惶的,挣出强暴的爪牙;”。
在这些诗中,诗人突破传统从外形上寄寓月意象的圆满与残缺的含义,而是将“月”与“她”联系在一起,分不清何为“月”,何为“她”,“月”即是“她”,“她”即是“月”,诗人所赋予月亮的是丰富的内在品格及精神内涵。
在《秋月》一诗中,主体意象是“秋月”,诗人先写“秋月”的美丽“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_/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然后写“月色”的无处不在“它展开在道路上,/'B飘闪在水面上,/它沉浸在/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水底,/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最后写它的力最的强大“解化’的伟大/在一切纤微的深处/展开了/婴儿的微笑!”此时的“秋月”,深沉而含蓄,它所寄寓的是在死生之间的逆差与和谐里追寻生与死的意义的爱。
第二类诗作,诗人常为诗作设置一个“月下”“月夜”的背景。
在《月下雷锋影片》中,“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_/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月色的笼罩像一层薄纱,将现实掩盖,使梦境突显,使诗歌具有了梦幻般的效果。
在《月下待杜鹃不来》中,“月儿,你休学新娘羞,/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月儿,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样,是诗人孤独时的伴儿,任由诗人将心中的怨曲倾吐。
诗歌的创作要追求语言的委婉、含蓄和凝练。
诗人在抒情时往往不会将感情直接抒发,也不会将思想直接流露,而是言此意彼,借景来抒情,托物以言志。
这里的“景”和“物”就是意象中的“象”,它指的是客观的物象和现象;借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中得“意”,它指的是主观的意念和情意。
因此,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智慧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读者只有在领悟诗歌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意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核心的传承,它连接着古人和今人,贯穿着历史和未来。
不管明月、春天、荷花、蜡烛、青山、绿水还是鸟啼、虫吟,中国人在时光中感悟,或喜、或悲、或愁、或苦,这些意象正是能够让我们将这些感情托付的一个又一个载体,神之于心,驰之以文。
意象之一:春意盎然什么是春天呢?春天是人们心中最美丽的憧憬,充满着生命的希望和色彩。
这是韩愈眼中的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润如酥的小雨,朦胧远望的草地,摇漾如烟的柳丝组成了一幅早春的风景图,这些意象,形成了串串的光影,缭绕在心头。
白居易在67岁暮年时写出的江南的春天:《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里的花儿红得比火还要艳,那里的水绿得比蓝还要浓,明艳鲜亮的色彩,蓬勃新鲜;浓浓热烈的春意,充满所在。
这些都是我们曾经相逢过的春天,这些意象一点一点地唤醒这我们对春天的回忆,点燃着我们对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