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量计算公式讲解
食品热量计算公式

食品热量计算公式一、食品热量的定义和重要性食品热量是指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通常用卡路里(Cal)来表示。
食品热量的计算对于人们合理安排饮食和控制体重非常重要。
二、食品热量的计算公式食品热量的计算公式如下:热量(Cal)= 蛋白质含量(g)× 4 Cal/g + 脂肪含量(g)× 9 Cal/g + 碳水化合物含量(g)× 4 Cal/g其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每克提供4卡路里的能量,而脂肪每克提供9卡路里的能量。
三、食品热量计算的实例以一个苹果为例,假设其含有1克蛋白质、0.2克脂肪和14克碳水化合物。
那么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该苹果的热量为:热量(Cal)= 1g × 4 Cal/g + 0.2g × 9 Cal/g + 14g × 4 Cal/g = 4 Cal + 1.8 Cal + 56 Cal = 61.8 Cal因此,苹果的热量约为61.8卡路里。
四、影响食品热量的因素除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食品的热量,包括水分含量、纤维素含量等。
水分含量高的食物热量相对较低,而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有助于控制体重。
五、食品热量的重要性正确了解食品的热量含量对于合理控制饮食和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过多的热量摄入会导致体重增加,而摄入过少的热量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因此,了解食品的热量含量有助于人们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食物,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营养平衡。
六、如何控制食品热量摄入要控制食品热量的摄入,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 合理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量饮食;2. 选择低热量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3. 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品等;4. 均衡摄入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偏食;5. 增加运动量,消耗更多的热量。
七、总结食品热量的计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食物的能量含量,从而合理安排饮食,控制体重。
热能的计算

热能的计算
例2.(2017•广州)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丙物体质量为2kg,三个物 体温度都升高1℃,吸收热量如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热能的计算
比热容:
热能的计算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温度的变化量
质量
热量计算的一般式: Q = cm·Δt
温度的变化量
热能的计算
热量计算的一般式:Q = cm·Δt 温度的变化量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初温:t0 末温:t
Δt=t–t0
吸热公式 :Q吸=cm(t–t0)
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初温:t0 末温:t Δt=t0–t 放出公式 :Q放=cm(t0–t)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与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以及温度的变化量有关 与物体自身所处的温度高低无关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与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以及温度的变化量有关 与物体自身所处的温度高低无关
热能的计算
例1.对质量为50g的水加热,使水温从20°C升高到60°C,水吸收的热量
_8_._4_×_1_0_3 _ J. (c水=4.2×103J/kg·°C)
热量的计算公式:Q = cm·Δt 单位必须统一 m水= 50g = 0.05kg Q吸 = 4.2×103J/(kg.°C)×0.05kg×(60°C–20°C)
A.乙的比热容与丙的相等 B.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大 C.甲的温度升高1℃,需吸收2000J的热量 D.甲、乙的温度都降低1℃,乙比甲放出的热量多
热能的计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热量公式计算公式热值

热量公式计算公式热值
热量公式和热值公式在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中经常用到,它们是用来描述热量转换和能量转换效率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这两个公式的简要说明:
1. 热量公式:
热量(Q)通常表示为系统能量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Q = m ×c ×ΔT
其中:
- Q 表示热量(焦耳或卡路里);
- m 表示物质的质量(千克或克);
- c 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焦耳/千克·摄氏度或卡路里/克·摄氏度);
- ΔT 表示温度的变化(摄氏度)。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在给定的质量、比热容和温度变化条件下,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热值公式:
热值(或称燃烧热)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热值通常用以下公式表示:
q = Q / m
其中:
- q 表示热值(焦耳/千克或焦耳/立方米);
- Q 表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焦耳);
- m 表示燃料的质量(千克)或体积(立方米)。
对于固体和液体燃料,通常使用质量来表示;对于气体燃料,则可能使用体积来表示。
热值是燃料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决定了燃料的能量密度和燃烧效率。
热量计算公式

供热简单知识1.供热系统:供热系统分一次和二次供热系统,一次由热源单位来提供热源,二次是经过换热站对用户采暖供热(蒸汽系统除外),我公司分东西部供热系统。
2.热量计算公式:Q=C*G(T2-T1)÷1000二次网流量选择原则:G=KW*0.86*1.1/(T2-T1)(地热温差取10℃;分户改造取15℃;二次网直连取25℃)。
采暖期用热:Q*24*167*0.64分户估算水量:一般情况下为3-3.5KG/㎡老式供暖水量:一般情况下为2-2.5KG/㎡地热供暖水量:一般情况下为3.5-5KG/㎡,根据外网负荷确定。
根据45W,50W,55W计算流量情况能得出调整水平关系。
可以实际计算。
3.一、二次网的热量相等:Q1=Q2,C1*G1*(T22-T21)=C2*G2*(T22'-T21'),水C1=C2,一次网温差一般取45℃,直连系统一般选用25℃。
但要和设计联系在一起,高值也可取65℃。
从公式看出温差和流量决定一、二次网热量计算。
4.板式换热器系统阻力正常范围应在5-7mH2O5.民用建筑室内管道流速不大于1.2m/s。
6.压力与饱和水温度关系:7.单位换算:W=1J/S例子:45W/㎡的采暖期的耗热量45*3600*24*167*0.64=0J变成GJ: 0÷00=0.41555GJ/㎡8.比摩阻:供热管路单位长度沿程阻力损失。
若将大管径改为小一号管径,比摩阻增加1-2倍。
9.集中供热管网布置与敷设:管网主干线尽可能通过热负荷中心;管网力求线路短直;管网敷设应力求施工方便,工程量少;在满足安全运行、维修简便前提下,应节约用地;在管网改建、扩建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新设计的管线不影响原有管线正常运行;管线一般应沿路敷设,不应穿过仓库、堆场以及发展的预留地段;尽可能不通过铁路、公路及其他管线、管沟等,并适当注意整齐美观等,还有许多这里不做介绍。
管网布置有四种形式:A:枝装布置,B:环装布置,C:放射布置,D:网络布置。
热传递热量计算公式

热传递热量计算公式
热传递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热传递的计算可以通过多种公式来实现,具体取决于热传递的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热传递计算公式:
1. 热传导(导热)的计算公式:
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传递的过程。
其计算公式可以用傅立叶定律来表示:
Q = -kAΔT/Δx.
其中,Q表示传导热量,k表示热导率,A表示传热面积,ΔT表示温度差,Δx表示传热距离。
2. 热对流的计算公式:
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气体或液体)对流传递的过程。
其计算公式可以用牛顿冷却定律来表示:
Q = hAΔT.
其中,Q表示对流热量,h表示对流换热系数,A表示传热面积,ΔT表示温度差。
3. 热辐射的计算公式:
热辐射是指热量通过辐射传递的过程。
其计算公式可以用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来表示:
Q = εσA(T₁^4 T₂^4)。
其中,Q表示辐射热量,ε表示发射率,σ表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A表示辐射面积,T₁和T₂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绝对温度。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热传递计算公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热传递方式。
在实际问题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换热器热量及面积计算公式

换热器热量及面积计算一、热量计算1、一般式Q=Q c=Q hQ=W h(H h,1- H h,2)= W c(H c,2— H c,1)式中:Q为换热器的热负荷,kj/h或kw;W为流体的质量流量,kg/h;H为单位质量流体的焓,kj/kg;下标c和h分别表示冷流体和热流体,下标1和2分别表示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
2、无相变化Q=W h c p,h(T1—T2)=W c c p,c(t2—t1)式中:c p为流体平均定压比热容,kj/(kg.℃);T为热流体的温度,℃;t为冷流体的温度,℃。
3、有相变化a。
冷凝液在饱和温度下离开换热器,Q=W h r = W c c p,c(t2—t1)式中:W h为饱和蒸汽(即热流体)冷凝速率(即质量流量)(kg/s)r为饱和蒸汽的冷凝潜热(J/kg)b.冷凝液的温度低于饱和温度,则热流体释放热量为潜热加显热Q=W h[r+c p,h(T s—T w)] = W c c p,c(t2—t1)式中:c p,h为冷凝液的比热容(J/(kg/℃));T s为饱和液体的温度(℃)二、面积计算1、总传热系数K管壳式换热器中的K值如下表:注:1 w = 1 J/s = 3。
6 kj/h = 0。
86 kcal/h1 kcal = 4.18 kj2、温差(1)逆流热流体温度T:T1→T2冷流体温度t:t2←t1温差△t:△t1→△t2△t m=(△t2-△t1)/㏑(△t2/△t1)(2)并流热流体温度T:T1→T2冷流体温度t:t1→t2温差△t:△t2→△t1△t m=(△t2-△t1)/㏑(△t2/△t1)对数平均温差,两种流体在热交换器中传热过程温差的积分的平均值.(恒温传热时△t=T-t,例如:饱和蒸汽和沸腾液体间的传热。
)对数平均温差因为在冷凝器板换一系列的换热器中温度是变化的为了我们更好的选型计算所以出来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值,当△T1/△T2>1.7时用公式:△Tm=(△T1—△T2)/㏑(△T1/△T2)。
一日总能量的计算公式

一日总能量的计算公式
要计算一日所需的能量,通常需要根据多个因素来评估。
具体的计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1. 根据自身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的热量=体重(千克)×每日能量供给量(千卡/千克体重)。
这里有一个区间,因为不同的研究可能使用不同的能
量供给量,如热量(千卡)=体重(千克)×22;热量(千卡)=体重(千克)×33。
2. 根据性别、体重、身高以及年龄计算:男性:身高(cm)-105=标准
体重(kg);女性:身高(cm)-100=标准体重(kg)。
然后每日能量
供给量(kcal)=标准体重(kg)×单位标准体重能量需要量(kcal)。
单
位标准体重能量需要量(kcal):极轻体力20-25;轻体力30;中体力35;重体力40。
年龄超过50岁,每增加10岁减少10%。
3. 根据工作量、劳动强度计算:对于较不费力的内勤工作者,如办公室职员等,每天所需的热量为特定值。
此外,还有一些公式或工具,可以帮助你确定每日所需的热量,如通过输入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信息,就可以得出相应的每日热量需求。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准确的计算方式,建议咨询专业营养师或医生。
热量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与单位
①经某一过程温度变化为△t,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表示热量(J),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t0是初温;t是末温)
其中C是与这个过程相关的比热(容).
热量的单位与功、能量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缩写为J).历史上曾定义热量单位为卡路里(简称卡,缩写为cal),目前只作为能量的辅助单位,1卡=
4."184焦.
注意:1千卡=1000卡=1000卡路里=4184焦耳=
4."184千焦
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吸收的热量与释放、储存的热量所维持的均衡关系。
△T=(t1-t0)
②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
Q放=mq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
Q=Vq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 J/kg ),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V表示气体燃料的体积(m^3)。
q=Q放/m(固体);q=Q放/v(气体)
W=Q放=qm=Q放/m W=Q放=qV=Q放/v (W:
总功)
(热值与压强有关)
SI制国际单位:
Q———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焦耳J m———表示某种燃料的质量———千克kg q———表示某种燃料的热值———焦耳每千克J/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热简单知识
1.供热系统:供热系统分一次和二次供热系统,一次由热源单位来提供热源,二次是经过换热站对用户采暖供热(蒸汽系统除外),我公司分东西部供热系统。
2.热量计算公式:Q=C*G(T2-T1)÷1000
二次网流量选择原则:G=KW*0.86*1.1/(T2-T1)
(地热温差取10℃;分户改造取15℃;二次网直连取25℃)。
采暖期用热:Q*24*167*0.64
分户估算水量:一般情况下为3-3.5KG/㎡
老式供暖水量:一般情况下为2-2.5KG/㎡
地热供暖水量:一般情况下为3.5-5KG/㎡,根据外网负荷确定。
根据45W,50W,55W计算流量情况能得出调整水平关系。
可以实际计算。
3.一、二次网的热量相等:
Q1=Q2,C1*G1*(T22-T21)=C2*G2*(T22'-T21'),水C1=C2,一次网温差一般取45℃,直连系统一般选用25℃。
但要和设计联系在一起,高值也可取65℃。
从公式看出温差和流量决定一、二次网热量计算。
4.板式换热器系统阻力正常范围应在5-7mH2O
5.民用建筑室内管道流速不大于1.2m/s。
6.压力与饱和水温度关系:
7.单位换算:W=1J/S
例子:45W/㎡的采暖期的耗热量
45*3600*24*167*0.64=425549440J
变成GJ: 425549440÷1000000000=0.41555GJ/㎡
8.比摩阻:供热管路单位长度沿程阻力损失。
若将大管径改为小一号管径,比摩阻增加1-2倍。
9.集中供热管网布置与敷设:管网主干线尽可能通过热负荷中心;管网力求线路短直;管网敷设应力求施工方便,工程量少;在满足安全运行、维修简便前提下,应节约用地;在管网改建、扩建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新设计的管线不影响原有管线正常运行;管线一般应沿路敷设,不应穿过仓库、堆场以及发展的预留地段;尽可能不通过铁路、公路及其他管线、管沟等,并适当注意整齐美观等,还有许多这里不做介绍。
管网布置有四种形式:
A:枝装布置,B:环装布置,C:放射布置,D:网络布置。
10.采暖热指标推荐值(W/㎡)
这里包括管网损失5%
11.热负荷系数:
热负荷系数=室内规定温度-室外瞬时温度/室内规定温度-地区设计最冷温度。
长春的热负荷系数=18+8.3÷18+23=0.64
12.循环泵选择推荐采用:
A:热网循环量小于200T/H时,采用一大一小循环泵,即75%一台和100%一台。
B:中型热网循环水泵:采用60%、80%、100%
C:大型热网循环水泵:采用60%、60%、100%。
目前已经有很多热力公司不采用备用泵方式,取消100%循环泵,也就是为了满足生产指标要求。
那么扬程实际是可以变化的,但为了互为备用目前我公司没有进行选扬程下降的方式,只是进行了50%、75%、100%,这些数据考虑到了入住率因素,所以和书本上讲不一样,扬程没有考虑降的原因就是互为备用,克服了扬程不同无法实现不同泵不同的并联运行,什么时候考虑扬程,考虑多少还得实际摸索进行优化扬程。
循环泵及补水泵的曲线是生产厂家根据泵型实验取得各种数据,计算这里就不介绍了。
13.循环泵不匹配改造原则:
(1)更换水泵:查循环泵特性后重新更换
(2)更换电机:增加流量
(3)改变运行方式,改并联运行
(4)切削叶轮:改变特性曲线,不改变电负荷,增加流量
14.如何进行二次网调整其基本原则
初调节原理:供热系统流量失调的大致规律是距热源近端用户实际流量大于设计流量(一般可达设计流量的2-3倍),距热源远端热用户的流量小于设计流量(一般是设计流量的0.2-0.5倍),中端热用户实际流量大体接近设计流量。
在这种情况下,近端用户室温高于设计温度,远端用户低于设计温度。
当近端用户热得开窗户时,其实际流量一定超过设计流量的2-3倍,而当远端用户室温连10℃都不够时,其实际流量可能不够设计流量一半。
设计供回水温差越大(亦即流量越小),流量的变化对散热器热量影响越大。
(1)预定计划法:调节前,将热网上所有用户阀全部关死,然后按一定次序开启个用户阀门,在每一个热用户开启投入运行时,其流量应调整到预先计算数值。
(2)比例法:此法的基本原理是热用户系统阻力特性系数比值一定时,其流量的变化也将成比例地变化。
调节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平衡阀测出个用户流量,计算出失调度,然后从失调度最大的区段调节起。
在调节区段里,先从最末端开始,将其流量调至该区段失调最小值,以其为参考环路,逐一调节其他用户,达到理想流量。
(3)补偿法:该方法是靠总总阀门是各用户阀门调节过程的水力失调得以补偿
(4)计算机法:该方法是借助平衡阀和配套智能仪表测定局部阻力特性系数
(5)快速简易调节法:首先由近至远依次调节各用户,是近热源端的用户实际流量为理想流量80%-85%;中端用户实际流量的85%-95%;远端为95%-100%,如果在调节过程中,有个别用户未达到预计流量,可以暂时跳过去,等待最后再单独处理。
这样的调节在20万平方米以下热网上。
我们公司目前的调节就是这种调节方式,看的是回水温度。
15.供热曲线的选择:ß=0.3,取值不一样得出结果也不一样,取值一般为0.14-0.37,Ψ=0.75或1.0,取值不一致也可以改变曲线,实际经验主要。
Ψ的改变时改变温差,实现供热曲线拐点,减少流量。
地热温度曲线:
分户温度曲线:
普通直连温度曲线:
16.管网供热能力
例子:原万通管网:2100T/H、温差45度,管径DN700。
管网供热能力=
4.186*2100*45÷1000*24*167*0.64=1014702.47=101.4702万吉焦。
如果每平方米按0.5吉焦计算,折合面积为202.94万平方米。
每天用量应根据热负荷系数而定,就是最大值*热负荷系数,热负荷系数见供热曲线表。
万通管网每天最大用量0.9493848万吉焦。
为了使用方便做了计算表,查表即可。
现在管网的流量可以根据比摩阻算出流量,目前不用考虑流量的问题,因为东部DN900管标准可供416万平方米。
流量在4629吨的情况下,温差45℃。
17.换热器的选择:、
换热器的面积:A=Q/ηβκ△tav
△tav是对数温差=△tmax-△tmin÷㏑△tmax/△tmin
η:换热器的效率
β:换热器的污垢系数0.95-0.769
κ:是换热器的传热系数:2500-4600、3000-5000w/㎡κQ:是加热器的热负荷。
选择注意事项:板片形式0.5、0.6、0.8、1.0时板换的出口管径可能发生变化,变化后如果不计算有可能造成换热器出口管径小,导致流量不够,板换压差增大,为此,厂家计算书很重要,如果注意了不会有问题,流量能满足循环泵要求,否则,循环泵流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无法满足供热需求。
具体可见板式换热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