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面工程教案
建筑材料教案

绪论一、本课程的研究内容与任务(一)内容:本课程中主要学习以下几种建筑材料:1、砂石材料(1)天然的(1)块状石料:简称:石料(2)人工轧制的(2)料状石料:简称:集料2、无机结合料及其制品无机结合料:通常分为以下几种:(1)石灰(2)水泥课程中主要学习以下几种建筑材料:1、砂石材料(1)天然的(1)块状石料:简称:石料(2)人工轧制的(2)料状石料:简称:集料2、无机结合料及其制品无机结合料:通常分为以下几种:(1)石灰(3)石膏无机结合料制品:(1)水泥混凝土(2)半刚性路面材料3、有机结合料及其混合料沥青材料主要指沥青类材料,如:石油沥青,煤沥青等。
有机结合料混合料:(1)沥青混凝土(2)沥青碎石等(3)各种新型沥青混合料4、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功能:主要用以改善软土地基、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
5、钢材和木材钢材是桥梁结构及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材料。
木材较少直接用于修筑桥梁,目前主要用作混凝土工程的拱架和模板。
(二)课程学习任务:1、论述材料组成、结构、技术性质与它们之间的关系;2、论述材料的检验方法(举例水泥凝结时间测定方法);3、利用测验评定其技术性质(举例水泥对初凝、终凝时间的要求及规范的规定)。
(三)课程学习目的:1、掌握各种材料的技术性能,包括:力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质等;2、选择、鉴定材料能够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材料,如水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选择、沥青混合料对组成材料的选择及鉴别与评定;3、能正确使用材料(如石灰的消化、水泥应用贮存等)二、建筑材料应具备的工程性质1、力学性质各种强度指标及耐磨、抗变形指标。
如,水泥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流值;石料的磨耗度等。
2、物理性质(1)物质指标:如材料的密度、孔隙率、含水量(2)温度稳定性:如沥青软化点、脆点等。
(3)水稳定性等:如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等。
建筑材料教案完整版

0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物理性质
密度
材料的质量与其体积之 比,反映材料的紧实程 度。
孔隙率
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总体 积之比,影响材料的吸 湿性、保温性等。
吸水性
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 能力,与材料的孔隙率 和孔隙形态有关。
热工性质
包括导热系数、热容量 等,决定材料的保温和 隔热性能。
力学性质
强度
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分为抗压、抗拉、 抗剪等强度。
返工处理 对于因施工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建 筑材料,施工单位应负责返工处 理至合格为止,并承担相应费用。
06 建筑材料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消耗
传统建筑材料如水泥、钢 铁和木材等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 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能源消耗
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和 施工等环节都需要消耗大 量能源,加剧了能源危机。
木材
01 02
定义
木材是能够次级生长的植物,如乔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这 些植物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 韧皮部,向内发展出木材。
种类
木材按树种可分为针叶树材和阔叶树材两类。针叶树材如红松、落叶松、 云杉、冷杉等;阔叶树材如杨木、桦木、椴木、樟木等。
03
用途
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与再生
建筑废弃物回收
通过分类回收和处理建筑废弃物, 将其转化为再生资源,减少垃圾
填埋对环境的破坏。
旧建筑材料再利用
对拆除建筑中的旧建筑材料进行 筛选和加工,使其重新用于新建
筑项目中,节约资源和成本。
建筑材料再生技术
利用先进技术对建筑材料进行再 生处理,如废旧混凝土破碎筛分
材料表征教案

材料表征教案教案标题:材料表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材料表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材料表征方法和技术。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表征方法对不同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估。
教学准备:1. 材料表征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籍和资料。
2.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如显微镜、光谱仪等。
3. 幻灯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材料表征的兴趣,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材料表征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非常重要。
步骤二:概念解释(10分钟)解释材料表征的概念,即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测试手段来研究和描述材料的性质、结构、组成等特征。
强调不同材料表征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步骤三:常见的材料表征方法(15分钟)介绍常见的材料表征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显微镜观察: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
2. 光谱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拉曼光谱等。
3. 表面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4. 结构分析: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
5. 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等。
步骤四: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材料案例,例如金属、陶瓷或聚合物材料,结合所学的材料表征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指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的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表征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并讨论分析结果对材料性能和应用的影响。
步骤五:实践操作(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实验室设备和材料进行材料表征实验。
可以选择简单的实验,如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或者使用红外光谱仪分析材料的化学成分。
步骤六:总结和评估(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估。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或简答题等形式进行。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材料表征实验和研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机构或工程实验室,了解更多前沿的材料表征技术和应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材料表征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防水涂层小实验教案

防水涂层小实验教案教案标题:防水涂层小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防水涂层的原理和应用。
2. 学习制作简单的防水涂层。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适用对象:中学生教学准备:1. 材料:透明塑料杯、水、食用油、牛奶、纸巾、笔记本。
2. 设备:投影仪或黑板。
教学步骤:引入:1. 使用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些防水涂层的应用场景,如雨伞、雨衣、防水鞋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品能防水。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2. 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目标:制作一种能够在透明塑料杯上形成防水涂层的物质。
3. 鼓励学生思考并记录下他们认为可能起到防水作用的物质。
实验操作:1. 每个小组将透明塑料杯倒置放在桌面上。
2. 学生们可以使用纸巾擦拭杯子的外表面,确保其干燥。
3. 学生们可以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物质在杯子上涂抹,如食用油、牛奶等。
4. 学生们需要记录下每种涂层的效果,包括是否能防水以及防水效果的持续时间。
实验观察和总结:1. 学生们观察并比较不同涂层的效果,讨论各种涂层的优缺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某些物质能起到防水作用,如油脂的分子结构等。
3. 学生们可以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小结。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能够起到防水作用的物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2. 学生们可以设计一个更复杂的实验,比如测试不同涂层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防水效果。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的笔记本记录,评估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防水涂层的实际应用,并探究不同材料的防水性能。
2. 学生们可以通过研究和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防水涂层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教学反思:1.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防水涂层的原理和应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案一、教学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材料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学科,该教案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工程设计和制备的基本方法,并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分类、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相图等。
2. 材料工程设计:介绍材料选型、材料性能测试与评价等。
3. 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包括材料的化学合成、物理制备、表面处理等。
4. 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介绍常用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和分析手段。
5. 材料应用与发展:探讨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向学生介绍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2. 实验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深入。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材料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解释材料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材料的分类和材料性能的评价方法。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通过测试结果来评价材料的优缺点。
第三课时: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对材料应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材料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3. 实践操作: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应用于给定的工程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案。
第四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实际应用,引发学生对材料制备技术的探索。
2. 知识讲解:介绍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技术,包括化学合成、物理制备和表面处理等。
03-教案-表面技术概论-表面预处理工艺-1

等离子喷涂应有防噪音措施,如戴耳塞。
2对涂装环境的要求
场地干净无飞尘;
对环境的温度、湿度有一定要求;
加强通风,防止异味损害工人健康;
要有防火措施等。
特点:清理效率高,适用于大批量的小型零件。
磨料的选择
滚光磨料有浮石、石英砂、花岗石,皮革角、贝壳、铁屑,钢砂和陶瓷碎片等。
(3)喷砂(丸)
喷砂:用压缩空气将砂子喷射到工件表面,利用高速砂流,除去工件表面锈蚀、氧化皮及其他污物。
喷砂清理的也有粗化零件表面的作用,可提高涂层结合强度。
喷砂对金属表面还有强化的作用。
喷砂分干喷和湿喷两种。
特点:效率高,污染小,可清理各种形状零件,清理质量好。
3.1.2脱脂处理
去除被处理零件表面的油污。
(1)溶剂法
有机溶剂:如汽油、苯、四氯化碳等。一般在常温下脱脂。
水溶性清洗剂:由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等组成。用超声波清洗效果更好。
(2)化学法
利用碱溶液对皂化性油脂的皂化作用和表面活性物质对非皂化性油脂的乳化作用,除去工件表面上的各种油污。
授课学时:1学时
章节名称
第三章表面工程技术预处理
备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表面预处理的作用和目的,掌握除油、除锈、喷砂粗化等常用的表面预处理方法
重点
难点
(1)机械清理
(2)脱脂处理和浸蚀处理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为主;用精讲的方法突出重点,
用分析证明、分类举例(特别要分清“复合层次”,以免漏层)的方法突破难点。
(1)机械打磨:
砂轮:粗磨加工,除毛刺、铸件的表面、焊缝周围等。
布轮:精磨抛光,使处理后的零件表面光滑美观。
材料表面工程教案

材料表面工程教案李远睿编写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年4月前言Foreword金属材料外表工程学科是涉及范围较广的学科。
总的目的是:在保证材料整体强度水平不降低的根底上设法应用不同的现代技术手段赋予材料外表各种所需要的性能。
本课程在介绍了金属外表的有关根底知识后,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资料和信息及老师的科研实践,分别讲解:外表准备、外表冷塑性变性强化、外表覆层强化,高能量密度外表强化与改性、外表淬火强化,化学热处理外表强化及外表特殊涂覆处理和外表复合处理技术等内容。
由于在热处理工艺学中学习了外表淬火强化和化学热处理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在本课程中不再详细讨论了。
一综述:1.金属材料外表工程学的地位。
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材料,目前仍旧是机械,设备和工程构件的主要材料。
国内机械行业曾对114 个大型企业耗用材料的统计资料说明:钢铁材料占93.13%;有色金属占1.85%;非金属材料占5.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材料消耗多、利用率低、质量欠稳定、制成的零部件或工程结构失效较早等。
2.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a 塑性变形。
原因是材料强度缺乏或过载使用;b 断裂。
有韧性断裂、脆性断裂和疲劳断裂三种类型;c 磨损。
按磨损机理分为磨料磨损、冲蚀磨损、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四类,各类磨损又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一些形式。
d 腐蚀。
在环境及周围介质作用下,对金属材料及零件的腐蚀。
在以上四种失效形式中,磨损、疲劳和腐蚀占80%以上。
由现代理化手段分析后证实:失效通常是从材料的外表开始的,而且往往是因其外表性能不高所致。
故研究金属材料的外表及其相应的强化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外表强化技术的分类及概况。
1.分类。
通常按外表强化技术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a化学热处理外表强化;b外表淬火强化;c外表覆层〔化成处理覆层、覆衬、CVP、PVD薄膜和热浸渗〕强化及装饰;d外表冷塑性变形强化;e外表复合强化;f外表高能量密度改性与强化。
【材料课件】工程材料教案

《工程材料》教案前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之一。
因此,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作为大学教师如何落实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培养四有人才的伟大使命,这是每一个燕山大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学及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则是每个教师重要的日常工作,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则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在倡导“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工程材料》是我校材料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系为全校机械类冷、热加工各专业共计30多个班开设的校级必修课,也是机械类冷、热加工各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从机械工程材料的应用角度出发,阐明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了解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介绍常用工程材料及其应用等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对结构零件进行合理的选材及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的初步能力。
纵观工程材料所含内容可知,该课程内容较为庞杂。
具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所谓内容头绪多(含材料结构、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等)、原理规律多(涉及原理、规律几十个)、概念定义多、以及理论计算少(除相图计算外,基本没有计算的内容)。
由于该课程具有上述特点,加之有些微观结构看不见、摸不到,而且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因此,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
为搞好燕山大学“工程材料”课程建设,以利于提高“工程材料”今后教学质量及课程建设,特撰写本教案。
第一部分总纲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工程材料是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电子等机械类和近机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表面工程教案李远睿编写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年4月前言Foreword金属材料表面工程学科是涉及范围较广的学科。
总的目的是:在保证材料整体强度水平不降低的基础上设法应用不同的现代技术手段赋予材料表面各种所需要的性能。
本课程在介绍了金属表面的有关基础知识后,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资料和信息及老师的科研实践,分别讲解:表面准备、表面冷塑性变性强化、表面覆层强化,高能量密度表面强化与改性、表面淬火强化,化学热处理表面强化及表面特殊涂覆处理和表面复合处理技术等内容。
由于在热处理工艺学中学习了表面淬火强化和化学热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则在本课程中不再详细讨论了。
一综述:1.金属材料表面工程学的地位。
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材料,目前仍旧是机械,设备和工程构件的主要材料。
国内机械行业曾对114 个大型企业耗用材料的统计资料表明:钢铁材料占93.13%;有色金属占1.85%;非金属材料占5.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材料消耗多、利用率低、质量欠稳定、制成的零部件或工程结构失效较早等。
2.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a 塑性变形。
原因是材料强度不足或过载使用;b 断裂。
有韧性断裂、脆性断裂和疲劳断裂三种类型;c 磨损。
按磨损机理分为磨料磨损、冲蚀磨损、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四类,各类磨损又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一些形式。
d 腐蚀。
在环境及周围介质作用下,对金属材料及零件的腐蚀。
在以上四种失效形式中,磨损、疲劳和腐蚀占80%以上。
由现代理化手段分析后证实:失效通常是从材料的表面开始的,而且往往是因其表面性能不高所致。
故研究金属材料的表面及其相应的强化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表面强化技术的分类及概况。
1.分类。
通常按表面强化技术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a化学热处理表面强化;b表面淬火强化;c表面覆层(化成处理覆层、覆衬、CVP、PVD薄膜和热浸渗)强化及装饰;d表面冷塑性变形强化;e表面复合强化;f表面高能量密度改性与强化。
2.各类表面强化的概况。
a 化学热处理表面强化。
即用渗入原子在材料表层内扩散而形成人工内污染层,以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为先决条件,再进行不同处理后赋与表面和内部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性能的表面强化方法。
例如:钢的渗碳、氮化、碳氮共渗、渗硼、热浸渗和渗金属等等。
b 表面淬火。
不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只是因表层相变而产生的强化方法称为表面淬火。
例如:高频、中频和表面感应加热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激光(Laser)束加热表面淬火等。
c 表面冷塑性变形强化。
在金属材料的再结晶温度之下,使其表层发生冷塑性变形后达到表层加工硬化,弥补其表面轻微脱碳和细小缺陷并形成表层残余压应力的强化方法称为表面冷塑性变形强化。
其显著作用就是提高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的高周疲劳寿命,且材料本身强度愈高,其表面强化效果愈显著。
表面冷塑性变形强化的方法有:表面滚压、内孔挤压和表层喷丸强化。
其中,喷丸强化用得最普遍。
d 表面覆层强化及装饰。
使金属表面获得特殊的覆盖层,以提高其耐磨、耐蚀、抗疲劳及装饰等目的工艺方法都称为表面覆层强化及装饰。
它分为:表面镀膜,化成处理和表面覆衬。
表面镀膜主要有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和分子外延技术等;化成处理主要有:化学镀、电镀、发蓝、发黑、磷化和铝的阳极氧化等;表面覆层主要为热喷涂、热堆焊覆层(衬)和用玻璃和地沥清等覆衬于其表面,以达到耐热、耐蚀、防滑、修复尺寸和防腐等目的。
e高能量密度表面强化。
以极高密度的能量作用于金属表面使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达到强化或表面改性的目的称为高能量密度表面强化。
特点是:方法简单、时间短、变形小、高效率等,但设备复杂,造价高。
采用:电子束、激光束、太阳能和高频冲击表面感应加热等。
能量密度:以电子束和激光束提供的能量密度最高,可达到:108~109W/cm2。
火焰和高频加热的能量密度为102~103W/cm2。
Laser被美国和过俄罗斯首先用于工业处理上,我国上海光机所于90年代曾用于齿轮的齿面淬火。
f 表面复合处理。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面处理(或强化)工艺用于同一工件的表面强化的方法称为表面复合处理。
目的:发挥各自的优点,更大限度地提高金属的表面性能。
例如:热浸镀铝+热扩散,使镀层结合牢固;渗碳热处理+喷丸;感应加热淬火+喷丸等。
三表面工程与技术的发展方向1.特点。
使金属材料基体强度不变的前题条件下,设法使其表面具有各种优异的特殊性能。
例如:高硬度、高耐磨性、耐蚀、抗疲劳(接触、高周、腐蚀疲劳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反光、吸收电磁波、发光、电导、电绝缘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涂层等)。
此外,还有装饰作用。
2.发展。
以化学热处理为例,采用微机配以先进的传感元件进行碳、氮势控制;运用可控气氛实现少无氧化加热等。
以表面许需要的特有性能为例:船甲板的防滑处理等;以特殊的物理性能为例,发光涂层,吸收电磁波的涂层生物容性涂层等。
3.教育部曾以征求意见的形式下达文件,建议将《表面强化处理和热处理》作为培养材料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八大专业课题之一。
自1992年以后,国际上将材料热处理大会改为材料及表面工程大会。
四涉及学科:在学完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工程材料、大学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之后,学习表面工程与技术。
思考题11.机械零件、工模具和工程构件失效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研究并开发表面工程与技术有何意义?有塑性变形,断裂、磨损和腐蚀四种失效形式。
后三种占80%以上,现代理化手段分析表明,后三种失效均是从金属材料的表面开始的。
因此,提高其表面质量,研究表面处理方法等有重大的意义。
2.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有哪六类基本的方法?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化学热处理表面强化,表面冷塑性变形强化,表面覆层,表面淬火强化,高能量密度表面强化与改性和表面复合强化等6种。
各自的特点是:(略)。
CHAPTER ONE 金属的表面(THE SURFACE OF METALS)金属的表面直接承受各种负载,被磨损,并与介质作用,往往承受的应力最大,且表面原子间受力不是三维对称的,故其成分、组织和性能与内部迥然不同。
因而,认识金属的表面对于强化它十分重要。
§1—1金属的界面和表面一 界面1.定义。
界面是一种二维的结构缺陷。
在所论的体系中,结构和成分不同的区域间,或结构和成分均相同,但取向不同的两晶粒间的交界面称为界面。
前者称相界而后者称为晶界。
2.金属及合金的界面种类。
分外表面和内外表面两大类。
外表面即金属与合金和周维环境间的过渡区;内表面有:晶界、相界、亚晶界、孪晶界、层错界及胞壁界等。
二 金属的表面1.定义。
金属或合金与周维环境(气相、液相和真空)间的过渡区称为金属的表面。
因环境不同,过渡区的组成和深度不同。
2.三种情况的金属表面。
a 纯净表面。
大块晶体的三维周期结构与真空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纯净表面。
它包括所有不具有体内三维周期性的原子层,常为一个到几个原子层厚,约5~10Å。
b 清洁表面。
不存在有表面化合物,仅有气体和洗涤物的残留吸附层的金属表面称为清洁表面,清洁表面又称为工业纯净表面。
表面处理及强化时通常均要求金属表面先成为清洁表面,如:电镀、发蓝、磷化、喷涂、热浸渗和气相沉积等。
c 污染表面。
表面存在金属以外的物质。
由于清洁表面会与环境中的空气、水、油、酸、碱、盐等作用,会很快形成如下常见类型的污染表面:(1) 氧化物层。
即金属与氧化性气体间的过渡区(层),表示为:—M —M —M x O y-—O 2—O —O 2—O 2 。
(2) 氢氧化物层。
即金属与水之间的过渡区(层),表示为—M —M —M X (OH )Y-OH —H 2O —H 2O 。
(3) 水吸附层。
即金属吸附水的过渡层,表示为:—M —OH (4)(5) 无机物污染层。
Cl 2、S 等无机物被吸附于金属表面并生成的腐蚀层。
(6) 内污染层(人工污染层)。
C 、N 、S 、B 及异类金属原子等渗入金属的表层而形成的渗入型污染层称为内污染层,但内污染发生后金属表面仍具有金属光泽。
3.表面净化。
a 定义。
将污染表面制备成纯净表面或清洁表面的过程称为表面净化。
b 纯净表面的净化方法。
(1)条件:需要去除金属的表面化合物和表面的吸附层;(2)防止二次污染:这是十分困难的,必须在高真空条件下进行。
具体做法是:1)离子溅射法。
将有清洁表面的金属置于压力为133.32X10-9P a 的高真空环境内,用氩离子进行轰击溅射;为防止二次污染,减少因轰击造成的表面损伤,氩气的压力在133.32X10-3P a 以下,离子加速电压为200~500V ;轰击后在真空退火时为了避免杂质向表面聚集,应当采取离子溅射与真空退火交替进行。
离子溅射法还用于对金属进行逐层剥离,从而可以对一定深度的表面层进行逐层研究。
此法还可以直接用于离子镀渗,离子渗氮及离子注入等表面技术领域中。
2)真空退火法。
将金属表面净化到清洁表面程度后,再进行真空退火,亦可以得到纯净表面。
3)真空臂分法。
对具有容易分开的晶面的单晶体物质,可以在高真空下用臂分的分法得到纯净的金属表面,但臂分法不实用于金属。
这是因为金属键结合牢固,难以用臂分的方法将其打开的原故。
c 清洁表面(工业纯净表面)的净化方法。
远较制备纯净表面容易,可采用磨削、酸洗、喷砂和用氢还原等方法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用脱脂洗涤剂进行脱脂清洗等。
由于是在空气中进行,往往拌有吸附和二次污染等。
有清洁表面的金属用于电镀、表面氧化、磷化、上漆等工艺是有良好效果的。
d 不同表面的区分。
以上所讲的三种表面是污染层程度不相同的表面,是相对的,可采用低能电子衍射法加以区别,如图1.1示。
纯净表面清洁表面 污染表面图1.1 三种表面的低能电子衍射图e 表面净化的目的。
(1)研究金属表面的结构、成分及性能;(2)强化表面或对表面进行其它各种处理时往往要先进行表面净化。
f 表面污染技术。
指化学热处理的内污染技术和表面层的外污染技术两大类。
4.表面及表面层。
a 极表面。
表面的单原子层或单分子层称为极表面。
极表面的成分、组织和能量状态均与内部有很大的差异;极表面直接与环境接触并相互作用,故对表面强化工艺、物理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极大。
b 表面层。
表面以下数毫米或数微米的区域属于表面层。
此范围的成分、组织及性能亦不同于内部:冷加工后的金属表面有一层塑变层,存在残余压应力,会发生回复再结晶等;合金表层有成分偏析;表面处理后的金属有渗层、镀层、覆层、氧化层及塑变层等。
通常,从实用角度测定表面层的厚度。
§1—2 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Surface Free Energy and Surface Tensron)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均处于空间三向不对称状态,故存在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