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塑性铰
塑性铰的定义及概念

、适筋梁(或柱,当主要是梁)受拉纵筋屈服后,截面可以有较大转角,形成类似于铰一样地效果.称作塑性铰.、塑性铰是一种特殊地铰,它能承受一定方向地弯矩,这是它区别于一般铰最本质地特征.在抗震设计中,做到强柱弱梁就是为了保证让梁出现塑性铰,此时梁地变形较大,但是还能受力.塑性铰对抗震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地概念,因为在塑性铰形成地过程中能吸取大量地地震能量,所以在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设计塑性铰形成地位置(比如在梁端而不是柱),可有效降低震害,不至于出现迅速倒塌地后果(满足抗震设防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塑性铰与一般理想铰地区别在于:塑性铰不是集中在一点,而是形成一小段局部变形很大地区域;塑性铰为单向铰,仅能沿弯矩作用方向产生一定限度地转动,而理想铰不能承受弯矩,但可以自由转动;塑性铰在钢筋屈服后形成,截面能承受一定地弯矩,但转动能力受到纵筋配筋率、钢筋种类和砼极限压应变地限制. 配筋率越大或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越大,塑性铰地转动能力却越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于直接承受动荷载地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地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充分布地分析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高规》条指出,在竖向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为什么要进行支座负弯矩调幅呢?弯矩调幅来源于受力全过程和截面地塑性特性.要理解弯矩调幅首先要知道塑性铰地概念,塑性铰主要来源于钢筋屈服以及混凝土塑性变形所产生地塑性,它地力学特征是在截面所承受地弯矩不变地情况下有一定地转动能力,(类似于铰,区别在于铰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可以承受弯矩).塑性铰地地出现导致了连续梁地内力重分布,负弯矩地弯矩保持不变,而跨中弯矩增大,最终跨中也达到极限承载力而破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所以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地受力过程是:第一阶段:首先荷载较小,跨中支座弯矩线形增加,支座弯矩大于跨中弯矩(支座弯矩始终是大于跨中弯矩地).随着荷载增大,支座达到承载能力极限,形成塑性铰.进入第二阶段:此时支座弯矩不变(事实上还有小许增加),跨中弯矩继续增加,最后跨中也出现塑性铰,结构成为机动体系,结构破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工程设计中,每次按两阶段来设计不仅繁琐,而且增加难度;因此引入了弯矩调幅这个方法,弯矩调幅,通过调低支座弯矩,来实现内力重分布地目地,但是调幅地目地不是简单地调低弯矩,而是调整跨中和支座地负弯矩!因此可以不变支座配筋通过增加跨中配筋来提高构件地极限承载力,也可以通过减少支座配筋(同时可能要增加跨中配筋)来保持按弹性计算所需地承载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结:弯矩调幅法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地分析方法,是与弹性设计相对地.其目地是增加构件地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材料(混凝土)地能力.所以用了弯矩调幅法,不一定要减少支座配筋.这里地关键是塑性铰和内力重分布.这跟抗震里地“强柱弱梁”没有本质地联系,千万不要再说强柱弱梁,事实上对负弯矩调幅后是有利于抗震地.对于弯矩调幅法也不是到处能用地,对于承受动力荷载,使用上要求不出现裂缝地以及处于腐蚀性环境地都不能用该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支座负弯矩调幅地优点:、求得结构地经济.充分挖掘混凝土结构地潜力和利用其优点.增加支座地配筋不如增加跨中地配筋来地经济,因为跨中还可以利用形截面地优势,而支座不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增加结构地抗震性能及可靠度.、使得内力均匀.框架结构地边框架柱子顶层,这里如果不调幅地话,柱子地配筋是比较大地.。
塑性铰

墙顶与梁没有结构拉结, 仅有框架柱承担地震剪力?
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强柱弱梁” ,在地震发生时, 梁形成塑性铰,消耗一定的能量,最后梁破坏。
然而在四川地震倒塌建筑的残骸中 ,可以明显观察到框 架结构的塑性铰集中出现在框架柱顶,而框架梁受损较轻,柱 倒塌后梁板重叠下落,造成了人员巨大伤亡。既典型的“强梁 ? Why 弱柱”现象 。
填充墙刚度的影响?
钢结构的塑性铰连接

钢结构的塑性铰连接钢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中的结构形式,它采用钢材作为主要构件,具有高强度、大跨度、轻质化等优势。
塑性铰连接作为钢结构中常用的连接形式之一,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延性,被广泛应用于抗震设计中。
一、塑性铰连接的定义和特点塑性铰是指在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在连接节点形成的可变形区域。
与刚性连接相比,塑性铰连接具有以下特点:1. 可变形:塑性铰连接允许在连接节点处发生变形,从而吸收和缓解结构受力过程中的能量。
2. 良好的抗震性能:塑性铰连接能够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通过变形来消耗和抵抗地震荷载,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3. 高延性:塑性铰连接能够提供较大的位移既有性能,从而在抗震设计中为结构提供一定的延性。
4. 方便的维修与更换:塑性铰连接在发生损伤时,可以通过更换连接件来实现维修和恢复功能。
二、塑性铰连接的构造形式塑性铰连接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剪力铰连接、转动铰连接、拧转铰连接和小角旋转铰连接等。
1. 剪力铰连接:剪力铰连接是通过在柱与梁的连接处设置开槽,并将螺栓穿过槽孔的方式实现。
当结构受力时,剪力铰连接会剪切槽孔,形成铰。
2. 转动铰连接:转动铰连接是通过柱与梁的挡块或螺栓垫片之间的差异实现。
当结构受力时,挡块或垫片会发生塑性变形,形成铰。
3. 拧转铰连接:拧转铰连接是通过在柱与梁的连接处设置特殊形状的连接件,使其在受力时发生拧转变形,形成铰。
4. 小角旋转铰连接:小角旋转铰连接是通过在柱与梁的连接处设置可旋转连接件,使其在受力时发生小角度旋转变形,形成铰。
三、塑性铰连接的优势和应用塑性铰连接作为一种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连接形式,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塑性铰连接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保护建筑物和桥梁工程的安全。
2. 提高结构延性:塑性铰连接能够提供较大的位移既有性能,从而在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提供一定的延性,避免结构发生突然破坏。
钢筋混凝土塑性铰讲解

四 塑性铰法的应用与研究 桥梁抗震中塑性铰的应用
公式 lp=0.5h+0.05l
lp=0.08l+0.022dsfy 或lp=(0.4~0.6)h lp=0.08l+9dbl
四 塑性铰法的应用与研究 桥梁抗震中塑性铰的应用
沿顺桥向,连续梁、简支梁桥墩柱的底部区域,连 续刚构桥墩柱的端部区域为塑性铰区域;沿横桥向, 单柱墩的底部区域、双柱墩或多柱墩的端部区域为 塑性铰区域。
四 塑性铰法的应用与研究 桥梁抗震中塑性铰的应用
四 塑性铰法的应用与研究 桥梁抗震中塑性铰的应用
三 压弯构件中的受拉铰
压弯构件受拉铰形成和发展
斜向受力压弯构件试验结果 结论: 1)随着轴压比增加lp减小
2)随着荷载角α增加(0~45º), lp增加
三 压弯构件中的受拉铰
压弯构件受拉铰形成和发展
偏 压 构 件 试 验 结 果
三 压弯构件中的受拉铰
压弯构件受拉铰形成和发展
偏压构件试验说明: 1)接近于受弯构件等弯区 2)钢筋应变在屈服前沿构件普遍增长 3)某一截面钢筋先达到屈服后,以后的应变同受弯 构件一样仍然高度集中。 受拉铰仍只在一个短区域内形成和发展。
受压铰(混凝土铰)---受压砼发生塑性变形 受拉铰(钢筋铰)---受拉筋产生塑性变形 二者耗能机理不同可以通过弯矩—塑性铰转角曲线 看出。
一 塑性铰概述 塑性铰分类
受拉铰和受压铰的适用及注意
适用 注意
受压铰
超筋梁受弯、 小偏心受压
塑性铰的定义及概念

塑性铰得定义及概念1、适筋梁(或柱,当主要就是梁)受拉纵筋屈服后,截面可以有较大转角,形成类似于铰一样得效果。
称作塑性铰。
2、塑性铰就是一种特殊得铰,它能承受一定方向得弯矩,这就是它区别于一般铰最本质得特征。
在抗震设计中,做到强柱弱梁就就是为了保证让梁出现塑性铰,此时梁得变形较大,但就是还能受力。
塑性铰对抗震设计来说,就是一个重要得概念,因为在塑性铰形成得过程中能吸取大量得地震能量,所以在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设计塑性铰形成得位置(比如在梁端而不就是柱),可有效降低震害,不至于出现迅速倒塌得后果(满足抗震设防要求)3、塑性铰与一般理想铰得区别在于:塑性铰不就是集中在一点,而就是形成一小段局部变形很大得区域;塑性铰为单向铰,仅能沿弯矩作用方向产生一定限度得转动,而理想铰不能承受弯矩,但可以自由转动;塑性铰在钢筋屈服后形成,截面能承受一定得弯矩,但转动能力受到纵筋配筋率、钢筋种类与砼极限压应变得限制。
配筋率越大或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越大,塑性铰得转动能力却越小。
对于直接承受动荷载得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得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充分布得分析方法。
《高规》5、23、3条指出,在竖向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为什么要进行支座负弯矩调幅呢?弯矩调幅来源于受力全过程与截面得塑性特性。
要理解弯矩调幅首先要知道塑性铰得概念,塑性铰主要来源于钢筋屈服以及混凝土塑性变形所产生得塑性,它得力学特征就是在截面所承受得弯矩不变得情况下有一定得转动能力,(类似于铰,区别在于铰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可以承受弯矩)。
塑性铰得得出现导致了连续梁得内力重分布,负弯矩得弯矩保持不变,而跨中弯矩增大,最终跨中也达到极限承载力而破坏!所以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得受力过程就是:第一阶段:首先荷载较小,跨中支座弯矩线形增加,支座弯矩大于跨中弯矩(支座弯矩始终就是大于跨中弯矩得)。
塑性铰理解

塑性铰理解一、什么是塑性铰1、适筋梁(或柱,当主要是梁)受拉纵筋屈服后,截面可以有较大转角,形成类似于铰一样的效果。
称作塑性铰。
2、塑性铰是一种特殊的铰,它能承受一定方向的弯矩,这是它区别于一般铰最本质的特征。
在抗震设计中,做到强柱弱梁就是为了保证让梁出现塑性铰,此时梁的变形较大,但是还能受力。
塑性铰对抗震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在塑性铰形成的过程中能吸取大量的地震能量,所以在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设计塑性铰形成的位置(比如在梁端而不是柱),可有效降低震害,不至于出现迅速倒塌的后果(满足抗震设防要求)3、塑性铰与一般理想铰的区别在于:塑性铰不是集中在一点,而是形成一小段局部变形很大的区域;塑性铰为单向铰,仅能沿弯矩作用方向产生一定限度的转动,而理想铰不能承受弯矩,但可以自由转动;塑性铰在钢筋屈服后形成,截面能承受一定的弯矩,但转动能力受到纵筋配筋率、钢筋种类和砼极限压应变的限制。
配筋率越大或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越大,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却越小。
对于直接承受动荷载的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的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充分布的分析方法。
《高规》5.23.3条指出,在竖向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二、为什么要进行支座负弯矩调幅呢?弯矩调幅来源于受力全过程和截面的塑性特性。
要理解弯矩调幅首先要知道塑性铰的概念,塑性铰主要来源于钢筋屈服以及混凝土塑性变形所产生的塑性,它的力学特征是在截面所承受的弯矩不变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转动能力,(类似于铰,区别在于铰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可以承受弯矩)。
塑性铰的的出现导致了连续梁的内力重分布,负弯矩的弯矩保持不变,而跨中弯矩增大,最终跨中也达到极限承载力而破坏!所以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受力过程是:第一阶段:首先荷载较小,跨中支座弯矩线形增加,支座弯矩大于跨中弯矩(支座弯矩始终是大于跨中弯矩的)。
随着荷载增大,支座达到承载能力极限,形成塑性铰。
塑性铰文档整理

一塑性铰知识点总结塑性铰理解:适筋梁(或柱,当主要是梁)受拉纵筋屈服后,截面可以有较大转角,形成类似于铰一样的效果,称作塑性铰。
塑性铰是一种特殊的铰,它能承受一定方向的弯矩,这是它区别于一般铰最本质的特征。
在抗震设计中,做到强柱弱梁就是为了保证让梁出现塑性铰,此时梁的变形较大,但是还能受力。
塑性铰对抗震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在塑性铰形成的过程中能吸取大量的地震能量,所以在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设计塑性铰形成的位置(比如在梁端而不是柱),可有效降低震害,不至于出现迅速倒塌的后果(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塑性铰与一般理想铰的区别在于:塑性铰不是集中在一点,而是形成一小段局部变形很大的区域;塑性铰为单向铰,仅能沿弯矩作用方向产生一定限度的转动,而理想铰不能承受弯矩,但可以自由转动;塑性铰在钢筋屈服后形成,截面能承受一定的弯矩,但转动能力受到纵筋配筋率、钢筋种类和砼极限压应变的限制。
配筋率越大或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越大,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却越小。
支座负弯矩调幅原因:《高规》5.23.3条指出,在竖向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弯矩调幅来源于受力全过程和截面的塑性特性。
要理解弯矩调幅首先要知道塑性铰的概念,塑性铰主要来源于钢筋屈服以及混凝土塑性变形所产生的塑性,它的力学特征是在截面所承受的弯矩不变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转动能力,(类似于铰,区别在于铰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可以承受弯矩)。
塑性铰的的出现导致了连续梁的内力重分布,负弯矩的弯矩保持不变,而跨中弯矩增大,最终跨中也达到极限承载力而破坏!所以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受力过程是:第一阶段:首先荷载较小,跨中支座弯矩线形增加,支座弯矩大于跨中弯矩(支座弯矩始终是大于跨中弯矩的)。
随着荷载增大,支座达到承载能力极限,形成塑性铰。
进入第二阶段:此时支座弯矩不变(事实上还有小许增加),跨中弯矩继续增加,最后跨中也出现塑性铰,结构成为机动体系,结构破坏。
对于塑性铰如何理解

对于塑性铰如何理解,塑性转角又该何解,中性轴是横截面与中性层的交线,中和轴又该何解,形心轴与中性轴,中和轴的关系如何?经常被这几个概念弄混,还望大家不赐吝教!塑性铰粗俗的说就是构件受力的过程中最先受不了的那部分,受不了了,变形就大了,变形由弹性变形转为了塑性变形,那部分就变成了塑性铰。
中性轴,构件受力中,有的部分受拉,有的部分受压,两者之间总有过度的,即不受压也不受拉的截面就是中性截面。
形心,什么形状对应什么样的形心,与受力无关。
1.塑性铰是由于截面材料屈服,产生转角形成的铰。
它与普通的铰的区别是,普通的铰不承受弯矩,塑性铰承受弯矩。
而且在施加反向弯矩后,塑性铰可以恢复。
2。
中和轴是截面受压和受拉的分界面3。
形心轴和中和轴是完全不相同的概念。
形心轴是通过形心与x,y轴平行的轴。
个人愚见1.中和轴是和弯曲主轴平行的截面面积平分线,中和轴两边的面积相等,对双轴对称截面积为形心主轴,是截面受压和受拉的分界面。
2.形心轴是通过形心与x,y轴平行的轴。
3.中性轴,构件受力中,有的部分受拉,有的部分受压,两者之间总有过度的,即不受压也不受拉的截面就是中性截面,是截面受压和受拉的分界面。
区别:弹性阶段,中性轴就是形心轴。
进入部分塑性时中性轴位置将偏离形心轴,当弯矩达极限弯矩,截面进入塑性流动阶段时,中性轴将平分截面面积,此时中性轴为截面的等分面积轴,即中和轴。
也就是说中性轴是在弹性阶段说的,而中和轴是在塑性阶段说的。
关于塑性铰我想说几句。
当梁的最大受力点(弯矩最大)的截面的最外边纤维达到极限应力,此时梁所承受的外力为弹性极限荷载Fel。
(图a)如果荷载继续增大,则截面出现塑化,塑化的范围将向截面深度以及杆件纵向发展。
当这个截面完全塑化时,那么这个截面也就达到它的最大弯矩Mpl。
此时外荷载大小为(Fpl,I)(图b,c)如果梁还继续加载(Fpl,I + delta F),那么刚才完全塑化的截面则被视为塑性铰,它只承担它最大能承受的塑性弯矩Mp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什么是塑性铰*
*************************
1、适筋梁(或柱,当主要是梁)受拉纵筋屈服后,截面可以有较大转角,形成类似于铰一样的效果。
称作塑性铰。
2、塑性铰是一种特殊的铰,它能承受一定方向的弯矩,这是它区别于一般铰最本质的特征。
在抗震设计中,做到强柱弱梁就是为了保证让梁出现塑性铰,此时梁的变形较大,但是还能受力。
塑性铰对抗震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在塑性铰形成的过程中能吸取大量的地震能量,所以在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设计塑性铰形成的位臵(比如在梁端而不是柱),可有效降低震害,不至于出现迅速倒塌的后果(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3、塑性铰与一般理想铰的区别在于:
塑性铰不是集中在一点,而是形成一小段局部变形很大的区域;塑性铰为单向铰,仅能沿弯矩作用方向产生一定限度的转动,而理想铰不能承受弯矩,但可以自由转动;塑性铰在钢筋屈服后形成,截面能承受一定的弯矩,但转动能力受到纵筋配筋率、钢筋种类和砼极限压应变的限制。
配筋率越大或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越大,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却越小。
对于直接承受动荷载的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的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充分布的分析方法。
《高规》
5.23.3条指出,在竖向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为什么要进行支座负弯矩调幅呢?
弯矩调幅来源于受力全过程和截面的塑性特性。
要理解弯矩调幅首先要知道塑性铰的概念,塑性铰主要来源于钢筋屈服以及混凝土塑性变形所产生的塑性,它的力学特征是在截面所承受的弯矩不变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转动能力,(类似于铰,区别在于铰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可以承受弯矩)。
塑性铰的
的出现导致了连续梁的内力重分布,负弯矩的弯矩保持不变,而跨中弯矩增大,最终跨中也达到极限承载力而破坏!所以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受力过程是:
第一阶段:
首先荷载较小,跨中支座弯矩线形增加,支座弯矩大于跨中弯矩(支座弯矩始终是大于跨中弯矩的)。
随着荷载增大,支座达到承载能力极限,形成塑性铰。
进入第二阶段:
此时支座弯矩不变(事实上还有小许增加),跨中弯矩继续增加,最后跨中也出现塑性铰,结构成为机动体系,结构破坏。
在工程设计中,每次按两阶段来设计不仅繁琐,而且增加难度;因此引入了弯矩调幅这个方法,弯矩调幅,通过调低支座弯矩,来实现内力重分布的目的,但是调幅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调低弯矩,而是调整跨中和支座的负弯矩!因此可以不变支座配筋通过增加跨中配筋来提高构件的极限承载力,也可以通过减少支座配筋(同时可能要增加跨中配筋)来保持按弹性计算所需的承载力。
总结:
弯矩调幅法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是与弹性设计相对的。
其目的是增加构件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材料(混凝土)的能力。
所以用了弯矩调幅法,不一定要减少支座配筋。
这里的关键是塑性铰和内力重分布。
这跟抗震里的“强柱弱梁”没有本质的联系,千万不要再说强柱弱梁,事实上对负弯矩调幅后是有利于抗震的。
对于弯矩调幅法也不是到处能用的,对于承受动力荷载,使用上要求不出现裂缝的以及处于腐蚀性环境的都不能用该方法。
支座负弯矩调幅的优点:
1、求得结构的经济。
充分挖掘混凝土结构的潜力和利用其优点。
增加支座的配筋不如增加跨中的配筋来的经济,因为跨中还可以利用T形截面的优势,而支座不能。
2、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可靠度。
3、使得内力均匀。
框架结构的边框架柱子顶层,这里如果不调幅的话,柱子的配筋是比较大的。
塑性铰
基本介绍
塑性铰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在钢筋屈服截面,从钢筋屈服到达到极限承载力,截面在外弯矩增加很小的情况下产生很大转动,表现得犹如一个能够转动的铰,称为“塑性铰”。
结构铰:
用来连接两个固体,并允许两者之间做转动的连接,传递剪力和轴力,不传递弯矩。
铰链可能由可移动的组件构成,或者由可折叠的材料构成。
最常见的是门窗上安装的铰链.1)塑性铰的存在条件是因截面上的弯矩达到塑性极限弯矩,并由此产生转动;当该截面上的弯矩小于塑性极限弯矩时,则不允许转动。
因此,塑性铰可以传递一定的弯矩,而在结构铰中弯矩为零,不能传递弯矩。
2)结构铰为双向铰,即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产生相对转动,而塑性铰的转动方向必须与塑性弯矩的方向一致,不允许与塑性铰极限弯矩相反的方向转动,否则出现卸载使塑性铰消失。
所以塑性铰为单向铰。
塑性铰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塑性铰是与理想铰相比较而言,理想铰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能够承受弯矩,其值即为塑性铰截面的极限弯矩。
对于超静定结构,由于存在多余联系,某一截面的纵向钢筋屈服,即某一截面出现塑性铰并不能使结构立即成为破坏结构,还能承受继续增加的荷载.当继续加荷时,先出现塑性铰的截面所承受的弯矩维持不变,产生转动,没有出现塑性铰的截面所承受的弯矩继续增加,直到结构形成几何可变机构。
这就是塑性变形引起的结构内力重分布,塑性铰转动的过程就是内力重分布的过程。
根据超静定结构塑性铰的以上特性,可以解决工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什么是塑性铰?
什么是塑性铰?
答:
塑性铰就是认为一个结构构件在受力时出现某一点相对面的纤维屈服但未破坏,则认为此点为一塑性铰,这样一个构件就变成了两个构件加一个塑性铰,塑性铰两边的构件都能做微转动。
就减少了一个约束。
计算时内力也发生了变化,当截面达到塑性流动阶段时,在极限弯矩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两个无限靠近的相邻截面可以产生有限的相对转角,这种情况与带铰的截面相似。
因此,当截面弯矩达到极限弯矩时,这种截面称为塑性铰。
塑性铰与普通铰的相同之处是铰两边的截面可以产生有限的相对转角。
塑性铰与普通铰的两个重要区别为:1)普通铰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能承受极限弯矩;2)普通铰是双向铰,即可以围绕普通铰的两个方向产生自由转动,而塑性铰是单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