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恩怨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父子关系和解的故事

古代父子关系和解的故事

古代父子关系和解的故事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玄武门之变堪称古代宫廷政变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深刻地改变了大唐的政治格局。

李世民怪父皇偏心,立李建成为太子才酿成惨剧;李渊恨儿子太过绝情杀兄屠弟,不留活口。

父子之间顿生嫌隙,形同路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最终和解了吗?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后,李世民派尉迟恭持矛入宫宿卫,明为保护李渊的安全,实为挟持并逼迫他交出皇权。

李渊心有不甘,故意试探大臣说道:“没想到今天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你们有何看法。

”这叫投石问路,看看朝中还有多少人站在自己这边。

本来,父子间的关系已开始缓和,若假以天年,李渊能够住进了大明宫,他和儿子也许能彻底冰释前嫌。

只是,这一切永远地定格在大明宫停工的那一刻,李世民的那颗冰冷的心再也没有机会被融化了。

李渊走得很凄凉,不知李世民是否来到病榻前尽孝,聆听老爹的临终遗言,这本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催泪大戏,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只有李渊最后的遗言说:陵园制度,务从简约。

一辈子风光无限的李渊,驾崩时竟如此静悄悄,让人感慨万分。

反观长孙皇后,去世时得到的待遇就大不同,不仅太子昼夜侍奉于病榻之前,李世民也一日多次探视,史书也不吝笔墨大肆煽情。

长孙皇后的陵墓规格也超过李渊,李世民甚至还专门让人造了一座高台远观昭陵,直到魏征提醒,他才将高台拆毁。

有人可能会问,李世民这么做,他的良心能安吗?是的,他常为此而寝食难安,内心煎熬,杀兄屠弟这样违背人伦的惨剧岂是尽一点孝心,修建一座大明宫就能赎罪的吗?为堵天下悠悠之口,只能采取非常之法:开创大唐盛世,做千古明君。

为此,从登基的那一天开始,李世民就开始了自己宏大的理想。

在政治上,他从谏如流,任用魏征、房玄龄等人才,开创了贞观盛世;在军事上,他消灭东突厥,平定土谷浑,远征高句丽,使大唐无比强大;文化外交上持开放姿态,使得八方来贺、万国来朝。

哭忆父亲季羡林,迟来的父子情更深_亲情故事

哭忆父亲季羡林,迟来的父子情更深_亲情故事

哭忆父亲季羡林,迟来的父子情更深2009年7月11日,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被称为“国宝”。

鲜为人知的是,生前因为一些误解和积怨,季羡林和儿子曾经有13年不相往来。

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先生是中科院的一名退休干部。

父亲去世后,他含泪回忆那充满遗憾和真情的父子情……朦胧少年盼父爱三次离别埋下“恨父情结”我的父亲季羡林于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攻读德文。

次年,应父母之命,与年长四岁的母亲彭德华结为夫妻,后生有我大姐婉如和我。

我刚满两个月,父亲就被清华大学送往德国哥廷根留学。

这一走,就是12年。

我从小对父亲这个称呼没有一点概念,看见别人有爸爸。

就问母亲:“我怎么没有父亲呢?”母亲把我拉到正屋,指着墙上一个镜框说:“那就是你父亲,他在天那边儿呢。

”我上学后,因为父亲没在身边,我没少受委屈。

一次,老师让每个同学讲讲“我的父亲”,我这样说道:“奶奶说,父亲在外国,穿洋装、坐马车……”结果惹得大家阵阵取笑。

自此,我再也不提父亲二字。

1945年10月6日,父亲回到了北京。

无奈当时内战正在激烈进行,津浦铁路中断,他有家难归。

直到两年之后,他任北大东语系主任才再次回乡。

1947年暑假,父亲乘飞机返回阔别12年的济南老家。

那天阴雨绵绵,我们家上上下下却充满了喜气。

母亲把家里收拾一新,庄重地等待父亲的归来。

父亲那年37岁,英姿勃发,进门的时候他身穿黑色雨衣犹如战时将军服,头发也梳理整齐。

“快叫爸爸,叫啊。

”母亲推着我和姐姐,可我终究喊不出口。

父亲看到一双儿女,心里由衷高兴。

但我对父亲却有些生疏。

那个时候,家里很困难,叔父年迈多病,早已不能工作。

续弦的婶母(我和姐姐称之为老祖)每日摆小摊卖香烟、炒花生和最便宜的糖果,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母亲更是日渐地苍老。

我看见父亲表情严肃,喟然长叹:“十年一觉欧洲梦,赢得万斛别离情。

被遮蔽的父爱-最新年文档

被遮蔽的父爱-最新年文档

被遮蔽的父爱(一)父子失和在写作《背影》之前,朱自清和他的父亲长期处于失和状态。

这一方面源于朱家由于家境衰败而产生的种种家庭矛盾,更源于“五四”时期新青年与旧伦理之间的时代性冲突。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方任教,父子失和就由先前两代人的精神隔膜转而为公开性的矛盾冲突。

其代表性的事例就是诸多论家常常提及的朱自清扬州辞职事件。

1921年朱自清本着节省费用,缓解家庭矛盾的良好愿望,从杭州转回扬州省立八中任教务主任。

但父亲朱鸿钧(1869—1945)却直接“代领”了朱自清任教的全部薪水。

这种专制家长的作法使早已接受了“五四”自由平等思想的朱自清十分反感和不满,他愤然辞掉扬州的教职,转而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父子失和至此公开。

1921年冬天,朱自清更是接出妻小,在杭州安置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

这无疑使自认对儿子有绝对权威的父亲认定:儿子从根本上抛弃了自己和这个大家庭,恼怒之余越发不肯原谅朱自清。

1922年暑假,性情敦厚的朱自清主动想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到扬州。

但父亲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后经家人的劝说虽然有所让步,却始终不肯理睬朱自清。

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住了几天便悻悻离去,这不免又加重了与父亲的隔阂。

这以后父子之间的裂隙越来越大,至在1923年暑期仍未好转。

朱自清在给其好友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暑假在家中,和种种铁颜的事实接触之后,更觉颓废下去,于是便决定了我的刹那主义。

”1924年,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谦为原型,写了小说《笑的历史》,对家中的不堪做了种种的暴露。

小说发表后,父亲大为不满,父子矛盾进一步加深。

总的说来,在《背影》创作之前,在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失和是长时间的,时代冲突通过家庭矛盾的形式越积越深。

(二)美的发现美的发现就是审美对象的发现,就是审美。

一般的解读分析,都是把朱自清读父亲来信时的感动看作是《背影》创作的缘由。

“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子恩怨-名人故事

父子恩怨-名人故事

父子恩怨近日,亚洲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发动公司小股东,以76%的反对票否决了将其公司股票出售给包括其父亲李嘉诚在内的收购方。

至此,李氏父子矛盾公之于众。

香港电讯盈科公司主席李泽楷是个被人羡慕的人,因为他有一个亚洲首富的父亲李嘉诚。

不过,“父荫”底下未必好乘凉。

多年来,李氏父子的矛盾由暗斗到公开,已成为香港社会公开的秘密。

宁愿卖汉堡,不用父亲的生活费李泽楷是李嘉诚的次子,为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于1966年所生。

李嘉诚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未来的接班人。

但李泽楷自小却显露出反叛的性格。

幼年时的他就经常做事逆父意而行。

一位香港金融界名人讲这样一个故事:李泽楷13岁时,李嘉诚把他送到美国加州读书,希望他与同样在美国读书的哥哥李泽钜有个照应。

但李泽楷到了美国后就变卦了。

他不但与兄长很少来往,还故意不用父亲在银行为他存放的生活费用,而是靠自己打工。

这名金融界人士说,李泽楷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由于要背负高尔夫球棒,以致弄伤了肩胛骨,直至现在,伤患还会时常发作。

”为了省钱,他还经常自己下厨,炒鸡蛋就是那时学会的。

李泽楷毕业后,没有直接回到父亲的公司,而是在加拿大工作。

他还一声不响地把当年李嘉诚为他在银行账户里存的所有钱连同利息还给了父亲。

1990年母亲病逝,李泽楷回港奔丧时终于没能拗过父亲的规劝,勉强答应留在香港帮父亲打理家族产业。

在加入和黄集团后,李嘉诚给儿子安排了一名助理马世民。

但渴望独立的李泽楷却经常借故与马抬杠,甚至指责他是一个“最令人讨厌的助理”。

1994年,李泽楷凭借出售卫星电视积累下的4亿美元,成立了盈科数码。

自此,他正式与家族事业分道扬镳。

后来李泽楷接受采访时承认,当年他选择独立门户时,父亲曾以和黄行政总裁的职位挽留他,但被他拒绝。

他誓言自己要在事业上超过父兄。

此事也令李嘉诚感慨万千,经常对外人说自己对这儿子束手无策,“他14岁的时候我就管不了他了!”儿子危难,李嘉诚多次相助“儿子不坏,父亲不爱”,用这句话形容李嘉诚对儿子的态度,再合适不过了。

因为太计较仇恨而失败的事例

因为太计较仇恨而失败的事例

因为太计较仇恨而失败的事例
伍子胥是不幸的,因为受到父亲伍奢的牵连,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楚国,只是为了保住性命。

伍子胥也是幸运的,在楚国之外找到了发挥自己才干的舞台,最终在历史记载上留下了痕迹。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用两个成语来概括:
“忍辱负重”得以成就雪大耻,声名远扬。

“睚眦必报”让他招怨颇多,最终被自己的主人处死。

伍子胥之所以要忍辱负重,因为他要为父亲兄弟报仇雪恨。

伍子胥的父亲是楚国太子太傅,是太子建的老师。

太子建出事,伍奢一家受到牵连。

楚平王听了费无忌的建议,就想把伍奢的两个儿子一起除掉,就派人以伍奢的名义召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伍员)。

告诉他们说,如果不回去,就马上处死伍奢。

伍尚和伍子胥都预料到了这次回去的后果,但是两兄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伍尚选择束手就擒,因为是父亲的召唤。

伍子胥选择了反抗,并趁机逃跑,从此忍辱负重,流浪在外。

国学:父子讼(孔子故事)

国学:父子讼(孔子故事)

国学:父子讼(孔子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父子讼(孔子故事)【原文】: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

描写《名人》作文6篇

描写《名人》作文6篇

描写《名人》作文6篇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的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

苏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

众考官都欣赏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苏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

王安石随后还在任苏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苏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

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

苏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苏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

王安石则把苏东坡视为隐然的强敌,必欲把他驱逐出朝廷而后快。

【名人故事】来生,咱们还做父子

【名人故事】来生,咱们还做父子

【名人故事】来生,咱们还做父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儒家学派——孟子学派。

而孟子,则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不仅被称为儒家的“小圣人”,也被尊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大家。

他的一句话则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代表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则舍生而取义。

”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的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个贫穷的职业寓言家,每天演讲的时候,都必须在非常拥挤的街头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他的童年时期并不幸福,经常因为家境贫困而面临各种危机和挑战。

他的父亲感到很焦虑,于是他开始向他的儿子灌输道德天分的教育,希望他能成为一位成功的人。

孟子的父亲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看他在社会上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是看他在内心深处是否拥有一颗纯净清澈的心灵。

他说:“如果你能保持纯净的心灵,你将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孟子听了父亲的话,深受启发,他开始不断地努力学习,很快就精通了儒家思想,并成为了儒家的一位著名学者。

他强调,人们应该尽自己的责任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不是做一个出于自私和贪婪的人。

后来,孟子顺利考取了一所学府的名校,并在那里成为了一位教师。

他的教学原则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意愿为主要考量,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他鼓励学生在学术上不断地努力,追求卓越,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良好的品德和社会准则,培养出一份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孟子的教诲并不是空话,他本人就成为了一位充满爱心、充满智慧和思想异于常人的学者。

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这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一个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就是孟子与自己的妻子、母亲以及贤妻良母的女儿之间的故事。

据传说,孟子曾经为了追求更加高级的学术资格而远离家乡,可是他的母亲和妻子担心他会失去家庭的感情,于是在旅途中随身携带了一片猪肉,以便孟子想念他们的时候可以吃掉这片肉。

孟子一行人走了很长时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终于到达了一座很偏僻的废墟,这里没有任何的人和灯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子恩怨
近日,亚洲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发动公司小股东,以76%的反对票否决了将其公司股票出售给包括其父亲李嘉诚在内的收购方。

至此,李氏父子矛盾公之于众。

香港电讯盈科公司主席李泽楷是个被人羡慕的人,因为他有一个亚洲首富的父亲李嘉诚。

不过,“父荫”底下未必好乘凉。

多年来,李氏父子的矛盾由暗斗到公开,已成为香港社会公开的秘密。

宁愿卖汉堡,
不用父亲的生活费
李泽楷是李嘉诚的次子,为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于1966年所生。


嘉诚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未来的接班人。

但李泽楷自小却显露出反叛的性格。

幼年时的他就经常做事逆父意而行。

一位香港金融界名人讲这样一个故事:李泽楷13岁时,李嘉诚把他送到美国加州读书,希望他与同样在美国读书的哥哥李泽钜有个照应。

但李泽楷到了美国后就变卦了。

他不但与兄长很少来往,还故意不用父亲在银行为他存放的生活费用,而是靠自己打工。

这名金融界人士说,李泽楷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由于要背负高尔夫球棒,以致弄伤了肩胛骨,直至现在,伤患还会时常发作。

”为了省钱,他还经常自己下厨,炒鸡蛋就是那时学会的。

李泽楷毕业后,没有直接回到父亲的公司,而是在加拿大工作。

他还一声不响地把当年李嘉诚为他在银行账户里存的所有钱连同利息还
给了父亲。

1990年母亲病逝,李泽楷回港奔丧时终于没能拗过父亲的规劝,勉强答应留在香港帮父亲打理家族产业。

在加入和黄集团后,李嘉诚给儿子安排了一名助理马世民。

但渴望独立的李泽楷却经常借故与马抬杠,甚至指责他是一个“最令人讨厌的助理”。

1994年,李泽楷凭借出售卫星电视积累下的4亿美元,成立了盈科数码。

自此,他正式与家族事业分道扬镳。

后来李泽楷接受采访时承认,当年他选择独立门户时,父亲曾以和黄行政总裁的职位挽留他,但被他拒绝。

他誓言自己要在事业上超过父兄。

此事也令李嘉诚感慨万千,经常对外人说自己对这儿子束手无策,“他14岁的时候我就管不了他了!”
儿子危难,
李嘉诚多次相助
“儿子不坏,父亲不爱”,用这句话形容李嘉诚对儿子的态度,再合适不过了。

回顾过去十多年,虽然李泽楷一直都在努力摆脱父亲的影子,但每次儿子有难时,李嘉诚还是会及时出手帮忙。

其中较明显的是李泽楷自组盈科脱离和黄后,1997年投资日本东京地产失手一事。

香港一名财经界人士忆述,当年李泽楷以80亿港币投资东京地铁站,成为日本10年来单一外资投资者最大交易。

不料遭遇金融风暴。

就在最为难之际,李嘉诚的和黄集团决定以29亿港币买下地皮45%的权益,并再给盈科1。

7亿港币管理费,令李泽楷幸免一难。

李嘉诚的第二次出手,是收购香港电讯一事。

2001年1月,盈科股价由半年前18元一直下滑至3。

9元,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怨言时,李嘉诚再次出手救儿子。

据一名当年参与报道的香港记者讲述,当天中午12点半左右,大批记者正在港岛香格里拉酒店等候,准备采访时任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

此时,李嘉诚父子突然出现。

他们穿过酒店大堂,径直乘扶手电梯往下层中餐厅“夏宫”去吃饭,父子共赴饭局的场面令记者们骚动起来。

据该酒店大堂职员说,李嘉诚每月到这里吃饭只会在56楼的法国餐厅用餐。

果然,这场半年来不见的父子共进午餐没过几个小时,下午就传来盈科股价止泻回扬的消息。

儿子音讯,
父亲从报纸获得
最近,香港金融中心区流传着李嘉诚找不到儿子的故事。

今年6月,李嘉诚从报章上获悉,李泽楷有意出售盈科资产,惹来股东高调反对,于是,他致电李泽楷,但一直未获回复。

李嘉诚最终按捺不住,与长子李泽钜一同前往李泽楷办公室有意详谈此事。

但在外开会的李泽楷故意不赶返公司,李嘉诚只好留下一张字条失望离开。

到了11月底,正当新加坡盈拓公司的小股东准备投票是否赞成由李嘉诚基金、梁伯韬及西班牙电讯的入股方案时,李泽楷又突然向外界表示:“如果盈拓小股东投反对票,我会很开心。

”间接拒绝父亲在事件中帮忙,令李嘉诚无法收购盈科电讯的股份。

这件事令两父子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多位在香港做时政新闻的媒体朋友说,过去,李嘉诚为帮助两个儿子铺好政经高层人际网络,每次与重要人物见面时,总会带着他们一同
赴会,但最近李嘉诚却罕有地只携同长子李泽钜出席。

另外,近来多位香港名人去世后,李嘉诚在致送的花牌上,也只是写着他和李泽钜的名字。

外界认为,这反映了李氏父子的关系“在最近一段日子并不太好”。

“李泽楷在电讯盈科股权出售这宗交易上处理得太草率太仓促了。

他既想不到办法收拾残局,又认为要父亲出手很没面子,所以两父子近几个月都没怎么联络了。

”一位参与了该交易的人预测,要修补李氏父子关系,恐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