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魏晋时代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鲁迅称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冯友兰称魏晋为'风流自赏'的时代。

因为乱世,因而思想奔放,无拘无束,不管是'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生命智慧和生活美学。

值得我们在觉得人生无望时,去寻找一点明媚的光亮。

一、《世说新语》中的诗意美学1.'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对身体美的诗意追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追求,那就是:裸身。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阮籍则时常'露头散发,裸祖其踞。

'这是一种近乎奇特的审美意识。

人类从远古走来,好不容易告别了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手工业的不断进步让人类有权利有义务去追求后天创造的美丽,《世说新语》却将裸露的身体形象直白的跃然纸上,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最有诗意的韵律。

裸露的身体,拥有最真实最自然最美好的线条,拥有最让人动容的生命气息。

以地为鞋,以空气为衣,以天为帽,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交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才是真正的'以天为盖地为庐',是中国古人追寻的最自然最原始的生命状态。

正如刘伶所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对生命的最初认识,起源于羊水中裸露的自己,所以有什么能比赤裸裸的身体更能体现出生命的诗意呢?这个意义上的美,就像尼采说的:'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

' 如果没有对于身体美的自觉认识,那么对世间万物的美学感悟,无论是草木芬芳还是鸟语花香,都略显缥缈空荡。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09 编导高莹 1282409029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上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最贫穷的时期。

但是痛苦的生活正好造就了文学上的繁荣,文学人士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在精神的层面上创作出反映那个时代美学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民不聊生的时代,文人主要受到玄学的影响。

这个时期,最少有三大美点:端庄娴静的静态美;潇洒飘逸的浪漫美;简约传神的形态美。

从这个时期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向一个新的方向,表现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去追求文字的雕琢,崇尚自然的简单的美。

关键字:建安风骨正始文学玄学美学思想自然审美生命意识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从曹操《短歌行》中看出了曹操作为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时期,由于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中个性表现。

所以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转向非功利的抒情。

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叙事为浓烈抒情所掩盖,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抒情,写得感情浓烈,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这一时期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代表人物为曹氏父子。

建安时期诗歌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正始之音。

此时玄风非常的畅行,诗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比建安有了重大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面貌也不大相同。

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

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造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其中,作为解脱现实苦闷的精神慰藉。

魏晋南北朝美学

魏晋南北朝美学

风骨的含义
• 根据《文心雕龙》的文本,风骨对应于文 艺作品的情理,“风”与情相应,“骨” 与理相应,有风骨的文艺作品,一方面是 在“理”上有力,一方面是在“情”上动 人。
神思
• 刘勰《文心雕龙》有“神思”篇。 •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 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 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 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 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 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yue4) 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 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 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 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嵇康原文
• 夫喜、怒、哀、乐、爱、哀、憎、惭、惧,凡此 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 者也。夫人以贤愚为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 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 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则谓之 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而谓之怒味哉?由 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 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 发),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
嵇康对声无哀乐的本体论证明
• 所谓本体论证明,即从事物的存在类型上 进行的证明。比如,西方美学中经常用本 体论证明的方法来证明艺术作品是没有善 恶之分的,因为只有人才有善恶的区别, 物没有善恶的区别,艺术作品是物,因此 对艺术作品进行善恶区分是不合适的。 • 嵇康认为,只有人才有哀乐,音乐没有哀 乐。
玄学与审美的自觉
• 一、什么是玄学 • 二、审美自觉的特征 • 三、魏晋时期审美自觉的表现
什么是玄学
• 玄学,简单地说,就是辨名析理的学问。 • 《世说新语•文学》:何晏为吏部尚书, 有 位望, 时谈客盈坐, 王弼……往见之, 晏 闻弼名, 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 “此理仆以 为极, 可得复难否?”弼便作难,一坐人 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主客数番,皆一坐 所不及。

美学史上的魏晋精神

美学史上的魏晋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1002401009 蔡姣姣魏晋南北朝美学史的读书笔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动的时代有事一个政治大动乱的时代。

随着汉王朝的瓦解,儒家思想的统治也宣告奔溃,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局面。

这是先秦之后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理论思想十分活跃。

这样一种会条件,使得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美学世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受魏晋玄学和老庄思想的影响特别大。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

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气韵气动”的“气”不仅变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虚空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还有从人物品藻来说,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已不像东汉那样注重人物的经学造诣和道得品行,而是注重人物的风韵,风姿,风采。

在艺术欣赏中,更为注重自然,不在将自己的道德观念强加给自然而是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生机。

在形容人物时也更愿意用自然美来形容人的风姿,例如曹植的《洛神赋》写到“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蛟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不难发现魏晋的美学已逐渐从人道德走向了自然,因为自然的勃勃生机更能体现那无限的“道”,更能体现宇宙无限的生机和生气。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魏晋玄学和老庄思想对于魏晋的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审美上所提倡的“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以及“隐秀”,“风骨”,“意境”等一系列命题,都体现了六朝贵族的精神,展现了魏晋风流。

王弼提出“得意忘象”,,阐明了意,象,言的关系。

意要通过象来显现,象要通过言来说明,要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要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如果言不能否定自己,那就不是真正的言,如果象不能否定自己,那就不是真正的象。

这提醒我们,在审美关照中,当捕捉到某种深远意境的刹那间,人们往往会摆脱了概念,处于一种忘言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美学内涵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美学内涵

CATALOGUE目录•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形成背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美学特征•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审美观念•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美学价值•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现代意义•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代表人物与作品分析01士人阶层逐渐兴起,文人墨客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玄学盛行,道家思想对文人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战乱频繁。

社会政治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氛围浓厚,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士人阶层追求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增加。

汉代以来的文化艺术传统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对山水画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历史背景哲学思想背景0102030402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

它强调画面整体的气息和韵律感,以及画面中的生命力和动态感。

气韵生动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赋予了山水画生命力和动态感,还展现了画家们的情感和思想。

传神写意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它强调画面的意境和神韵,以及表现自然景观的内在精神。

画家们通过深入观察自然景观,领悟其内在精神和神韵,再通过笔墨将其表现出来。

传神写意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内在精神和神韵,还体现了画家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追求。

传神写意布局经营水画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画家们通过精心构思和布局,运用各种笔墨技法,如勾勒、皴擦、渲染等,来表现山水画的构图和空间感。

布局经营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赋予了山水画空间感和层次感,还展现了画家们的艺术造诣和文化素养。

笔墨技法03总结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论强调自然美与人格美的融合。

这一时期,自然景观成为了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和理想的媒介,画家们通过描绘山水来展示自然美,并将人格美融入其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详细描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美,山水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形神之辩”与美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形神之辩”与美学的发展
儒雅之风,自然之美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文化还表现出一种儒雅之风和自然之 美,士人喜欢穿着朴素、自然色调的衣物,追求一种清 雅、自然的审美风格。
园林艺术的风格
01
山水园林,自然之美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以山水园林为 主,模仿自然山水,注重表现自然之 美,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艺术效果。
02
诗情画意,文化内涵
影响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形神之辩”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 的一个重要方面,对 于后来的哲学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形神之辩”不仅影 响了当时的宗教思想 ,也对后来的宗教发 展产生了影响。
对美学的影响:在魏 晋南北朝时期,“形 神之辩”不仅影响了 哲学和宗教思想,也 影响了美学的发展。
“形神之辩”与美学的现代意义
“形神之辩”所涉及的哲学和美学问题,至今仍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美学的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形神之 辩”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拓展,如文学、绘画、
雕塑等。
“形神之辩”所探讨的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 对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理 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形神之辩”是中 国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历 史地位不容忽视。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对“ 形”与“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为中国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形神之辩”不仅在当时的美学思想 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对后来的美学 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楷书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逐渐成熟并普及,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在楷书方面取得了卓 越的成就,其作品笔法精妙、结构优美,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极高造诣。

魏晋时期的工艺美学风格

魏晋时期的工艺美学风格

魏晋时期的工艺美学风格
魏晋时期的工艺美学风格主要表现为简朴、素雅、含蓄内敛的特点。

在艺术创作中,魏晋时期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境界,追求自然和谐,强调艺术作品的气韵和意境。

在绘画方面,魏晋时期的山水画成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作品往往以山水为主题,注重刻画山川之形态和气势,在笔墨运用上追求简约、留白和墨韵的表现。

代表性的画家有曹植、郑衡等。

在陶瓷艺术方面,魏晋时期的陶瓷器注重形式的纯朴和线条的简洁。

其中,邯郸窑是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窑炉之一,制作了一系列线条简约、装饰画面简洁的陶瓷器。

此外,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和逍遥情趣,他们的诗词和琴棋书画常常成为一种生活的修养和精神寄托。

这种雅趣也在工艺美学中得到了体现,表现为讲究材质和工艺,追求精雕细琢;同时,注重使用物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工艺美学风格在追求自然和谐、纯朴和雅致的同时,注重表达情感和境界,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人们精神追求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 两次党锢之祸 • 第一次 • 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 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 而污秽朝廷。( 后汉书·李膺传 。(《 李膺传》 道,而污秽朝廷。(《后汉书 李膺传》) •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 迎之者数千两。( 后汉书·范滂传 。(《 范滂传》 迎之者数千两。(《后汉书 范滂传》) • 士人声望的进一步提高,又进而激扬起高自标置, 士人声望的进一步提高,又进而激扬起高自标置, 相互提拂的风气。 相互提拂的风气。
第一节 玄学产生前夕的士人心态
• 二、疏离 • 士人对于政权的态度,到东汉后期发生了很大变 士人对于政权的态度, 这个转变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开始的。 化。这个转变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开始的。 • 大一统政权的崩坏,自宦官、外戚专权开始。两 大一统政权的崩坏,自宦官、外戚专权开始。 汉的士人, 汉的士人,是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哺育之下成长起 来的,君臣之义是他们立身的基本准则。 来的,君臣之义是他们立身的基本准则。外戚和 宦官窃取朝政,凌逼主上,淆乱朝纲, 宦官窃取朝政,凌逼主上,淆乱朝纲,为士人所 痛恨和不齿。 痛恨和不齿。
• 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其山水之美,顾恺之描绘 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 蔚。”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魏晋时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以 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 明。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 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他们对于自然有一股 新鲜发现的好奇,随手拈来,皆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 扑人。中国山水画的独立,起源于晋末。按文献记载,东 晋画家顾恺之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并著有《论画》一 篇,其中“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 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一段中所说的“山 水”或许是最早从绘画意义上提到的“山水”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魏晋时代的美学思想
魏晋时期产生了曹氏父子、建安七子、陆机、潘岳、左思、刘琨、陶渊明、谢灵运等优秀的文人,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我认为这一时代对于外在的纲常礼教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人内在的气度、风骨、人格,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是表现人内在超脱的品性,旷达的胸襟,丰满的才情,高亢勃发的风貌。

我认为魏晋时代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士人的觉醒,这与魏晋时代政治上的动乱大有关系,士人在政治上很难施展抱负,于是魏晋的士人们将满腹才情寄托到文章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在文学创作方面:建安时期,曹操的诗歌苍凉古直,在《短歌行》中,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于年华易逝的担忧,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忧生之嗟与阔大的胸襟相结合,直抒胸臆,全诗读起来情感波澜起伏,富有美感。

曹植前期的诗歌多表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奋发蹈励的气度,如《名都篇》、《白马篇》等;后期的诗歌,如《美女篇》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悲伤,年华老去但功业无望的苦痛。

建安七子的诗风更是表达了内在的情感诉求,直抒胸臆。

正始时期,政治上的恐怖加重了士人们逃避政治,寄情山水的心理,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阮籍的诗“隐而不显”,的确,阮籍为了自保,欲写而又不能写的巨大矛盾心态时刻困扰着他,纵然有建功立业之志,也只能隐于心
中,以“及时行乐”、“挥霍人生”来抒发伤痛,陶渊明超然世外,质性自然,诗歌中抒发了闲适的心境。

在绘画方面:与汉画像石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画渐趋成熟,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魏晋时期的士人不再重视外在的纲常礼法而是关注人内在的格调、气度、风貌、才情,这传达出了魏晋时期的审美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