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创伤康复.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下肢康复训练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对于受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正确的康复训练不但可
以减少受伤患者的症状,还可以增强下肢的稳定性和力量,确保受伤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1.活动范围的延伸:受伤患者的下肢应先在轻轻的伸展下尝试活动范围的延伸,控制
伸展期间出现的痛苦程度,找到刚好舒适的位置。
2.全身激励:当下肢的伸展期间受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出现时,应及时采用全身
激励,鼓励受伤患者在这个舒适的位置保持一段时间再进行延伸,可以帮助受伤患者缓解
紧张情绪。
3.运动抗阻训练:当受伤患者恢复到跟运动抗阻训练适宜的时候,应该采用基本动作
练习,例如关节伸展,力量教学,甩腿,突起,压板等,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受伤患者建立
运动抗阻力,有效减轻他们的伤痛。
4.重复性的动作训练:正确的动作训练也是受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了恢复正常的力量,受伤患者应该尝试使用健腿器和合适的配重设备,以及针对性的有
氧运动,为受伤患者提供重复性的动作训练。
5.正确的护理:下肢康复训练期间,受伤患者的疼痛程度可能不断变化,肢体伸展期
间更必须注意疼痛的变化,一旦出现重度疼痛,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规避运动中
的风险因素,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可以最终得到更好的改善。
6.心理干预:下肢康复期间,不同病人的症状表现和恢复状态不一,这可能会造成患
者情绪低落,应及时向心理医生寻求干预,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抑郁,处理恢复过程中的
情绪和语言波动。
上述步骤一箱完成,受伤患者的下肢康复训练将会更加成功。
正确的训练方法不仅可
以减轻疼痛,而且还可以加快恢复期,帮助受伤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下肢康复训练是针对下肢肌肉、韧带、关节等组织的功能恢复和运动能力提升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下肢受伤或者手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并不少见。
下肢康复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对于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下肢康复训练方法,希望能够对需要进行下肢康复训练的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针对下肢肌肉力量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下肢肌肉力量的恢复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常见的下肢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包括,直腿抬高、蹲起、踢腿等动作。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激活下肢肌肉,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其次,下肢关节的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肢关节的功能恢复对于患者的行走和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常见的下肢关节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踮脚尖、踩踏板、膝关节屈伸等动作。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下肢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和运动能力。
另外,下肢平衡能力的康复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
下肢平衡能力的恢复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下肢平衡能力训练方法包括,单腿站立、平衡垫训练、走绳等动作。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下肢平衡能力,减少摔倒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下肢功能性训练也是下肢康复训练中的重要内容。
下肢功能性训练旨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常见的下肢功能性训练方法包括,上下楼梯训练、跳跃训练、快走训练等动作。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下肢功能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总之,下肢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对于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需要进行下肢康复训练的患者有所帮助,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疗法和效果评价

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疗法和效果评价摘要:骨科创伤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骨折、关节损伤、肌肉拉伤等。
对于这类患者,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骨科创伤患者的常见康复疗法及效果评价。
关键词:骨科创伤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评价一、康复疗法(一)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物理因素的力量来促进身体的康复和恢复功能。
在骨科创伤康复中,物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肿胀和肌肉紧张等症状,并加速康复过程。
冷敷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将冷物质(如冰袋或冷水)应用在受伤部位上,可以收缩血管、减少炎症反应、降低组织代谢率,从而达到减轻疼痛和肿胀的效果。
热敷则是另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将热物质(如热水袋或热湿敷)应用在受伤部位上,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供氧量和营养输送,从而有助于加速康复过程。
按摩是一种通过机械手段对身体组织进行压力和摩擦的治疗方法。
在骨科创伤康复中,按摩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牵引是一种通过应用外力来拉伸和稳定骨折或关节损伤部位的治疗方法。
牵引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压力,缓解组织的压迫,降低关节的压力,并防止肌肉萎缩。
多项临床试验和实际案例证明,物理治疗在骨科创伤康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它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肿胀和肌肉紧张等症状,还能通过增加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量和营养输送来促进康复。
然而,物理治疗的具体效果还需根据个人情况和康复阶段进行综合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
因此,在接受物理治疗之前,建议患者咨询专业医师并进行全面评估。
(二)作业治疗作业治疗是一种通过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肢体功能的方法。
对于骨科创伤患者,作业治疗在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骨折康复中,作业治疗可以通过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和肌肉锻炼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小腿骨折康复训练6种简单方法

小腿骨折康复训练6种简单方法小腿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对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6种简单方法,帮助小腿骨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第一种方法是适当的活动。
在确定了骨折部位的稳定情况下,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恢复。
一些简单的活动,如踢腿、踩踏或者做一些小幅度的踱步,都可以帮助加快康复进程。
第二种方法是进行热敷和冷敷。
热敷可以帮助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而冷敷则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有助于控制局部的炎症反应。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热敷或冷敷方法。
第三种方法是进行适当的按摩。
适当的按摩可以帮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患者可以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按摩,避免过度用力或者按摩到骨折部位。
第四种方法是进行适当的拉伸。
在骨折愈合的初期,患者可以进行一些轻柔的拉伸动作,帮助恢复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活动度。
适当的拉伸可以减少肌肉的僵硬和疼痛,促进康复的进程。
第五种方法是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
在骨折愈合的后期,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力量训练,帮助恢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
第六种方法是进行适当的平衡训练。
在骨折愈合的后期,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平衡训练,帮助恢复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
适当的平衡训练可以减少跌倒和摔倒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小腿骨折康复训练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
通过适当的活动、热敷和冷敷、按摩、拉伸、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健康,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以上6种方法能够对小腿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有所帮助。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通过物理手段,如热疗、冷疗、电疗、按摩等,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减轻肌肉张力等。
物理治疗常常作为康复训练的预备阶段,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肌肉僵硬度,为后续的运动治疗做好准备。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指通过一系列运动训练,来改善下肢的力量、柔韧性、平衡和协调性。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主动或被动活动关节运动、无重力训练、步态训练等。
运动疗法主要作用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使患者恢复到正常的日常活动功能水平或更高。
3.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活动,针对患者的特殊需要进行的训练。
例如,针对需要重要关节曲伸活动的患者,可进行座位/站立或卧位/坐立训练。
功能训练的目的是使患者恢复到能独立完成日常活动的水平。
4.行走训练:行走训练是对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通过行走训练,可以提高步态、平衡和协调性,同时增强下肢肌肉力量。
行走训练的方式可以有步行、跑步、爬楼梯等多种形式。
5.辅助器具使用: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者提供支撑、稳定或代替功能,从而实现行动能力的恢复。
常见的辅助器具包括拐杖、助行器、跷跷板、矫形器等。
辅助器具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求来确定,同时应配合康复训练使用。
6.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是针对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
通过平衡训练,可以改善下肢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平衡训练的方式可以有单脚站立、闭目站立、步态转移等。
7.瑜伽和普拉提:瑜伽和普拉提是一种结合了身体姿势、呼吸控制和身心调理的训练方法。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改善下肢的柔韧性、平衡和协调性,同时提高心肺功能。
瑜伽和普拉提的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总结起来,下肢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功能训练、行走训练、辅助器具使用、平衡训练和瑜伽普拉提等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选择并结合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下肢创伤康复实验报告

下肢创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软组织、骨骼、关节、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下肢创伤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如车祸、跌倒、运动损伤等。
下肢创伤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功能障碍,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对下肢创伤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康复训练,观察下肢创伤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观察下肢创伤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恢复情况;2. 评估康复训练对下肢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3. 探讨下肢创伤康复训练的最佳方案。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院下肢创伤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5岁。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下肢创伤的诊断标准。
2. 实验分组: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5例。
3. 康复训练方案:(1)A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内容:① 被动运动:患者每天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次持续1分钟。
② 主动运动:患者每天进行主动关节活动,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每次持续1分钟。
③ 力量训练:患者每天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等肌肉的力量训练,每个肌肉训练3组,每组10-15次。
④ 步行训练:患者每天进行步行训练,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和速度。
(2)B组:仅进行常规治疗,不进行康复训练。
4. 数据收集与处理:实验期间,定期对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进行评估。
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 A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优于B组(P<0.05)。
2. A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其中关节活动度提高60%,肌力提高50%,疼痛程度降低7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80%。
3. 康复训练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五、实验结论1. 康复训练对下肢创伤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康复医学中的创伤康复

康复医学中的创伤康复创伤康复是康复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帮助创伤受伤的个体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创伤康复包括多种治疗方法和康复措施,旨在促进创伤康复患者的康复进程并提供全面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康复医学中的创伤康复的重要性、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以及创伤康复的未来趋势。
第一节:创伤康复的重要性创伤是意外事故或外部力量导致的身体伤害,它可能对个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交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创伤康复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协助创伤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恢复功能,重新融入社会。
创伤康复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身体康复:创伤会导致身体各系统的损伤,包括骨骼、肌肉、关节和神经系统。
创伤康复通过物理疗法、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等方法,帮助创伤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 改善心理健康:创伤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冲击。
创伤康复提供心理咨询、社交支持和情感疏导等服务,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3. 重建社交功能:创伤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方面面临挑战,包括失去工作、无法独立生活或失去自信心等。
创伤康复通过职业康复、社会支持和康复辅助器具等手段,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社交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第二节:创伤康复的常见治疗方法创伤康复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
以下是常见的创伤康复治疗方法:1.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创伤康复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包括热疗、冷疗、按摩和电疗等。
物理疗法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促进组织修复,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2.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创伤康复的重要环节,旨在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和手部功能训练等,通过反复练习和辅助器具的使用,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
3. 职业康复:对于无法返回原有职业的创伤患者,职业康复是帮助他们重新参与职业活动的重要手段。
职业康复包括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工作适应性训练等,帮助患者重新找到适合的工作或职业。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1. 直线步行训练:在直线上进行有节奏的步行训练,逐渐增加步幅和速度,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2. 模拟梯子爬升:使用平地上的梯子或类似的训练器材,模拟爬升运动,训练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3. 坐姿提膝运动: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然后抬起一只膝盖,保持几秒钟后放下,再切换到另一只腿,重复进行,以增强大腿肌肉力量。
4. 单腿平衡训练:站直,将一只腿向后抬起,保持平衡几秒钟后放下,重复进行,以增强下肢肌肉协调和平衡能力。
5. 踏步运动:使用踏步机或类似的器械,进行有氧运动,增加心肺耐力和下肢肌肉力量。
6. 步行训练:逐渐增加步行的时间和距离,可以在不同地形上进行,如坡路、楼梯等,以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7. 跳跃训练:逐渐进行跳跃运动,如跳绳、跳跃盒、蹦床等,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8. 水中运动:在水中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如水中走路、水中踏步等,水的浮力会减轻关节负荷,同时提供阻力,可以帮助加
强下肢肌肉。
9. 平衡板训练:站在平衡板上进行平衡训练,可以使用单腿、双腿或闭眼进行,以提高下肢肌肉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10. 功能性训练:进行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动作训练,如蹲起、爬楼梯、下蹲等,以提高下肢肌肉在日常活动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髋部骨折与脱位 股骨干骨折 膝部骨折与脱位 胫腓骨骨折 踝关节骨折 足部骨折与脱位
第一节 髋部骨折与脱位
一、概 述
包括髋关节部位的骨 折与脱位。
股骨颈骨折比较常见。
与身体其他部位骨折 相比,股骨颈骨折可 能引起股骨头慢性缺 血,最终导致缺血性 坏死、塌陷。
⑤髋内收内旋和外展外旋。
⑥4周后开始练习屈髋,进行髋关节周围肌 力锻炼、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步态训练及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⑦第6周进行渐进抗阻运动,做双小腿下垂 坐姿练习。
(10)3个月后逐渐负重 ①内固定术后3月逐渐增加下肢内收、外展 的主动运动。 ②股四头肌抗阻力练习。 ③恢复膝关节伸屈活动的练习。 ④增加下蹲站起训练,马步练习。 ⑤本体感觉和功率自行车的训练。
(7)术后第2周:助行器步行训练:鼓励患者 使用助行器,不负重行走,宜采用渐进 式,早期不易久站,下肢使用弹力绷带 包扎。 ①内固定患者若扶双拐,则采用四点步 训练,可足尖点地步行。
②情况良好者可单拐三点步训练和上、下 楼梯训练
③使用穿袜器及拾物器的训练,给予家庭 环境改造的建议。
(8)2周后改为主动活动为主,活动范围逐渐 增大,术后4周时接近正常活动范围
(三)术后康复程序
1.股骨颈骨折 (1)若是牵引病人 ①利用床上吊环,屈曲健膝关节,用健 足蹬床,保持患肢在牵引下抬高臀部 运动。 ②利用床上吊环抬高上身及扩胸运动。
(2)内固定术后患肢穿丁字型矫形鞋,以防止 患肢旋转。
①长型沙袋固定于患侧下肢两侧。 ②可用外展夹板或者枕头放在两腿之间。 ③如果伤口周围水肿严重可行髋周冷敷。
患者年龄多数偏大且 存有慢性病。
股骨颈部位承受较大的剪力和扭转应力。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外伤暴力常较轻。损伤
有多种诱因。
年轻人的髋部骨折常因严重暴力引起并常 有合并伤。
股骨上段为转移性肿瘤好发部位,病理性 骨折。
二、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及 诊断
伤后髋部疼痛。 不能站立。 肢体活动困难。
4. 股骨转子下骨折
转子下骨折一般指小转子下缘以下5cm 范围内的骨折。
通常可选用钉-板或髓内固定。 髓内固定形式有各种类型的交锁髓内针。
5.髋关节脱位
外力强大,合并多发损伤。 髋关节脱位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后脱位、前
脱位及中心脱位。 后脱位是髋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类型。 单纯脱位以急症闭合复位为原则。 合并有骨折时手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①床上坐起 ②继续增加髋与膝的主动屈伸运动 ③继续肌力及步行练习 ④ADL训练 ⑤辅助具使用
(9)术后1个月
①1月后继续训练髋外展。 ②做到三不:不充分负重、不盘腿、不
内收腿。 ③待X线摄片显示骨折已愈合,无股骨头
坏死,方可弃杖行走。
④3个月~半年后视骨折愈合情况,从双 杖而后用单杖作部分负重的步行训练, 至大部分负重行走。
患肢呈内收、外旋(45~60°)。 短缩畸形。 伴有腹股沟中点处压痛。 下肢纵向叩击痛。
X线片。 CT检查及图像三维重建。
(二)临床处理
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中大部分 为错位型,复位和内 固定是治疗错位型股 骨颈骨折的基本原则。
复位通常采用 McElVenny法,多数骨 折皆可达到满意的复 位,可以作为首选。
第四章 下肢创伤康复
广西江滨医院骨伤康复科
学习要点
掌握下肢各部位(髋、股骨干、膝、胫腓骨、
踝、足)骨折的康复评定。
掌握下肢各部位(髋、股骨干、膝、胫腓骨、
踝、足)骨折的康复治疗方法。
孰悉下肢各部位(髋、股骨干、膝、胫腓骨、
踝、足)骨折的定义、临床流行、病学、常 见原因。
孰悉下肢各部位(髋、股骨干、膝、胫腓骨、
(一)康复治疗的目标
1. 屈髋>90°,外展>30°。 2. 肌力达4+级。 3. 稳定的无辅助下步行20~30 min。 4. 上二、三层楼梯。
(二)术前训 练
1.病人入院后首先向他们宣传功能锻炼的 意义,使其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消除思想顾虑,主动进行锻炼。
2.进行患肢牵引的同时教患者做卧位保健 操,尽量活动健康肢体。
3.指导患者做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
配合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屈伸活动。 双上肢可利用床上吊环进行引体向上
运动。
4.体位指导,告诉病人患肢置于外展10°~ 15°中立位,使踝关节保持在90°背伸 位,注意保护足跟部。
5.非手术治疗一般需持续牵引8周或8周以 上,手术治疗术前通常也需牵引1~2周。
三、康复评定
1.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有无 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有无假关节,畸 形愈合,有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 骨化性肌炎
2.肢体长度及周径 3.肌力评定 4.关节活动度评定
5.步态分析 6.下肢功能评定 7.神经功能评定 8.疼痛评定 9.平衡功能评定 10.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四、康复治疗
(5)术后第3~5天:继续第2天动作。 ①仰卧位主动屈、伸髋膝。 ②0°~30°膝关节等张伸直练习 ③忌屈髋>90°。
④继续桥式运动。
⑤悬吊髋外展位髋内收肌及外展肌的等长 收缩。
⑥坐位水平移动:向患侧移动时先患肢外展, 再手及健足支撑移动臀部向患侧。
(6)术后第6~7天 ①外展训练,由被动-助力-完全主动。 ②屈髋、屈膝训练,注意身体直立,屈髋 <90°,不可内旋。 ③髋后伸训练,注意身体直立,不可内 旋,末端保持10s。
闭合复位失败或需要同时植骨者采用切 开复位。
内固定方法多用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 和多针(或钉)内固定。
无错位骨折采用卧床休息辅以患肢牵引。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2.股骨转子间骨折
多用Richards压缩 螺丝钉内固定和髓 内固定。
重建钉。 Gamma钉。 3. 股骨大转子、小转子 骨折
(3)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肺部深呼吸和咳嗽练习 ①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②足趾伸、屈及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 ③健侧下肢和双上肢各关节的主动活动及 抗阻运动。
(4)术后第2天,重复第1天内容。鼓励患者 患肢足、踝、膝关节主动运动。
①可用CPM做髋、膝关节的被动功能锻炼。 ②进行抬高臀部运动、扩胸运动。 ③开始定时给患者行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