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211219829_镇原油田H45区长8断块油藏地质综述

211219829_镇原油田H45区长8断块油藏地质综述

1911 研究区概况镇原油田历经十多年的勘探开发,主力油藏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延安组10、延9、延8及三叠系长8油层组。

研究区H45长8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理位置位于殷家城-车道地区,隶属于西南沉积体系的镇原油田。

构造单元为天环坳陷西翼及西缘断褶带南段,成藏条件复杂,该区域的构造结构为一处坡度较缓的单斜,倾角没有超过1°,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呈现鼻状隆起特征,隆起的幅度也不大,主要是因为受到压实差异性的影响,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为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沉积体系[1,2],发育分流河道砂体,受鼻隆构造及断层遮挡控制(图1)。

前期完钻的勘探成果显示,H45、H53、H75等在三叠系长8获得突破,发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且试油获高产(H45压裂求镇原油田H45区长8断块油藏地质综述吴越1 赵永刚2 刘一婷31.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2.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53. 长庆油田第十一采油厂 陕西 高陵 710018摘要: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镇原油田H45井区以长8为目的层滚动建产取得了较好效果。

通过小层对比、沉积微相、构造特征、砂体展布、油气成藏特征等方面,深入认识H45区三叠系长8油藏。

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藏储层物性较差,属特低-超低渗储层,砂体南西—北东走向,H45井区附近砂体最厚。

受断层影响,本区长8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油藏主要受岩性因素控制,储层物性不同造成含油性存在差异。

结合开发井参数,明确了长8油藏的出油下限及油水界面。

甩开井实施结果表明,本区东南部仍有扩边潜力,下一步将针对长8油层继续滚动实施。

研究成果为后期建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H45区 长8砂体展布 成藏分析 建产方向Geological review of Chang8 fault block reservoir in H45 area of Zhenyuan OilfieldWu Yue1,Zhao Yonggang2,Liu Yiting3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52.Shaan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Geology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53.No. 11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Changqing Oilfield ,Gaoling, Shaanxi 71001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H45 well block in Zhenyuan oilfiel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rolling production with Chang 8 as the target layer. The Chang 8 oil reservoir of Triassic in H45 area is deeply recognized by means of substratum correlati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structural features ,sand body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 8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has poo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belongs to ultra-low-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ffected by faults ,structural-lithologic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Chang 8 area ,which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lithologic factors. Combined with development well parameters ,the lower limit of oil production and oil-water interface of Chang 8 reservoir are defined. The results of cast-off wells show that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for edge enlargement in the southeast of this area ,and the next step will be rolling for Chang 8 reservoir.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reliable geological basis for later construction.Keywords :H45 area ;Chang 8 sandbody distribution ;reservoir formation analysis ;production direction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研究区位置图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92产日产纯油11.10t;H53压裂求产日产纯油22.78t;H75压裂求产日产纯油118.66t),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辽河油田星桥油层油藏地质特点研究

辽河油田星桥油层油藏地质特点研究
条件 下 ,微 相研 究可 通 过 大量 运用 电相 资 料的 平面 和纵 向上 的综 合研 究来 实现 。这样 ,通过 电相 特点 能得知 大概 的岩性 特点 。 3 . 1 . 3按 确立 的 电相 标准 ,单井 以时 问单 元进行 分类并 统 计。 3 . 1 . 4编 制微 相 平面 图 。把 每 口井 同一单 元所 确认 的 电相类 型标 在 井 点 上 ,分析 各 井 点问 电相 类型 的 分布 规律 ,结合 岩 电关 系 、相关 沉 积 模式 及基本 的 沉积理 论 ,参考 电测解 释层 的含油 产状 ,编制 出微 相 分 布的平 面 图及剖 面图 。 3 . 2沉 积微 相类 型 曙光 油 田星 桥油 层扇 三 角洲 前缘亚 相 的微相 类型有 以下 几种 : 3 . 2 . 1 辫状 分流 河道 微相 。 电相 由 A 2 、A2 、A: 、A I +等类 型 构成 。 它们 沿沉 积 方 向呈条 带 状 分布 ,河道 宽度 与 单元 层沉 积 时期 辫状 河 流 强壮 程度 、河 流摆 动 频 度 、季 节 性 水 流 强 弱 差 异 大 小 等 因 素 密 切 相 关 , 一 般 河 道 宽 为 7 5 0 一 l 5 0 m,最 小 的 6 0 m 左 右 ,最大 的 3 0 0 m 左 右 。 水 深 一 般 为 3 . 0 ~ 8 0 m。因为 在 沉 积过 程 中分 流 河道 的 摆 动 、变 迁 ,所 形 成 的砂体 沿沉 积 方 向往 往呈 树 枝状 或菱 形 网状 交 叉分 布 ,是构 成 该 区块 主力 油 层 主要砂 体类 。 3 . 2 . 2指状 分流河 口坝 微相 夏季 洪 水期 是粗 碎 屑储 层 的主 要形 成 期 ,某一 范 围 内沉 积形 成 的
3 . 沉 积微相 划分 与沉 积相模 式 3 . 1研 究方法

辽河油田星桥油层油藏地质特点研究

辽河油田星桥油层油藏地质特点研究

辽河油田星桥油层油藏地质特点研究摘要:本文通a过对辽河盆地曙光油田沉积微相研究,为该区储层小层沉积微相的识别、划分与制图创造了条件;为开发中后期的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关键词:砂跞岩油藏沉积徽相曙光油田辽河盆地曙光油田星桥油层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酉斜坡中段,区块主体属于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的一套稠油层系。

通过沉积微相研究所建立的储层非均质模式,无疑更加符合各类油层地下分布的实际形貌特点,为注蒸汽热力开采地下热能配置、运动特点、油水运动规律、各类油层产油产液能力分析提供更为可靠的地质依据。

同时,可为实施各类调整井提供直接依据。

一、沉积微相分析1.沉积背景辽河盆地自中生代末期开始逐渐演化为裂谷型断陷盆地,早第三纪是裂谷发育的最活跃时期。

沉积旋裂陷期的构造活动,直接控制了第二纪各阶段的沉积。

星桥油层储层沉积时期,正处于下第三系辽河裂谷发育初期的后期阶段。

此时,裂谷转人区域性沉降并渐趋稳定的浅水环境发育的时期。

整个曙光油田星桥油层储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沉积形成的扇三角洲相砂体。

因近临湖盆边缘,其沉积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内前缘部位。

2.岩石学特点2.1 构成骨架砂体的岩性组合,往往表现为粗细混杂及砂、泥、砾混杂的结构特点,尤其是正韵律底部更为多见。

2.2 除灰绿色-浅灰绿色块状泥岩外,浅灰绿色块状泥岩也很发育,它常与薄层状含砾砂岩互层状产出,与本块以东远离湖岸泥岩沉积不同。

2.3 从岩矿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星桥油层的显著特点是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碎屑岩储层主要由不同粒级的岩屑杂砂岩-岩屑细砾岩类组成;岩石成分石英含量低、岩屑含量高;分选、磨圆较差,棱角-次棱角状为主。

颗粒排列往往无序或大小混杂,分选极差。

3.沉积微相划分与沉积相模式3.1 研究方法3.1.1 将全区块细分基本时间单元(即小层)的对比统层,这是建立确切而符合地下油层分布实际情况的沉积微相组成模式的关键。

3.1.2 建立岩电关系模式。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及相应的开发对策是保障油田资源有效开采的关键。

本文将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油藏地质特征1. 储集岩性质油藏地质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储集岩性质。

储集岩是指能够保存油气的岩石,其物理性质对于储集和运移油气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中-重质原油多储存在砂岩、碳酸盐岩等孔隙介质中,而轻质原油多储存在页岩、裂缝岩等储层中。

了解储集岩的孔隙结构、渗透性、孔隙度等特征对于评价储集岩的吸附、渗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数据非常重要。

2. 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特征是指地层的形成和变动过程所形成的构造形态、构造变动和构造作用。

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来说,地质构造特征的了解至关重要。

在构造上海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壮瓦盆地等油气富集区的构造特征,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些区域的油气资源将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主要指地质层系的岩石特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对于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来说,地层岩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地层岩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岩性分布、成因特征等,从而辅助油气勘探及储量评价等工作。

二、油藏开发对策1. 整体构造分析及油藏类型划分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通过整体构造分析和油藏类型划分,可以确定油藏所处的构造相、油气成藏条件等,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勘探开发目标。

对于裂缝型油藏,需要考虑裂缝的产状、分布规律以及井网的布井方案,以提高油气采收率。

2. 储层改造工程对于已经发现的含油气储层的改造工程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改造工程,可以通过酸化、压裂、注水等方式改变原有储层的物理性质,以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这是一种有效的开发对策,可以提高油田资源的开采效率。

3. 注水开发对于水驱型油藏,采取注水开发对策是非常关键的。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一、地质概况蓬莱19-3油田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东南距山东蓬莱市80km,西北距塘沽220km,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27-33m。

估算石油地质储量约6×108t,为我国近海海域盆地中发现的最大整装油田。

二、勘探历程及其今后勘探方向•勘探历程蓬莱19-3地区油气勘探始于1967年。

1977年原海洋石油勘探局在该海域进行了十万分之一的磁法探测。

20世纪80年代初,在完成2km×2km测网二维地震普查的基础上,对蓬莱19-3构造的形态和圈闭规模做了初步解释并预测了前景资源量。

受地震资料精度限制,当时认为蓬莱19-3属于小型断块构造。

1994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利普斯石油国际亚洲公司签订了中国渤海11/05合同区石油合同,1995年起双方合作在该地区进行了新的二维及三维地震采集和解释,重新落实了蓬莱19-3油田的构造类型和圈闭规模,确认其规模为一个大型的断裂背斜,并于1999年5月在构造主体部位完钻探井PL19-3-1,该井完钻井深1686.0m,完钻层位古近系沙河街组,依据测井资料,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解释出油层147.2m,从而发现了蓬莱19-3油田。

•今后勘探方向渤中凹陷及其边缘地区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首选方向。

该区位于渤海盆地中部,包含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总面积约2×104km2。

目前渤中凹陷周缘凸起上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并仍有找到亿吨级大油气田的潜力。

渤东凸起,渤中凹陷西北断阶带、庙西凹陷及渤南凸起西坡、北坡构造带均是渤中凹陷寻找油气的主要领域。

三.油田地质特征•构造特征:1.蓬莱19-3构造形成于上新世,定型于第四纪,走向近南北,长约12.5km,东西宽4-6.5km。

基底为中生界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潜山,古近系沙河街组沙泥岩直接超覆于潜山风化面之上。

2.构造类型为渤南凸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断裂背斜。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地质特征是指石油藏区域的地质状态和特性。

油藏的地质特征对油藏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我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的分析:一、油藏地质特征:1.油藏的形成:油藏的形成是指石油在地质演化过程中,通过地质作用在地层中形成的,主要包括生、成、藏三个阶段。

油藏的形成通常是与沉积岩石或岩浆活动有关,因此油藏的地质特征往往与区域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沉积区域等有关。

2.油藏的类型:油藏的类型包括岩性油藏、砂岩油藏、炭层气盆地中的煤层气田、碳酸盐岩油藏等。

不同类型的油藏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因此在勘探和开发中需要考虑不同类型油藏的地质特征。

3.油藏的构造及特征:油田构造是指形成油藏的构造,包括隆起带、断裂带、古隆起带、凹陷带等,油藏通过油藏空间、油气成藏条件、储集层等特征划分成多个区块。

其中油藏空间是指容纳石油或天然气的岩石空间,包括裂缝、孔洞、富水层、有效储集层等;油气成藏条件包括渗透率、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油气类型等;储集层则是指具有较好油气成藏条件的地层。

油藏的构造和特征对勘探和开发的方案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油藏开发对策:1.勘探及探测:可以通过地震勘探、测井、钻探等方式探测油藏地质特征。

在开发初始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勘探和探测,以确定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从而制定适合的勘探和开发方案。

2.注水或注气:注水或注气是增加储层含水或含气压力的一种方式。

这样可以促进地下油气向油井移动,提高油田开采效率。

3.提高采收率:提高采收率是指增加油藏中被生产采出的油的百分比。

常用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包括地下增压、水驱、气驱等。

在正确有效地使用这种方法的作用下,可以大幅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4.改进采油工艺:采油方法也与油藏地质特征密切相关。

如采用不同的吸油方式,如通过地下增压、水驱、气驱等,来挤出油井中艰涩无法摆脱的大量油藏中的石油。

如果采油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分析问题原因,改进采油工艺,改善油藏开采效果。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摘要:鉴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确定超深层的油气层藏确定为6公里以上埋深。

在对其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普通烃源岩,其烃源岩成熟较晚,成熟度较高。

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受到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压力的影响。

储集层岩性以次生孔隙度为主,年龄较大,以碳酸盐岩岩性为主,相关占比约为33%;盖层以盐岩和泥质岩为主;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珊瑚礁圈闭及复合圈闭为主。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超深层油气藏地质特征以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应重点关注低地温区、超高压系统次生孔、裂缝发育区、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及东海深水区等区域。

关键词:高温高压;超级深度;油气藏;石油地质1超深层油气藏成藏条件1.1构造环境(carbon)目前,国际上的超深层油气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依赖于板块界面的被动陆缘盆地,另一种是与活动陆缘有关的陆缘盆地。

主要有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及前陆盆地[1]。

在前陆盆地内,主要是前渊构造区为主的超深层油气层分布。

这两类盆地是超深层油气藏发育最有利区,其原因在于:(1)储层厚度大,具备了超深层烃源岩的物源条件;(2)常伴随着异常的高压力,影响了烃类的产生与排放,使生油窗深度变小;(3)盆地深层易发育大量的裂隙、断裂,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特性,对排烃、油气富集起到了促进作用;(4)由裂谷、前陆两大盆地构成的构造圈闭,油气藏条件较好;1.2石油地质特征1.2.1烃源岩相对于常规烃源岩而言,超深层烃源岩的生烃主控因素除温度、时间之外,更多的是压力;超深层烃源岩因其埋藏深度大而具有较高的成熟性,其成熟性往往比其他地区要高。

在超深层的储集层中,储集层的温度已经超过了以干酪根生油理论所定义的“液态窗”。

近年来,大量的勘探工作表明,该温度范围内的烃类物质已突破了该极限,例如北海部分储集层可达165-175摄氏度。

大安北油田黑帝庙油层油藏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大安北油田黑帝庙油层油藏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质储 量1 1 - 3 】 。

黑帝 庙 油 层 砂 岩 主 要是 岩 屑 质 长 石砂 岩 和 长 石 质 岩 屑砂 岩 ( 图 2 ) 。对 黑帝庙 油层 1 7 4块样 品进行 了统计 ,石 英含 量介于 1 8 . 0 — 5 0 . 0 % 之 间 ,平 均 值 为 3 0 . 8 %;长 石含 量 介 于 2 2 . 0 — 4 8 . O % ,平 均 值 为 3 4 . 8 %;岩 屑含 量介 于 2 2 . 0 — 4 6 . o %, 平均 值为 3 4 . 5 %,主 要 为岩浆 岩 岩 屑 。同 时对砂 岩的 成分 成熟 度 和结 构成 熟 度进 行了 研究 ,研 究表 明 其 砂岩 成分 成熟 度较 低 ,平 均为 O . 4 6 ,说 明研 究 区碎 屑沉 积物 离物 源较 近 ( 表2 ) 。对 黑帝 庙 油 层 2 2 8块 样 品进 行 了 结 构成 熟 度 的研 究 ,有
下,形成 了断层 一岩性油藏。黑帝庙油层整体属于受岩性控 制的断层 一岩性油藏。
关键词 :大安北油 田 黑帝庙 油藏特征 成藏条件
大安 北 油 田构造 位于 中央 坳 陷区 和西 部斜 坡 区两个 相对 升 降运 动 的 一级 构造 单元 的过 渡带 ,属 于 阶地挤 压 构造 油气 聚集 带 ,主要 发 育 三 角洲储 层 和断 裂背 斜构 造带 ,具 备 良好 的油气 成藏地 质条 件 。通过 近几 年 来 的油气 滚动 勘探 开发 ,相继 发现 了 D 2 — 7 、D 2 — 6 、D5 2 — 6等 含 油气 区块 ,揭 示 了黑帝 庙油层 HI I 2 、H1 I 3等 多层含 油层位 和 以大
第1 期
2 o f 3 午 月
中国 化 工 贸 易 C h i n a C h e m i c a l T r a d e 成藏条件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20:47:03.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马剑峰1 郝志磊2 杨娜2 张轩铭2
[导读]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25905mPa.s,为特稠
1.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2.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25905mPa.s,为特稠油油藏;高浅三区总含油面积为1.06km2,地质储量96×104t。

其中,Ⅳ7层含油面积1.04 km2,地质储量56×104t;Ⅳ8层含油面积0.4 km2,地质储量11×104t;Ⅳ9层含油面积0.54 km2,地质储量29×104t。

关键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一、地层层序
该区钻遇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上寺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与大仓房组,上下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由于受地层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下第三系上部的廖庄组、核桃园组核一段、核二段及核三段上部部分地层在构造较高部位遭受剥蚀,某油田楼浅20井区地层保存有下第三系核三段Ⅱ油组中部及其以下地层。

油层主要分布在核三段Ⅳ、Ⅴ砂组,主要含油层为Ⅳ7-9等层。

二、构造特征
某油田高浅三区位于高庄南鼻状构造东翼的一个独立断块上,南部与某油田五、六区相邻(相隔一条走向近东西、倾向348°、断距185m的断层),西与泌120断块相邻(相隔一条走向北偏西、倾向244°、断距25m的断层),井区所在断块为倾向98°、倾角9°的单斜构造。

三、沉积特征
根据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钻遇Ⅳ6-9小层电测曲线特征,通过细分对比和砂体平面追踪,研究认为Ⅳ6-9储层砂体属西北方向的三角洲水下沉积部分,进一步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前缘砂和前三角洲三种亚相。

某油田楼浅20井区位于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西北部,主要目的层Ⅳ7-9层物源同某油田五、六、七区一样,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由于不同地质时期的主流河道推进方向、能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不断变化,造成砂体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在纵向上不同亚相相互重迭,交替出现。

(2)岩石成分与结构
据楼114、楼11、楼51119等井薄片分析资料统计,某油田楼浅20井区石英含量平均占52.6%;长石占35.2%;岩屑含量占12.2%,主要为火成岩屑和变质岩屑;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颗粒磨园度较差,多为次尖状,分选较好;由于埋藏浅,压实及其它成岩作用强度弱,岩石骨架颗粒胶结疏松;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

(3)粘土矿物
根据泌1092井粘土矿物分析结果,某油田粘土矿物成份以伊利石为主,蒙脱石次之,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相对较低。

(4)岩石润湿性
楼资2井核三段Ⅲ油组岩石颗粒表面润湿性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吸水指数平均为0.8596,吸油指数平均为0.0141,吸水量占孔隙体积的33.88%-62.04%,平均为46.01%;吸油量占孔隙体积的0-2.95%,平均0.613%。

充分表现出岩石颗粒表面的强亲水性,这对注蒸汽开采是极为有利的。

五、油层分布特征
(1)油层埋藏浅
根据完钻井钻遇油层深度统计结果,某油田楼浅20井区油层埋藏浅,埋深167~325m,主要含油层为Ⅳ6-9层。

(2)油层厚度薄
某油田楼浅20井区的油层厚度较薄,油层砂层厚度小于10m,有效厚度一般为2-5m,纯总厚度比平均约0.5。

与某油田一、二区(油层有效厚度一般10-23m)相比,高浅三区主要油层属于薄层。

(3)油层物性好
由于储层埋藏浅,压实及成岩作用差,因此,油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

根据电测解释资料结果,楼浅20井区的孔隙度为28-34%,平均33.5%,渗透率为1.1-3.5μm2,平均2.21μm2,原始含油饱和度为65-70%,平均为67%。

参考文献:
[1]王越. 低渗透油田可采储量标定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