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排水实验报告【精品推荐】

排水实验报告【精品推荐】
' K La K La
所以α =0.625 (3)应用公式计算β
所以β =0.998
c s' cs
七、思考题
分享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分享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分享是件快乐的事件,乐于分享的人,事业更容易成功。
经典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欢迎下载交流。 (1)简述α ,β 的意义。 答:修正系数α 的物理意义是 KLa(废水)与 KLa(清洁水)之比,即α 与废水气液膜之间的阻力呈反 比。由于待曝气充氧的污水中含有各种各样杂质,如表面活性剂、油脂、悬浮固体等,它们会对氧的转移 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两活性物质这类两亲分子会集结在气、液接触面上,阻碍氧的转移。相对于清
' 于清水,污水曝气充氧得到的氧转移系数 K La 会比清水中的氧总转移系数 KLa 低,为此引入修正系数α
(1)
式中
' K La ' K La ——在相同曝气设备, K La
K La ——清水中氧总转移系
数(l/min) ; 相同条件下,污水中氧总转移系数(l/min) 。 它会影响氧在水中的饱和度,相对于相同条件的清水而言,
' 水,污水曝气充氧得到的氧转移系数 K La 会比清水中的氧总转移系数 KLa 低,为此引入修正系数α 。
修正系数β 用于修正污水中所含的大量盐分对氧在水中的饱和度的影响,相对于相同条件的清水而言, 污水中氧的饱和度 给出一定的指导。 (2)α ,β 值各受何影响?为什么? 答:影响α 的因素: a、污水中含有各种各样杂质,如表面活性剂、油脂、悬浮固体等,它们会对氧的转移产生一定的影响 b、α 受到水质、污染物浓度、污染物种类、水温等影响,因为α 是 KLa(废水)与 KLa(清洁水)之比, 与废水气液膜之间的阻力呈反比。 c、如果污染物浓度较高,按照双膜理论,其气膜与液膜之间的阻力较大,与废水气液膜之间的阻力呈 反比的α 就会变小。 d、污染物种类也会影响到α ,比如污水中微生物会在曝气过程中消耗掉大量氧气,使α 变大,而悬浮 物的存在可能会起一种载体的作用,加大了气液膜的接触表面,使氧的传递速率加快,使 KLa 值变大,相 应修正系数 α 值也比较大。 影响β 的因素: a、污水中含有大量盐分,它会影响氧在水中的饱和度。 b、β 受到水质、盐分的种类和浓度、温度等的影响。 c、水质越差,污水中氧的溶解饱和度越低,所以β 越低。 d、温度也影响到水中氧的溶解饱和度也降低,造成β 变小。

塑料排水板试验报告

塑料排水板试验报告

塑料排水板试验报告
文档格式要求符合标准,根据文档的具体内容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可参考以下内容:
实验报告
实验编号:XJ2023-08-06
实验项目:塑料排水板(带)试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试塑料排水板(带)的含水率、吸水率、水渗透特性等性能指标,用以检验塑料排水板(带)是否符合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要求。

实验材料:塑料排水板(带)
实验设备:含水率仪、吸水率仪、水渗透仪
实验步骤:
1.测量塑料排水板(带)含水率:将塑料排水板(带)置于含水率仪中,按照说明书操作,测量其水分含量。

2.测量塑料排水板(带)吸水率:将塑料排水板(带)置于吸水率仪中,按照说明书操作,测量其吸水率。

3.测量塑料排水板(带)水渗透性:将塑料排水板(带)置于水渗透仪中,按照说明书操作,测量其渗透率。

实验结果:
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序号特性指标
1含水率≤15%
2吸水率≤15%
3水渗透率≤10%
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塑料排水板(带)测试结果均合格,且符合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要求。

安全提示:。

排水法集气实验报告

排水法集气实验报告

1. 掌握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熟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步骤。

3. 了解气体的性质,并学会通过实验验证气体纯度。

二、实验原理排水法是一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气体不溶于水或溶解度很小的特性,将气体导入盛有水的集气瓶中,通过气体的压强将水排出,从而实现气体的收集。

实验中,常用的气体有氧气、氢气、氮气等。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制氧装置:包括铁架台、试管、棉花、单孔橡胶塞、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水槽、酒精灯、高锰酸钾等。

2. 实验室常规器材:包括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装置搭建:将铁架台、试管、棉花、单孔橡胶塞、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水槽等器材组装成制氧装置。

2.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装置连接好,确保各连接处无泄漏。

3. 装入药品: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并在管口放一团棉花。

4. 固定装置:用铁夹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5. 加热: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排出管内空气。

6. 收集气体:待水槽中导管口产生气泡的速度变得均匀时,打开集气瓶的瓶盖,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

7. 验证气体纯度:将集气瓶中的气体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若火焰呈淡蓝色,则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为氧气。

8. 结束实验:待集气瓶中的水排尽,将导管从水槽内取出,熄灭酒精灯,整理实验台。

1. 加热试管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

2. 随着气泡的不断冒出,集气瓶内的水逐渐被排出,集气瓶逐渐充满气体。

3. 将集气瓶中的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为氧气。

六、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收集到氧气,验证了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可行性。

2. 实验过程中,导管口气泡均匀冒出,说明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3.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烫伤。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排水通球实验报告

排水通球实验报告

排水通球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和探究排水通球在排水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原理排水通球是一种具有多个小孔的球形结构,通过球内外的压差驱动水体从孔洞中排出,具有较大的排水能力。

其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水从外部进入通球的孔洞,球内的压力增加,水体被迫从球内部的孔洞中流出,达到排水的效果。

实验材料与装置- 排水通球:直径为10cm的聚合物材料球体- 排水通球装置:包括水源、水管、压力计、计时器等实验步骤1. 准备好实验材料和装置,并将排水通球放置在水平台上。

2. 连接水源和排水通球装置,确保通球装置与压力计连接紧密。

3. 打开水源,使水流进入排水通球内部,开始进行排水实验。

4. 同时操作计时器,记录排水开始的时间。

5.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压力计上的数值变化,并记录下来。

6. 当压力计上的数值逐渐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停止实验,并记录下停止时间。

7. 关闭水源,断开排水通球装置与压力计的连接,清理实验现场。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时间(分钟)压力计读数(kPa)-0 1001 802 603 404 205 10根据上表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排水通球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减小了内部的压力,从而达到排水的目的。

结论与讨论通过本次排水通球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1. 排水通球能够有效地排除水体,起到排水的作用。

在实验中,通过一定时间内的排水,压力计读数从100kPa降低到10kPa,排水通球体现出了较大的排水能力。

2. 排水通球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孔洞大小、通球材料、通球外形等。

不同材料和不同尺寸的通球可能具有不同的排水能力和效果。

3. 排水通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水体压力,有利于降低水位和水压,可以应用于排水设施和工程中,如地下室排水、隧道排水等。

4. 当水体中含有悬浮固体颗粒时,排水通球的排水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煤矿联合排水实验报告

煤矿联合排水实验报告

贵州马幺坡矿业有限公司平坝县乐平乡石旮旯煤矿联合排水试验报告试验单位:石旮旯煤矿试验地点:+1300m中央水泵房试验日期:2019年5月29日试验周期:一年安全技术措施审签页目录一、组织机构 (4)二、联合排水试验时间 (4)三、联合排水试验地点、路线、设备情况 (4)四、联合排水试验准备工作 (5)五、联合排水试验经过 (5)六、试验结果 (5)七、试验结论 (6)八、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6)石旮旯煤矿联合排水试验报告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314条中“水泵、水管、闸阀、配电设备和线路,必须经常检查和维护。

在每年雨季之前,必须全面检修1次,并对全部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进行1次联合排水试验,提交联合排水试验报告。

”的规定,和5月21日~22日省安监局林东监察分局检查情况,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由机电部门牵头,组织机电、安全、生产等相关人员在6月前实事求是进行一次矿井联合排水试验,现就矿井联合排水试验的情况报告如下:一、组织机构为确保本次联合排水试验圆满成功,根据联合排水试验工作需要,经矿安全生产部门共同研究,特成立矿井联合排水试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次联合排水试验工作。

组长:杨勇(机电矿长)副组长:王光海(总工程师)宁速东(机电副总)成员:余德海谢兰平李申洋王建华指挥部设在矿调度室,统一指挥联合排水试验工作。

二、联合排水试验时间:2019年5月29日上午8:30~10:00三、联合排水试验地点、路线、设备情况联合排水试验地点设在主水泵房,排水路线由水泵房水仓通过排水管路排放到主井地面污水处理厂,为一级排水,排水管路两路,φ159×4.5mm、φ159×4.5mm的无缝钢管。

主水仓容积240m³,副水仓容积180m³。

安装4台水泵,1台工作,1台备用,2台检修,其中3台D25-30×3型,功率15kw,流量25m³/h,扬程90m,选1台作为主排水泵,另外2台作为检修水泵,新增设的1台功率55kw,DF85-45×3型,流量85m³/h,扬程135m的作为备用,三泵流量共计160m³/h。

同层排水实验报告(3篇)

同层排水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同层排水系统的原理和组成。

2. 掌握同层排水系统的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验验证同层排水系统的排水效果。

二、实验原理同层排水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排水方式,其原理是在建筑物同一楼层内敷设排水管道,将污水及废弃物直接排放至排水总管(主排污立管)。

同层排水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 产权明晰,管道检修方便;2. 卫生器具布置不受限制,提高房屋品位;3. 排水噪音小,隔音效果良好;4. 渗漏水机率小,防止疾病传播;5. 不需要传统P弯或S弯,克服旧式配件弊端。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装置:同层排水实验装置一套,包括排水管道、排水立管、卫生洁具、连接件等;2. 实验工具:扳手、螺丝刀、水平尺、卷尺等;3. 实验材料:水泥、沙子、砖块、防水涂料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场地,清理排水管道、排水立管、卫生洁具等;2. 根据设计图纸,确定排水管道、排水立管、卫生洁具等位置;3. 按照设计要求,将排水管道、排水立管、卫生洁具等连接在一起;4. 检查管道连接处是否牢固,防止漏水;5. 对管道进行打压测试,确保管道无泄漏;6. 在管道周围铺设水泥、沙子等填充材料,保证管道固定;7. 对卫生洁具进行安装,确保洁具与管道连接牢固;8. 在管道周围涂抹防水涂料,防止渗漏水;9. 对实验场地进行清理,完成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安装和打压测试,同层排水系统运行正常,无泄漏现象;2. 分析: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确保管道连接牢固,无泄漏。

同时,在管道周围涂抹防水涂料,防止渗漏水。

实验结果表明,同层排水系统具有排水效果良好、安装方便、维修方便等优点。

六、实验结论1. 同层排水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排水方式,具有排水效果良好、安装方便、维修方便等优点;2. 实验结果表明,同层排水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满足建筑物的排水需求。

七、实验建议1. 在安装同层排水系统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管道连接牢固,无泄漏;2. 在管道周围涂抹防水涂料,防止渗漏水;3. 定期对同层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排水冲洗实验报告

排水冲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排水冲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排水冲洗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 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排水冲洗是利用水流将实验容器内的残留物、杂质等物质冲走,以达到清洗容器、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本实验采用排水冲洗法清洗玻璃仪器,通过调节水压、冲洗时间等参数,提高清洗效果。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用玻璃仪器:烧杯、试管、锥形瓶等。

2. 清洗剂:去离子水、洗涤剂、稀盐酸等。

3. 水源:自来水。

4. 仪器:水龙头、喷头、毛刷、试管夹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待清洗的玻璃仪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

2. 加入适量的洗涤剂,搅拌均匀,使洗涤剂充分溶解。

3. 将玻璃仪器放入水中,用毛刷轻轻刷洗,去除表面的污垢。

4. 用喷头对玻璃仪器进行冲洗,调节水压,使水流充分冲刷仪器内壁。

5. 检查玻璃仪器内壁是否清洁,如不干净,重复步骤3和4。

6. 将玻璃仪器浸泡在稀盐酸中,去除难以清洗的污渍。

7. 用去离子水冲洗玻璃仪器,去除残留的盐酸。

8. 将清洗干净的玻璃仪器放入烧杯中,用去离子水浸泡,防止仪器再次污染。

9. 实验结束后,将仪器取出,晾干备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排水冲洗法可以有效地清洗玻璃仪器,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残留物。

2. 洗涤剂和稀盐酸的使用有助于提高清洗效果,去除难以清洗的污渍。

3. 在冲洗过程中,水压的调节对清洗效果有一定影响,适当提高水压可以更好地冲刷仪器内壁。

4.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将洗涤剂、稀盐酸等化学物质溅入眼中或皮肤上,确保实验安全。

六、实验误差分析1. 实验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玻璃仪器损坏,影响实验结果。

2. 洗涤剂和稀盐酸的浓度、冲洗时间等因素对清洗效果有一定影响,实验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一致,减少误差。

3. 实验过程中,水压的调节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影响冲洗效果。

七、实验结论1. 排水冲洗法是一种有效的玻璃仪器清洗方法,可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残留物。

小学科学排水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排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特性,如水的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

2. 探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1个2. 水盆1个3. 橡皮泥若干4. 木块1个5. 铁块1个6. 乒乓球1个7. 金属球1个8. 细线1根9. 记号笔1支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水倒入烧杯中,水量约为烧杯容量的2/3。

2. 将橡皮泥揉成球状,用细线将木块、铁块、乒乓球和金属球分别系在橡皮泥上,使它们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3. 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4. 逐一将木块、铁块、乒乓球和金属球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5. 对比分析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找出原因。

6. 尝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其对物体浮沉情况的影响。

7. 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器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木块放入水中后,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2)铁块放入水中后,沉入水底。

(3)乒乓球放入水中后,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4)金属球放入水中后,沉入水底。

2. 实验分析(1)水的特性:水具有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使得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作用。

(2)物体浮沉原因: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其体积和密度有关。

木块和乒乓球密度较小,体积较大,因此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铁块和金属球密度较大,体积较小,因此沉入水底。

(3)橡皮泥形状对物体浮沉的影响:橡皮泥形状的改变会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当橡皮泥形状较小时,物体更容易沉入水底;当橡皮泥形状较大时,物体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五、实验结论1. 水具有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能够使物体受到浮力作用。

2. 物体的浮沉与其密度和体积有关。

3. 橡皮泥形状的改变会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六、实验感悟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水的特性和物体的浮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了我的科学探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
(1)实验装置为φ=12 cm H=的曝气筒,如图1所示;
(2)空气压缩机;
(3)转子流量计、温度计、秒表(计时钟);
(4)碘量法测定溶解氧时所需药品及容器(有条件可采用溶解氧测定仪);
(5)实验用水样(可为实际生产中初沉池的进水或出水,也可自行配制)。

四、实验用试剂
(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
(2)催化剂:氯化钴l。

五、实验步骤及记录
(1)分别将待曝气污水和清水注入曝气筒处。

(2)分别从两个曝气筒取样测溶解氧浓度,计算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和催化剂氯化钴的投加量。

(3)将所称得脱氧剂用温水化开,加入曝气筒中,并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充分混合,反应大约10 min左右。

(4)待池内溶解氧降为0后,打开空压机,调节气量,同时向两个曝气筒内曝气,并开始计时,当时间为1,2,3,4,5,7,9,11,13,15…取样测定溶解氧浓度,直至溶液中溶解氧浓度稳定(即饱和)为止,并将清水中饱和值记为
c及污水中的饱和值
s
记为'
c。

s
(5)记录数据至表1中。

由图像斜率得K
La =,K
La
’=
(2)应用公式计算α所以α=
(3)应用公式计算β所以β=
七、思考题
La
La
K
K' =
α
s
s
c
c'
=
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