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数据收集系统回顾(1).doc

合集下载

全国渔业管理信息系统

全国渔业管理信息系统
全国渔业管理信息系统
许耀亮 刘文军
1994-03-11
一、渔政自动化设备的配置
自1986年起,农业部已在国家渔政局和三个海区渔政局安装了美国DG公司生产的MV系列小型机,并在沿海重点省(市)渔政部门配备了DESKTOP系列、PC系列超级微型计算机。部分沿海省、市、县渔政机构还自行购置了一批微机。沿海县级以上渔政机构大都安装了程控电话,实现了国内或国际直拨;大部分沿海省市相继组建了渔政单边带和甚高频无线电话通信网。各级渔政机构还程度不同地装备了摄像、录相、录音、照相等取证设备,电脑打字机、电话传真机、胶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也开始得到应用或普及。
机操作系统有:多用户AOS,单用户DOS;程序语言有:COBOL语言,dBASE、FOXBASE、ORACLE数据库语言;文字编辑软件主要有SED、WPS;电子邮政软件为CEO。已开发完成的渔政管理软件有:海洋渔业船舶档案、海洋捕捞违规渔船管理、渔政船航次管理、海洋捕捞许可证管理、海洋幼鱼比例检查、渔船海事管理、海洋捕捞渔船审批管理、渔政服装管理、渔政人员档案管理以及全国水产办公自动化服务系统等软件。
三、电子计算机在渔政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从全国渔政系统看,电子计算机类设备拥有量少,特别是基层渔政机构尚未配置,就是已配备的单位,其微机使用率也较低。使用范围也仅局限于文字和数据处理,还未涉及到决策支持、管理控制等领域。虽然已经编制了《渔政管理信息系统名词规范》和《渔业管理信息代码》,但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基础工作仍较为薄弱,特别是渔政业务的规范化、渔政管理的正规化还不能完全适应计算机管理的要求。就山东、浙江、上海和大连等省市渔政部门应用计算机参与捕捞许可证的发放的违规渔船的处理情况来看,只要领导重视,组织得当,计算机参与渔政业务管理,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渔政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渔政管理的正规化、规范化。1989年,我们结合全省换发海洋捕捞许可证和征收普通渔业资源费的工作,使用ICOBOL语言,开发研制了《海洋捕捞许可证管理软件》,并在全国首先建立了省级完整的海洋捕捞许可证数据库,可以对全省三万多艘海洋捕捞渔船记录进行灵活的增删、改和动态交叉组合查询,并能打印出14大类51种分类统计表。该软件投入使用五年多来,在海洋捕捞渔船的管理、海洋捕捞许可证的发放、海洋捕捞渔船档案管理、渔船排污的监督管理和渔船纠纷的处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可以定量地分析研究省县乡村(船属单位)海洋捕捞渔船的现况,为各级渔业行政生管部门及其渔政机构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1993年底,我们结合几年来的使用情况,综合了海洋渔业船舶档案、海洋捕捞违规渔船处理、海洋捕捞许可证管理等软件,使用FOXBASE开发研制了《海洋捕捞许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预计1994年将投入运行。届时,我省的渔政事务自动管理水平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3年渔业统计年鉴

2003年渔业统计年鉴
海洋捕捞产量中,远洋渔业产量为 115.76 万吨,比上年增加 荚鱼产量位居第二,为 12.44 万吨;金枪鱼产量位居第三,为 10.21 万吨。中国水产总公司远洋产量为 18.82 万吨,占远洋总产量的 16%。
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 37.16 公斤,比上年增加 1.11 公斤。 (二)水产养殖面积 水产养殖面积 7103.65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289.01 千公顷,增长 4.24%。其中海水养殖 面积 1532.15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187.4 千公顷,增长 13.94%淡水养殖面积 5571.49 千公顷, 比上年增加 101.61 千公顷,增长 1.86%。其中:池塘养殖面积 2398.74 千公顷,增加 41.89 千公顷,增长 1.78%。 稻田养殖水产品产量 100.02 万吨,面积 1558.04 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 4.78 万吨和 60.16 千公顷。 (三)机动渔船拥有量 2003 年年末机动渔船 51.47 万艘,总吨位为 724.59 万吨,总功率 1573.58 万千瓦。其中: 海洋渔业机动渔船 28.14 万艘,总吨位为 625.45 万吨,总功率 1371.61 万千瓦。 (四)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 按现行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 5778.83 亿元,实现增加值 2529.52 亿元;其中渔 业产值 3323.41 亿元,增加值 1807.13 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产业产值 1261.86 亿元,增加 值 372.67 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 1193.57 亿元,增加值 349.72 亿元。按照传统统计 口径,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29692 亿元)的 11.19%,比 2002 年(11.35%)降低 0.16% 渔业增加值占大农业增加值(17508 亿元)的 10.32%。(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中渔业产值 包括水产苗种产值,渔业产值不是最后确定数,应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五)渔业人口和渔业劳动力 群众渔业人口 2074 万人,渔业劳动力 1316 万人,分别比去年增加 30 万人和 4 万人。 群众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 809 万人。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79.91 亿元,新增固定资产 119.48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216.13 亿元和 72 亿元。 (七)渔业灾害 全国由于渔业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59.87 亿元。其中沉船 2102 艘,受灾养殖面积 674.89 千公顷,损失水产品 133.11 万吨,死亡、失踪和重伤 857 人。 (八)渔民人均纯收入和劳均纯收入 据对全国 7643 个渔民家庭手指调查点调查核定,渔民人均纯收入 5190 元,劳动纯收入 8284 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 139 元和降低 383 元,增长 3%和降低 4.42%。 (九)水产品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3 年全国水产品进出口量为 443 万吨,进出口总额为 79.7 亿美元;其 中出口量 210 万吨,出口额 5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和 17%;进口量 233 万吨,进口额 24.8 亿美元,同比下降 6.4%和增长 9.5%;实现贸易顺差 30.1 亿美元。

中国渔业年鉴

中国渔业年鉴

中国渔业年鉴中国渔业年鉴中国渔业是中国传统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中国渔业年鉴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渔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规模、资源开发、海洋监测、政策支持等方面,对中国渔业的年度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产业规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大国之一,中国渔业产业规模庞大。

根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9年,中国渔船总数达到199.6万艘,渔业从业人员超过1400万人。

渔业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占全球渔业总产值的15%左右。

中国渔业主要集中在东海、南海和黄海等沿海地区,其中东海渔业资源丰富,渔业产出居全国之首。

同时,内陆渔业也在发展壮大,如长江、淮河和珠江等主要河流中的渔业资源也被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资源开发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面积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渔业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科学调查和研究,推进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

其次,加强对渔业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

此外,加强渔业渔港建设和渔船更新换代,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三、海洋监测中国渔业发展离不开对海洋环境和资源的准确监测。

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与渔业密切相关的海洋气象、海洋生态和水产资源等信息,为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渔业年鉴对海洋监测技术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为渔业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四、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渔业产业和渔民的发展。

例如,对海洋渔业开展渔船直供、油料和渔具补贴等,提高渔民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同时,加大对渔船安全、渔业保护区域和海洋环境的监管力度,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

五、未来展望中国渔业年鉴显示,中国渔业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未来,中国渔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渔业需要更加注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渔业行业的数据趋势和洞察

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渔业行业的数据趋势和洞察

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渔业行业的数据趋势和洞察渔业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然而,传统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等。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渔业数据分析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介绍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渔业行业的数据趋势和洞察的方法和优势。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在进行渔业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渔业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海洋环境数据、渔业生产数据、渔业资源数据等。

通过渔业生产主体、相关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二、数据挖掘和分析大数据技术为渔业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渔业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

例如,可以通过对渔业生产数据的分析,预测渔业资源的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三、数据可视化和应用将渔业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数据和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将复杂的渔业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使决策者和相关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数据情况。

四、渔业数据分析的优势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高决策效率:在渔业资源管理和渔业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对渔业数据的分析,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准确和合理的决策,提高决策效率。

2. 降低成本和风险:通过对渔业生产数据和市场需求数据的分析,可以精确预测渔业资源的供需情况,从而避免过多投入或资源浪费,降低成本和风险。

3. 促进可持续发展:渔业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评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制定渔业管理措施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渔业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为渔业生产者提供相应的建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渔业行业的数据趋势和洞察。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现状及展望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现状及展望

2
合计
30
以上品种基本含盖了淡水池塘主要养殖品种,占到淡水养殖 产量的95%以上。考虑到产量及经济效益因素,淡水池塘养 殖中贝类和藻类品种不在此类采集范围内。
二、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海水养殖信息采集品种
种类
采集品种
数量
鱼类
鲈鱼、牙鲆、大菱鲆、大黄鱼、真鲷、半滑舌鳎、石斑鱼 、军曹鱼、其他
9
虾类
二、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工作定位
1.是全国渔业统计工作支持系统; 2.是为养殖生产的形势分析提供依据。 ——对口农业部渔业局计划财务处、养殖处
二、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系统构建
• 建立了淡水和海水两套系统。 • ——2009年启动的淡水池塘渔情采集系统 • ——2011年启动的海水养殖渔情采集系统
使我们需要及时、准确、动态的信息提供决策指导; • 水产养殖是渔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渔民是信息的弱势群体,主管部
门有义务有责任要为渔民提供信息服务; • 养殖渔情信息动态采集工作是新时期赋予水产技术推广系统一项新
的重要的公益性职能。
从产业发展、政府管理、渔民增收、国际责任都要求建立 一下完善的养殖渔情信息采集体系
采集范围覆盖15个省, 140个县。监测省池塘产 量占全国的90%
二、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 海水养殖渔情采集区域情况
——池塘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化、普通网箱、深水网箱、吊笼、底播 、筏式8种养殖方式
——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9省, 共60个县。
9省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99.9%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现状及展望
主要内容
1. 我国渔业基础信息采集总体情况 2.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3.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技术思路 4.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发挥的主要作用 5.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分析报表 6. 养殖渔情系统的工作展望

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

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

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中国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着广阔的海洋和丰富的淡水资源。

中国渔业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渔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建立了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对中国渔业行业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对中国渔业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的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东海、南海和黄海等海域,这些海域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包括各种鱼类、虾类、贝类等。

此外,中国还拥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等,这些淡水资源也为中国的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对中国渔业生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中国的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大类。

海洋渔业是中国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渔业生产规模大、品种多。

淡水渔业则是中国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江河湖泊等淡水资源为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渔业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还对中国渔业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中国的渔业市场主要包括渔业产品的销售和渔具设备的销售两大方面。

中国的渔业产品主要包括各种鱼类、虾类、贝类等,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渔具设备则是支撑中国渔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中国的渔具设备市场规模大、品种多,为中国的渔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最后,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还对中国渔业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产管理、渔业市场监管等方面。

这些政策措施为中国渔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中国渔业行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渔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了解中国渔业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渔业部门工作总结:汇总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渔业部门工作总结:汇总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渔业部门工作总结:汇总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渔业部门工作总结:汇总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以捕鱼为生,渔业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的渔业资源也逐渐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渔业政策和法规,并逐步完善了渔业管理体系。

而作为渔业管理的重要一环,渔业资源调查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本文将就渔业资源调查的相关工作展开总结,并以汇总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内容。

一、渔业资源调查的重要性渔业资源调查是指为了全面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品种、生长状况、生态环境等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渔业资源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制定渔业管理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只有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等基本情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

2.为科学开展渔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渔业生产需要建立在对渔业资源的科学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证生产效益,同时也更容易获得政府和群众的支持。

3.为推广渔业技术提供数据支撑。

针对不同的渔业资源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渔业技术,而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可以更好地推广适合不同渔业资源的渔业技术。

二、渔业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渔业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是相对固定的,包括:1.确定调查区域和调查时间。

根据渔业资源的特点,选取不同的调查区域和调查时间,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调查渔业资源。

2.制定调查方案。

根据调查区域、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等,制定调查方案,并报有关部门批准。

3.采集数据。

根据调查方案,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采集相关的数据,如用网箱、渔网和渔船等工具,采集渔获量数据。

4.整理和分析数据。

将采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5.撰写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数据参考和政策建议。

三、渔业资源调查中需关注的问题在渔业资源调查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22年中国渔业统计的相关数值

22年中国渔业统计的相关数值

22年中国渔业统计概览中国的渔业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行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年的渔业统计数据显示了中国渔业的发展情况,包括产量、贸易、就业等多个方面。

产量统计中国的渔业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根据2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捕捞产量达到了XX吨,同比增长X%。

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XX吨,内陆水域捕捞产量为XX吨。

在海洋捕捞中,蓝色经济区域的产量占据了绝大部分。

XX省份的海洋渔业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其次是XX省份和XX省份。

但是,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渔业种养结合发展势头良好。

22年,中国渔业种养结合的产量达到了XX吨,同比增长X%。

特别是水产养殖,成为了中国渔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贸易统计中国渔业的贸易也十分活跃。

22年,中国的渔产品出口总额达到了XX亿美元,同比增长X%。

中国的主要渔产品出口国包括XX、XX和XX。

这些国家对中国渔产品的需求量较大,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也促进了中国渔业的发展。

在进口方面,中国也依赖其他国家的渔产品。

22年,中国的渔产品进口总额达到了XX亿美元,同比增长X%。

中国的主要渔产品进口国包括XX、XX和XX。

这些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渔产品资源,满足了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

就业统计中国的渔业对就业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22年,中国渔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了XX万人,同比增长X%。

其中,渔业捕捞从业人员占比最多,达到了XX万人,其次是渔业种养结合从业人员和渔业加工从业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渔业就业岗位面临减少的趋势。

与此同时,渔业种养结合和渔业加工等新兴岗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策导向为了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其中,加强资源保护是重点之一。

政府限制了过度捕捞行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建立了渔业资源保护区,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再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渔业数据收集系统回顾1. 前言(FAO完成)2. 中国渔业概况2.1 概述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东南两面临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面积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港湾众多、岛屿密布。

中国是世界上内陆水域最多的国家之一,水面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流域面积在1000多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著名的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20多个,还有数万座大中型水库、数亿亩稻田和低洼盐碱荒地。

中国国土、海域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各种鱼类达25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1700多种,淡水鱼类800多种,虾、蟹、贝、头足类和藻类等水生经济动植物多达数千种。

中国还拥有白暨豚、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白鲟和江豚等世界上珍稀水生野生动物。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发展渔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目前,中国渔业已成为一个集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以及科研、教育、管理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2.2 沿海地区的地理特征中国邻近诸海的地理特征,渤海、黄海、东海自西向东南倾斜,形成陆地向大海延伸;南海则是较为封闭且深度较大的海盆,海底地形变化复杂。

各海区几乎全系半封闭的陆缘海,这就形成了中国海洋渔业主要资源种类的区域特征明显缺乏世界种,也就是资源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或者封闭性;中国海域从南海最南端到渤海的最北部,共跨越37个纬度、三个气候带,因此,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区系组成既复杂而又多样,热带、亚热带和南温带的各种成分兼收并蓄;而近海大陆架极为宽阔,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海区之一,渤海、黄海整个位于大陆架上。

由于大陆架区域宽阔,各海区平均深度较小,而沿岸江河径流倾注入海,带来了大量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海洋渔业资源的生长、肥育和繁殖提供了优越的场所。

它们的繁殖场所几乎全在上述范围内,这为我们控制掌握其自然资源数量的变动,进行人工增殖以及渔业管理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 行政区划中国现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海洋渔业分布在11个省市自治区,沿黄渤海有3省1市(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市),沿东海有3省1市(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市),沿南海有2省1区(广东、海南、广西区);内陆渔业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如湖北、江苏、广东、安徽、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省。

2.4 种族、文化及渔业群落传统。

渔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现有的56个民族中,绝大多数都有生产或消费水产品的传统习惯,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且影响深远。

传统渔民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内陆的江河湖泊地区,以渔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

创造了传统的渔文化节日,形成了沿袭世代的渔业生产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渔业结构调整,传统的捕捞渔民逐步向水产养殖业和其它产业转移。

3. 渔业生产结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合理利用和修复水生生物自然资源,中国政府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对传统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改变了过去以捕捞为主的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内陆水域和沿海荒水、荒滩,发展水产养殖业,持续保持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之路。

使中国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水产品供应明显改善,渔民收入稳步提高,2005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达5102万吨。

在世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的渔业依靠发展养殖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

中国渔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从淡水捕捞、海洋捕捞为主,逐渐发展成为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淡水捕捞、海洋捕捞为一体并各有侧重的渔业产业;内陆渔业生产区域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逐渐扩展到华中、华北、东北,以至西北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

海洋捕捞业作业范围,从传统的沿岸渔业为主,逐渐扩展到整个黄渤海、东海和南海海域,而且起步发展过洋和大洋性远洋渔业。

3.1 海洋捕捞渔业海洋捕捞业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渔业,随着捕捞装备与捕捞技术的发展和渔业自然资源的变迁,传统的捕捞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得到稳步发展;上世纪80年代得到高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积极引导捕捞渔民有效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开始控制捕捞渔业规模,限制捕捞能力的过度增长。

1999年起捕捞产量基本稳定,2002年农业部颁布了《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积极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有计划减少捕捞渔船的数量和缩减实际捕捞能力。

截止到2004年11月,全国总计拆解渔船7850艘,转产转业渔民约4万人,培训转产渔民2.2万人。

2003年11月,农业部又发布了《关于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确定海洋捕捞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全国海洋捕捞渔船的船数要从2002年底的22.2万艘压缩到2010年的19.2万艘,减船3万艘,功率从1269.6万千瓦减少到1142.6万千瓦,减少127万千瓦,年均减3750艘、15.9万千瓦。

所有海域都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各海区休渔时间和禁止的作业方式各有不同,但所有海域定置作业休渔时间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具体时间由各省自定。

3.1.1 远洋渔业中国的远洋渔业起步晚,自1985年从过洋渔业开始,适度开发大洋渔业。

生产区域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

由于配额管理的限制,捕捞船队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多数远洋捕捞渔业渔船从事过洋性捕捞渔业。

目前主要生产品种为鱿鱼、竹荚鱼、乌贼、鲳鱼、大黄鱼、小黄鱼、章鱼、鲅鱼、海鳗、鲷、白姑鱼、金枪鱼、虾类等。

大洋性远洋捕捞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为鱿钓渔业和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远洋渔业捕捞产量占约占全国海洋渔业捕捞总产量的8%。

渔船数量:2122艘(2005年)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约65%的远洋渔业产品运回国内消费(大连、烟台、舟山、上海、广州),其余在当地销售。

管理措施:遵循国际公约、双边或多边协议;2003年6月1日起实行农业部《远洋渔业管理规定》3.1.2 黄渤海区捕捞渔业黄渤海海区是地处温带、半封闭型海域,是多种鱼虾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是中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区和传统的沿海捕捞作业渔场。

目前主要生产品种为鯷鱼、远东沙丁鱼、梭鱼、鲅鱼、鲳鱼、小黄鱼、大黄鱼、梅童鱼、玉筋鱼、鲻鱼、带鱼、毛虾、对虾、虾蛄、梭子蟹、乌贼、鱿鱼、章鱼、海蛰等。

主要捕捞方式为拖网、刺网、张网作业和钓业。

该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海洋渔业总产量的31%。

渔船数量:实行属地化管理, 2005年58952艘(包括远洋渔船)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启东,以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沿海渔港和水产品交易市场。

管理措施:实行生物栖息地保护区、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渔期制度(渤海休渔期为每年6月16日至9月1日,禁止除网目尺寸90毫米以上的单层流刺网和钓钩外的其他所有作业类型;北纬35度以北的黄海海域,休渔时间6月16日至9月1日,禁止所有拖网和帆张网作业)。

3.1.3 东海区捕捞渔业东海海域历来是中国海洋渔业主产区,其中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历史上盛产被称为“四大鱼产”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

目前主要捕捞品种为带鱼、鳓鱼、马鲛鱼、海鳗、鲐鱼、鲳鱼、小黄鱼、石斑鱼、梭子蟹、虾类和头足类等40余种。

近几年来由于渔业自然资源的持续衰退和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相继生效,可利用渔场范围缩小,捕捞产量呈下降趋势,但是仍占中国海洋捕捞产量的1/3以上。

主要捕捞方式为拖网、围网、刺网、张网作业和钓业。

该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占全国海洋渔业总产量的35%。

渔船数量:实行属地化管理,2005年75865艘(包括远洋渔业)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启东、上海、舟山、宁波、象山、温州、宁德、连江、福州、厦门,以及江苏、浙江、福建省沿海渔港和水产品交易市场。

管理措施:实行主要经济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和伏季休渔期制度(休渔期为每年6月16日到9月16日,禁止拖网、帆张网作业;6月16日到7月16日禁止虾拖网作业;北纬26度30分以南的东海海域休渔期为每年6月1日到8月1日,禁止拖网、帆张网作业)。

3.1.4 南海区捕捞渔业南海海域地处热带、亚热带区域,水域广阔、鱼类品种多、渔场分散。

目前主要生产品种为海鳗、鳓鱼、远东沙丁鱼、鯡鱼、石斑鱼、鲷鱼、蓝圆鯵、白姑鱼、鮸鱼、大黄鱼、带鱼、方头鱼、金线鱼、梭鱼、鲐鱼、鲳鱼、马面鱼、毛虾、对虾、梭子蟹、乌贼、鱿鱼、章鱼、藻类等。

主要捕捞方式为拖网、围网、刺网、张网作业和钓业。

该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占全国海洋渔业总产量的26%。

渔船数量:实行属地化管理,2005年79315艘(包括远洋渔业)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厦门、汕头、深圳、广州、珠海、湛江、北海、海口、三亚,以及福建、广东、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渔港和水产品交易市场。

管理措施:实行伏季休渔期制度(休渔期为每年6月1日到8月1日,禁止除刺网、钓业和笼捕外的其它所有作业类型)3.2 内陆捕捞渔业中国幅员辽阔,河流、湖泊、水库众多,淡水捕捞渔业规模较大。

主要分布在全国除北京以外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捕捞渔业规模较大的地区主要有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省份。

2005年,全国从事内陆捕捞的渔业劳动力有67万人,捕捞的品种主要分为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龟鳖等五大类。

作业水域主要为全国境内的江河、大中型湖泊和水库。

由于各类工程(水利建设、道路建设)设施、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内陆捕捞渔业虽然在解放初期有过一段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经历了衰退与稳定发展时期,多数捕捞渔业渔民已经转向内陆水产养殖业。

近几年来,经过保护与恢复,内陆捕捞渔业逐步趋于稳定。

内陆捕捞产量约占内陆渔业总产量的11%、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5%。

3.2.1 江河捕捞渔业渔获量分布:江河捕捞渔业作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的大中型河流,如长江、珠江、松花江等等,尤其是长江及其支流自然资源年捕捞产量占全国江河自然资源捕捞产量的70%以上;捕捞的品种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长江盛产青鱼、草鱼、鲢、鳙(简称“四大家鱼”)、鲤、鲫、鲶、黄颡鱼、长吻鮠、鳗鲡等多种经济鱼类。

捕捞方法与使用的渔船:从事江河捕捞渔业中的渔船大部分为功率在44千瓦左右的机动船,仅有一小部分为功率在45-440千瓦之间的渔船。

有专门从事淡水捕捞的船队,也有个体捕捞渔民。

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卸鱼地点主要分布在江河沿岸自然形成的渔港或码头以及人工渔港。

主要市场为沿岸的水产品交易市场。

3.2.2 湖泊捕捞渔业渔获量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湖泊众多的省份,如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国内其它各省也有部分产量。

作业区域主要是大中型的湖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