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大自在 种树理论 看破、 放下,天地宽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看的开作文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看的开作文
1. 儒家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要拿得起!就像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那可是不畏艰难险阻啊!他不就是拿得起的典范吗?想想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就退缩,能行吗?
2. 佛家倡导放下执着,放得下!看看那些高僧,面对尘世的纷纷扰扰,能果断地放下,多洒脱啊!我们呢,总是纠结于一些小事,放不下,多傻呀!
3.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看得开!老子的无为而治不就是一种豁达吗?我们为啥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看不开呢?
4. 儒家的拿得起让我们有勇气去追求梦想,像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三次搬家,这就是拿得起的力量呀,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吗?
5. 佛家的放得下能让我们摆脱烦恼,就像那个放下功名利禄出家修行的人,我们为啥就不能放下心中的执念呢?
6. 道家的看得开使我们心境开阔,比如庄子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我们为何不能让自己也活得轻松些呢?
7. 儒家的拿得起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指引我们前行。
我们是不是也该像子路一样勇敢地去闯荡呢?
8. 佛家的放得下好比解开束缚我们的绳索,让我们自由。
那些放下嗔怒的人多么平和,我们不羡慕吗?
9. 道家的看得开仿佛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总在狭隘的角落里纠结,有意思吗?
10. 儒家让我们拿得起责任,佛家让我们放得下贪念,道家让我们看得开得失。
这不就是人生的智慧吗?我们真的要好好领悟啊!
我的观点结论:儒家的进取、佛家的超脱、道家的豁达,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智慧,我们应该汲取并运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中年的放下:放下执念,拥抱自由

中年的放下:放下执念,拥抱自由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人生如同一条河流,不停地向前流淌。
当我们走过青涩的少年,迎来成熟的中年,也许会发现,那些曾经执着的追求和执着,都已成为过往。
此时此刻,放下执念,拥抱自由,成为了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情感的升华。
一、执念的过去中年的我们,回首过去,会发现曾经的自己有着各种各样的执念。
这些执念或许源于对成功的渴望,或许源于对爱情的追求,或许源于对生活的坚持。
然而,正是这些执念,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累,越走越迷茫。
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梦想和目标,放弃了太多的自由和快乐,忽视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二、放下执念的勇气然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蜕变的过程。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执念已经成为了束缚和负担时,我们需要勇敢地放下它们。
放下执念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和梦想,而是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理智地面对生活。
放下执念需要勇气。
这种勇气来自于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信心,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那些曾经的错误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放下执念并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三、拥抱自由的自由放下执念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抱自由。
自由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
放下执念后,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会发现,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成功和目标,更是为了享受过程和体验人生。
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的自由,是敢于面对自己、接受自己、超越自己的自由。
四、放下与拥抱的平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学会放下执念,也要学会拥抱自由。
只有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更好地享受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有当我们真正放下了那些曾经的执念,才能摆脱内心的束缚和压抑,以更加轻松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们。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拥抱自由,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享受生活的过程和美好的瞬间。
悟道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

悟道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展开全文悟道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本文引用自心静如水《悟道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一直以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充实的。
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
不是不信,而是不懂。
因为各种宗教自身都有一整套严密的教义教规,所以,我对宗教一直充满着敬畏之心。
我很少谈论宗教,也不敢乱揣测宗教的一些思想,因为我怕渎了宗教的神圣。
但这并不妨碍我去细细体会和感悟一些宗教思想。
比如,佛门中所说的,一个人悟道的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
芸芸众生总是有太多的烦恼,太多的痛苦,其根源首先就在于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看破”。
虽说人们看不破的东西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归结一下,无非就是“名利”二字。
人们所热衷追求的一切,都和名利有关,比如金钱,地位,职权,荣誉等等;现实生活中许多丑恶的现象,也大多是由争名夺利而引发出来的,比如羡慕、嫉妒,贪污,受贿,甚至是犯罪现象等等。
羡慕,指的是看见他人拥有某些好处,自己也想拥用的一种心情。
这种心情,轻者,引起自己的内心的燥动,不安分;重者,就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心怀怨恨,也即嫉妒。
羡慕和嫉妒影响的是自己的心理,害的只是自己,还不会造成太多的社会问题,如果再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使人采取一些不光彩的、甚至是卑劣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甚至是杀人抢劫等等犯罪现象。
所以,追求名利,难免导致害人害已的结局。
因此,佛门中告诉大家必须“看破”。
虽然有些人在自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也会常常标榜自己已经“看破”,但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一旦有机会,就必然会东山再起,重新去争名夺利。
所以,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地“看破”,只不过是给自己所处的无奈境地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过一些“看破”之后不再去争名夺利的人,但他们往往是“看破”红尘之后便消极遁世,它其实是一种对失去的东西放不下、而又无力再去追求的消极表现,这并不是修行和悟道的真正境界。
美文分享《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在喧嚣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琐碎的烦扰所困扰,内心缺乏宁静与自在。
而美文《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通过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道路。
本文将以此美文为中心,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一念放下”来达到“万般自在”的境界。
方面一:执念的枷锁美文中提到的“一念放下”意味着放下执念,摆脱心灵的枷锁。
执念常常像一根无形的绳子,紧紧地束缚着我们,使得心灵无法自由舒展。
人们往往因为对过去的执念或对未来的担忧而忽略了当下,而真正的自在却需要我们学会放下这些执念。
方面二:当下的价值美文中强调了“当下即是一切”的理念。
过去的无法改变,未来的无法预知,而当下却是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
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生命的美好,领悟到当下的每一刻都蕴含着无穷的价值。
只有真正体验当下,才能体验到“万般自在”的心境。
方面三:心灵的净化与放松美文分享了通过“一念放下”来达到心灵净化与放松的境界。
当我们学会了放下杂念,心灵就能够得到宁静,烦恼也会随之消散。
这种状态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有助于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拥有更为宽广的心胸。
方面四:修炼的艺术与生活智慧美文中揭示了“一念放下”其实是一种修炼的艺术,是一种对生活的智慧。
通过修炼,我们能够逐渐摆脱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的得失,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这种修炼不仅能够使个体受益,也能够为社会营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美文分享《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引导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通过放下执念,珍视当下,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以及通过修炼生活智慧,我们能够逐渐达到“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的境地。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样的境界无疑是珍贵而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
希望我们都能在生活的征程中,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去迎接一切变化,活出内心真正的自在与宁静。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的对联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的对联1. 上联:看破世间烦恼事下联:放下心头执念情横批:自在随缘例子:就像那天空的云朵,自在飘荡,不被束缚,我们为何不能看破放下,享受这份自在随缘呢?2. 上联:看破红尘心宁静下联:放下俗务意悠闲横批:自在随缘例子:好比在喧嚣中寻得一处宁静角落,当我们看破放下,不就迎来了自在随缘的生活吗?3. 上联:看破名利得自在下联:放下贪嗔享随缘横批:自在随缘例子:想想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多累啊,还不如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多好呀!4. 上联:看破过往皆虚幻下联:放下未来少烦忧横批:自在随缘例子:这不就如同放下沉重的包袱,轻松前行,看破放下才能自在随缘啊!5. 上联:看破情仇心开阔下联:放下恩怨意洒脱横批:自在随缘例子:如同打开了束缚的枷锁,当我们看破放下这些情仇恩怨,不就拥有自在随缘的心境了吗?6. 上联:看破欲望得轻松下联:放下执着获安宁横批:自在随缘例子:你看那被欲望和执着困住的人,多辛苦,我们要学会看破放下,走向自在随缘呀!7. 上联:看破得失心不惊下联:放下成败意无惧横批:自在随缘例子:这就好像在风浪中保持平稳,只有看破放下得失成败,才能真正自在随缘啊!8. 上联:看破生死淡无常下联:放下爱恨乐逍遥横批:自在随缘例子:难道不是像超脱了世俗的纷扰,当看破放下生死爱恨,就达到自在随缘了呀!9. 上联:看破繁华寻本真下联:放下虚荣得自在横批:自在随缘例子:如同从繁华的表象中找到真实的自己,看破放下虚荣,享受自在随缘的美好。
10. 上联:看破嗔痴心自在下联:放下贪妄意随缘横批:自在随缘例子:这不就是让心灵摆脱束缚,只有看破放下嗔痴贪妄,才能拥抱自在随缘呀!结论:只有真正做到看破放下,才能拥有自在随缘的生活,让我们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一念放下,天地皆宽

一念放下,天地皆宽人生无常,事事难料。
很多时候,命运让人无法选择,结局也无法预测,那么请选择坚韧和洒脱。
《易经·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修炼自己的承载力,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去承载万物。
拥有一颗承载万物之心,关键是否能够学会释怀。
01“学会释怀,不处处比较”很多人的一生,都在无休止的比较中度过。
与人比较,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
小时候,我们与人比成绩;长大后,我们与人比财富;到老了,还不忘跟别人比地位。
我们唯恐落于人后,我们生怕被人耻笑,所以我们习惯性与人比较,来证明自己活得没那么差。
但是,与高人相比,容易使我们自卑;与俗人相比,会使我们下流;而与下人比较,则使我们骄满。
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无法自在的根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在比较中,迷失自我,障蔽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有一朵百合花,开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与小草小花和睦为邻。
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一只小鸟的造访给打破了。
这只小鸟来得很频繁,并且十分健谈,它不断向百合花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其他地方更多更灿烂的百合花……“和那样的盛大壮丽相比,你这朵百合花根本不算什么,你怎么配得上叫百合花呢?”小鸟每次都以这句话来终结聊天。
这深深伤害了百合花,小鸟说得越多,百合花就越发困扰。
它不再在夜里安静地沉睡,也不在清晨喜悦地醒来。
它觉得自己被束缚和囚禁着,开始过分关注自身的生存条件,在自怨自艾中日子也变得冗长起来,最后它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应该做一朵百合花。
但是,你为何要跟别人比较呢?众多的百合争抢同一块土地的养分,而你却能独享整一片幽谷,谁更快乐?众多的百合花丛中,每一朵都是微不足道的,而你却是整个幽谷里最亮眼的存在,谁更快乐?可见,与人比较,只会让自己深陷泥潭。
与其紧盯别人,不如审视自己。
学会释怀,让心灵真正的解脱。
陶渊明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穷也好,富也罢,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事不过三餐。
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思

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思
“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荡无私,人的胸怀便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
人如果做到了无欲无求,品格自然高尚。
“心底无私天地宽”出自陶铸《赠曾志》: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人到无求品自高”出自陈伯崖: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例句:现在真正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人少之又少。
陶铸(1908年—1969年),原名陶际华,号剑寒,湖南省祁阳人。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
人生感悟——心无物,天地宽

人生感悟——心无物,天地宽人生感悟——心无物,天地宽《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
意思是说,从人的身体来看,心就是身体的君主。
心宽了,人的眼界就开阔了,格局就大了,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心无物,天地宽。
”若把心中的种种凡尘杂念抛开,就会感觉到天地无比的辽阔,从而心气畅通;反之,眼有尘埃,心存杂念,专营算计,便会感觉到天地无比的狭窄,从而心气不顺。
所谓“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退一步海阔天空”。
心宽一寸,受益三分心宽路就宽,心窄路就窄,不争,自然能得到人们的尊崇,能忍则忍,一忍百安,爱你的敌人,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学会适应他人,不要奢望他人适应自己,不显山不露水,把聪明收藏起来对人友善,别人也能友善地对待你,帮助他人的人,也会获得他人的相助,采取“守拙”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为贵,要善于团结周围的人,该收敛时收敛,该隐忍时隐忍,要有气度,生活不会亏待有雅量的人,待人要厚道,让善念相伴一生,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少生气.多争气。
心小,所有的小事就大;心大,所有的大事都小。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包容。
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
包容是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
在包容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和坚强,是挺直的脊梁,是博大的胸怀。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若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安稳和平静,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的风平浪静?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发生,有些人不论喜欢不喜欢,都要面对。
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愿意也好,不喜欢也罢,该来的会来,该到的会到,没有选择,无法逃避。
调整好自己内心,用善良、爱心感染生活,感染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下大自在: 種樹理論/ 看破、放下,天地寬
高雄長庚陳肇隆院長也非常喜歡種樹,上周日到他家,遠遠就看到巨大的鷹架(大概有3-4樓高),原來他在幫院子的大樹嫁接不同花色的新枝,(不愧是世界肝臟移植權威),坐在餐廳中品嘗香醇咖啡,透過整片落地窗向外看,猶如世外桃源一般,(他有自己的苗圃,長庚醫師員工每個人都要種樹,樹都由他培育免費提供),今天再看這篇文章感覺特別深!當父母的一定要看: 種樹理論/ 看破、放下,天地寬種樹理論
早些年,我有個鄰居醫生,他很喜歡在自家的大院子裡種樹。
但他很少給樹苗澆水,那些樹長得很慢。
有一天,我決定去拜訪一下那個醫生,問他會不會為樹苗長不快而感到擔心。
他帶著一種自豪的口氣,給我講了他的絕妙理論。
他說,如果老是給樹苗澆水,樹根就會習慣于土壤淺層的舒適環境,而且總等著輕易就能得到來自地面的水。
因為他不常澆水,樹確實會長得慢一些,但這樣樹根就能向土壤的深處生長,去那裡尋找水份和養料。
因此,這些樹會有很深的根,更能抵抗惡劣氣候的侵襲。
他還告訴我,他每天都會拍打這些樹。
後來,我搬到了國外生活。
又過了幾年,我從國外回來,去看了看先前住過的地方。
當我走近那兒時,發現了一片從前沒有的小樹林。
那是一個風大和嚴寒的日子,街上的許多樹都被風吹彎了腰,似乎根本無法與嚴冬抗爭。
而當我走進醫生的院子時,我看到了他的樹非常結實;樹幹幾乎紋絲不動,堅強地抵御著大風。
看到這麼奇妙的結果,我思緒萬千......
每晚睡覺之前,我都會去看一下我的孩子? 我總是為他們祈禱,多數情況下祈求他們的生活能輕鬆一點,少受些挫折與打擊......我想該是改變一下我的祈求的時候了,因為我知道,孩子們日後的生活定會遇到不計其數的困難和挫折,生活中總會有疾風豪雨,不管我們情願與否。
能帶著深"根"成長,這樣他們就能從最最來之不易的地方得到最好的養份。
給有孩子的人......為人父母者真是心有戚戚焉,還是想開點吧!
看破、放下,天地寬
俗云「無事天地寬」,這句話是說,如果心中無事,到處都可以自由自在;修行就是教我們不論遇到多少事情,或遇到多麼困難的事情,永遠要做自己「心」的主宰。
有一寡婦,丈夫早逝,她以教書賺錢撫養小兒,不但教育兒子長大成人,而且送他到國外留學。
兒子完成學業後,留在國外上班、賺錢、買房子,也在國外娶老婆生子,建立美滿家庭和輝煌的事業。
寡婦得知兒
子的成就與志願,心中暗自竊喜,盤算著退休後,帶著退休金前往美國與兒子媳婦一家人團圓。
每天早晨可以到公園散步,也可以在家享受晚年含飴弄孫之樂。
就在距離退休不到三個月的時候,她趕緊寫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告訴他什麼時候她就要飛往美國和他們一家團聚。
一想到養兒防老,想到親戚朋友羡慕的眼光,又算算自己很快就要到美國養老,不覺心中喜悅陣陣。
於是,她一面等待兒子的回音,一面把在臺灣的產業、事務逐一處理。
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接到兒子從美國寄來的一封回信。
信一打開,有一張支票掉落下來。
她撿起來看,是一張三萬美元的支票。
她覺得很奇怪,兒子從來不寄錢給她,而且自己就要到美國去了,怎麼還寄支票來?莫非是要給她買機票用的。
她心中炫起一陣喜悅,趕緊去讀信。
只見信上寫到:「媽媽!我們經過討論的結果,還是決定不歡迎你來美國同住。
如果你認為你對我有養育之恩,以市價計算,約為兩萬多元美金,現在我添了些,寄上一張三萬元美金的支票給你,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寫信來囉嗦。
」
母親讀完信,老淚縱橫,只覺得一生守寡,從此老年淒涼,如風中殘燭,情何以堪!痛定思痛的她,忽然想通了。
退休後,想到無事一身輕,於是拿著這張支票兌換成台幣,為自己規劃一趟環遊世界之旅。
在旅行中,她見到大地之美、看到各國不同的民情,於是她又寄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
信上寫到:「你要我別再寫信給你,那麼這封信就當做是以前所寫的信的補充文字好了。
我接到了你寄來的支票,也用了這張支票上的錢規劃了一次成功的世界之旅。
在旅行中,我忽然覺悟。
我非常的感謝你,感謝你讓我懂得放寬自己的胸襟,讓我看到天地之大,大自然之美!。
」
人要能看破人與人間聚散的因緣,才能讓自己在緣散時保持一份瀟灑。
寡婦若執於兒子不肖,不能看開此段即將消逝的母子因緣,必然心中怒不可遏,一旦怒氣難消,必因怒恨攻心而生病,病到後來死了,也只在當時留下一段人間不平事,幾年後煙消雲散,誰還會去憑弔這段往事,且早已在世人的善變下消失記憶,如此,這段往事又有什意義?我們要像這位母親懂得看破、放下與覺悟,不可遇事執著、煩惱,以信心渡過洪水,以警覺渡過大海,以精力克服痛苦,以智慧淨化自身。
人生有苦難,有重擔,人性有邪惡,有欺凌,但是到後來這些都對我有益處,苦難竟是化了妝的祝福。
人生在一連串不完美中,最後總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