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止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止时间一、导言工业革命是指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蒸汽机为标志,开启了机械化时代。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始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1.钢铁工业的技术突破:19世纪末,钢铁工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国工程师亨利·贝塞莫爵士发明的贝塞莫法,使得钢铁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这项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奠定了基础。
2.电力的应用:托马斯·爱迪生于1879年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只实用的电灯泡,电力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照明和其他工业领域,取代了传统的煤气灯和人工操作,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电力还催生了其他重要的发明,如电动机、电动工具等,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内燃机的发明: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于1876年完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的设计,这一发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驱动的机械化设备取代了传统的蒸汽机,提高了生产效率。
内燃机也极大地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如汽车和飞机的出现。
综上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始时间可以确定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终止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终止时间没有明确的界定,因为工业革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事件。
然而,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可以被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走向尾声的迹象。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这场战争对欧洲各国的经济和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期间,资源被用于战争物资的生产,而不是用于工业的发展。
此外,工业生产也因为战时需求而暂时停滞。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技术、社
会变革,它是由新型科学技术基础下发展形成的工业新结构、经济新格局和社会新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末80年代初,在石油出现、旅游工业兴起以及机器和
金属成为流行原料基础等诸多要素的带动下,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步催化剂,并不
断改变着社会的基本架构。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期,主要依靠新兴的科学技术,使得铁路、汽车、电影等成为可能,使城市经济有了更迅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大大提高,高效的交通运输和技
术进步等都对城市经济社会有着重大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新机器技术、自动化设备大量投入生产,同时,由国家法律保
障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普及,使工作更具有社会保障。
经济的社会化和货币化的拓展,让工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可能性,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实践还引发了其他诸多事件,例如,世界贸易惯例,国家
机构和技术文明的转变,世界石油供应以及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等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工业生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
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也是现代文明的根本,为下一个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
了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工业的融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电力、化学、钢铁、石油等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科技与工业的融合,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电力的应用使得工业生产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电力的应用不仅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电灯、电扇、电视等电器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化学工业的发展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制造出更多的化学产品,如肥料、合成纤维、塑料等,这些产品的应用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
钢铁工业的发展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钢铁的应用使得工业生产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钢铁的应用不仅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钢铁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制造出更多的机器、设备,这
些机器、设备的应用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石油工业的发展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石油的应用使得人类可以制造出更多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等,这些产品的应用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能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技与工业的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化、自动化和高效化,而且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期,英、美、法、德等国家在工业领域中展开的一场技术变革,它在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工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一、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是伴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加速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而来的。
资本主义的崛起打破了封建主义式的生产关系,使商业和工业逐渐独立成为经济生活的两大支柱。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和化学工业也慢慢发展,并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效率。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给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交通运输和通讯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重要发明和发现1. 电气化技术发电、输电、照明等电器化技术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19世纪末期,发电机、电线、电灯等电气化产品相继问世,并逐步普及。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交流电发明者特斯拉、欧洲科学家法拉第均对电气化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2. 汽车和内燃机汽车革命在19世纪末在欧美兴起,奔驰、福特等品牌相继面世,而内燃机则成为了汽车中极为重要的动力装置。
汽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推动了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国际贸易、交流等活动。
3. 石油工业石油的开发利用和精炼处理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但最终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要归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化学工业的成熟和汽车、电机、飞行器等领域对燃料的需求。
美国、中东、俄罗斯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油国,其石油的开采和加工使之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领域。
4. 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一直以来就是工业化的重要产业,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冶金学上的一系列新发现,钢铁工业开创了新的时代。
钢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优化,铁路、桥梁、重工业等领域得以得到改善。
同时,车轮、船舶等行业所需要的产量也随着工业的成熟得到了稳定的保证。
三、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改善了人类生活,对传统的田园生产方式和手工业造成了冲击,强化了国家和企业的工业竞争力,引领了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技术文明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以纺织工业、机 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和煤炭工业等为主的工业群。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 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 车工业等;另一方面 也使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 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钢铁工业就是一个突出 的例子。这不仅是一个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突变。 因为重工业的发展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 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 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 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世界史》
(2)、生产结构:产生新兴工业,工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业结构变化:重工业为主导。
“集中发展到一定阶 段,可以说自然而然地 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 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 达成协定;另一方面, 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 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 了垄断的趋势。” ——列宁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3)、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条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年到20世纪初)
1870年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 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 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 用于工业生产,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 巨大飞跃,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 阶段,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结构:规模扩大,轻重工业比率变化 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 国际关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中国

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中国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即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让中国一度陷入了危机和挑战,也起到了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作用。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750-1900)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
英国的纺织业和煤炭工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其影响迅速传播到欧洲大陆和全球。
这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上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许多先进技术,如蒸汽机、纺织机、铁路、电报、化学工业等。
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变,人们开始利用机器取代人力生产,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这对中国的农民经济有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化学化进程逐渐加快,许多传统农业工艺也逐渐消失,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2.对经济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贸易、制造业、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等方面。
经济依赖于纺织、茶叶、丝绸等传统手工业的中国,受到了英国商品制造和贸易的挑战。
西方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造成了中国的贸易逆差。
与此同时,中国的纺织业逐步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商品质量低下,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了经济落后,失去了对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3.对社会的影响经济变化导致了社会的变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因此开始。
由于农民的财富被剥夺,大量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使得城市生活环境和卫生形势急剧恶化,社会压力增加,也引发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890-1939)主要以电力、石油化学工业和制造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为代表。
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中国的改变也十分显著。
1.技术上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许多骨干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如钢铁、汽车、飞机、轮船、无线电和电视广播等。
这些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变革。
工业革命的分类

工业革命的分类
工业革命有三次,分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4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4次工业革命的内容4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四个时期内发生的一系列工业和技术变革。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引领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并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每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的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英国,并随后蔓延至欧洲和美洲。
它的核心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由于蒸汽动力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革命的推动,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得以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著名的发明包括:蒸汽机、纺织机械、钢铁生产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煤炭和铁矿石的开采和运输,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引发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工人阶级和工会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191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电力技术实现了电灯和电力传输,内燃机技术推动了汽车、飞机和船舶的发展。
此外,钢铁生产和化学工业的进步也对工业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大规模的生产和组织变得更加普遍,垂直和水平整合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和规模发生了重大变化。
该时期还见证了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和全球市场的形成。
第三次工业革命(1960年至今):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信息传输和处理能力得以大幅提升,从而改变了工业生产、交通、通信和娱乐等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数据的快速处理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看法。
互联网的兴起也使得全球市场进一步整合,并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如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
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正在进行中):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基因工程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这些技术的结合使得生产、交通、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能够学习和推理,进而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过程中。
物联网的连接能力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实现了智能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交通等新兴领域的概念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述新课: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条件:
(1)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3)劳动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起来。
(4)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
(5)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1870年以后,一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化工技术的发展等方面。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发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等。
(3)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进入“钢铁时代”。
(4)新兴产业的兴起:
①汽车工业②石油工业③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
(5)传统产业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1)能源——电力广泛应用: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到七十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出现——电灯、电车、电影等相继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如美国的发展变化。
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在工业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
(2)交通运输的发展——内燃机的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90年代,德国卡尔·本茨等人发明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迅速发展。
(3)石油化工:内燃机的使用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发展,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60年代,德国建立世界第一家石油化工厂,1876年,瑞典的诺贝尔发明炸药。
(4)电信事业: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为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创造了条件。
(5)农机:美国的汽油拖拉机。
(6)生产组织式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确立了职业经理阶层的权力,职业经理只对公司的股东负责,公司内部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发生变化。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立,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的兼并创造了条件,此后,崛起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巨型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等。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让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工业革命的浪潮同时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出现,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方面紧密结合。
第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影响:
(1)生产力方面: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方面:
A、生产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更多干预国家政权。
介绍垄断组织,具体如下:
原因: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根本原因);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直接原因)
概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石油、汽车、钢铁等工业部门中,相继出现了垄断组织。
这些垄断组织控制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价格和市场,以赚取高额利润。
意义:它产生后,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企业改进经营公里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B、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工业总值迅速提高,重工业发展迅速,并占主导,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经济思想:自由主义逐渐被凯恩斯主义取代。
(3)国际关系:
A、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变化,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东西方差距拉大。
②目的: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而激烈斗争。
3.特点:全球扩张,掀起瓜分狂潮;老牌殖民主义强国占优势,后起帝国主义国家更加疯狂。
4.美国的扩张
(1)称霸西半球
①早期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1823年门罗主义;1889年打者“泛美主义”旗号,成立“泛美同盟”,建立拉丁美洲“后院”;
②19世纪90年代,马汉提出“海权论”;1898年发动“美西战争”;
③20世纪初确立了西半球的霸权。
(2)谋求太平洋的利益——倡导设计新殖民主义。
①19世纪中期开始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商业公平”、“不割让主义”、“保全”中国。
②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海约翰提出“自由贸易”原则,重申“公平贸易”原则。
(三)世界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世界一体化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1)交通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变得更为广泛、安全、便捷。
(2)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影响:
(1)积极
A、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的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C、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扩大,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文明地区的交流,不仅是物质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世界一体化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
(2)消极:
A、它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不可避免导致军备竞赛、军事结盟乃至军事对抗和战争,19世纪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