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 岩体应力与围岩应力分布

合集下载

《岩体力学》课后习题附答案

《岩体力学》课后习题附答案

《岩体力学》课后习题附答案一、绪论岩体力学: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科学。

.二、1.从工程的观点看,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有哪几个方面?答:从工程观点出发,大致可归纳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其工程分类。

2)岩体基本力学性质。

3)岩体力学的试验和测试技术。

4)岩体中的天然应力状态。

5)模型模拟试验和原型观测。

6)边坡岩体、岩基以及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和稳定性。

7)岩体工程性质的改善与加固。

2.岩体力学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工程地质研究法。

2)试验法。

3)数学力学分析法。

4)综合分析法。

二、岩块和岩体的地质基础一、1、岩块:岩块是指不含显著结构面的岩石块体,是构成岩体的最小岩石单元体。

有些学者把岩块称为结构体、岩石材料及完整岩石等。

2、波速比k v:波速比是国标提出的用来评价岩的风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即风化岩块和新鲜岩块的纵波速度之比。

3、风化系数k f:风化系数是国标提出的用来评价岩的风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即风化岩块和新鲜岩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4、结构面:其是指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面或带。

它包括物质分异面和不连续面,如层面、不整合、节理面、断层、片理面等,国内外一些文献中又称为不连续面或节理。

5、节理密度:反映结构发育的密集程度,常用线密度表示,即单位长度内节理条数。

6、节理连续性:节理的连续性反映结构面贯通程度,常用线连续性系数表示,即单位长度内贯通部分的长度。

7、节理粗糙度系数JRC:表示结构面起伏和粗糙程度的指标,通常用纵刻面仪测出剖面轮廓线与标准曲线对比来获得。

8、节理壁抗压强度JCS:用施密特锤法(或回弹仪)测得的用来衡量节理壁抗压能力的指标。

9、节理张开度:指节理面两壁间的垂直距离。

10、岩体:岩体是指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岩体力学-4地下硐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

岩体力学-4地下硐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


• •
4.2 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 4.2.1 天然应力场的成因及组成成分 • (1)自重应力 • 工程活动前,由于岩体自重所引起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工程活动前,由于岩体自重所引起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场。 它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自重应力场 它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自重应力场。 • (2)构造应力场 • 构造应力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成生联系的各种构造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成生联系的 构造应力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成生联系的各种构造 形迹在不同部位应力状态的总体。 形迹在不同部位应力状态的总体。 • (3)变异应力 • (4)残余应力 • (5)温度梯度引起的应力 • 天然应力场此外,与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也有关系。 天然应力场此外,与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也有关系。
三、高地应力特征
• • • • (二)、高地应力现象 )、高地应力现象 岩芯饼化现象。 (1)岩芯饼化现象。 岩爆。 (2)岩爆。 探硐和地下隧道的洞壁产生剥离, (3)探硐和地下隧道的洞壁产生剥离,岩体锤击为 嘶哑声并有较大变形。 嘶哑声并有较大变形。 • (4)岩质基坑底部隆起、剥离以及回弹错动现象。 岩质基坑底部隆起、剥离以及回弹错动现象。 • (5)野外原位测试的岩体物理力学指标比实验室岩 块试验结果高。 块试验结果高。 岩爆是岩体的一种伴有突然释放大量潜能的剧烈的 岩爆是岩体的一种伴有突然释放大量潜能的剧烈的 脆性破坏。对于地下工程来说,岩爆是指处于高应力场 脆性破坏。对于地下工程来说,岩爆是指处于高应力场 条件下所产生的岩片(岩块)飞射抛撒, 条件下所产生的岩片(岩块)飞射抛撒,以及洞壁片状 剥落等现象。 剥落等现象。
三、高地应力特征
• (一)高地应力判别标准

岩石力学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其稳定性分析

岩石力学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其稳定性分析
二、巷道围岩弹性区次生应力分析
基本假设: ①围岩为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性、无蠕变或粘性行为。 ②巷道长度远远大于巷道断面尺寸,符合平面变形条件。 ③巷道深度远远大于巷道断面尺寸,因此可忽略巷道围岩自 重。
1、圆形巷道次生应力分布
2 4 a2 1 1 a a r q p 1 2 q p 1 4 2 3 4 cos 2 r 2 2 r r 4 a2 1 1 a q p 1 2 q p 1 3 4 cos 2 r 2 2 r


r r 0
b m a
椭圆形巷道周边次生应力分布随轴比的变化(λ =1/4)
轴比m=b/a
应力
5
1.15p 1.75p
4
1.25p 1.25p
3
1.42p 0.75p
2
1.75p 0.25p1Fra bibliotek2.75p
1/2
4.75p
1/3
6.75p
两帮中央 顶底板中央
-0.25p -0.50p -0.58p
三、相邻巷道间的相互影响规律
相邻巷道间的相互影响规律: ①、当巷道断面相同时,其相互影响的距离可定为巷道最大尺寸 的3—5倍,当受爆破影响时,可增大为4—6倍。 ②、当相邻巷道中心连线与最大主应力垂直时,巷道间岩柱的应 力集中程度增加;当连线与最大主应力一致时,应力集中程度降 低巷道可相互起到屏蔽作用。
3、矩形巷道次生应力分 布
4、直壁拱形巷道次生应力分布
弹性区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①、围岩应力中,其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原岩应力、侧压系数、 断面以及a/r等。 ②、形状对围岩应力的影响往往比断面大小更明显。 ③、不论何种形状的巷道,其围岩应力均随着远离孔边急剧下降, 而且应力集中程度越高,下降幅度越明显。 ④、圆形巷道应力集中程度最低,平直周边容易出现拉应力,拐 角处容易产生高剪应力。 ⑤、巷道的高宽比对围岩应力分布有重大影响,断面的尺寸应尽 量与最大来压方向一致。

原岩应力及其分布

原岩应力及其分布
②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在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剧 烈的地区,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往往有很大 变化。

岩体中的构造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最大
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
④ 构造应力在坚硬岩层中出现一般比较普遍,
在软岩中贮存构造应力很少。
正断层
逆断层
平推断层
岩脉
褶皱
由地质特征推断构造应力方向的平面图
2 1 1 2 2 2 H 2 3E 1
由以上两式可知,岩体中积聚的弹性能与应力 状态有关,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与开采深度的 平方成正比关系增长。
应当指出,采矿活动破坏原岩应力状态,在岩
硐周围岩体内形成应力集中,应力集中系数k=3~5,
高应力导致岩体内积聚的弹性能增长数倍。这种大 量能量的突然释放,将产生矿山动压现象。
(四)讨论
由上述关系式可得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①在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圆孔周边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
②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E、μ 无关。
③ σ t、σ r的分布和角度无关,皆为主应力,即切向和径向平 面均为主平面。 ④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孔周边的切向应力为最大应力,其最大应 力集中系数K=2,且与孔径的大小无关。当σt=2γH超过孔周 边围岩的弹性限时,围岩将进入塑性状态。

岩石的泊松比为0.2~0.3, =0.25~0.43。 1 2、静水应力状态假说:在埋藏较深条件下,垂直压 应力相当大,岩石呈现明显的塑性 = 1.0 H

1
1
z
x
y
二.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 起的应力,岩体构造应力可以分为现代构造应 力和地质构造残余应力。前者是指正在经受地

2、3.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及其重新分布

2、3.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及其重新分布
成。
39
3.3.2 直接顶厚度
直接顶初次垮落后,杂乱堆积,岩体碎胀,碎胀堆积高度大于 直接顶岩层原来的厚度。它与老顶之间留下的空隙Δ 为:
h M K p h M h K p 1
当冒落的直接顶将充满采空区时,Δ =0,忽略老顶的弯曲下沉。
h M Kp 1
27
压力拱假说解释:工作面前后的支承压力、回 采工作空间处于减压范围,仍然是经典的解释。
没有分析:拱的特性,岩层变形、移动和破坏 的发展过程,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
28
3.1.2 悬臂梁假说
此假说认为,顶板可视为一端固定于煤壁前方岩 体内,另一端处于悬伸状态的梁,悬臂梁弯曲下沉 后,受到已垮落岩石的支撑,当悬伸长度很大时, 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周期来压。
31
3.1.4 砌体梁假说
“砌体梁”结构是基于采动岩体移动的如下特征而提出的:
Ⅰ-垮落带,Ⅱ-裂缝带,Ⅲ-弯曲下 沉带,A-煤壁支承区,B-离层区,C -重新压实区
(1) 采动上覆岩层的岩体结构的 骨架是覆岩中的坚硬岩层。可 将上覆岩层划分为若干组,每 组以坚硬岩层为底层,其上部 的软弱岩层可视为直接作用于 骨架上的载荷。
16
图 2-13 矩形孔 周围应力分布图
a—最大、最小正 应力; b—切向应力 c—周围切向应力
17
3 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3.1 几个概念 3.2 有关采场上覆岩层“大结构”的假说 3.3 直接顶的垮落 3.4 老顶的断裂形式 3.5 老顶的初次断裂步距 3.6 老顶断裂后的“砌体梁”结构及其S-R
(5) 表土冲积层可视为 均布载荷作用。
33
3.1.5 传递岩梁假说
H
m2 m1 m2

围岩应力的重分布

围岩应力的重分布
.
洞 室 围 岩 应 力 重 分 布 对 比 图
.
The End
.
洞室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取决于二次应力与围 岩强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洞周边应力小于岩体的强度,围岩稳定。 否则,周边岩石将产生破坏或较大的塑性变形。 围岩一旦松动,如不加支护,则会向深部发展, 形成具有一定范围的应力松弛区,称为塑性松动圈。 在松动圈形成过程中,原来周边集中的高应力逐 渐向深处转移,形成新的应力增高区,该区岩体被挤 压紧密,称为承载圈。此圈之外为初始应力区。
第一节 围岩应力的重分布
地下洞室开挖前,岩体内的应力状态称为初 始应力状态。
开挖后,由于洞室周围岩体失去了原有的支 撑,破坏了原来的受力平衡状态,围岩将向洞内 产生松胀位移,从而引起洞周围一定范围内岩体 的应力重新调整,形成新的应力状态。该应力称 重分布应力、二次应力或围岩应力。
直接影响围岩稳定的是二次应力状态,它与 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洞室断面形状及岩体特性 等因素有关。
.
一力计 算简 图
.
洞室周边围岩应力弹性重分布计算公式
.
用弹 性理 论计 算圆 形洞 室周 边应 力重 分布
.
地下洞室围岩应力(弹性、弹塑性)重分布
.
各种 断面 形状 的洞 体应 力状 态比 较
.
二、开挖后围岩中出现塑性圈时的重分布应力

构造地质学05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

构造地质学05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
一、库伦剪切破裂准则 所谓准则,指的是基本条件是什么,库伦指出, 假定材料的破坏,取决于最大剪切应力,按照 这个理论建立的条件是:
τmax= τ0 …(1)
τ0为抗剪强度极限
理论上,破裂面应沿最大剪应力面产生,形成棋 盘格式构造。剪裂角< 450?
库伦解释是岩石抗剪强度与剪应力和正应力有 关,因此将(1)式改为:
De/dt 常量
撤出应力
t0 t1 t2
t3
时间
永久应变
t4 t5
松弛——保持应变不变,应力随时间而减小。 (相当于降低了岩石的弹性极限) (1)、应力随时间减小,松弛速度急剧下降。 (2)、应力经很长时间后可趋于一极限值
实践证明:在地质上岩石能否在很长时间的极 小差异应力下不断变形,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 力条件,因为它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层或它具备 有利于蠕变之条件的地方,如某些强变形带中。
剪切 脆性
挠曲
压扁
流动 温度
韧性
熔融 围 压
岩石随P-T条件的变化而呈现 变形习性及相应的主要变形机制
显理 示想 了的 各地 构壳 造一 层段 次剖 构面 造, 样剖 式面
三.岩石变形的时间因素
在地质条件下,岩石变形是长期的,通常要 以百万年为单位,因此评价时间因素对岩石变 形的效应具有关键意义。
σy=0
完全塑性材料。没
有载荷,变形继续
增大。
如果超过屈服点,继 续塑性变形,需施加 更大的应力超过屈服 应力,这个过程称应 变硬化或加工硬化。 经过一段应变硬化的 塑性变形后卸载,应 力-应变曲线回到e2 表明总的永久变形。
应变硬化
σy>0 σy=0
如果将同样应力继续 加上去,应力-应变 曲线则沿以前路径回 到塑性变形P位置上 ,好像增大了弹性范 围和增高了屈服应力 (σy/)。因此应变 硬化可以看作屈服强 度随递进变形而连续 升高。

第五章岩石地下工程

第五章岩石地下工程

设原岩垂直应力为p,水平应力为q,作用在围岩边 界,忽略围岩自重的影响,按弹性理论中的基尔西公式 计算围岩中任一点A(r,θ)的应力:
p
q
q p
q p
p q a 2 q p a 2 a 4 r2(1 r2)2(1 4 r2 3 r4)c2 os
p q a 2 qp a 4 2(1 r2)2(1 3r4)c2 os
γ——围岩重度(kN/m3)。
在矿山法施工的条件下,ⅠⅡ类围岩取Hp=2.5hq ;ⅣⅤ类围岩 取Hp=2.0hq 。
3、地下工程按用途可分为: 交通地下工程(如公路及铁路隧道、水底隧道、
地下铁道、航运隧道、人行隧道等) 水工地下工程(如引水及尾水隧洞、导流隧洞、
排沙隧洞等) 市政地下工程(如给排水隧道、人防洞室等) 矿山地下工程。
3
当θ=0,π时, p(3)
当θ= 3π/2 ,π/2时, p(31)
不同的λ下,坑道周边切向应力σθ 的分布:
λ
θ=0,π θ=π/2, 3π/2
4
-p
11p
3
0
8p
2
p
5p
1
2p
2p
1/2
2.5p
0.5p
1/3
2.67p
0p
1/4
2.75p
-0.25p
不同的λ下,坑道周边切向应力σθ 的分布:
(5-1)
rq 2p(12a r2 23a r4 4)si2 n
(2)当r=a时,即坑道周边的应力为:
r r0
(5-3)
p ( 1 2 c2 o ) q ( 1 s 2 c2 o ) s
或:
p ( 1 ) 2 ( 1 ) c 2 o (5s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岩体应力与围岩应力分布岩石变形和破坏都是在应力作用下的结果。

岩体中的应力有多大,又是怎样分布的呢?地下洞室开挖及建筑物作用,又会使岩体中的应力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因此,对岩体的稳定性分析,首先要掌握岩体中的应力状态和分布规律。

一、岩体应力种类和分布1.岩体应力种类1).自重应力由岩体的自重所引起的应力称为岩体的自重应力。

2).构造应力由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所引起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3).温度应力由岩体内地温梯度的影响而产生的应力称温度应力4).成岩应力岩石生成过程中在成岩作用下所产生的应力。

如结晶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作用,脱水作用等。

5).渗流荷载地下水在岩体中运动所产生的荷载。

渗流荷载一般作为外荷载6).附加应力由建筑物在岩基中所引起的应力。

7).围岩应力①应力重分布:地下洞室开挖后,使岩体中原来的应力发生改变,把应力的这种变化称为应力重分布。

②围岩:把应力重分布影响范围内的岩体称为围岩。

③围岩应力:围岩内的应力叫围岩应力。

围 岩2、地应力概念1). 地应力岩体中各种应力的总称(一般不包括渗流荷载)2). 应力场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应力场。

如自重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3). 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指工程施工前就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如自重应力、构造应力、温度应力、渗流荷载。

在天然应力中,成岩应力仅在岩石生成过程中起作用,温度应力在地表浅部作用较小,所以,岩体中天然应力主要是构造应力和自重应力,两者构成了天然应力场的主要部分。

岩体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已处于一种天然的平衡状态,但在工程建设中,不仅会施加附加应力,还会引起应力重分布,正是由于工程建筑,岩体的天然稳定状态将随之改变。

3、天然地应力分布岩体中的天然应力状态:非常复杂。

影响因素: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等。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仍是初步的。

到目前为止,对天然应力还缺乏完整的系统理论,还无法进行较完善的理论计算,只能由实测来确定。

这就给天然应力场的确定造成很大困难。

1).岩体应力分布的本构模型设岩体为均质各向同性的弹性体,则按弹性力学原理有下列定解问题。

(1)平衡方程⎪⎪⎪⎩⎪⎪⎪⎨⎧=+∂∂+∂∂+∂∂=+∂∂+∂∂+∂∂=+∂∂+∂∂+∂∂000z z y x y z y xx z y x z yz xz zy y xy zx yx x στττστττσ, (x 、y 、z 是体积力),可推出0][1=+F H σ(2)应变与位移方程x u x ∂∂==ε,yu x v xy ∂∂+∂∂=γ y u y ∂∂==ε,z v y w yz ∂∂+∂∂=γ , 可推出{}{}u H ][1=ε z u z ∂∂==ε,xw z u zx ∂∂+∂∂=γ(3)物理方程(应力与应变关系式){}[]{}εσD =(或{}{}σε][C =)(a)位移边界条件:{u}={u0}(b)应力边界条件:{Pn}=[σij]{α}或{σ}={σ0}解法:①位移解法;②应力解法特殊形状规则条件简单可得解析解。

然而,天然岩体并非理想的弹性体,一般用有限元。

2)、自重应力场在讨论岩体自重应力时假定:岩体为均质,各向同性的连续介质,这样可按弹性力学原理求解自重应力。

对于平面问题,若体积力为重力,则有⎪⎪⎪⎩⎪⎪⎪⎨⎧=+∇=-∂∂+∂∂=∂∂+∂∂0)(002y x xzz zxx x z z x σσγτστσ (a ) 式中γ为岩石的容重。

对于没有承受荷载的水平地表,由(a )得z z ⋅=γσ,0=xz τ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体取z 轴重直向下,x 、y 面与地表一致的半无限体,在深度z 处的垂直应力z z ⋅=γσγ-岩体的容重(KN/m 3)在水平方向上,有y x σσ=,y x εε=考虑半无限体中的任一单元体都不可能产生侧向变形, 则 0==y x εε按广义虎克定律:有0=--z y xEuE u E σσσ z z y x K uuσσσσ01=-== μμ-=10K 为岩石的静止侧压力系数,μ-泊松比特点:①垂直和水平应力都是压应力。

②在近地表浅部,或具有垂直张裂隙的岩体,在自重应力下,侧向变形不受限制,则有y x σσ==0,z z ⋅=γσ,即K 0=0。

③一般情况,岩石的实验室测定的μ=0.2~0.3,则K 0=0.25~0.4即z y x σσσ31≈=,水平应力约为垂直应力1/3。

④在地下深部,由于岩体处于塑性状态μ≈0.5,则z y x σσσ==,即天然自重应力场是静水压力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海姆假设。

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 (1)水平成层的岩体∑=⋅=ni ii z h r 1σ,z y x E E σμμσσ⊥⋅-==//1由广义虎克定律:0////=--⊥z y xE E E σμσμσ//E ——平行层理方向的弹模 ⊥E ——垂直层理方向的弹模(2)铅直成层的岩体z z ⋅=γσz x E E σμμσ⊥⋅-=//1 z y σμμσ-=13).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量由多种地壳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应力,其特点是多以水平应力为主,即σh>σv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构造应力只能由实测获得。

4).天然应力场的分布规律①地应力场属于非稳定应力场一般情况下,地应力场是一个三向不等压的空间应力场,其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

②垂直应力随深度的变化垂直应力随深度而增大,且多呈线性增大,经统计,大概相当于平均容重为27KN/m3计算出来的重力γz。

③水平应力随深度的变化经各国实测统计结果,水平应力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关系,增大是普遍规律。

④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关系经大量实测统计,水平应力增加的梯度小于垂直应力的梯度,即σh ~z 斜率小于σv ~h的斜率,则地表以下某一深度h 0有:当h>h 0时,有: 当 h>h 0时,σv >σhh<h 0时,σv <σhh 0=500~1000m 有的达2000mσh /σv =λ为侧压力系数,其变化范围介于下列不等式为:5.015003.0100+≤≤+HH λH ——实测应力深度(m ) 关于两个水平应力,也不相等8.0~2.0/=H x H y σσ当构造简单,地层平缓的地区,两个水平应力可相等。

⑤岩石力学性质对岩体天然应力的影响岩体内天然应力是能量积累和释放的结果,从能量的积累观点来看,岩体应力上限必然要受到岩体强度的限制。

如果应力超过岩体强度,光体破坏,应力就释放。

因此,岩动学性质对天然应力的影响十分明显。

一般,①弹性模量较大的岩体有利于天然应力的积累;②而塑性岩体易产生变形,不利用于应力积累;③对于软硬相间的岩石,由于变形不均匀,将会产生附加应力。

二、高地应力问题岩体中的应力积累达到单轴强度时,就是高地应力。

高地应力表现特征,首先是地震,在工程上。

①岩爆、剥离由于高地应力的存在,在地下洞室开挖中,会出现岩石的脆性破裂,积聚在岩石中的应变能由于突然释放而产生岩爆或剥离。

在开挖前,岩石处于天向应力状态,岩石强度相对较离,当开挖后,侧向应力减小至零,而岩石中的应力积累已超过岩石单轴强度,则当应力超过值较小时,出现岩石剥离,应力大时出现岩爆。

②岩坡错动边坡开挖中,由于高地应力卸荷后,发生岩坡错动。

有两种形式:③洞室缩径当洞壁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向洞内变形。

这是软岩强流变成柔性剪切破坏的结果。

缩径多发生在矿山工程中(地下深部巷道)。

三、岩体渗流荷载分析1.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把裂隙岩体视为等效连续介质(如同土体一样),假定地下水渗流为层流(符合达西定律),则渗流微分方程为:Q z H K z y H K y x H K x z x x =⎪⎭⎫⎝⎛∂∂∂∂+⎪⎪⎭⎫⎝⎛∂∂∂∂+⎪⎭⎫ ⎝⎛∂∂∂∂式中K x 、K y 、K z ——主渗方向上渗透系数(m/d )H (x,y,z )——任一点水头。

Q (x,y,z )——任一点的补、排量边界条件:H =H 0,(x ,y ,z1Γ∈(已知水头边界) 0q nH K n =∂∂,(x ,y ,z )1Γ∈(已知补、排量边界) n — 2Γ上任一点的外法线方向。

对上述是解问题求解可得岩体中渗流场分布。

一般只能用数值解法。

2、离散介质渗流按岩体中的结构面所构成的空阀网络系统(即三维裂隙网络),假定每一条裂隙中的渗流为层流,符合单裂隙中的渗流方程,即布西涅斯基定律J K J b r V ⋅=⋅=μ122对于离散介质渗流,只能建立离散的数值方程。

⎪⎪⎪⎪⎩⎪⎪⎪⎪⎨⎧=⋅⋅⋅=∑∑==n m j n j nj m j j j F H T F H T 11111四、岩体应力的现场量测:工程上常用的应力解除法和应力恢复法1、应力解除法应力解除法既可量测洞室周围较强部分的岩体应力,又可量测岩体深部的应力。

(一)应力解除法的基本原理现在就以测定洞室边培岩体深部的应力为例,说明应力解除法的基本原理。

根据材料力学的原理,大小主应变可由下式计算:(二)岩体的三向应力量测1.共面三钻孔法确定三维应力2.孔壁应变测试:孔壁上的这些应力可以通过钻孔前岩体中的六个应力分量表示如下:(二)应力恢复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