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千古情韵,绝世流传

读《中国古代音乐史》有感

本书由《霓裳羽衣曲》谈起,论述了曲体结构、表演形态、流传情况、同名辨异、段数考异,接着又谈到《琴操》等中国古代音乐,对古谱、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周代编钟的双音技术及应用等音乐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各社会人文学科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方式相结合时,古老的音乐学也在理念、方法、范围诸方面加以拓展,迈出了新步,是自己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中国的古代音乐大部分是流失了,留下的只有古琴谱、燕乐半字谱、工尺谱记载的很少一部分的音乐。那么音乐学家在谈音乐的时候都在谈什么?谈思想。因为中国古代典籍中对于音乐哲学的记载非常多。而乐谱很少,可见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都是考口传心授,在记载方面确实比较落后,以至于我们现在无法听到古代音乐的原貌。古琴谱只是记载了音高、大气息和演奏法,节奏和小乐句是没有记录的,所以需要后人打谱(即编订成现代谱式),而不同演奏家打谱的结果都很可能大相径庭。燕乐半字谱和工尺谱应该算是一脉相承,他们节奏的记载会比较详细,而且不同年代的样貌都会有些许差别,前者从唐代大曲就开始使用,目前基本上已失传,其中代表是敦煌乐谱,当然现在学界专家已经破译了不少;后者主要用于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记谱。姜夔也写了很多歌曲和琴曲,不过这些乐谱是如何记载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对乐谱的记载稍作解释之后,我们可以想到中国音乐它不同于西方的是什么。从记谱看出它对具体的节奏形态没有太多追求,但是它追求发声的过程、发声的状态和变化,而通过对这些遗留的乐谱来看,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演奏技法都是非常发达的。所以我们不必拿中国音乐和同时期西方音乐相比。西方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全面进入繁华时期,通常认为是1600-1750年,而这时中国已经是明清时期了,西方走

向开放、中国走向闭关,所以这没有太多可比性。总之中国音乐就是一个韵字,每一件乐器都有它独特的发声和装饰特点,每一种戏曲的演唱也都有它无可取代的声腔,还有体系繁多的锣鼓经。

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其实在一些乐坛大师那里得到了传承发扬和升华。看完这本追忆过往的书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是更多的弘扬“中国的民族交响乐”这个品牌,把更多更经典的作品改编成华乐团的曲目并且创作更多的大型曲目,多举办音乐会,宣传给更多爱好中国古典音乐的人。据我所知,就只有三大民族乐团,一个军区民乐团和几个歌剧院保留的民乐团。相比之下,香港,台湾都有很不错的华乐团,维持着每年几次的固定商演和文化交流。新加坡华乐团也是水平非常不错的专业性华乐团,有很多国内上音和中音的人过来考取席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加坡,每一所大学甚至几乎每一所高中(当地叫Junior College)都有自己的华乐团社团,并且拥有完整的乐器和人员配备,全职的指挥和教练老师,和每年固定两次的大型表演以及每年一次的大型比赛,比赛成绩甚至直接和高中的全国排名挂钩。这些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成功的例子都证明了,华乐团其实是有市场的,有听众的,也有好作品的,可惜我们国内对他的了解和接受度太低了。《小霓裳曲》,《六幺(新番羽调六幺)》,《菩萨蛮》,《塞上曲》,《陈杏元和番》等等古曲并未遗失,大多依然流传琵琶,古筝,古琴甚至笛子等乐器改良版本的曲谱,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很多乐器在外观、制作工艺、以及演奏流派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个人觉得这种变化是一种良性的进步。可是很多人会发现,这些古曲在表演技法和感染力方面有自身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很少作为现在广为流传的表演曲目被人熟知。但如果政府大力扶持古曲,这些表演曲目进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学术研究有如接力赛,只有不断吸纳新思维、新方法、新理论,一个学科才会获得其生命力的能量。20世纪的中国音乐学,就是在不断吸纳的和不同学科的交流中一步一步走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