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方案]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336f3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1.png)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
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六淫:病因病理学名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
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
六淫致病,自外而入,称为外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六淫名词解释

六淫名词解释
六淫是中医学中常用的六种外界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概念,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条件。
1. 风:风是空气流动的状态,也是一种气象现象。
在中医看来,风具有容易传播、变幻无常的特性。
风可以引起感冒、风湿等疾病,常表现为头痛、鼻塞、嗓子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2. 寒:寒是寒冷的环境条件。
寒气可以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阳气不足,使人体出现寒性疾病,如寒邪侵袭导致的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
寒性症状常常包括寒战、手脚冰凉、喜欢喝热水等。
3. 暑:暑是高温炎热的环境条件。
暑气容易引起人体阳气上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中暑、高温痉挛、中暑等疾病。
暑性症状包括口渴、出汗、头晕、嗜睡等。
4. 湿:湿是指高湿度的环境条件,湿的特点是降低水分的蒸发速度,使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
湿气容易导致中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湿邪疾病,如湿疹、风湿病等。
湿性症状包括浮肿、不想动、皮肤湿滑等。
5. 燥:燥是指干燥的环境条件,燥气容易导致人体液体流失,引起干燥症状,如干咳、干嘴、皮肤干燥等。
燥湿邪犯人体还可导致燥湿病症,如沙眼、热痱、湿疹等。
6. 火:火是指高温、高能量的环境因素,火邪可以导致体内阳
气过盛,气血燥热,出现火热病症,如高热、便秘、口舌生疮等。
火症状常常包括面红、口渴、口唇发红、舌苔黄等。
总之,六淫是中医学中用于描述外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六种气候条件,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和不适症状。
了解六淫,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中医中的六气解释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外界自然界的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六种气候条件分别是风、寒、暑、湿、燥和火,也称为“六淫”。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风风是六气中的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存在的风气。
风具有活跃、温润的特点,但长时间暴露在风中会使人体耗气伤阳,受凉感冒,引起风痹等疾病。
中医认为,阳是人体的正气,风能够扰乱人体阳气的运行,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保护自己,避免暴露在强风环境中。
第二步:寒寒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低温条件。
寒是能够凝滞万物的力量,容易使人体体温降低,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出现感冒、风寒、关节疼痛等疾病。
对此,中医认为,人的体内阳气足够,就能够承受外部的寒气,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在寒冷季节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外部寒气对身体的伤害。
第三步:暑暑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高温炎热条件。
暑能够消耗人体的正气,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中暑、夏季感冒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主要来自阳气,而暑气可以消耗人体阳气,因此应该注意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第四步:湿湿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所形成的潮湿环境。
湿气能够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诱发湿疹、脚气等疾病。
中医认为,身体的正气主要来自脾胃,湿气能够扰乱人体脾胃的功能,因此应该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第五步:燥燥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干燥条件。
燥气能够伤人体液津,引起干咳、口干舌燥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液津来自于肾,应该注意多喝水,保持身体内液体的平衡。
第六步:火火是六气中的最后一种,指的是高温或燃烧所产生的热气。
火能够耗人体阳气,引起上火、口舌生疮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主要来自脾胃和肾,因此应该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引起上火。
总结:六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涵盖了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和火等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在中医理论中,六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六种气候条件,即风、寒、暑、湿、燥和火。
这些气候条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包括六气的特点、与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调养方法等。
一、六气的特点1. 风:风气多见于春季,其特点是具有活动性、瞬间性和变化性。
风邪容易传播和入侵人体,引起感冒、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调养方法:避风,穿戴适宜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按摩头部和颈部,增强抵抗力。
2. 寒:寒气多见于冬季,其特点是寒冷、收敛和凝滞。
寒邪容易侵袭人体,引起寒痹、胃痛、腹痛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暖,避免受寒,穿戴保暖衣物,多运动,饮食宜温热,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3. 暑:暑气多见于夏季,其特点是炎热、燥热和上升。
暑邪容易伤津伤液,引起中暑、烦渴、口干舌燥等症状。
调养方法:避暑,适当休息,避免暴晒,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室内通风。
4. 湿:湿气多见于夏季和雨季,其特点是湿重、沉滞和浊浊。
湿邪容易滞碍运行,引起湿痹、泄泻、浮肿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持清洁,保持室内干燥,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多吃利湿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 燥:燥气多见于秋季,其特点是干燥、收敛和阻滞。
燥邪容易伤津伤液,引起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湿,多饮水,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少食辛辣食物,增加水分摄入。
6. 火:火气多见于夏季和炎热的环境,其特点是炎热、上升和烈性。
火邪容易伤阴伤津,引起口舌生疮、烦躁易怒等症状。
调养方法:降火,避免暴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二、六气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六气对五脏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一种气候条件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脏腑。
下面将介绍六气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1. 风与肝:风是肝脏对应的气候,受到风邪的侵袭会导致肝气郁结、头痛、眩晕等症状。
2. 寒与肾:寒是肾脏对应的气候,受到寒邪的侵袭会导致肾阳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思维理解六邪之风寒暑湿湿澡火危害和预防

中医思维理解六邪之风寒暑湿湿澡火危害和预防风寒暑湿湿澡火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六种病邪,它们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的危害。
理解和认识这些病邪的危害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别介绍风寒暑湿湿澡火六种病邪的危害,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方法。
一、风邪危害及预防风邪在中医理论中被描述为一种气候病邪,其特点是外感性较强,易变易动,容易传播。
风邪进入人体后,往往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引起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正常情况下,风邪在人体表面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进一步侵袭机体内部,导致风寒、风热等病症。
预防风邪的关键在于增强自身抵抗力。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尤其是避免长时间遭受寒冷和湿冷气候。
此外,可以通过合理调整饮食、参加体育锻炼等方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风邪对机体的伤害。
二、寒邪危害及预防寒邪是指寒冷的因素进入人体,导致寒冷病症,如感冒、关节疼痛等。
寒邪容易对人体的阳气产生不良影响,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紧张等问题。
此外,寒邪还容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预防寒邪的方法首先要保持穿衣合理。
在寒冷的天气中,要选择保暖性好的衣物,同时注意腹部、背部、脚等局部的保暖。
其次,注意加强对饮食的调理,适当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辣椒、大蒜等,可以起到辅助驱寒的作用。
此外,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以减少寒邪对身体的危害。
三、暑邪危害及预防暑邪是指暑气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其特点是易袭人体,容易导致中暑等病症。
暑邪容易导致人体阳气亢盛,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出汗过多、脱水等问题。
此外,由于暑邪与湿邪相伴而生,还容易引发湿热症状,如口干燥、烦躁不安等。
预防暑邪的关键在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在酷热的天气中,人们应该选择适当的衣物,减少阳光直射的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在中午时分暴露在烈日下。
此外,保持室内的通风和湿度,适当增加饮水量,多喝温凉的饮料,可以有效减少暑邪对身体的危害。
中医中的“六邪”指的是什么?-温元通脉灸

“六邪”先说风、寒、暑、湿、燥、热,它们也被叫做“六邪”、“六淫”、“六气”,属于外感病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正常情况下,它们是天地自然的六种气候变换,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
但要是太过,在人体正气、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就会变成“病邪”侵入人体。
它们是怎么侵袭我们的呢?主要和天地气候的变换,我们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比如说在春夏交替温度忽冷忽热,添加衣物不及时,就容易头晕脑热导致感冒;常年居住或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中,就容易患有风湿骨痛。
它们能够作为单独的病邪侵袭我们的身体,也能两三种一起侵袭,让人生病。
比如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痹等等。
它们也能相互交融。
比如说: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六邪”的特性风邪:凡具有轻扬开泄(容易出汗怕风)、善动不居(病点游移不定,导致四肢关节疼痛)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多侵袭人体的上半身。
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发热恶寒、不出汗)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它是阴邪,容易损伤阳气。
寒邪侵袭身体会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就是它引起的。
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觉得身体沉重、大便粘腻不爽)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它是阴邪,容易损伤阳气,侵袭我们的下半身体。
燥邪: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在秋天的时候扰人致病最多,易伤肺,易损伤津液。
热邪:也有人叫做“火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
它是一种阳邪,容易扰人心神,让人伤风动血。
这里的风是肝风,耗伤津液,让筋脉失养,出现手脚颤动等等;“动血”指的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像是吐血、便血等等。
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是阳邪容易伤人津液心气,扰人心神。
在夏天多雨的时候,空气湿度,它又容易带着“湿邪”而来。
所以说在夏天的时候要多用艾灸除湿,提升免疫力和正气,免的暑邪和湿邪一起侵袭身体。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风寒暑湿燥热,中医的致病因素---六邪致病

风寒暑湿燥热,中医的致病因素---六邪致病六气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六气已具有了适应能力,故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反常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1 寒邪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
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
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
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六淫:病因病理学名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
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
六淫致病,自外而入,称为外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风邪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
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数变。
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3、风性主动。
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
4、风为百病之长。
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
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邪凝滞。
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
“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
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3、寒性收引。
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着。
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
3、湿性粘滞。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燥邪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的特点,因此也易损伤津液。
2、燥易伤肺。
由于燥邪秋季袭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伤肺。
热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热邪的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
2、火性炎上。
“火曰炎上”,因此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
3、火热易伤风动血。
“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
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
“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
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火热易扰心神。
5、火邪易致疮痈。
暑邪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
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
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
3、暑多挟湿。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中医学认为在外感六淫(风、寒、湿、燥、暑、热、又称‘六邪’)邪气当中,风为六淫之首。
也就是说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是因为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开张而津气外泄,进而使人体的防护功能减弱,外邪乘虚而入。
所以寒、湿、燥、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
风为百病之长,它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兼其它邪气同病。
平时常把六淫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叫作伤风或冒风。
因此,为了抵御和避免风邪的侵袭,需要加强卫表的能力,使人体自身皮肤腠理固密以御风邪的侵袭。
例如经常参加室外锻炼;老年人、体质较差的人员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合理的饮食,纠正偏食、挑食的毛病;起居作息要有规律等等都是加强卫外能力的好办法。
此外,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
如风疹块(寻麻疹)就有皮肤成片肿胀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
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风邪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张开,津气外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六淫致病的特点1.外感性一是指病邪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自外而来;二是指感受六淫之邪,初期多见表证。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等。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而干燥等。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犯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如表寒证可入里化热形成里热证。
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的体质不同;二是治疗不当。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一)风邪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致病引起外风病。
风邪致病一年四季皆有,但以春季为多见。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
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以自然界的风具有走窜流行、善动不居之性,说明风邪侵犯人体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气盛所导致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3)风性主动风在自然界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动摇、震颤的症状。
如临床上常见的因受外伤,再感受风邪,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4)风为百病之长长,始也,首也。
风为百病之长,存两个含义,一是指风为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导,六淫中的其他五气多依附于风侵袭人体而发病,所以古人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二是指风邪致病广泛,风邪极易侵犯人体,无处不到,引起多种疾病。
(二) 寒邪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滞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为病导致外寒病。
寒邪多见于冬季。
寒邪为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分。
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性质属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凝,凝结;滞,阻滞。
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
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
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3)寒性收引收,收缩;引,牵引。
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三) 湿邪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致病引起外湿病。
外湿病多见于长夏季节,此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于阴,湿邪侵犯机体可损伤机体的阳气;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的运行。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
湿邪侵犯人体可使人体出现沉重、重着的症状。
“浊”,即浑浊、秽浊不清之意。
湿邪为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3)湿性粘滞粘,粘腻;滞,停滞。
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二是病程的缠绵性。
由于湿性粘滞,停滞于某些脏腑组织,难以化解,故湿邪为病,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
(四) 燥邪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侵犯人体,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成为燥病。
燥邪致病多见于秋季,有凉燥和温燥之分。
初秋时节,夏季之余热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形成“温燥”;秋末时节,初冬之寒气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则形成“凉燥”。
2.燥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
燥为缺乏津液的表现,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机体的阴液,使皮肤、孔窍失于滋养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畅的症状。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
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邪伤人,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