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概述.18页PPT
合集下载
梁启超及其思想ppt课件

8
2. 立宪政必兴民权
梁启超认识到宪政与民权二者压迫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民权 是实施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而宪政的实行则又从制度上进一步地保 证了民权。他坚信民权代替君权, 宪政代替君主专制是历史的必然。 梁启超虽然极力提倡以民权作为在中国实施宪政, 代替君主专制的 基础, 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张
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 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反对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院、提倡新学、变法图存的主张. 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 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家,同时也是新闻史上重要 人物,对中国早期报刊政论文有巨大贡献.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 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创时务文体.
宪法如果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遵循和实施, 宪政就不可能得到 实施、 巩固和发展。
10
4. 立国必分立三大权
梁启超用引用西方的分权制衡理论首先阐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 相分离的必要性, 他认为如果不把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分离那么政府 极易侵犯国民的权益, 国民的权益根本无从保障。只有将二者分割 开来然后制定良好的法律, 方能有效限制政府的权力。法律实施的 有效性如果需要得到保障则必须重视高度司法权, 将司法权与行政 权相分离, 保证司法独立。
但是无论如何,梁启超不但是在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教育、 新闻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学者,更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的思想家, 他的全部政治活动都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而展开的。
14
热万•波拉提 2014221112
15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
这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 立宪政必兴民权
梁启超认识到宪政与民权二者压迫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民权 是实施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而宪政的实行则又从制度上进一步地保 证了民权。他坚信民权代替君权, 宪政代替君主专制是历史的必然。 梁启超虽然极力提倡以民权作为在中国实施宪政, 代替君主专制的 基础, 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张
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 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反对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院、提倡新学、变法图存的主张. 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 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家,同时也是新闻史上重要 人物,对中国早期报刊政论文有巨大贡献.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 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创时务文体.
宪法如果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遵循和实施, 宪政就不可能得到 实施、 巩固和发展。
10
4. 立国必分立三大权
梁启超用引用西方的分权制衡理论首先阐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 相分离的必要性, 他认为如果不把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分离那么政府 极易侵犯国民的权益, 国民的权益根本无从保障。只有将二者分割 开来然后制定良好的法律, 方能有效限制政府的权力。法律实施的 有效性如果需要得到保障则必须重视高度司法权, 将司法权与行政 权相分离, 保证司法独立。
但是无论如何,梁启超不但是在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教育、 新闻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学者,更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的思想家, 他的全部政治活动都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而展开的。
14
热万•波拉提 2014221112
15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
这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梁启超课件ppt

编写教材
他亲自编写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改革教学方法
梁启超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影响
推动现代教育发展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推动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
培养人才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影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 的重要代表之一。
政治生涯
梁启超在政治上活跃,参 与戊戌变法,支持立宪运 动,并担任过国会议员。
学术成就
学术思想
梁启超的学术思想深受康 有为影响,主张维新变法 ,提倡西学。
文学创作
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其作品文笔流畅,思想 深邃。
学术研究
梁启超在历史、哲学、文 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著述颇丰。
社会影响
思想启蒙
创作方法
梁启超提倡“文以载道”,认为 文学作品应该承载一定的思想内 涵和价值观念,而不是单纯地追
求形式和技巧。
语言运用
梁启超重视语言的运用,认为文 学语言应该简练、生动、有力, 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
感。
文学批评
批评标准
梁启超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思想性、艺术性和社 会效果等方面,认为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文学作品才是优 秀的。
社会评价
01
社会影响力广泛
梁启超的思想和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作品广为流传,
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争议性较大
由于梁启超的思想较为激进,主张改革和革命,因此也引起了一些保守
派的反对和批评。
03
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亲自编写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改革教学方法
梁启超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影响
推动现代教育发展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推动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
培养人才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影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 的重要代表之一。
政治生涯
梁启超在政治上活跃,参 与戊戌变法,支持立宪运 动,并担任过国会议员。
学术成就
学术思想
梁启超的学术思想深受康 有为影响,主张维新变法 ,提倡西学。
文学创作
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其作品文笔流畅,思想 深邃。
学术研究
梁启超在历史、哲学、文 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著述颇丰。
社会影响
思想启蒙
创作方法
梁启超提倡“文以载道”,认为 文学作品应该承载一定的思想内 涵和价值观念,而不是单纯地追
求形式和技巧。
语言运用
梁启超重视语言的运用,认为文 学语言应该简练、生动、有力, 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
感。
文学批评
批评标准
梁启超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思想性、艺术性和社 会效果等方面,认为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文学作品才是优 秀的。
社会评价
01
社会影响力广泛
梁启超的思想和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作品广为流传,
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争议性较大
由于梁启超的思想较为激进,主张改革和革命,因此也引起了一些保守
派的反对和批评。
03
对后世影响深远
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

社会实践
梁启超鼓励人们参与社会实践,通 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和检验自己的道 德品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03
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的实施方法
教育内容的改革
强调德育为本
梁启超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他提倡在教育内容 中加大道德教育的比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引入西方道德理念
教育环境的改善
优化校园环境
梁启超认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他提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造一个清新、雅 致、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
提高教师素质
梁启超认为,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关键。他主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使教师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以 身作则地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应注重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成长,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倡实践教育
梁启超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实践 ,他认为知识的获取和道德的培 养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这种思 想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
影响。
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奠定现代教育基础
梁启超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 的基础,他的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有所体现。
激发后世教育改革
梁启超的思想激发了后世教育改革的灵感,他的倡导教育 现代化、重视德育、强调实践教育的思想,对后世教育改 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品德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品德不良的人即使有再 高的学识也不会对社会有益。
德育与智育、体育并重
梁启超主张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但德育是基础和前提。
仁爱为本
仁爱精神
梁启超倡导以仁爱为本, 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 ,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促进社会和谐。
兼爱天下
他主张兼爱天下,推崇墨 子的兼爱思想,认为人人 应当不分亲疏、贵贱地爱 护他人。
梁启超鼓励人们参与社会实践,通 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和检验自己的道 德品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03
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的实施方法
教育内容的改革
强调德育为本
梁启超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他提倡在教育内容 中加大道德教育的比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引入西方道德理念
教育环境的改善
优化校园环境
梁启超认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他提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造一个清新、雅 致、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
提高教师素质
梁启超认为,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关键。他主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使教师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以 身作则地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应注重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成长,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倡实践教育
梁启超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实践 ,他认为知识的获取和道德的培 养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这种思 想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
影响。
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奠定现代教育基础
梁启超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 的基础,他的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有所体现。
激发后世教育改革
梁启超的思想激发了后世教育改革的灵感,他的倡导教育 现代化、重视德育、强调实践教育的思想,对后世教育改 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品德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品德不良的人即使有再 高的学识也不会对社会有益。
德育与智育、体育并重
梁启超主张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但德育是基础和前提。
仁爱为本
仁爱精神
梁启超倡导以仁爱为本, 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 ,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促进社会和谐。
兼爱天下
他主张兼爱天下,推崇墨 子的兼爱思想,认为人人 应当不分亲疏、贵贱地爱 护他人。
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

倡女学,开女智
• 女子教育是近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 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教育的问题 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顽症。 • 梁启超作为近代维新派的代表、改良主义的先躯,主张男 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 他认为“男女平权,美国所盛;女学布接,日本以强。”批 判了封建主义的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教育观点, 并斥责这种观点乃“实祸天下之道”。 • 梁启超把女子能否接受教育的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盛 衰的高度上,认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指出“欲强国必由 女学”“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中国兴女学, 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பைடு நூலகம்
素质教育思想
• 在复杂多变的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竞争。梁 启超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 会竞争理论去看问题,认定一个民族的优劣,一个国家的 强盛,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人民程度的高低,国民性决定着 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面貌。中国在近代的落伍和受欺凌, 从根本上讲是国民素质低下所造成的。而国民素质的低下 则是“教之未善”之故,即教育事业没有办好。这主要表 现在教育没有普及。
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 由斋主人等。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 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 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 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 一 。
生平经历
• • • • • • • • • • • • • • • 两三岁,母亲教识字。 四五岁,祖父教《四子书》、《诗经》。 六岁,和父亲学习中略史和《五经》。 十二岁,秀才。 1887年,在广州学海堂学习。 1889,十七岁中举人。 1890年,在上海接触西学,秋季拜师康有为(长兴学舍-万木草堂)。 1895年5月参加公车上书,步入政坛。 1895到1898发起并领导维新运动,主要以办报为变法维新运动手段。 1898年戊戌政变,逃亡日本,继续办报。 1912年回国,后组织进步党,对抗国民党。 1915年撰文反对复辟帝制。 1917年结束政治生涯。 1918年游历欧洲,。 1920年回国任教。 1929年病逝。
梁启超PPT

念里特有的积极底蕴,成为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
1898年10月,梁启超因变法失败长期流亡日本。在流亡期间,他接 触了西方思想家康德、卢梭、孟德斯鸠等人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方面的日译著作。这些著作不仅为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注入新的血液 ,而且开拓视野,改变了梁启超的思维方式,引发他对国家民族问题 的思考,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思想对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产 生了积极影响,是梁启超人人有权、个个平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三)西方进化论与社会有机体论
戊戌变法前,梁启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手稿后,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等观念对其启发颇多,他觉得满汉等各族合群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除旧布新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在游学日本期间,日本思想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也让他深有所触。从日 本回国后,他借助报纸、书刊等载体开始对进化论大加宣传,以此增强国人的 民族危机意识并提高人们对推行民族主义教育之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梁启超对达尔文、斯宾塞等西方学者的“进化”理论、社会有机体论是 相当推崇的,所以他汲取了社会有机体论的思想精华和进化论思想的内涵, 对民族主义思想进行了补充。
(一)甲午战争前,从“种族民族主义”到“合族民
族主义”
1903年《新民丛报》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又 对民族主义作出更深的理解:“合族民族主义”,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 为统一的民族,并称国家要能实现自强,需要消除满汉长久的芥蒂。这种思想 取代了他轻蔑地称之为“种族民族主义”的反对满族的思想 。此后,他提出 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以实现“合族救国 ”的目标。 梁启超对民族主义概念的区分较好地厘清了自近代以来国人在民族主义 观念上的混乱,这也充分表明梁启超已经摆脱了传统上以文化、种族主义为 标志划分族类的狭隘民族观念。
(二)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
1898年10月,梁启超因变法失败长期流亡日本。在流亡期间,他接 触了西方思想家康德、卢梭、孟德斯鸠等人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方面的日译著作。这些著作不仅为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注入新的血液 ,而且开拓视野,改变了梁启超的思维方式,引发他对国家民族问题 的思考,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思想对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产 生了积极影响,是梁启超人人有权、个个平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三)西方进化论与社会有机体论
戊戌变法前,梁启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手稿后,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等观念对其启发颇多,他觉得满汉等各族合群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除旧布新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在游学日本期间,日本思想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也让他深有所触。从日 本回国后,他借助报纸、书刊等载体开始对进化论大加宣传,以此增强国人的 民族危机意识并提高人们对推行民族主义教育之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梁启超对达尔文、斯宾塞等西方学者的“进化”理论、社会有机体论是 相当推崇的,所以他汲取了社会有机体论的思想精华和进化论思想的内涵, 对民族主义思想进行了补充。
(一)甲午战争前,从“种族民族主义”到“合族民
族主义”
1903年《新民丛报》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又 对民族主义作出更深的理解:“合族民族主义”,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 为统一的民族,并称国家要能实现自强,需要消除满汉长久的芥蒂。这种思想 取代了他轻蔑地称之为“种族民族主义”的反对满族的思想 。此后,他提出 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以实现“合族救国 ”的目标。 梁启超对民族主义概念的区分较好地厘清了自近代以来国人在民族主义 观念上的混乱,这也充分表明梁启超已经摆脱了传统上以文化、种族主义为 标志划分族类的狭隘民族观念。
《梁启超人物介绍》课件

动,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行动。
影响
梁启超在护国战争和五四运动中 的立场和行动,反映了他的爱国 情怀和对于国家未来的关注。他 的政治主张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梁启超的文化贡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教育改革
教育理念
梁启超提出了“新民为当务之急”, 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技 能的新一代国民。
辛亥革命后
回国参与政治活动,曾任袁世 凯政府司法总长,后退出政坛
从事学术研究
02
梁启超的思想与著作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思想概述
01
02
03
思想来源
梁启超的思想深受儒家思 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他 主张中西结合,推陈出新 。
思想核心
强调国家至上,民族团结 ,倡导民权,呼吁改革。
史学研究
史学思想
梁启超提出了“史界革命”的主张,强调历史研究应关注现实问题,为民族复 兴提供借鉴。
史学实践
他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撰写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历史著作,如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05
梁启超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政治遗产
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推动者,梁启超的政治遗产 包括改革主张、宪法理念等,对中国近现代政治 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影响
梁启超通过发表大量文章和组织学会,影响了当 时的社会舆论和知识分子群体,对推动中国现代 化进程产生了积极作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影响
梁启超在护国战争和五四运动中 的立场和行动,反映了他的爱国 情怀和对于国家未来的关注。他 的政治主张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梁启超的文化贡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教育改革
教育理念
梁启超提出了“新民为当务之急”, 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技 能的新一代国民。
辛亥革命后
回国参与政治活动,曾任袁世 凯政府司法总长,后退出政坛
从事学术研究
02
梁启超的思想与著作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思想概述
01
02
03
思想来源
梁启超的思想深受儒家思 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他 主张中西结合,推陈出新 。
思想核心
强调国家至上,民族团结 ,倡导民权,呼吁改革。
史学研究
史学思想
梁启超提出了“史界革命”的主张,强调历史研究应关注现实问题,为民族复 兴提供借鉴。
史学实践
他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撰写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历史著作,如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05
梁启超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政治遗产
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推动者,梁启超的政治遗产 包括改革主张、宪法理念等,对中国近现代政治 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影响
梁启超通过发表大量文章和组织学会,影响了当 时的社会舆论和知识分子群体,对推动中国现代 化进程产生了积极作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解读梁启超PPT课件

* 1968年,85岁的王桂荃,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孩子们四散分
离,最后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与世长辞。她是中国寻常女性 的缩影,但她又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
.
12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
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 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进入何 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 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 学校教师,已有4年,英文极好,因有西洋人参加宴会, 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两人相谈甚欢,引为知己。何蕙珍 喜欢上梁。
.
9
*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
李蕙仙和王桂荃。
.
10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梁启超17岁。在当时广东的最高
学府学海堂苦读4年后,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 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
*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
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
*梁启超与李惠仙一向敬爱有加,做了一辈子夫妻,只吵了一
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 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享年71岁。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
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 士(人文组)。 享年50岁。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
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享年25
*
.
6
*广东新会,崖门炮台。每次去崖
山祭扫祖墓时,祖父梁维清都会 给梁启超讲述南宋志士抗元的故 事
*
.
7
*父亲梁宝瑛(1849-1916),字
离,最后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与世长辞。她是中国寻常女性 的缩影,但她又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
.
12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
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 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进入何 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 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 学校教师,已有4年,英文极好,因有西洋人参加宴会, 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两人相谈甚欢,引为知己。何蕙珍 喜欢上梁。
.
9
*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
李蕙仙和王桂荃。
.
10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梁启超17岁。在当时广东的最高
学府学海堂苦读4年后,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 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
*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
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
*梁启超与李惠仙一向敬爱有加,做了一辈子夫妻,只吵了一
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 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享年71岁。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
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 士(人文组)。 享年50岁。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
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享年25
*
.
6
*广东新会,崖门炮台。每次去崖
山祭扫祖墓时,祖父梁维清都会 给梁启超讲述南宋志士抗元的故 事
*
.
7
*父亲梁宝瑛(1849-1916),字
第二讲 启蒙者梁启超PPT精品文档35页

他晚年的见解颇为一班天资低下的人所误,竞走上卫道的路上去, 故他前六七年发起“中国文化学院”时,曾有“大乘佛教为人类最高 的宗教;产生大乘佛教的文化为世界最高的文化”的谬论。此皆欧阳 竟无、林宰平、张君劢一班庸人误了他。他毕竟是个聪明人,故不久 即放弃此计画。
若他晚年无此退境,我的挽联可以说: 中国新民,生平宏愿。 神州革命,文字奇功。
• 吴其昌着重从文体改革方面探索梁成功的奥秘: 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 夏曾佑之文,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章炳 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 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 魄。林纾之文,宗诸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 小品。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 茧自缚。至于雷鸣怒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 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 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 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 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 之文如此耳!即以梁氏一人之文论,亦惟有戊戌 以前至辛亥以前(约1896-1910)如此耳。在此十 六年间,任公诚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也。
三、舆论启蒙
• 1899年,梁在其所主编的《清议报》上,用“饮 冰室主人”的笔名写文章。从1899-1904年,他 在《清议报》和后来的《新民丛报》上,以新文 体,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与专著。
• 1905年前后,作为改良派的领军人物,梁与革命 派的论战白热化。
• 黄遵宪评价他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 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 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
• 作者李伯元,少有才名,精于书画篆刻、 金石音韵,又从传教士学习英文,第一名 考取秀才,但是终生未能中举。三十岁在 上海先后创办《指南报》、《游戏报》、 《世界繁华报》,担任过《绣像小说》半 月刊主编,人称为“小报界鼻祖”。
若他晚年无此退境,我的挽联可以说: 中国新民,生平宏愿。 神州革命,文字奇功。
• 吴其昌着重从文体改革方面探索梁成功的奥秘: 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 夏曾佑之文,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章炳 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 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 魄。林纾之文,宗诸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 小品。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 茧自缚。至于雷鸣怒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 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 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 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 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 之文如此耳!即以梁氏一人之文论,亦惟有戊戌 以前至辛亥以前(约1896-1910)如此耳。在此十 六年间,任公诚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也。
三、舆论启蒙
• 1899年,梁在其所主编的《清议报》上,用“饮 冰室主人”的笔名写文章。从1899-1904年,他 在《清议报》和后来的《新民丛报》上,以新文 体,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与专著。
• 1905年前后,作为改良派的领军人物,梁与革命 派的论战白热化。
• 黄遵宪评价他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 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 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
• 作者李伯元,少有才名,精于书画篆刻、 金石音韵,又从传教士学习英文,第一名 考取秀才,但是终生未能中举。三十岁在 上海先后创办《指南报》、《游戏报》、 《世界繁华报》,担任过《绣像小说》半 月刊主编,人称为“小报界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