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介绍l梁启超
国学大师梁启超简介

国学大师梁启超简介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
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
下面就由为你介绍国学大师梁启超,欢迎阅读!!!国学大师梁启超人物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国学大师梁启超主要成就改良思想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
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改革和维新学者,他为了进行思想改革和文化改革做了很多的努力,创办报刊就是他为了进行思想改革了而做的举措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公元1873年,梁启超在广东新会的茶坑讯出生,自幼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后乡试中举,但赴京会试却不中,回乡的途中路过上海,看到《瀛环志略》与上海机器局所翻译的一些西书而大开眼界,后结识了康有为,并投到他的门下。
之后梁启超跟随康有为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与康有为一同倡导变法维新,但戊戌变法损害到了以慈禧太后等的利益而遭到了反对与抵制,后慈禧太后等人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被杀,而康有为、梁启超逃出国,这场历时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海外仍赞成并推动君主立宪,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他才举家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梁启超曾一度加入袁世凯政府,但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以及张勋复辟,并对他们进行了言辞抨击,后加入了段祺瑞政府,他支持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公元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生平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
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
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

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梁启超(1873-1929),字如是,号静思居士,江苏镇江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也是维新派代表之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梁启超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特点以及家庭对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
一、梁启超家庭背景梁启超的父亲梁绳武是江苏省的乡绅,是一位秉持儒家思想的士人。
梁启超的母亲方细蒙则来自一个文化世家,她的祖父是清朝的进士,家中也有着相当的学术氛围。
这样的家庭背景为梁启超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父母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他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倡自由思想,使得梁启超在他的一生中都能够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
二、家庭成员特点在梁启超的家庭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物。
除了梁启超父母的激励之外,他的三位兄长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哥梁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进步人士,他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是梁启超的榜样和启蒙老师。
二哥梁铎和三哥梁铨,同样是积极投身社会运动的先驱,对于梁启超的成长也有着重要作用。
他们共同的追求,为梁启超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三、家庭对他的影响梁启超的家庭对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还体现在他的事业选择上。
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很多人选择墨守成规、安于现状。
然而,梁启超的家庭鼓励他追求真理、勇于改革,这使得他选择了投身维新事业。
梁启超在他的一生中积极倡导科学思想、民主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起来,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特点以及家庭对他的影响,皆是构成梁启超杰出人格的重要因素。
他的家庭秉持着进取的精神,注重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为他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品格,也为他在维新运动中的付出提供了坚实支持。
他以自己的努力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
梁启超的家庭与时代相互映衬,展示出了一个智慧、勇敢、真诚的家庭形象。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复初,祖籍广东番禺(今属广州),清末民初杰出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伟人之一、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丰富的事迹和贡献,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894年他考入北京的京师大学堂,由于学习优秀,获得了一系列奖学金和荣誉称号。
在大学期间,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启迪,并开始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此后成为了中国早期的维新主义者。
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后,梁启超积极支持变法,并为之撰写文章辩护,他将变法看作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全面,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变法失败后,他陷入了长期的失望和思索之中。
梁启超对于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还是国家独立运动的重要倡导者。
他声援慈禧太后废黜皇帝成为全国闻名的人物,他坚定地认为,只有国家独立,中国才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梁启超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应当适应时代的原则,主张培养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反对僵化教育体制的存在。
他倡导新式教育,主张推行科学教育和实践教育,并积极推动了新式学校与大学的建设。
在学术领域,梁启超被誉为“学术教父”,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主持编写了《中国通史》,被称为“中国学术的百科全书”,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他还创建了“国学运动”,提倡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后来的国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梁启超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社会科学思想的新局面。
他主张“变法兴制度”,强调制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堪称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
他还提出了“君主立宪论”,主张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最佳道路,为后来的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梁启超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在这一时期积极争取政治民主化,倡导个人自由和平等,主张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结合。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梁启超简介
-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革命家和政治家。
- 他出生在广东省,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梁启超是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倡民主、科学和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术成就
- 梁启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他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和哲学著作,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现代思想。
- 他对教育改革、政治制度和社会进步等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 梁启超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被尊称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革命活动和政治参与
- 梁启超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为实现民主和自由而努力。
- 他参与了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策划者之一。
- 梁启超还曾积极参与过国民党的组织工作,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与影响
- 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深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他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精华。
- 他提出了"中国之命运在于教育"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 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结论
- 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革命家和政治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参与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 通过翻译西方思想和参与革命活动,梁启超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进步。
- 我们应当铭记梁启超的贡献,继续探索和借鉴他的思想,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梁启超传简介[001]
![梁启超传简介[001]](https://img.taocdn.com/s3/m/e241e85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6.png)
梁启超传简介1. 梁启超的背景介绍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别鹤,号散园,中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一个学者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2. 梁启超的主要贡献2.1 政治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后的临时政府的成员,亲自参与了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等重要法律文件。
梁启超主张民主共和,主张以宪政为基础,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思想家梁启超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提倡新学和维新思想,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推动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发展。
梁启超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教育家作为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梁启超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提倡教育改革,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梁启超创办的南洋公学是一所具有开明思想的学校,为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 梁启超的主要著作梁启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著作广泛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3.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本书是梁启超对中国学术发展的综合性研究,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中国近三百年的学术历史进行梳理,梁启超深入剖析了中国学术的传统和变革,为中国学术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2 《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梁启超撰写的一本介绍外国地理和文化的著作。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与外国交往的情况,通过对中国与外国的比较,提出了一些改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思考和建议。
3.3 《革命与传统》这是梁启超的一篇重要政论,发表于辛亥革命后期。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革命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

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观田,号忠爱,是清末民初的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均有卓越贡献,同时也是一个个性鲜明、极具争议的名人。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
故事一:梁启超喜欢说“南辕北辙”梁启超在史学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经常运用“南辕北辙”来形容历史的变化和沧桑。
这个成语意为“车辕向南,车轮却朝北”,形容车轮的转向与车辕的移动相反。
梁启超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历史上的矛盾和变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据说在一次演讲中,梁启超使用了这个成语时,他像个驯马师一样拿着马鞭,手舞足蹈地解释这个成语,并配以精彩的说教,令在场的观众非常喜欢。
故事二:与陈独秀的争论梁启超与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在思想上存在许多分歧。
据传,在一次辩论中,陈独秀批评梁启超的思想过于保守,不利于中国革命。
梁启超则回应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正是由于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次争论被后人称为“梁陈之争”,也是当时知名的辩论之一。
故事三:梁启超的“乞丐智慧”梁启超曾亲身经历过与乞丐的一次交往,这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有一天,梁启超路过一位蓬头垢面的乞丐,他停下来与乞丐聊天。
乞丐自豪地说,他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学生,但不幸家道中落。
他告诉梁启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轻易掌握幸福,所以我们要学会满足,学会享受简单的快乐。
”这种乞丐的智慧启发了梁启超,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故事四:梁启超和他的“混沌冬瓜”梁启超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据说有一次,他种了一片冬瓜地。
由于冬瓜的花色形状各异,梁启超斤斤计较起来,觉得非常烦恼。
于是,他决定将这些长得与众不同的冬瓜割掉,只留下整齐的。
结果,割掉的冬瓜却是最好吃的,非常甜美可口。
梁启超意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不能仅仅按照传统观念去评判,也反映了他对于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创新。
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

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牧之,号颐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才智和品质。
下面将为你归纳整理几个有趣的梁启超的名人故事。
故事一:赴京参加乡试梁启超年少时,凭借其聪明才智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
有一次,年逾七旬的梁启超的祖母突然生病危急,梁启超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日夜守在祖母的身旁,照料她的生活。
就在这时,梁启超得知他进京参加乡试的通知已经到达,这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试,可以让他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学府学习。
然而,由于祖母病情危急,他面临着进京参试和照顾祖母的两难选择。
梁启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留下来照顾祖母。
他知道参加乡试是他一生的机会,但他将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爱置于自身发展之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梁启超在至关重要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敬爱之情。
故事二:斗法洪宪梁启超在27岁时闯入了政治舞台,成为了公众的瞩目焦点。
他经常与其他政治家展开激烈的辩论与斗争。
故事中,梁启超与当时的政治家洪宪之间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辩论。
辩论开始时,洪宪声势汹汹,准备一举击败梁启超。
然而,梁启超却调侃道:“洪宪先生,你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但你却不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政治家。
”这番话一出,全场哗然。
洪宪气愤地反驳道:“你说的是什么废话?你有什么理由说我不是最伟大的政治家?”梁启超冷静地回答道:“因为最伟大的政治家应该在经济学方面看得更清晰,而你对经济学的看法是如此的狭隘和错误。
”这个故事展示了梁启超出色的辩论技巧和对时事的深刻理解。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成功地引起了全场的关注,并取得了胜利。
故事三:友善的处世之道梁启超在人际关系和交际方面备受赞誉。
他以友善和善解人意而闻名,与人相处时总是保持礼貌和谦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梁启超的人际交往的故事。
有一次,梁启超去拜访一位文化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作品
梁启超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 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 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 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 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 “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 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 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主要作品有:《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 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 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王安石
2018/5/8
学术贡献
图书馆学 梁启超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 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 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 书馆事业,民国十一年(1922年),发起建立“松坡图 书馆”,出任馆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华图书馆 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 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 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 《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 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 “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 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梁廷灿等人编有 《饮冰室藏书目初编》,著录古籍13000余种。民国十 八年(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 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
目录学
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西学书目表》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 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 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目著录西 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成书。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 《东籍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 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 种。
梁启超与光绪帝和康有为
2018/5/8
人物评价
2018/5/8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 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 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 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 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 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 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 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 “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 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 “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 先生。
2018/5/8
学术贡献
新史学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 前期发表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 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继此,他又撰写了一系列论著,构建其资产阶级的新史学理论体系, 如《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集中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观及其突出贡献, 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接连发表震动一时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 学》,猛烈抨击封建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史学功用、历史哲学、治史 态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史学主张。
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
究》。 2018/5/8
梁启超故居
2018/5/8
梁启超故居
广东江门 性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远眺梁启超江门茶坑村故居坐落在美丽苍郁的凤山下,鱼塘、水网、沃野 田畴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往来皆村野乡民,真淳古朴, 这里便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 梁启超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 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 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 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 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清光绪十八年夏天,梁启超携同新婚妻子李蕙仙回乡,就居 住在书室的偏房,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 梁启超故居内设陈列室,存放梁启超的部分遗物、著作,展出生平事迹及照片 等,供旅游者参观瞻仰。故居门前有空地1500平方米,四周栽上绿树及各种花卉。 为纪念梁启超先生诞生120周年,市政府计划在此建“梁启超纪念馆”。故居于 1983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原为一座高墙围筑的青砖灰瓦平房,现经扩建,增加了梁的立像和陈列室, 陈列室内存放梁部分珍贵的遗物、著作,展出大量梁生平照片及播放梁生平事迹纪 录片。 2018/5/8
5/8/2018
目 录
人物简介
学术贡献
赋税思想 人物评价 个人作品 梁启超故居
2018/5/8
人物简介Βιβλιοθήκη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 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 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 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 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 集》
《西学书目表》
2018/5/8
学术贡献
文学成就
梁启超积极参与、鼓动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 也不仅仅是文学史上关于文学体裁和作品风格的争论,他在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 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可见其在文学领域所进行的 “革命”,是与他的政治改良相辅相成的。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 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 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光绪三十 一年(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 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 宗汉魏六朝碑刻。
2018/5/8
赋税思想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 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 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 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 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 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 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 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 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 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 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 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 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 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 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梁启超的诗文
读陆放翁集
清代: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太平洋遇雨 清代:梁启超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2018/5/8
20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