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经典】

合集下载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明了各经脉与脏腑以及相应器官的关系,在临床中便会得心应手。

经络系统与脏腑相关肝:(表里经、胆经别,肾经)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复从肝别,贯膈。

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

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足少阳胆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心(心系):(表里经,脾经,肾经,胃经别,心经别,心络脉,小肠经别,膀胱经别,胆经别)足阳明胃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足太阴脾经: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从心系;;复从心系。

手少阴心经别: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

手少阴心络脉:循经入于心中。

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

手太阳小肠经别: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足太阳膀胱经别:循膂,当心入散。

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阳胆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

心包:手心主之脉:出属心包络。

手心主络脉: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散落心包。

脾:(表里经,胃经别)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足阳明胃经:下膈,属胃,络脾。

足阳明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肺:(表里经,心经,肾经,肝经,肺经经别,大肠经别)手太阴肺经:上膈属肺,从肺系。

手太阴肺经别:入走肺,散之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络肺,下膈,属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别: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

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肾足少阴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厥阴肝经: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肾:(表里经,膀胱经别,肾经别)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足太阳膀胱经: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别: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

足少阴肾经别: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

大肠:(表里经,大肠经别,肺经别)肺经,大肠经。

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

手太阴肺经别:入走肺,散之大肠。

(完整word)脏腑别通

(完整word)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什么是脏腑别通?“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

”脏腑别通之应用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五、肝与大肠通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便的作用,而大肠。

.。

杨维杰个人自1972年根据《内经》,将「脏腑别通」法则用于针灸(以前未见人使用),并于1975年刊载于拙著《针灸经纬》,转眼间已三十余年。

在这段期间,个人以此法运用于针灸及方药治病甚多,极有疗效,用于针灸更为突出。

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李延《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

清.唐宗海之《医学精义》则有较详细的解说,大要是「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

纪说通治,当然有其相通之路径,唐宗海之《医学精义》中虽有解说,但似仍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讨及涉及其源流,对于胃与包络是否相通也未交待。

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

中医里面的脏腑别通

中医里面的脏腑别通

中医里面的脏腑别通概述目前一般针灸之经络疗法悉以同名经〈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等,或表里经〈如手阳明与手太阳表里等〉为主。

同明经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疏导。

表里经取穴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平衡。

但脏腑别通则一脏一腑一手一足一阴一阳〈即以来与膀胱通而言,肺为手之阴经,膀胱为足之阳经。

〉,有高度的疏导及平衡作用,效果突出。

'脏腑别通'理论最早见于《五脏穿凿论》,称之为'五脏别通'。

明代李梃在其所著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中进一步诠释了该理论:1. 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2. 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3. 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4. 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5. 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溯源《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敷布阳气谓之开,受持阳气谓之阖,转输阳气谓之枢;敷布元阴谓之开,受纳阴气谓之阖,转输阴气谓之枢',将开阖枢的意义分别归纳为敷布、受纳、转输三个方面。

太阳号称'六经之藩蓠',为三阳之表,气化主上行外达,敷布阳气于外;肺主宣发敷布精微,脾为胃行其津液,运化转输精微,则津液的布达均为太阴所司,故太阳、太阴主开。

胃与大肠气化均主内行下达,心包为神明之守护,肝藏阴血,故阳明、厥阴主阖。

少阳能使阳气出于表里之间,调节内外阳气之盛衰,枢转表里之气;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血脉外达,肾主水主纳气,水火上下交通互济,故少阳、少阴主枢。

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

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

经络别通(相关知识)

经络别通(相关知识)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2013-07-27 22:47:32)转载▼标签:分类:中医基础中医基础健康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作者:杨真海针灸(原自杨维杰)一.脏腑别通《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

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

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二.互治,在脏腑别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1.肺与膀胱2.脾与小肠3.心与胆4.肾与三焦5.肝与大肠6.心包与胃。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

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

中医脏腑与经络的关系,看完这篇,你便懂了

中医脏腑与经络的关系,看完这篇,你便懂了

中医脏腑与经络的关系,看完这篇,你便懂了经络学说是五脏养生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凡是药物的归经、按摩取穴、气血流注等全都要依赖经络理论。

《灵枢·海论》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也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

脏与腑之间就由这些经脉来联络,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那么,在身体中有哪些经络呢?下面,带大家简单认识一下我们的经络。

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唇齿相依。

它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与十五络脉散布全身,循环于人体内外,将人体所有器官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与经络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也有间接的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五脏六腑之间有经络直接相通;间接联系是指脏腑间需要通过中间环节的脏腑与经络才能相连。

五脏六腑正是通过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经络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一来,体表之病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而脏腑的病变也能循经络反映到体表。

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了不适症状后,如果你了解经络,就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经络上的穴位,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打个简单点儿的比喻,经络就好像一条条的公交路线,而穴位就好似各线路上的站点,想要去某个地方,只要找对车站就可以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意思就是说,五脏有病会反映到十二经的原穴上。

所以,明白了五脏相应的原穴,审视原穴反映的情况,就能知道五脏的变化。

不仅原穴,经络上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它独特的作用,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任何五脏疾病的产生都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也就是说经络通畅,人就不容易生病,反之则会引来疾病。

人体经络理论之藏腑别通

人体经络理论之藏腑别通

人体经络理论之藏腑别通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1.心与胆相通;2.肝与大肠相通;3.脾与小肠相通;4.肺与膀胱相通;5.肾与三焦相通;6.肾与命门相通。

将表里经脉分别置于内外两圈,再连接表里脏腑,可得上图。

绿线为经气循行的路线,互为表里的脏腑呈现出“直通”的关系;红线则为脏腑别通,用“穿凿”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

此图亦为旋转对称。

肝与大肠相通,即厥阴与阳明相通;心与胆相通,即少阴与少阳相通;脾与小肠相通,即太阴与太阳相通;肺与膀胱相通,即太阴与太阳相通;肾与三焦相通,即少阴与少阳相通;心包与胃相通,即厥阴与阳明相通。

《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故脏腑别通的本质即三阴三阳开合枢相通。

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六藏别通:( 一 ) 肺与膀胱通( 二 ) 脾与小肠通( 三 ) 心与胆通( 四 ) 肾与三焦通【肾与命门相通】( 五 ) 肝与大肠通( 六 ) 心包与胃通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

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应用:(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

十二经对冲与脏腑别通

十二经对冲与脏腑别通

十二经对冲与脏腑别通十二经对冲与脏腑别通一花一世界脏腑别通(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

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

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

」。

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

」尝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

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伤寒论》有太阳经蓄血症,证状为「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

」,太阳蓄血证常有如狂的精神症状,有许多妇女子宫蓄血瘀血,也会有精神的症状,如痛经、闭经、热入血室等,常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再如《金匮要略》中的子宫疾患,常用桂枝伏苓丸治疗,这两个方子都有膀胱经主药桂枝。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二)脾与小肠通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必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

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

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

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行血,故脏腑别通"乃实有其道路相通,非凭空想象的气化相通耳"。

考《医学入门》中所引关于脏腑别通的内容见于"三焦"一节的末尾,是为了阐述李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脏腑以至全身的观点。

"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故脏腑之间不仅存在着表里配合关系,而且存在着互通关系。

唐(容川)氏一系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基础,体现了力图汇通中西的思想,但与李梴"三焦有名无形,无形而有用"的观点有异。

膜网包裹脏腑固然可以作为脏腑之间相互连通的路径,却不足以说明其连通的特异性。

1.3、杨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

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

《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hé指关闭),少阳为枢(shu指中心、关键);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阳与太阴互通则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阳明与厥阴互通则胃与心包通、肝与大肠通,少阳与少阴互通则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

杨(维杰)氏气化之说与《医学入门》的观点略同,并扩展了胃与心包通,且论述简略,现试详论如下:杨维杰先生根据徐灵胎所说:"敷布阳气谓之开,受持阳气谓之阖,转输阳气谓之枢;敷布元阴谓之开,受纳阴气谓之阖,转输阴气谓之枢",将开阖枢的意义分别归纳为敷布、受纳、转输三个方面。

太阳号称"六经之藩蓠",为三阳之表,气化主上行外达,敷布阳气于外;肺主宣发敷布精微,脾为胃行其津液,运化转输精微,则津液的布达均为太阴所司,故太阳、太阴主开。

胃与大肠气化均主内行下达,心包为神明之守护,肝藏阴血,故阳明、厥阴主阖。

少阳能使阳气出于表里之间,调节内外阳气之盛衰,枢转表里之气;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血脉外达,肾主水主纳气,水火上下交通互济,故少阳、少阴主枢。

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

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

如太阳、太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气与水液的关系,而且肺司卫气主皮毛,太阳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协同性;在病机上可相互传变,太阳受邪会导致水液输布异常,如风水泛滥型水肿;水液输布异常亦会阻碍太阳经气的运行,如《伤寒论》28条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其原因在于气化不利、水邪内停。

阳明与厥阴、少阳与少阴与此相类。

在生理、病理上,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有着特殊的关联,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另外一些理论从其他角度支持脏腑别通,如《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明确指出肾与三焦具有相通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肺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应用亦从实践上证明肺与膀胱的相关性。

2、脏腑别通的应用藏象学说注重各脏腑间的联系,传统的五脏调节模型存在着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关系的不足,金元以后的众多医家对五脏的关系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脏腑别通学说则扩展了脏与腑之间功能、病机传变、经络等多因素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对后世五大功能系统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医学入门》中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治疗肝病注重疏通大肠,大肠病如痢疾、泄泻、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时治肺宜利水的"提壶揭盖"法等,在临证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根据"心与胆通,治心宜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结合理脾法组方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病症取得良好疗效。

根据脏腑别通理论,相通的脏腑所连属的经络之间虽然在经脉循行上未必通连,但在气化上却密切相关,从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故在针灸学上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解释、扩展穴位功用:由于互通脏腑之经气相互连通,则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相通经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这样首先可以对一些穴位的功用从理论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统的解释。

如内关穴治疗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疗心悸。

传统上一般分别从心包经的体内支脉联络三焦与足三里的强壮作用来说明其机理,而"胃与心包通"则提供了更具特异性的解释。

针刺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理可从"肝与大肠通"得到很好的说明。

四关穴堪称经典配穴,具有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功,临床应用广泛,其机理除与气血、阴阳、标本等有关外,"肝与大肠通"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透过"脾与小肠通",具清脾湿、退黄疸之功,自古为治黄要穴。

其次根据脏腑互通,可以扩展穴位的治疗范围。

中渚在三焦经上,由于"肾与三焦通",扩展其功用可以治疗肾虚腰痛。

胃经通过膝部,因为"胃与心包通",扩展心包经内关穴的功用以治疗膝痛,取得很好的疗效。

秩边、承扶在膀胱经上,透过"肺与膀胱通",成为治疗扁桃体疾病的有效穴位。

2.2、为配穴提供新的思路:传统的配穴方法有本经配穴、表里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根据脏腑别通理论,选择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应用,可以确立新的"别通配穴法"。

如此配穴可以同时调节互通两经的气血,协调互用,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

如"胃与心包通",分别选取胃经的足三里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既可以治疗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痹、心悸。

"脾与小肠通",选取腕骨配伍阴陵泉,共奏健脾利湿之功。

"肺与膀胱通",选取尺泽委中点刺放血,既可以治疗水液运化失常所致的吐泻,又对手足干燥皲裂具有卓效。

2.3、奇穴的发现与归经研究:奇穴是尚未归入正经的经验效穴,许多所谓"奇穴"、"新穴"并非与经脉无关,而且有很多是在经脉之上。

在奇穴的发现、确立的过程中,固然不乏"妙手偶得之"的收获,但如果借助脏腑别通、全息对应等理论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无疑可以提高成功的机会。

在奇穴的整理、规范化过程中,归经是对经外奇穴深入研究的一种趋势。

一般都从文献记载、功能主治、针感传导等方面进行归经,而脏腑别通理论扩展了经脉的联系及功能主治,从而为奇穴的归经提供了新的思路。

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清代.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虽有较详细的解说,但仍以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涉及其源流。

经研究探索发现,其初始来源,则本源于《易经》六爻及《黄帝内经》引伸而来的六经之开合枢变化。

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按三阴三阳同气相求,以脏腑手足经络相配通,这样就构成了手太阴肺与足太阳膀胱通,足太阴脾与手太阳小肠通,余类推。

若要说明的更简单,即阳经的开阖枢,与阴经的开阖枢,正好成对,即:开:太阳-太阴阖:阳明-厥阴枢:少阳-少阴此外另一个类同的董氏针灸运用法,即每日气在身体的流行对应: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及巳亥六组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