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气候特点(来自百度)
介绍一个地方山西太原的作文300字

介绍一个地方山西太原的作文300字1. 引言1.1 概述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位于华北地区的中部。
作为山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太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背景。
本文将全面介绍太原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经济发展以及人文风情和当地特色活动。
1.2 文章结构本文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太原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太原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太原的经济发展与现状,以及山西太原的人文风情和当地特色活动。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个全面概述,并介绍文章结构及各个部分所涵盖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读者详细介绍太原这个美丽而独特的城市。
通过了解太原的历史发展、文化遗产、经济实力和人文风情等方面内容,读者可以对这座城市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索其独特魅力。
无论是对游客还是对学术研究者来说,本文都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太原的指南。
2. 太原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太原是中国山西省的省会,也是该省最大的城市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里,太原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太原位于中国北部的黄河中游平原上,东经112度34分至113度09分,北纬37度12分至38度25分之间。
它坐落在五岳之首的恒山北侧。
由于其坐落于陕晋塬与幽燕塬之间,太原地处交通要冲,是连接华北与西北、内蒙古及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
太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轻工业发达的城市。
尽管现代化建筑愈发增长,但仍然保留着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特色的老建筑群。
在太原市区内,你可以找到许多保存完好且精美的明清建筑风格,这些建筑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人们生活方式。
太原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这座城市中,有许多博物馆和文化展览馆,以展示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山西博物院、晋祠和恒山风景区等。
这些地方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太原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太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太原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

太原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太原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太原的地理位置: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黄河中游平原,东南临晋城、阳泉,西临大同,北连长治。
2. 太原的地形地貌:太原地处山西盆地之中,地势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形成了一种阶梯状地形。
3. 太原的气候特点:太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炎热多雨的夏季是其主要特点。
4. 太原的水文地质特点:太原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埋深浅、质量好,是当地居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供水来源。
5. 太原的土地利用情况:太原地区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农业和城市建设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太原的历史文化: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太原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古城氛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2. 太原的人口情况:太原是中国人口大省山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 太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十分重要。
近年来,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
4. 太原的交通运输:太原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
太原拥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
5. 太原的经济发展:太原是山西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主要产业包括煤炭、石化、机电等。
总结:太原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主要涵盖了太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太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文地质特点以及土地利用情况等自然地理知识点。
同时,也要了解太原的历史文化、人口情况、城市规划与建设、交通运输以及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全面了解,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太原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
太原市六层住宅楼热负荷计算书

太原市六层住宅楼热负荷计算书摘要:一、引言二、太原市气候特点三、住宅楼基本信息四、热负荷计算方法五、计算结果与分析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本文主要针对太原市一栋六层住宅楼进行热负荷计算。
通过合理的热负荷计算,可以为住宅楼供暖、空调等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太原市气候特点太原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短暂。
年平均气温约为9℃,极端气温可达-25℃至40℃。
年降水量约为450 毫米,集中在夏季。
三、住宅楼基本信息本次计算的住宅楼位于太原市,共六层,包括两部电梯、楼梯间及公共区域。
建筑总面积为8000 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6000 平方米,公共区域面积为2000 平方米。
建筑围护结构材料主要为混凝土、砖墙及玻璃幕墙。
四、热负荷计算方法本文采用我国现行的《民用建筑热负荷计算规范》(GB 50736-2012)进行热负荷计算。
根据规范,民用建筑热负荷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围护结构传热热负荷2.通风换气热负荷3.太阳辐射热负荷4.人体散热量5.电气设备散热量6.其他设备散热量五、计算结果与分析根据上述计算方法,本文对太原市这栋六层住宅楼的热负荷进行了详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住宅楼总热负荷为1200kW,其中围护结构传热热负荷占60%,通风换气热负荷占20%,太阳辐射热负荷占10%,人体散热量占5%,电气设备散热量占2%,其他设备散热量占3%。
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设计供暖、空调等系统时,应重点关注围护结构、通风换气及太阳辐射等方面,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住宅楼的能源利用效率。
六、结论本文对太原市一栋六层住宅楼的热负荷进行了详细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合理的设计建议。
山西太原描述

山西太原描述太原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是山西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太原市是山西的北部重要交通枢纽,拥有一个重要铁路节点,连接了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太原市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太原市地处中纬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太原市的自然风光以山脉和河流为主,山区、丘陵、平原三者交错并存,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例如,五台山是太原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一座佛教文化胜地,也是中国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太原市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太原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许多历史古迹和名胜古迹。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山西木塔——屹立于太原市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太原市也是山西省的经济中心,有着较为发达的工业和商业。
煤炭是太原市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全国第一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除此之外,太原还有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其他重要产业。
太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为太原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太原市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较高,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校和研究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知名高校位于太原,为太原市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此外,太原市还有一些科研机构和文化艺术机构,为太原市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太原市的城市规划中,保留了许多历史古迹,如古城墙、古建筑等,使得太原市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太原市有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文化中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总而言之,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
它既拥有先进的经济基础,也保留了悠久的历史传统。
太原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和品味。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太原市都值得人们的一睹。
山西省太原市气象资料

山西省太原市气象资料山西省太原市气象资料一、概述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省会及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全市地处温带冷半湿、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总体呈现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降水分布不均等特点。
下面详细介绍太原市的气候特点及气象资料。
二、气候特点1. 季节特征太原市春季从3月中旬开始,夏季从6月中旬开始,秋季从9月中旬开始,冬季从12月中旬开始。
四季温差显著,春秋温和,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2. 年降水量太原市年降水量为450毫米左右,入夏后7、8月份为主雨季,雨量占全年约60%。
3. 年平均气温太原市年平均气温为10.5℃左右,冬季平均气温为-5℃左右,夏季平均气温为25℃左右。
4. 日照时数太原市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00小时左右,大部分集中在春夏季节。
5. 风力特点太原市风力较强,多数月份平均风速大于3级。
春秋季节为最为明显的风季。
三、气象资料1. 温度太原市近期气温差异较大,气温波动较为频繁。
请市民及时增减衣服,以应对气温变化。
2. 降水近期太原市气温较低,雨雪天气较频繁,请市民注意防范路面结冰等安全问题。
3. 风力太原市风力较强,请市民注意加强物品固定,防止被风吹倒造成损失。
4. 空气质量太原市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居多,请市民注意保护好自身健康,并降低排放污染物。
5. 日照时数近期太原市日照时数较少,请市民调整作息时间,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四、小贴士1. 多层衣服由于太原市气温波动较大,请市民适当增减衣服,以应对气温变化。
2. 防护雨具由于太原市降雨频率较高,请市民随身携带雨具以备不时之需。
3. 物品固定由于太原市风力较强,请市民注意加强物品固定,防止被风吹倒造成损失。
4. 关注空气质量由于太原市空气质量状况不佳,请市民注意关注空气质量指数,并采取有关措施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太原市城市气候效应研究

娄烦县
古交市
太原
图 4 太原地区七月 2 时等温线分布图 Figure 4 Isograms of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of July 2
图 2 太原市四季气温差值 3
Fig 2 Taiyuan region temperature seasonal change fig
3.2.3 城区与郊县气温日变化
太原地区 2011 年七月日平均热岛强度见图 4.由图可知,太原地区一天中 4 个时次热岛效应均存 在,并且很明显,同时各时次热岛强度变化较大 。其中,热岛强度在 20 时最大,为 4.85oC;第二高 为 02 时,为 4.80oC;第三高为 08 时,为 3.11oC;相对最弱的时次为午后 14 时,为 2.85oC。太原地 区的日平均热岛强度的变化大体与温度的变化成负相关,即随着气温的升高,热岛强度减弱;相反 随着气温的降低,热岛强度增强。
站点的年均温,算出各站点的温度距平值 △T。太原市区各站点年均温距平值见表 2.从气温距平值 分析得出太原市全年气温存在明显的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在这 18 个站点中再选取 B6523 站和 B6525 站作为市区站,B6518 站作为郊区站,分析太原市城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
表 2 太原市各站点年平均气温距平值 Table2 Statistics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Taiyuan city
海拔 800 793 789 802 1265 1310 1340 1165 1293 1838 1485 1178 691 1132 1550 1106
太原试卷六年级上册【含答案】

太原试卷六年级上册【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种植物是太原地区的特有植物?A. 油松B. 杨树C. 槐树D. 梨树2. 太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 小麦B. 玉米C. 大豆D. 水稻3. 下列哪种动物是太原地区的特有动物?A. 草原狼B. 黄羊C. 野猪D. 豹子4. 太原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A. 温带季风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热带季风气候5. 太原地区的矿产资源以哪种为主?A. 煤炭B. 铁矿C. 铜矿D. 石油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太原地区位于中国北方。
()2. 太原地区的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
()3. 太原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
()4. 太原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5. 太原地区的旅游业发达。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太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 太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3. 太原地区的特有植物是________。
4. 太原地区的特有动物是________。
5. 太原地区的矿产资源以________为主。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太原地区的气候特点。
2. 简述太原地区的农业特点。
3. 简述太原地区的工业特点。
4. 简述太原地区的旅游资源。
5. 简述太原地区的环境问题。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如果你是一名太原地区的农民,你会选择种植哪种作物?为什么?2. 如果你是一名太原地区的环保工作者,你会如何解决太原地区的环境问题?3. 如果你是一名太原地区的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太原地区?4. 如果你是一名太原地区的工业企业家,你会选择发展哪种工业?为什么?5. 如果你是一名太原地区的城市规划师,你会如何规划太原地区的未来发展?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太原地区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太原市近百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文章编号:2095-6835(2019)15-0032-04太原市近百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周静(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2)摘要:通过1910—2010年太原逐日气象资料,运用小波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对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与平均风速变化密切相关的气温和降水进行了年际变化特征比较。
结果表明,太原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明显升高趋势的时间早于夏季,夏季气温升高趋势的时间最晚;年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的2年和4年准周期,夏、冬季气温存在显著的2年和4年准周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存在显著的4年和8年准周期,降水量存在显著的2年准周期,夏、冬季降水量存在4年和8年准周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准2年周期震荡比较显著。
研究可以看出,20世纪太原市气温总趋势在上升,而降水量在减少,干旱化趋势比较明显。
关键词:气温;降水;气候变化;突变现象中图分类号:P468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9.15.011近年来,全球增暖已成为共识,并且引来中国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4],探讨全球增暖背景下各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已日益成为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
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在内陆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暖干化趋势。
气候暖干化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
中国北方地区气温在波动中升高,有些地区的降水在波动中减少,有些地区有微弱的增加。
近年来灾害性天气、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气候变化在其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要增强对气象灾害的抗御能力,不仅要掌握天气的变化,还要对当前大的气候背景有所认识。
2001年IPCC第三次最新评估报告显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大约上升0.6~0.2℃,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还将上升1.0~3.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各地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并不完全相同,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极不均匀[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的气候特点(来自百度)来源:闫宗楷的日志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
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在农业光能利用划分上属于高照率范畴。
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控制,夏季受东南海洋湿热气团影响。
随着季节的推移,两大气团在太原上空交互进退,此消彼长,发生着规律性的周期更替,形成了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
太原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气候区域,既表现出清晰的垂直变化,又具有一定的水平差异。
第一节气候特征全年气候特征光照充足,降水集中年日照总时数为2360小时~2796小时。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442. 8兆焦耳/平方米~5652.18兆焦耳/平方米,属全国高照率范畴。
每年7月~8月是降水高峰期,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
冬春干燥,雨雪稀少。
季风环流交替明显冬半年(11月~次年3月)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控制,盛行偏北气流,寒冷、干燥;夏半年(4月~10月)受南来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侵入,盛行偏南气流,温高湿重。
气候年际变化大境内多雨年雨量曾达749毫米,少雨年仅有180毫米。
无霜期最长年份202天,最短年份仅117天。
气温年平均7.8℃~10.3℃,最热年可达9℃~11℃,最冷年只有7℃~9℃。
日照时数年平均2675.8小时,最多可达2991.3小时,最少2359.6小时。
气象灾害频繁春旱、夏旱、春夏连旱,局部地区暴雨、大风、冰雹,是太原市各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
尤其是干旱和冰雹几乎年年遭遇。
四季气候特征春季(3月~5月)气温回升快,光照充足,降水少,蒸发大,大风日数多。
平均气温9℃~12℃。
3月中旬土壤完全解冻,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以上。
4月中旬,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0℃以上。
地下5厘米~10厘米,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2℃以上,正常情况下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播种出苗的需要。
春季降水总量仅为50毫米~65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3%~15%,大风日数占全年的40%~60%。
夏季(6月~8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
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平均为2 50毫米~28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8%~65%,平均气温22℃~24℃。
秋季(9月~11月)气温下降快、风少、多晴朗天气。
平均气温8℃~10℃。
9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15℃以下,11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以下。
基本可以满足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入冬前有2个~4个分蘖所需的热量。
冬季(12月~次年2月)寒冷干燥、多晴朗大风天气。
平均气温零下5℃~零下9℃,寒冷期(5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零下5℃)50天~60天。
1月为全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零下8.0℃~零下5.1℃。
降水量平均只有8毫米~1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3%。
晴天日数在40天左右,占全年总晴天日数的40%左右。
整个冬季土壤完全封冻,冻土深度达60厘米~106厘米。
区域气候特征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冲积平原,地形复杂,大气垂直变化大,地形气候明显。
在同一时间内,境内海拔最高处和最低处的温差可达12℃。
根据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或等于22℃为夏季,小于等于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节的划分原则,太原地区可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四季分明的温暖区包括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和清徐县等海拔高度在760米~900米之间的盆地平川地区。
这些地区春季长71天,夏季长56天,秋季长6 1天,冬季长177天。
冬长夏短温和区包括东山和西山丘陵区、阳曲县丘陵区、古交市和娄烦县的河谷地区,其海拔高度在600米~1200米之间。
这些地区春季长71天,夏季长51天,秋季长61天,冬季长180天以上。
夏季不明显的温凉区包括东山、西山、阳曲县、古交市和娄烦县海拔高度在1200米~1500米之间的山区。
这些地区春季长71天,秋季长56天,冬季长达202天,夏季的气候很凉爽,气温在22℃以上的天气只有三十天左右。
冬长无夏的凉爽区该区为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的山地,这些地方,没有夏天,春秋两季在140天左右,冬季长达220天,气候相当寒冷。
第二节辐射日照辐射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442.8兆焦耳/平方米~5652.18兆焦耳/平方米。
其地域分布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4月~8月太阳辐射总量占年太阳辐射总量的65%左右,其中5月是各月总辐射量最大月份,为666兆焦耳/平方米;11月~12月太阳辐射总量仅占全年总量的21%,而12月是各月总辐射量最少月份,仅250兆焦耳/平方米。
日照太原市年日照总时数为2360小时~2796小时。
5月份日照时间最多,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0.5%;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6.8%。
日照百分率地理分布为南部少于北部,盆地少于山区。
第三节降水降水量太原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20毫米~457毫米,比山西全省平均年降水量518毫米低61毫米~98毫米。
总降水量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盆地、平川区年降水量为440毫米~457毫米。
丘陵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414毫米~440毫米。
山区降水量随地势的增高而增多,海拔高度在1300米以上的山区,年降水量可达500毫米,古交市的梅洞沟,海拔高度1600米,年平均降水量达550米~600毫米。
降水变率太原市最多降水年是1969年,年降水量为749毫米;最少降水年为1972年,年降水量仅180毫米。
年降水量以300毫米~500毫米的频率为最多,约占到统计总年数的58%。
百分之八十保证率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上,百分之六十保证率年降水量在430毫米以上,出现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或高于700毫米的年份,大约30年一遇。
较高山区降水量出现频率也基本一致。
最大降水量据太原气象资料记录,1969年7月27日,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83.5毫米。
另据梅洞沟水文雨量站记录,1996年8月4日,一日最大降水量314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88.3毫米,10分钟最大降水量26.2毫米。
太原盆地连续4天~5天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平均4年一次,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降水日数全市各地年降水日数,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平均有80天左右。
7月~9月出现频率占45%,为最多;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平均有27天。
其中,7月~9月出现频率占60%;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平均有15天,7月~9月出现频率占68%;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平均1天,7月出现频率占60%,8月出现频率占40%。
降雪太原市最早降雪日期出现在1960年10月24日。
平均始雪日期为11月27日,平均终雪日期为3月26日。
最晚终雪日期出现在1960年5月6日。
年平均降雪日数17.1天,年平均积雪天数19.9天。
太原市各地最大积雪深度,太原16厘米,南郊区17厘米,北郊区1 4厘米,清徐县12厘米,阳曲县16厘米,古交市15厘米,娄烦县20厘米。
第四节气温地温气温年平均气温境内年平均气温7.8℃~10.3℃。
其中,城区及各县(市)、区的平原区域年平均气温9.5℃~10.3℃;山区年平均气温7.8℃~9.2℃。
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
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月上旬后期至7月底,为36.1℃~39.4℃之间;1955年7月24日,太原气温达39.4℃,为全市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地区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之间,亦有地区出现在2月份。
1985年12月8日,娄烦县曾测得零下26.8℃的气温,为全市最低气温。
从6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全年最热时期,而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下旬为全年最冷时期。
全市月平均气温的年较差介于28.5℃~31.1℃之间,以阳曲县为最。
月平均气温太原市1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5.1℃~零下8.0℃,是全年月平均气温最低月份。
7月份除娄烦县的平均气温为21.7℃外,其它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介于23℃~24℃之间,是全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月份。
4月份平均气温9.6℃~12.3℃,10月份平均气温8.6℃~10.9℃。
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以秋季为最,春季次之,夏季最小。
2月至3月,月平均气温变化幅度为6.2℃~7.2℃;10月至11月,月平均气温变化幅度为7.7℃~8.4℃,与夏季各月的月平均气温变化幅度1.6℃~2.0℃比较,春秋两季气温升降迅速。
太原市各地月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大。
以太原为例,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年份1955年为零下10℃,最高年份1979年为零下4.2℃,二者相差5.8℃;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年份1 955年为25.6℃,最低年份1969年为22.1℃,二者相差3.5℃。
气温的日变化以太原观测值为代表的平原地区,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13.4℃。
一年中春季和初夏的日较差较大,最大的月份出现在5月份,达15.2℃。
夏季气温的日较差最小,最小月份出现在8月份,为10.8℃。
日较差一般从北向南逐渐减小。
气温日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5时左右,最低气温多出现在日出以前。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春、夏季为6时左右,秋季约7时,冬季8时前后。
积温太原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或等于0℃的日数年约为250天~270天,大于或等于积温为3800℃~4180℃;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总积温减少,每上升100米,总积温约减少130℃~150℃;农作物生长期缩短5天~7天。
大于或等于5℃日数年平均持续期为200天~230天,且从3月下旬开始到11月初终止。
大于或等于10℃日数年平均持续期为175天~190天,从4月中下旬始,10月中旬止,积温百分之八十保证值在3500℃~3900℃之间。
大于或等于15℃日数年平均持续期为125天~145天,从4月底5月初始到9月中下旬止,积温为2600℃~3100℃。
地温地面温度地表覆盖物黄土的蓄水性差,热容量小,导热率低,地面温度变化快、幅度大,春季增温迅速,秋季降温甚快,夏季强烈吸热,冬季大量散热。
地温年内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
夏季地温高于气温,冬季则由地形而定。
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幅度远远大于气温的年变化幅度。
年平均地面温度为9.3℃~12.8℃。
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63.8℃~68.5℃之间,一般出现于7月~8月。
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25℃~零下31.1℃,一般出现在1月~2月。
土壤温度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温差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