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教学设计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教学设计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硫及其常见化合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

(3)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硫及其常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教学难点(1)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实验现象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硫及其化合物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环保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含硫物质的图片,如硫磺、硫酸、二氧化硫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2、知识讲解(1)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介绍硫的颜色、状态、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讲解硫与氧气、金属等物质的反应。

(2)二氧化硫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碱的反应。

漂白性:通过实验展示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现象,并解释其漂白原理。

还原性:与氧气、氯水等氧化剂的反应。

(3)三氧化硫的性质物理性质: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

(4)硫酸的性质物理性质:浓硫酸的密度、吸水性、脱水性等。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转化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转化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转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和机理;3. 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对有机化学反应进行解析和预测;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有机反应的分类和特点;2.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3. 有机反应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引入有机化学反应的概念,介绍有机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讨论有机反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 有机反应的分类和特点;2.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3. 有机反应的实际应用。

三、案例分析1. 老师给出有机反应的典型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2.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预测反应的产物,并比对答案。

四、实验操作1. 老师安排有机反应的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结果;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有机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五、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或展示有机反应相关问题,进行讨论;2. 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尝试解答问题。

六、课堂小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 学生展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机反应的应用。

扩展: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有机反应的应用案例,并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有机反应实验,展示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1.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2. 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化学初中互相转化关系教案

化学初中互相转化关系教案

化学初中互相转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能够运用转化关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

2. 转化关系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转化关系的原理和条件。

2. 运用转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

2. 制作PPT或黑板,展示和总结初中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提问学生能够记住哪些化学物质的名称和性质。

2. 学生分享已知的化学物质,教师总结并板书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

二、学习转化关系(15分钟)1. 教师展示PPT或黑板,展示和总结初中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教师解释和讲解转化关系的原理和条件。

3.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三、实验观察和分析(15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与转化关系进行联系。

四、应用转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转化关系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总结和复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行一些练习题目的解答。

3. 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转化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小结,总结和归纳初中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学习转化关系、实验观察和分析、应用转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和复习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4.2.1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4.2.1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2)视频资源:建议学生观看有关硫及其化合物制备、性质实验的视频,提高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认识。
2. 拓展要求:
(1)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拓展内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探讨,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3)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自主设计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硫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6号元素,它具有……(详细解释概念)。硫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硫及其化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阅读化学相关的书籍、期刊和研究报告,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们了解了硫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理解。
当堂检测:
1. 选择题:
3.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包括硫粉、氧气、水、氢硫酸、二氧化硫等,以及实验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实验桌椅、防护用品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前进行实验器材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在教室内摆放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巩固学生的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乙醛教学设计

乙醛教学设计

乙醛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乙醛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乙醛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⑴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⑵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⑶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材分析】乙醛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烃的衍生物” 内容,是继醇类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由于醛基的活泼性,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之后,从结构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化学反应: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通过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把乙醛与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醛的加氢还原,从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出发,定义还原反应概念;通过乙醛的氧化反应,又把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乙醛的氧化,给出了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定义,从而使学生在无机化学中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范围在这里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2.知识与技能(1)概述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加深理解“氧化——还原”,“结构——性质”之间的辨证关系3.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体会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2)通过乙醛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反应的分析过程,学会推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乙醛银镜反应实验现象,点燃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的火焰,活跃学生思维,产生对化学现象本质的探索欲望。

《主题五 学生实验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0

《主题五 学生实验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0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样品和实验器材,包括试管、烧杯、滴定管、滴瓶、移液管等。

2. 准备相关的化学试剂和溶剂,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3. 预先设计好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和讨论,确保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步骤有充分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石油、煤、塑料、橡胶等。

2. 引出中职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3. 介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1.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2. 介绍聚乙烯、聚氯乙烯、酚醛塑料等常见有机高分子的性质及应用。

3. 重点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的性质。

(1)展示一些常见的蛋白质样品,如蛋白质奶粉、鸡蛋白、鱼油等。

(2)讲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并介绍蛋白质中常见的侧链基团,如—COOH(羧基)、—SH(巯基)等。

(3)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蛋白质在酸、碱、重金属盐等外界条件改变时所发生的性质变化,如凝固、变性等。

(4)讲解蛋白质变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疫苗注射、食品加工等。

4. 讲解蛋白质的性质与其结构特点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化学方法改善蛋白质的结构,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稳定性。

(三)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应用?如何提高其稳定性?2.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如:蛋白质变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Fe3 和Fe2 的转化及检验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Fe3 和Fe2 的转化及检验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Fe3+和Fe2+的转化及检验教材分析1、学生分析⑴新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故可以让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Fe3+和Fe2+相互转化所需要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实验,总结三价铁和二价铁的检验方法。

⑵新课学习中,学生心理特征分析:铁元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按“生活→化学→生活”的主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

2、教学内容分析用江西南昌县刘家村的“怪水”现象引入新课,演示“茶水→墨水→茶水”实验,由此揭秘Fe3+、Fe2+之间相互转化。

茶水变色实验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结合进一步分析实现三价铁离子和二价铁离子相互转化的条件。

最后回归生活,解释补铁药品外加薄膜衣以及与维生素C搭配使用更利于吸收的原理,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

学生自主总结三价铁和二价铁的检验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掌握Fe3+、Fe2+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⑵学会书写Fe3+和Fe2+相互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⑶学会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4)学会Fe3+、Fe2+的检验方法2、过程与方法⑴观察Fe3+和Fe2+相互转化的实验,提高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和分析能力。

⑵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Fe3+和Fe2+相互转化的条件,总结Fe3+、Fe2+的检验方法。

⑶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刘家村“怪水”现象的情境、“茶水变墨水,墨水变茶水”的实验、生活中的补铁药品,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培养化学联系生活的意识,增强用化学来解释生活现象的观点。

(3)了解茶水变墨水,墨水变茶水的原理,强化铁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Fe2 与Fe3 的检验及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Fe2 与Fe3 的检验及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Fe2+与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北京市日坛中学孙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铁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了解Fe3+的氧化性,认识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材分析】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最常见的变价金属,铁在生命领域、现代社会均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必修1以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主要内容,介绍了铁离子的检验,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性质与相互转化条件,不同价态的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从教材表面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并不高,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巩固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更是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与生命健康、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极好时机。

【学生分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示范高中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好,求知欲望强,乐于展现自我。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在初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备了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有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

在能力层面上,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完整的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加强。

在心理层面上,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有极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却不知实际问题的处理远比书本知识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教学设计
吴海丹
(景宁中学 323500)
1.设计思想
本节课内容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材专题四第三单元的第四时。

笔者设计“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教学时,重视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及其规律的学习,建立“有机化合物—官能团—有机化学反应—性质”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有机化学反应的重要片段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归纳总结,体现新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归纳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分析,总结,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归纳,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2)学会官能团性质的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3.情感目标
(1)通过整理归纳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反应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2)通过实验,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化学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3.教学过程
引入:(情境教学)实验:展示尿不湿,将一烧杯水倒到尿不湿上,学生用手触摸尿不湿,体验尿不湿中强吸水分子的吸收能力。

【资料卡】:尿不湿中核心化学物质就是“超级吸水剂”聚丙烯酸钠,相对分子量小到几百,大到几千万,白色粉末或颗粒;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无色或淡黄色粘稠液体,显碱性;易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中。

作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酸钠具有超强的吸水性,可以几秒钟内吸收几百倍于自身体积的纯水,由于水分子容易渗透进入高分子中,使树脂膨胀,进一步亲水而凝胶化,成吸水性状态。

例如婴儿尿不湿,成年人大小便失禁产品等.
【提出问题】:你想不想知道怎么用简单的有机物合成我们需要的聚丙烯酸钠呢?希望通过这堂课有
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从生活常用品尿不湿材料引入,体会生活与化学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资料卡的信息,知道尿不湿的材料聚丙烯酸钠,创设问题情境,怎么用简单的有机物合成我们需要的聚丙烯酸钠呢?自然地引入学习主题。

【实验促学】
进入主题,演示实验铜镜,银镜一体化实验(素材来自陆燕海,《化学教学》中发表)
实验过程:在两通管的一端加一团预先浸润无水乙醇的脱脂棉,
另一端加氧化铜覆盖层,然后,按如图1 组装一体化实验的装
置,洁净的小试管中加入3~5 mL 银氨溶液。

(3)打开止水夹,用酒精灯集中加热氧化铜覆盖层,黑色的覆
盖层则因在脱脂棉球中挥发出的乙醇蒸汽的作用下会逐渐变
红,最终形成光亮的铜镜。

(4)用气唧向装置内鼓入空气,原本光亮的铜镜又立即变成黑
色;停止鼓气,30 s 内又变成红色铜镜。

如此操作,两通管内覆盖层能反复出现黑色、红色的转化。

(5)关闭止水夹,熄灭酒精灯,取出小试管能明显闻到溶液带有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向烧杯中加入沸水,约1~2 min 试管内壁上即可出现光亮的银镜。

【讲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其中的反应原理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
【提问】:请你说说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实验现象:氧化铜处黑色与红色交替出现,小试管处出现了银镜。

【提问】:请你解释一下,硬质玻璃管的颜色变化原理,小试管中为什么有银生成?
【学生】:原因分析:醇氧化成醛,醛氧化成酸
【学生】:板演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大家看这个实验中出现的几种物质,醇,醛,酸,他们彼此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整理一下
【板书】:醇→醛→酸
【整理归纳】:有机物转化重要片段之一
R-CH2OH→R-CHO→R-COOH
设计意图:感受铜镜,银镜的产生,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

本实验出现三种在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物质,醇,醛,酸,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也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片段。

以实验为载体,形象生动,轻而易举的将有机物之间转化的重要片段分析清楚。

【猜谜游戏】:其实其他有机物之间也可以进行彼此转化联系的,接下来让我们在猜谜游戏中根据反应条件推断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并指出反应类型。

【轻松一刻】猜谜游戏根据反应条件推断有机物质的类别和反应类型
①NaOH/乙醇△
②NaOH/水△
③浓H2SO4 170℃(或△)
④浓H2SO4 △
⑤O2/Cu △
⑥X2/光照
【学生】::思考回顾,汇报结果: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转化为烯或炔烃
【学生1】: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转化为烯或炔烃
【学生2】::卤代烃的水解反应转化为醇或酯的水解反应转化为醇与酸
【学生3】:醇的消去反应转化为烯烃
【学生4】:醇与羧酸的酯化反应转化为酯
卤代烃
【板书】:
烯烃醇醛酸

【学生5】: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转化醛或酮
【学生6】:烷烃的取代反应转化为卤代烃
【交流与讨论】:有机物的转化的一个关键是将烃与烃的衍生物联系的桥梁打通,其中官能团的引入很重要,你能利用刚才的猜谜游戏和所学的有机反应,列出碳碳双键,卤素原子,羟基的引入方法吗?可与同学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在碳链上引入C=C的三种方法:
(1)某些醇的消去 (2) 某些卤代烃的消去 (3) 炔烃的不完全加成。

2、在碳链上引入卤素原子(-X )的三种方法:
(1)烃的卤代反应(2) 烯烃与卤素单质或卤化氢的加成 (3) 醇与卤化氢的取代。

3、在碳链上引入羟基(-OH )的四种方法:
(1)烯烃与水加成(2) 醛或酮与氢气的加成(3) 卤代烃的水解(4) 酯的水解。

【学生】:完成交流与讨论
【归纳与总结】: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关键的就是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
卤代烃
板书:
烯烃 醇 醛 酸
炔烃 酯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设计的一个亮点是板书在一个个环节中动态生成。

重视有机反应类型及其规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有机化学学习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通过猜谜游戏活跃课堂,通过官能团的引入,提炼转化规律,回顾课堂内容,分享学习收获,落实知识重点,明确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官能团的转化。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将学过的重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理清了,让我们回到课堂起始点。

【问题解决】:你能试试以丙烯为原料设计制备尿不湿里超级吸水剂聚丙烯酸钠的线路吗?
【学生】:设计路线
【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以提出问题引入,解决问题结尾,首尾呼应。

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进一步落实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

【体验高考】
2013年浙江省高考题
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可合成聚苯乙烯,请设计合成路线(无机试剂及溶剂任选)。

4.反思与体会
本节课源自笔者参加的2013年浙江省丽水市化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参评课,比赛事先不知道课题,报到头一天告诉课题,24小时准备,授课对象是为丽水市缙云中学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为“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总结提升,如何建立它们的联系是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

笔者参加这次教研活动,亲历24小时临时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课后点评等多个教学环节,并在比赛中获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4.1阅读专业期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虽然设计该参评课的准备时间很仓促,然而笔者为准备此次比赛在几个月下来看了很多教学杂志,如《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化学教育》等。

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勤做笔记,摘录重要试验片段,学习新课程理念,得以在短时间内选择并确定了设计主线。

在这次比赛中,特别要感谢陆燕海老师,因为有他在化学教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铜镜、银镜实验的一体化方案设计”,才会有本堂课设计的灵感源泉。

在这些专业期刊的阅读过程中,让笔者切身感受到化学教学专业书刊在探索化学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4.2重视实验的教育功能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富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化学实验可以对教材中相对“裸露”的学科知识进行“包装”,它是化学知识的载体和赖以汲取养分的土壤,充分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我们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
[2] 陆燕海. 铜镜、银镜实验的一体化方案设计 [J] 化学教学2012年第2期
[3] 陆燕海.姚红英.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实录[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