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一对相对性状及伴性遗传规律的验证

合集下载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探究某一特定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成年果蝇•培养皿•饲料培养基•放大镜•显微镜•显微镜玻片实验方法1.在培养皿中准备饲料培养基。

2.选择一对成年果蝇作为父本,将其放入培养皿,供其产卵。

3.观察果蝇的产卵情况,等待卵孵化。

4.用显微镜观察孵化后的果蝇幼虫,记录其数量和特征。

5.将幼虫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继续观察其生长情况。

6.当果蝇幼虫变成成熟的果蝇时,用放大镜观察其性状,并记录下来。

7.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便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结果和分析通过多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表现,并得出以下结论:1.某些性状是具有显性遗传特征的,即只需一个基因即可表现出来。

2.另一些性状则是隐性遗传特征,需要两个相同的基因才能表现出来。

3.有一些性状表现出了伴性遗传的特点,即它们与其他基因的组合会影响其表现,而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基因。

4.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变异现象,即基因突变导致了果蝇性状的变化。

通过这些观察和结论,我们可以推测果蝇的遗传规律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遗传规律。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果蝇和其他生物的遗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人类的遗传疾病和基因治疗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以及提供实验材料的机构的支持和配合。

感谢实验过程中的帮助和指导。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3. 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在果蝇中,伴性遗传主要表现为X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由于雌蝇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蝇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因此伴性遗传的基因在雌雄个体之间的传递方式存在差异。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通过观察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实验材料1. 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XX、突变型(白眼)XWY2. 果蝇培养箱、培养皿、镊子、解剖针、酒精、蒸馏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四、实验步骤1. 正交实验(1)将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2. 反交实验(1)将突变型雌蝇和野生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3. F2代实验(1)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或将F1代果蝇与突变型雄蝇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3: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反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且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六、实验结论1. 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2. 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本实验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了伴性遗传的规律。

实验四 果蝇的杂交——伴性遗传

实验四 果蝇的杂交——伴性遗传

四. 实验步骤
• 选取处女蝇:选取12小时之内孵化出来 的贞蝇。
• 杂交:正交 红眼♀ Ⅹ 白眼♂ 反交 白眼♀ Ⅹ 红眼♂
• 每瓶放入3—5对果蝇,贴好标签,注明 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及实验者姓名。
野生型
红眼
白眼
白眼
五. 杂交实验安排
• 确定杂交组合并倒去父、母本亲蝇。 • 12小时之内挑选贞蝇,正交和反交管各
• 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它们 随着X染色体而传给下一代。如以纯合红眼雌 蝇和纯合白眼雄蝇杂交,子代均为红眼,F2代 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半数为红眼,半数为 白眼。以纯合白眼雌蝇与纯合红眼雄蝇杂交F1 代雌蝇均为红眼,雄蝇均为白眼,F2代中无论 雄蝇和雌蝇均有半数为红眼,半数为白眼。正 反交结果不同,这是伴性遗传的典型特点。
三.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野生型果蝇: 突变型果蝇:
红眼 白眼
2. 试剂: 100%乙醚、琼脂、红糖/蔗糖、玉米粉 、酵母粉、丙酸。
3. 用具: 解剖针、直管瓶、麻醉瓶、棉塞 灭菌锅。
4. 果蝇麻醉方法: 将直管瓶中的果蝇快速倒入麻醉瓶中并立即盖上棉塞, 向麻醉瓶的侧口滴加2-3滴100%乙醚,晃动麻醉瓶至果 蝇麻醉。性状观察实验果蝇深度麻醉,杂交实验则轻 度麻醉。
放3对果蝇,置于25℃条件下培养。 • 杂交后7-10天时倒去杂交亲蝇。 • 挑选F1代雌雄果蝇各3只进行F2代繁殖。 • 7-10天倒去F1代亲蝇。 • F2代数量及性状分离统计(统计至F1代自
交后20天止)。
六. 数据处理及X2测验
• 计算X2值,根据X2值和自由度 (df=3),查X2表,若P≧5%,说明 观察值与理论值相符合。对这个实 验来说,意味着实验结果应该是符 合伴性遗传规律的,也就是说,眼 色性状是如何选取处女蝇? • 做实验时为什麽要做正反交? • 列出一些果蝇的伴性遗传性状。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简单的遗传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由于其距离较近而难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重组,从而导致这些基因的遗传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规律,来探究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雄性果蝇(XRY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雌性果蝇(XrYr)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预期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Y染色体相关联,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X染色体相关联。

交配后的果蝇子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其中,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了伴性遗传的存在。

接着,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雌性果蝇(XRX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雄性果蝇(XrY)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期望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同样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伴性遗传的存在,并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对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特性与其性别和染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符合伴性遗传的规律。

这一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伴性遗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果蝇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红眼♀ (+)
白眼♀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结果
反交F2 观察结果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统计日期 (+) (w) (+)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注意事项
1、母本必须是处女蝇 2、子一代羽化之前必须去掉亲本 3、F1代必须转入新的培养基中进行自交 4、亲本果蝇麻醉时,麻醉时间不宜过长 5、麻醉果蝇时,必须倒入空瓶,严禁在
配制好的培养基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果蝇的生活周期观察
果蝇的一生经过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段。生活 周期的长短受温度影响很大,一般以20~25℃为适宜。 生活周期与饲养温度的关系可见表2。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在25℃条件下,果蝇各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大致是: 羽化成虫12小时后交配,2天产卵(培养基表层), 1天一龄幼虫,1天二龄幼虫,1天三龄幼虫,3天化 蛹(贴在瓶壁上),3~4天成虫(成虫可活15天左
1、配制培养基时要将玉米粉及琼脂和绵白 糖要分开煮。
2、转移果蝇时要防止果蝇飞走。 3、麻醉果蝇时要掌握麻醉尺度,需要用活
体时,不可以麻醉过度使果蝇致死。实 验后不用的果蝇要及时处死,不可放飞。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5. 伴性遗传实验步骤
果蝇饲养 选择亲本 果蝇杂交 去亲本 F1代性状观察 F1代自交 去亲本 F2代结果分析
2.经常见到突变个体,且多为形态性状突 变,易于观察。
眼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体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翅膀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杂交和三点测交实验目的:学习果蝇杂交方法、遗传学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实验验证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通过三点测交学习遗传作图。

实验原理: 1. 双因子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和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其中黑檀体对灰体为隐性,残翅对长翅为隐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14♂ 14♀ × 18♂双因子杂交遗传图解 2. 伴性遗传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与纯合白眼果蝇杂交,其中白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 × w ♂ w ♀ × 18♂伴性遗传图解F 1⊗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P灰长黑残F1⊗ 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 灰长P 黑残P X +X + X w YP X w X w X+YF 1: X +X w X +YF 1: X +X w Xw Y⊗ ⊗F 2: X + X + X +X + Y X w 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 F 2: X +X w X w X X + Y X w 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红眼♂白眼 ♂白眼♀红眼3. 三点测交本实验使用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与18号野生型果蝇杂交,获得F 1代后再自由交配即可获得具有8种表型的测交F 2代。

白眼、卷刚毛、小翅均为X 染色体上的隐性性状。

P 6号♀(wsnm/wsnm ) × 18号♂(+++/Y)白卷小红直实验材料:18号野生型果蝇 ,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白眼果蝇,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麻醉瓶、酒精灯、玻璃板、毛笔、培养管、酒精棉球、乙醚、解剖镜 实验步骤:1. 杂交前提前将装有不同表型果蝇培养管中的成年果蝇全部放出,确保8-10小时后培养管中的雌果蝇都是刚刚孵化的处女蝇。

果蝇杂交综合实验方案

果蝇杂交综合实验方案

果蝇杂交实验——验证遗传学三大定律1 实验目的:1.1 通过对果蝇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观察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在后代中的分离现象,验证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

1.2 通过对果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验证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3 通过位于果蝇性染色体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杂交试验,验证遗传学第三个规律:连锁遗传。

并了解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的区别以及掌握伴性基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2 实验原理2.1 果蝇的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

果蝇的生活史如下:雌蝇→减数分裂→卵受精雄蝇→减数分裂→精子羽化(第八天)(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蛹(第四天)第二次蜕皮第一批卵孵化(第二天)(第零天)第一次蜕皮幼虫(第一天)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2.2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

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

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小,腹部环纹5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Sex combs)。

雌性环纹7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实验中选用的果蝇突变性状一般都可用肉眼鉴定,例如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等。

而另一些性状可在解剖镜下鉴定,如焦刚毛与直刚毛等。

现列表如下:实验中使用的果蝇突变品系2.3 黑体果蝇的体色为黑色(b),与之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的体色为灰色(+),灰色对黑色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

用具有这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分离定律。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一种遗传现象,指的是一对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之间的距离较近,导致它们很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模式生物,因其繁殖快速、遗传特性明确而被广泛应用于伴性遗传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特性。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果蝇、培养皿、标签、显微镜等。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群体进行实验,其中包括正常翅膀和变异翅膀的果蝇。

然后,将这些果蝇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并在每个培养皿上贴上标签以便于识别。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果蝇的繁殖情况,并记录下每一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最后,使用显微镜对果蝇的遗传特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果蝇的繁殖情况和表型特征,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在每一代中,正常翅膀的果蝇数量明显多于变异翅膀的果蝇数量。

这表明正常翅膀的基因在果蝇群体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进一步观察发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中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后代。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正常翅膀果蝇的后代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这可能是由于伴性遗传中的某些基因重组导致的。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果蝇的遗传特性。

我们发现果蝇的染色体结构与人类的染色体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

果蝇的染色体呈现为条带状,其中包含了许多基因位点。

通过观察这些基因位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果蝇遗传特性的结论。

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后代中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个体。

然而,由于伴性遗传中的基因重组,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通过进一步观察果蝇的染色体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本实验为果蝇伴性遗传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仪器与材料
• 材料:野生型果蝇,残翅果蝇,白眼果蝇 • 器具:培养基,酒精棉球,放大镜,培养 瓶,麻醉瓶,白瓷砖,毛笔,记录本
四、实验程序
1、选处女蝇:将培养瓶中的成虫果蝇全部转 移出来,12小时内羽化出来的都是处女蝇, 处女蝇单独收集备用,一般前一天晚上8点 以后放掉所有成虫果蝇,从第二天早上8点 收集的果蝇中挑出雌蝇即为处女蝇。 2、接种:选处女蝇和雄果蝇5~10对放入培 养瓶中,贴标签记录杂交类型、时间、实 验人
[重要实验步骤]: • 本实验属于设计型实验,有两个以上题目可以选 择,即果蝇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规律(或果蝇单因 子遗传规律)、果蝇伴性遗传规律的验证。建议 在选处女蝇时将培养瓶中的成虫果蝇全部转移出 来,12小时内羽化出来的都是处女蝇,处女蝇单 独收集备用,一般前一天晚上8点以后放掉所有成 虫果蝇,从第二天早上8点收集的果蝇中挑出雌蝇 即为处女蝇。F2代约需要统计100~200只。计算 实验结果,进行卡平方检测,检测所得到得实验 结果是否符合分离定律或伴性遗传规律。
F1各类型
正 交 长翅♀ ╳ 残翅♂ 长翅 残翅
反 交 残翅♀ ╳ 长翅♂ 长翅 残翅
备注
观察日期
F1
F2 实际观察值(o) 理论预期值(c) 偏差(o-c) X2=(o-c)2/c
F1各类型
观察日期
正 交 白眼♀ ╳ 红眼♂
红眼♀ 白眼♂
反 交 红眼♀ ╳ 白Leabharlann ♂红眼♀ 红眼♂备注
总数 比例 X2=(o-c)2/c
F2各类型
观察日期
正 交 白眼♀ ╳ 红眼♂
反 交 红眼♀ ╳ 白眼♂
红眼 ♂ 红眼 ♂
备注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红眼 红眼 ♀ ♀ ♂ ♀ ♀
总数 比例 X2=(o-c)2/c
[作业] : • 所得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定律或伴性遗 传规律?为什么?
实验四 果蝇一对相对性状及伴性遗传规 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和加深对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的 理解; 2、通过实验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和统计处理 方法。
二、实验原理
长翅和残翅是果蝇一对相对性状,它们分 别受第二对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Vg和隐性基 因vg控制,残翅的双翅几乎没有,只有翅膀的 残痕,无飞翔能力,长翅对残翅完全显性,长 翅果蝇(VgVg)与残翅果蝇(vgvg)杂交, F1代都是杂合体长翅(Vgvg),F1代形成配子 时,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雌雄果蝇都形成 1:1的Vg和vg配子类型,F2代有3种基因类型: VgVg:Vgvg:vgvg= 1:2:1,表现型比例为:长 翅:残翅= 3:1 。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 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W,w)位于果 蝇的X染色体上,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当 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雌雄果 蝇均为红眼,F2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 3:1,但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白 眼=1:1。当反交时,F1代中雌果蝇为红眼, 雄果蝇为白眼,F2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 =1:1,且在雌果蝇或雄果蝇中红眼果蝇与 白眼果蝇比例均为1:1。
[实验注意事项] : 1、做杂交时必须选取处女蝇 2、控制适宜的培养温度,定时观察记录 3、果蝇麻醉不宜过度,应轻度麻醉。 4、F2代约需要统计100~200只,并进行卡平方检 测。
五、实验结果
统计各种类型果蝇的数目并填写有关表 格,计算实验结果,进行卡方验证,检验 所得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定律或伴性遗 传规律。
3、培养杂交:将杂交培养瓶放入25℃恒温光 照培养箱培养,第二天检查亲本蝇的成活 情况,如有死亡,应及时补充,如果培养 基发霉,应及时消毒。 4、去除亲本蝇:培养7~8天后,将亲本蝇放 飞或转移出来。 5、观察F1:培养11~12天后,F1代果蝇羽 化出来,观察F1代的果蝇,并作纪录。
6、F1自交:麻醉F1代成蝇,选取5~10对雌 雄果蝇移入新的培养瓶中,自群繁殖。 7、去除F1代:接种F1代果蝇7~8天后,移 去F1代果蝇。 8、观察统计F2代:培养11~12天后,F2代 果蝇出现,观察并记录F2代果蝇不同类型 数目,每隔一天观察统计一次,连续3~4 次,约需要统计100~200只。 9、计算实验结果,进行卡平方检测,检测所 得到得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定律或伴性 遗传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