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人力资源竞争力分析报告
赴三一重工调研报告怎么写

赴三一重工调研报告怎么写赴三一重工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三一重工的发展现状、经营状况以及行业前景,以便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
二、调研方法1. 了解企业概况:通过阅读官方网站、财务报表等获得基本信息;2. 与公司管理层交流:通过与公司高层负责人、业务部门负责人等进行面谈,获取更详细的信息;3. 实地考察:参观三一重工的生产基地,了解公司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以及产品质量。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公司概况三一重工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
公司主要从事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并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产业竞争力三一重工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
公司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并主动与客户合作,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此外,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产品在海外市场上有着较高的认可度。
3. 财务状况根据财务报表,三一重工的营业收入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同时,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尽管存在一些经营风险,但整体来看,公司经营状况良好。
4. 行业前景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而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三一重工积极推进研发和产品升级,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五、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三一重工作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
在当前工程机械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三一重工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公司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合作情况。
六、参考资料三一重工官方网站及财务报表。
三一重工某事业部招聘问题及对策分析

三一重工某事业部招聘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密不可分,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更好的推动民营企业的建设,而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模块之一的招聘作用尤其显著。
本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以三一重工某事业部为例,对民营企业中招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有效的招聘工作应该建立在科学招聘选择的方法上,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注重能力,岗位与企业文化匹配,为公司招聘到真正适合的员工,从而达到组织绩效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三一重工;人力资源招聘;问题;对策Sany Human Resources Recruitment 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 Analysis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sector and our country's economic achievements are inseparable,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o private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as one of the core module of human resources of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recruitment roles. This paper use the basic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department one division at Sany, for example, seeking to private enterprise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hink the effective recruiting work should be based on science recruitment methods of choosing,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bining with employees' career planning combined, the attention ability, post and the enterprise culture matching for the company hiring really suitable for employees, so as to achiev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aximization.Keywords: Sany; Human resources recruitment; Question; Countermeasures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变化。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钢铁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1.市场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钢铁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态势受到挑战。
全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的现状导致了产品价格的下跌,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竞争压力。
2.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变革: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钢铁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工艺与设备所取代。
这对企业现有的员工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难度。
3.环保压力不断增加: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政府对于钢铁企业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来满足环保要求,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
4.人才供给不足:由于钢铁行业的劳动强度大、环境条件恶劣等因素,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选择从事这个行业,导致了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1.人才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由于行业特殊性,钢铁企业需要大量技能工人,但市场上的技术工人短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面临着困难。
2.员工流动性增加: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员工的流动性日益增加,这给企业的稳定生产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员工素质提升难度大:传统的钢铁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较高,而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需要的员工技能也在不断升级,使得员工的技能提升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1.优化人才结构:钢铁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企业,同时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2.激励机制的建立: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制度、职业晋升机制、福利待遇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3.建立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钢铁企业应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岗位调整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吸引员工长期留在企业内部。
关于三一重工成功关键因素的分析(人民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关于三一重工成功关键因素的分析——打造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成就企业腾飞梦想(2007年人民大学优秀毕业论文,郑重申明:原创!)【摘要】:三一重工在2002﹑2003﹑2004﹑2005、2006连续五年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中都名列前茅。
短短十多年的创业,三一重工的发展让人称奇,它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一张最引人注目的名片。
无论是做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还是做为一个在行业中打拼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成功的。
本文以三一重工取得的成就为背景,以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出发点,从三一重工的企业思维定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等方面对三一重工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摸索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民营企业成功的秘诀。
【关键词】:三一重工、成功、关键因素一﹑企业成就及背景三一集团创始于1989年,秉承“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企业宗旨,倡导“先做人,后做事”的核心价值观,以“品质改变世界”的信念,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名列三甲,在工程车辆行业异军突起,另有租赁、金融、房地产三方协同,持续稳健发展。
公司在2005年实现销售额52亿,利税10亿,集团净资产突破20亿。
三一集团下辖七家子公司,并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 三一重工是三一集团的核心企业。
(一)主要产品目前,三一重工已拥有十三大系列产品。
拖式混凝土输送泵系列、混凝土泵车系列、混凝土搅拌车系列、全液压振动压路机系列、沥青摊铺机系列、推土机系列、平地机系列、挖掘机系列、塔机系列、旋挖钻机系列等。
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中拖式混凝土输送泵系列在国内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完全取代了进口。
(二)铸造名牌三一重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产品畅销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并迅速销往非洲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三一重工产品在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中国的世界品牌,并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三一重工竞争战略分析

三一重工竞争战略分析一.三一重工的一般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Political factors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1.政局稳定状况:目前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的政局算是各国中很稳定的,所以不会有所有权风险的问题。
2.政府行为影响:因股权分置改革承诺,非流通股股东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股份有限售条件这间接影响到公司股权分布结构。
3.法律法规:我国主要有《企业法》、《公司法》、《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法》、《经济合同法》等规范企业操作法律。
4.国际政治法律因素:在全球,三一建有12个海外子公司,业务覆盖达150个国家,产品出口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三一已在印度、美国相继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
三一在德国投资1亿欧元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正式签约。
所以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动很可能会带来一些无法预料的损失。
政治法律因素特点:1不可测性2直接性3不可逆性●Economical factors经济环境因素:1.社会经济结构: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以下趋势⑴私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⑵国民经济在对外关系上面临着日趋附庸化的严重危险。
三一重工经过股份改制,已经由公有制变为私有制,顺应潮流趋势。
但是我国出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国内消费过低,对外技术的依存性过高、自主创新能力过低的突出问题在三一重工也有所体现,如果三一重工想有所突破的话还是要在这些薄弱环节加以注意的。
2.市场需求:国际市场对中国工程机械的需求旺盛,出口量值高速增长。
但是和其他行业相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市场需求的机械工程行业的需求仍然很大。
2012年,除保障房建设投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继续增长外,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渐回暖,物价逐步回落,资金压力趋缓,预计2012年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和2011年持平。
3.经济体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宏观经济政策:湖南省2010年正式出台《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机械工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重点扶持5大核心企业,从财政,税收,土地,政府采购等多方面支持机械重工产业发展。
(2084030164)赵超斌(08经济学专业)《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实施多元化战略经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11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考核论文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实施多元化战略经营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实施多元化战略经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1、公司简介1.1、三一重工公司概括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拥有现代化的厂房和办公、综合设施数十万平方米;在全国各地设有27个营销分公司,近百个办事处;在全球200多个国家设有营销中心和办事处;现有员工56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
目前,三一重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混凝土输送设备制造基地,以及品种日益齐全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近十年来,三一重工每年以超过60%的速度高速发展,在国内工程机械制造领域脱颖而出,去的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股票在上海成功上市,为三一重工打造国际知名名牌奠定了基石。
2010年,三一重工的销售额有望达到500亿。
1.2、发展及成长背景1.2.1 企业历程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
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1月22日,其前身是由梁稳根、唐修国、毛中吾和袁金华等四人于1989年6月筹资创立的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
1991年9月,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1994年11月,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董事会,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毛中吾、袁金华、周福贵、翟登科、王佐春等8名董事出席了会议,会议作出企业分立决议:将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分立为湖南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三一(集团)材料工业有限公司,并明确了产权分配以及债权债务处置方案:“将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分立为有限公司和三一材料公司两个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责、权、利相对独立、平等的紧密型企业”。
1995年1月,湖南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更名为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经济类论文】三一重工竞争战略设计探析

【经济类论文】三一重工竞争战略设计探析三一重工竞争战略设计探析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如何增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必须面临的战略焦点。
从目前业界流行的组织变革、战略转型等话题中可以看出,仅仅重视常规的业务投资与运营管理,已经难以确保企业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与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战略设计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地设计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
一、三一重工设计企业竞争战略的背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成立于1994年11月,主要从事工程建设机械的生产和经营。
2005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8.78亿元,实现净利润2.16亿元。
公司被评为中国优秀民营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排名全国制造行业100强。
三一重工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为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压路机、摊铺机、挖掘机、砼输送车、混凝土搅拌站、旋挖钻机等11大系列60多个品种。
其中混凝土输送机械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份额多达40%。
近年来,随着国外工程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竞争越发加剧,市场竞争已是企业间竞争的最主要行为。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促使企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其竞争战略,竞争的侧重点已由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
尽管三一重工在泵送机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必须看到,外有卡特彼勒、小松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的虎视眈眈,内有徐工、中联等国内大鳄的咄咄逼人,因此,三一重工如何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竞争战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显得必要而且紧迫。
二、工程机械行业特点及市场竞争分析结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参与竞争和赢得竞争,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
企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的变化,研究不同的战略,选择最适合和实现本企业目标的竞争战略。
工厂年终人力分析报告

一、摘要本报告针对XX工厂2021年度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人员结构、人力成本、招聘成本、流动率等关键指标的评估,旨在全面了解工厂人力资源现状,为未来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二、人员结构分析1. 人员数量分析截至2021年底,XX工厂在职员工总数为500人,较上年同期增长10%。
其中,生产人员占比最高,达到60%,其次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占比20%和15%。
2. 学历比例分析在500名员工中,本科学历占比30%,大专学历占比40%,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30%。
整体来看,工厂员工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3. 年龄结构分析工厂员工年龄分布较为均匀,35岁以下员工占比60%,35-50岁员工占比30%,50岁以上员工占比10%。
这表明工厂在吸引年轻人才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有一定的稳定员工基础。
三、人力成本分析1. 人力成本结构分析2021年,XX工厂人力成本总额为5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
其中,工资及福利费用占比最高,达到60%,其次是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占比分别为25%和15%。
2. 人力成本效率分析2021年,XX工厂人均产值达到1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
这表明工厂在人力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员工产出与成本投入相对合理。
四、招聘成本分析1. 实际招聘成本与计划招聘成本比例分析2021年,XX工厂实际招聘成本为100万元,较计划招聘成本120万元节省了20万元。
这得益于招聘渠道的优化和招聘流程的改进。
2. 招聘成本占管理成本比例分析2021年,招聘成本占管理成本的比例为5%,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这表明工厂在招聘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五、流动率分析1. 流动率总体分析2021年,XX工厂员工流动率为10%,较上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
这表明工厂在员工稳定性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2. 岗位、部门流动率分析在生产岗位,流动率为8%,较上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在管理岗位,流动率为12%,较上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品质改变世界
3
品质改变世界
4
目的
本报告通过对徐工、柳工等八家上市公司的年报 分析,旨在说明工程机械行业目前人力资源的存量情 况,以及我们的竞争伙伴面对日益成熟的市场竞争, 所采取的人才政策。本人希望通过本报告能为公司的 人员优化,为未来的人力资源规划,为公司的人才战 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财务人员比例,三 一和中联明显偏高
8
第一章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三、学历结构对比:三一高学历人员总量占有绝对优势
6000
5000
4000
3000
2356
2000
656
1000
980
0 中联
其他
2356
大专
656
本科以上 980
3732
608 711
徐工 3732 608 711
2337
806 451
山推 2337 806 451
1881
20 113168 215
1051
110 541 326 869
1857
0 比中例联
财务人员 31.43%5 销售售后 156.52%0 产品研发 187.85%0 管理人员 9.358%0 生产工人 522.180%7
徐工比例
741.5% 51008 .1% 4849.6% 76195.2% 316019.6%
山推 比例 柳工 比例 厦工
39 1.1% 52 1.9% 20 221 6.1% 225 8.2% 118 527 14.7% 345 12.6% 136 454 12.6% 228 8.3% 215 1953 54.3% 1881 68.9%1051
比例三工一重
1.1%110 6.25%41 7.2%326 11.48%69 551.58%57
品质改变世界
11
11
第一章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六: “其他人员”中三一比例偏高
单位:万元
三一重工 徐工 山推 桂柳工
中联重科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总人数 其他人员 总人数 其他人员 总人数 其他人员
2035 440 21.62% 2756 234 8.49% 3745 294 7.85%
5295 332 6.27% 4911 192 3.91% 5051 107 2.12%
柳工的工人比例最 高达68.9%。作为 一个传统制造企业, 应该生产工人比例 越高越好。
品质改变世界
10
10
第一章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五、研发人员所占比例对比:三一无绝对优势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中联
品质改变世界
7
7
第一章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二、员工职位结构对比:三一重工处于劣势
5000 4500 4000 135 3500 620 3000 750 2500
380
2000 1500 1000 2107
500
Hale Waihona Puke 74 508 484 769
3109
39
221
52
527
225
454
345
228
1953
比例
2.9% 14.4% 8.7% 23.2% 49.6%
注: 从年报看,各公司分别含有不同数量的“其他人员”,本章第六节作统计分析。
品质改变世界
8
三一重工生产工人 比例最低(49.6%)、 研发人员数量(326 人)和所占比例 (8.7%)均没有优 势
不考虑统计口径偏 差,我司管理人员加 上文职人员数量 (869人)和所占比 例(23.2%)均为行 业中最多。
2041
370 320
柳工 2041 370 320
1547
164 182
厦工 1547 164 182
1896
838
1011
三一 重工 1896 838 1011
三一重工大专以上 人数(1849)及所 占员工比例(49.38 %),分别比中联高 出213人和8个百分 点,与其他竞争伙伴 相比更具有绝对优势。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中联
人数 3992
徐工 5051
山推 3594
柳工 2731
厦工 1893
宣工 3838
临工 1160
三一重 工
3745
注:1、本报告中所有数据均来自年报,除特别说明外均不包含劳务工; 2、三一重工人数中含当时确认调入总部的营销和商务人员93人; 3、中联2019年兼并了浦沅和湖机导致年底人数剧增; 4、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
3832 457 11.93% 3835 400 10.43% 3594 481 13.38%
2677 154 5.75% 2756 96 3.48% 2731 50 1.83%
1450 0 0.00% 3992
0.00%
年报中的“其他人员” 是指一般文职类人员和后勤服务类人员,三一重工 分别占总人数的3.75%和4.1% (不含劳务工)。我司此类人员比例远高于上述 其他几家企业(除山推),存在后勤服务配置过量问题。据了解,中联重科类 似我司后勤服务类工种大多数实行外包。
人数
徐工
人数
山推
人数
柳工
人数
厦工
人数
三一 重工
人数
2003年末 18.8 750 9.60 484 14.7 527 12.6 345 7.20 136 8.70 326
研发人员总数和 所占比例中联最高, 其次为山推,三一 无绝对优势。
注:这里可能存在统计口径的偏差,据了解中联将从事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 人员列入了技术人员,其他公司统计口径不详。
品质改变世界
9
9
第一章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四、生产人员所占比例对比:三一比例最低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中联
人数
徐工
人数
山推
人数
柳工
人数
厦工
人数
三一 重工
人数
2003年末 52.8 2107 61.6 3109 54.3 1953 68.9 1881 55.5 1081 49.6 1857
品质改变世界
5
5
第一章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第一节 总人数对比分析 第二节 员工职位结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学历结构对比分析 第四节 生产人员所占比例对比分析 第五节 研发人员所占比例对分析 第六节 “其他人员”对比分析
品质改变世界
6
6
第一章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一、总人数对比:徐工人数最多,三一、中联和宣工相近。
品质改变世界
12
12
第二章 人力资源流量分析
第一节 员工总量流动对比分析 第二节 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流动对比分析 第三节 管理人员占员工比例流动对比分析 第四节 研发人员占员工比例对比流动分析 第五节 营销售后人员占员工比例流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