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陋室铭》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陋室铭》比较阅读(附答案)

《陋室铭》比较阅读(附答案)第一篇:《陋室铭》比较阅读(附答案)(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词(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3)不营产业()(4)欢守志弥固()2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附答案】:(一)1.(1)出名、著名(2)是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2.(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
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第二篇:《陋室铭》阅读附答案《陋室铭》练习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环境、交往、情趣三方面描写陋室的。
5.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比较阅读答案

陋室铭比较阅读答案语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学习需要扎实的基础,尤其是文言文阅读。
完成阅读题,除了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陋室铭比较阅读答案,认真来完成一下吧。
祝大家学习进步。
陋室铭比较阅读答案(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词(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2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n)漉(l),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 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郑板桥《三间茅屋》比较阅读及答案

刘禹锡《陋室铭》郑板桥《三间茅屋》比较阅读及答案【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①,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铭③,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④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
②啜:喝③铭:茶的通称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⑤仄:同“侧”,旁边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1)谈笑有鸿儒()(2)无丝竹之乱耳()(3)忽得十日五日之暇()(4)良朋辄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4分)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3.“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这句话无论从句式上看还是从表意上看都很像《陋室铭》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举例谈谈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2分)答案1.(2分)(1)博学的人;(2)使……感到混乱;(3)空闲,闲暇;(4)总是,就2.(4分)(1)苔藓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3.(2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2分)都有安贫乐道的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陋室”,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何陋之有”,一个“适适然”。
或在文中都表达了高洁的志趣,甘于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只谈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部编版 陋室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陋室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答案】①名:出名。
②素:不加修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出名。
②句意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素:不加修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答案】①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②孔子说:“有什么筒陋的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第二句话,注意“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答:。
【答案】作者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作者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4)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特点即可。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专题08 陋室铭(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8 陋室铭(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素:不加装饰的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C.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D.衡.于虑衡:平衡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B.何陋之.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舜发于.畎亩之中所恶有甚于.死者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
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
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
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陋室铭》对比阅读三篇(含答案)

《陋室铭》对比阅读三篇(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释加点的字:(4分)(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3)不营.产业(4)欢守志弥.固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人教版《陋室铭》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人教版《陋室铭》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人教版《陋室铭》对比阅读五篇(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有屋数间,有田数亩,用盆为池,以瓮为牖①,墙高于肩,室大于斗,布被暖余,藜藿②饱后,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笔落人间,辉映XXX③。
人能知止,以退④为茂。
我自不出,何退之有?心无妄想,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
炎炎论之⑤,甘处其陋。
绰绰言之⑥,无出其右。
XXX 之书⑦,未尝去手。
XXX之谈,未尝离口。
XXX和天⑧,同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
(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牖(yǒu):窗户。
②藜藿(líhuò):泛指粗劣的粮食。
③XXX:美玉。
④退:隐退。
⑤炎炎论之:(如果)以华美而论。
⑥绰绰言之:(如果)以旷达面论。
⑦羲轩之书:指上古时期的书。
⑧谭中和天:谈论的是儒家的中和之道。
9.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
(2分)(1)斯是陋室()(2)说笑有鸿儒()...(3)无丝竹之乱耳()(4)用盆为池()...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自不出,何退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选出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陋室之陋的一项()(2分)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用盆为池,以瓮为牖。
(现代文阅读题)《陋室铭》比较阅读4篇

《陋室铭》比较阅读4篇现代文阅读题[甲]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犊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 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 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犊:du ,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i,相见。
1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2、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 ”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用原文句子填空。
(4分)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 ”来表达。
信乎其 (1)有仙则名((2)妻子不觌(CC(二)(甲)(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O1回: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02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德馨: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 2 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甲]山不在咼,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
19、解释加点字(7分)
寝()咸()易()迩()
名()劳形()鸿儒()
20、解释句子(4分)
①幼时殊无异人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22、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1分)
①无丝竹之乱耳
23、用甲文语句回答。
(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2分)
参考答案:
19、相貌丑陋;都;轻视(轻慢);近;、出名;形体、身体;大;
20、
1)、小时候一点也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1、郑桥桥抓住点滴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
22、无/丝竹之乱耳
23、
1)、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4、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