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十七章 国际共运新闻传播事业简史)【圣才出品】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十六章 法西斯新闻传播体制模式)【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法西斯新闻传播体制模式一、名词解释斯蒂法尼社答:斯蒂法尼社是在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的支持下,由新闻记者斯蒂法尼于1853年建立的通讯社。
这是意大利通讯社历史的开端。
意大利统一后,这家通讯社扩大为股份公司。
斯蒂法尼社是当时仅次于欧洲三大通讯社的欧洲第四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
1890年,斯蒂法尼社与德国的沃尔夫社和奥地利的通讯社签订了协议:三社之间交换新闻,以打破哈瓦斯通讯社在欧洲的垄断地位。
1935年,政府新闻宣传部与该社签订合同,由政府负担该社费用。
至此,斯蒂法尼社完全置于法西斯政权的控制之下。
1943年,墨索里尼败亡,斯蒂法尼社随之解体。
二、简答题1.德国法西斯政府是怎样对待报业的?目前德国报业结构有什么特点?列举当前最大的报团、重要的日报和新闻期刊(名称、简况)。
答:(1)德国法西斯政府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报界①希特勒上台伊始就对进步报业大肆镇压。
接着在3月,政府设立国家宣传部,由戈培尔任部长,统管宣传文化事务。
国家宣传部严格管制报刊言论,每天都召集柏林和外省报纸驻柏林机构的负责人前来听取具体宣传指示,告诉他们什么新闻要发、什么新闻不能发、按照什么调子发言论,各报如有违反就会遭到严厉处置。
②同年7月,法西斯党徒以暴力夺取了莫斯报团的所有报刊和财物,随后又强制没收了乌尔斯泰因报团,负责接管这两家报团的是纳粹党的耶埃出版社。
剩下的胡根贝格报团政治反动,胡根贝格本人是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
一贯支持希特勒,但纳粹党仍派出人数众多的主笔团控制其所属报刊的言论,使其完全成为纳粹的工具。
③1933年下半年起,纳粹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和文化队伍的控制,策划建立了以戈培尔为主席的御用机构德国文化协会(下面又分设新闻、广播、电影等六个协会),规定凡从事文化职业的人都必须加入协会,协会可以以“政治上不可靠”为由随时开除或拒绝接受会员。
接着又颁布“新闻记者法”,规定编辑部成员必须经戈培尔接见后才能任用,一般记者必须是雅利安人种的德国公民,凡信奉马克思主义或有其他“政治上有害行为者”不得从事新闻工作。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章节题库 第六章 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六章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路透社(REUTERS)[南开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
1851年由保罗·路透创办于伦敦。
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
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
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2.哈瓦斯通讯社[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7年研]答: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同时也是二战前法国最有实力的通讯社。
该社由夏尔·哈瓦斯于1835年12月创立于巴黎。
巴黎几十家报纸以及许多机关、公司和个人陆续成了它的订户。
哈瓦斯社的供稿原则是“迅速和优质”,为此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改进传递新闻的方式。
初期曾依靠快马传送,1837年开始使用信鸽,1845年该社在国内线上开始用电报传送新闻,70年代该社通过海底电缆把新闻业务扩展到了拉丁美洲。
进入20世纪,哈瓦斯社的业务继续发展,但是2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哈瓦斯通讯社的财政趋于恶化,于是越来越依靠政府补助维持,新闻播发日益明显地体现官方意向,被人们视为半官方的通讯社。
1940年德军侵占法国,哈瓦斯社随之瓦解。
3.中东通讯社[人大2007年研]答:中东通讯社是埃及共和国唯一的官方通讯社,外文简称MENA,简称中东社。
是中东和阿拉伯地区成立最早的通讯社,总社在开罗。
1956年由埃及两大日报和两大出版社筹资成立,1960年收归国有。
1980年由埃及协商委员会遴选该社董事会主席和两名主编。
国内有26个分社。
国外有15个分社和记者站,大多集中在中东和北非各国。
每天用阿拉伯、英、法3种文字发稿。
着重报道埃及、中东、非洲和不结盟国家的事务。
设有图片部和电视新闻部,向国内外提供或交换图片和电视新闻。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一章 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圣才出品】

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一、名词解释1.集权主义答:集权主义是指用来概括封建社会传播事业及行为的总体特征的一个概念。
集权主义下,当权者们的传播理念是:传播事业是国家和君主实现其统治目标的垄断资源和私有工具,一个社会中的传播事业和其所有的传播行为,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支持并促进统治者实现其预定的国家目标。
整个社会传播事业应作为一种为上层统治者们服务的建设性力量而不是一种相反的异己势力而存在。
无论怎样的运行模式,其目的都是保证把统治者意欲让广大民众知晓的某些信息传达下去,以实现其统治目标。
君主无一例外地对传播事业进行严厉控制、统一管理,绝不使其损害王国和君主们的自身利益。
2.自由主义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指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的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④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自由主义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上海财大2010年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④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第十一章 独立报业的典范——英国的《泰晤士报》)【圣才出

第十一章独立报业的典范——英国的《泰晤士报》一、名词解释1.《泰晤士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暨南大学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答:《泰晤士报》是一份严肃的高级大报,在世界报坛上具有崇高的声誉,《大英百科全书》不无自豪地称它是“世界第一报纸”,西方新闻学者们也常常称其为现代新闻事业的“鼻祖”。
《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1月1日,原名《每日环球纪录报》,1788年改为《泰晤士报》,其创办者是约翰·沃尔特,后经多次改革和转手,一直保持着崇高的声誉。
1908年转入哈姆斯沃斯之手,后阿斯特接管该报40年,1960年转入汤姆森之手。
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视为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
1981年,新闻集团的鲁珀特·默多克收购了该报,《泰晤士报》发生了一些变化: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增多;政治上,渐见亲美国政府的趋势。
2.沃尔特第二答:沃尔特第二是《泰晤士报》创办者约翰·沃尔特的次子,第二代掌权者,他于1803年接管该报,对《泰晤士报》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使该报迈入黄金时代。
他的改革主要有:①实行一种独立的办报原则,率先在英国打出了报刊“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旗号;②建立国内外新闻报道情报网络,提供充足的国外新闻商品,建立起自己的独立完备的海外新闻报道网络;③1810年,拒绝英国政府照例提供的秘密津贴,确立了该报的独立原则;④研制和使用新式印刷技术,该报率先使用蒸汽印刷机和高速轮转机进行报纸印制;⑤实行总编辑制,他先后选择了两位出类拔萃的主编——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德莱恩,他们为《泰晤士报》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3.托马斯·巴恩斯答:托马斯·巴恩斯是《泰晤士报》历史上最伟大的主编之一。
1810年进入《泰晤士报》工作,1817年被任命为该报主编。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第2版)章节题库(一战前后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章 “一战”前后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概念题1.《人民国家报》答:《人民国家报》于1869年10月至1876年9月在莱比锡出版,起初每周出版2次,1873年起改为每周出版3次。
威·李卜克内西和奥·倍倍尔主持报纸工作。
《人民国家报》编辑部同马克思、恩格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该报成为革命的喉舌,成为当时德国最优秀的工人报刊,在对德国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人民国家报》致力于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在德国统一、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坚持党的立场,反映党的意见主张。
《人民国家报》还经常刊载第一国际的文件,报道国际的消息,普法战争期间及时刊登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的宣言,这使它实际上成为第一国际在德国的机关报。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该报的宣传活动,并为它撰写了许多文章。
1870年12月,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被捕后,报纸的质量有所下降。
1872年至187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批评该报同拉萨尔派妥协调和的倾向。
2.《社会民主党人报》(1879年)答:《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被誉为德国党的旗帜,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参与和支持下,于1879年9月28日创刊。
这是一份周报,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1888年10月迁至伦敦出版,1890年9月27日停刊,共出版12年。
《非常法》施行期间,该报通过“红色战地邮局”秘密运回国内,在德国各地广为传阅,发行1.1万份,成为德国党曾经拥有过的最好的报纸。
3.普利策答: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匈牙利,1864年应募来美从军,退役后做过各种杂工,工余时间自修法律,1867年取得律师资格,同年加入美国籍。
1868年在德文报纸《西方邮报》当记者。
1878年,普利策买下《圣路易电讯报》,开始了办报生涯。
1883年,他以34.6万美元买下了纽约《世界报》。
外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简答题及答案

外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简答题及答案1、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源远流长,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出现的。
依据形式的演进,大致上经历了口头传播、1口手写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
○头新闻传播。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2手写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纽带。
○新闻传播。
随着议院和书写工具的诞生,道或新闻报》1609年德意志,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安特卫普新闻》1605年尼德兰;《每周新闻》1621年英国;《各地见闻》1631年巴黎。
日报:最早的日报诞生于德意志地区。
《新到新闻》1650年莱比锡;《每日新闻》1702年伦敦;《巴黎新闻》1777年法国;《宾夕法尼亚晚邮报》1775年美国。
杂志:近代意义上的期刊(杂志),最早出在于1665年。
《学者杂志》1665年巴黎;《皇家学会哲学汇刊》1665年阶级的舆论工具。
第四,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的确立,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正常报刊为主的时期。
第五,18世纪后期起,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引起社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第六,非正常报刊,一般是民营的商业报刊,其商业化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基本矛盾:将近三年间,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反出现了手写新闻传播,后来它又渐渐上升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3印刷新闻传播。
印刷术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竖起了第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2、外国最早的公告式新闻和书信式新闻出现在什么年代?答:在古代外国的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一种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一种是书信式的,即新闻信。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59年。
新闻信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出现在古罗马。
3、古登堡印刷工艺是怎样产生和扩散的?答: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谷登堡(约14世纪90年代-1468年),研]成功适合西文特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一、名词解释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答:特许出版独占制度是指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为管理王国内出版印刷事业而实施的制度。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禁止国外出版商在英国从事出版印刷行业,保护国内出版商的特权利益;②任命专职皇家出版人员负责监督出版事业;③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商以独占经营的专利权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④保护被授予特权的印刷商们的专营利益,并对整个出版印刷事业进行强权管制。
1538年,皇家特许出版印刷制度正式建立。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答: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是指英国玛丽女皇执政时代为管制印刷出版事业而采取的一种行业垄断特许方法。
1557年,玛丽女王将行业出版工会改造成为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凡经女王特许的印刷商,都是这个公司的会员。
女王在委任状中规定:在英国,除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人的印刷出版行为一律禁止。
对当局而言,通过皇家出版公司的帮助就可以有效地制止针对政府的诽谤、恶意攻击及异教言论、文章的出版印刷,而为了报答皇家特许的新闻报道和出版印刷独占权力,保护自己可观的财产利润,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会员们完全同意只刊登“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消息”,并卖力地帮助当局查处非法出版者。
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联合体使得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对新闻印刷出版事业的控制强大而有力。
3.《公报》答:《公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由泰奥弗拉斯特·勒纳多于1631年5月30日创办。
自1632年起,《公报》增加了问讯专版,这就是现代报纸广告版的维形。
依据路易十三和黎塞留给予的两项特权——刊登、发售新闻和刊载、发售广告,勒纳多一家获利甚丰,但该报也因此俯首帖耳,甘做当权者的喉舌耳目。
《公报》在法国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①《公报》是法国新闻出版史上出版很有规律的第一份报刊;②出版时间非常长,从1631年一直陆续发行到1915才停刊;③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很有影响,它还是欧洲最古老的新闻性刊物之一,也是欧洲最早的政论性刊物之一。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编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导言【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集权主义2.自由主义3.新闻事业4.新闻体制二、简答题1.简述集权主义传播事业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2.简要阐明集权主义新闻传播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封建时期的英、法传播事业史【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3.《公报》4.《信使报》5.《学者报》6.黎塞留7.皇家出版法庭二、简答题1.西欧封建王权对当时的新闻传播事业有哪些影响?2.评析英国封建时期的印刷行业特许独占制度。
三、论述题1.评析英、法两国历史上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
2.试分析英国都铎时期特许垄断出版管理体系的观念、特征、功能与历史影响。
第二章贵族分封制传播事业体系德意志封建时期的传播事业史【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手抄新闻(新闻信)2.古登堡3.《法兰克福新闻》周报二、论述题1.试分析德意志封建贵族领主制新闻传播体系的特色。
2.为什么说近代德意志新闻传播体系能够成为人们分析新闻事业形成机制的一个“历史标本”?第三章殖民地型传播事业体系北美十三州传播事业史(1607-1765)【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国内外公共事件》报2.《波士顿新闻信札》3.《新英格兰报》4.曾格案件二、简答题1.詹姆斯·富兰克林对美国早期新闻事业的贡献是什么?2.曾格案件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1.试评析曾格案件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2.试评析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型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
第二编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17世纪中叶——20世纪末叶)导言【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约翰·米尔顿2.托马斯·杰斐逊3.约翰·密尔4.《论出版自由》5.《论自由》二、论述题1.近代资产阶级报业发展过程中贯穿着怎样的基本矛盾?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大致轨迹怎样?2.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米尔顿和杰斐逊分别为此作出了什么贡献?应该给予怎样的历史评价?第四章渐进的改良之路英国资本主义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1640-1861)【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约翰·威克斯2.“知识税”3.《福克斯诽谤法案》4.“朱尼尤斯信件案”5.秘密津贴制度二、简答题1.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国际共运新闻传播事业简史一、名词解释“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人大2005年研]答:“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是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期间就新闻真实性问题而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真实和纯洁是报纸的本质”,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后来他又提出,写作必须“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
马克思在办报实践中十分注意坚持真实性原则,在创办《莱茵报》期间严格坚持报纸要用事实说话,对任何不真实的报道都毫不留情,一旦发现失实报道,就立即让有关记者、编辑和通讯员作出检查、更正,严重的,还要终止其继续为报社撰稿。
而《莱茵报》也因为始终坚持说真话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销量不断增加,影响越来越大。
二、简答题1.简述《新莱茵报》的宣传特色。
[南京师大2006年研]答:《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6月1日创刊于德国科伦,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
《新莱茵报》在无产阶级报刊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列宁曾称赞它是“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无与伦比的机关报”。
它的宣传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新莱茵报》打出的虽然是民主派的旗帜,但是它时时处处强调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问题。
它不遗余力地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德国革命制定的政治纲领和党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以此来武装群众、指导斗争。
与此同时,《新莱茵报》注意斗争策略,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对专制制度、容克地主、贵族官僚和反动军阀,《新莱茵报》坚决抨击,深刻揭露;对大资产阶级的反动主张,报纸采取同样的方法。
对小资产阶级,报纸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态度,支持他们与无产阶级一致的观点,维护他们与无产阶级相同的利益,而对于他们的动摇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则采取批评的态度。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联合了同盟军,孤立了敌人。
(2)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新莱茵报》建立了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各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普通的工人群众都成了它的耳目和朋友。
这些通讯员遍布各个城市,与编辑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新莱茵报》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运动的最新情况,并以比其他报纸更准确的信息赢得读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莱茵报》不仅是德国民主派的,而且是欧洲民主派的机关报。
《新莱茵报》十分重视读者来信,从中获取社会信息,了解群众情绪,据以撰写报道和述评。
报纸每期刊发十几封读者来信,直接反映群众的呼声。
同时,《新莱茵报》十分重视指导群众,给他们提供理论武器。
报纸连载了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用通俗的语言教育广大工人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为阶级的解放而战斗。
报纸在革命发展各阶段及时发表的评论,提出的口号,都为群众指明了方向。
(3)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新莱茵报》是无产阶级的旗帜与号角,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道,都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浓缩着强烈的爱憎。
文风鲜明生动、尖锐泼辣,特别是对敌人的讽刺揭露,更是犀利无比,战斗力极强。
正是因为《新莱茵报》具有以上特色,普鲁士王朝和与之勾结的资产阶级无比憎恨它,攻击它是“一切可恶报纸中最可恶的报纸”,并且想方设法加以迫害。
1848年9月25日,该报多位编辑人员在参加群众集会时遭到当局逮捕,报纸一度停刊。
2.简述德国无产阶级党报《社会民主党人报》(1879)的出版情况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它的关心指导。
答:(1)《社会民主党人报》(1879)的出版情况“反社会党人法”颁布后,为了抗击反动政府的迫害,德国党的领导决定在国外出版机关报。
经过同马克思、恩格斯讨论和筹划,1879年9月28日新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正式发刊。
这是一份周报,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1888年10月迁往伦敦出版,至1890年9月为止,共12年。
报纸主编初为福尔马尔,1881年起为伯恩施坦。
每期报纸出版后,依靠组织得十分良好的秘密交通网,穿过岗哨密布的边界按时送到国内读者手中,每周一万多份,年复一年,在工人群众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2)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关心指导报纸出版期问,马克思、恩格斯不断给以关怀和指导,使它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抵制机会主义的影响,成为当时国际和德国工人运动中最重要的报刊之一。
在报纸筹办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得知派往苏黎世的筹办人员(被称为“三人团”)在某一刊物上撰文提出了一套机会主义的政治纲领和办报方针,便写了一份给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党的领导人的“通告信”,严肃批评了“三人团”的错误立场,强调报纸必须宣传正确的政治纲领,必须高举党的旗帜前进。
经过一番周折,党的领导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见,拒绝了这些人的办报纲领,并且另外指派了办报人选,保证了报纸的正确方向。
3.简述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
[华中师大2005年研]答:“人民报刊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报刊思想,既是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报刊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报刊思想的最初起点。
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个最初起点——“人民报刊思想”,认真研究其实质、核心,对于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有着重大意义。
(1)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中关于“人民”含义的演进。
①1842年1~2月发表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既是马克思政治性报刊活动的发端,又是他系统阐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的开始,该文旨在呼吁废除书报检查制度,还给“人民”真正的自由与民主。
这个时候的“人民”真正含义表示为自然人。
②1842年4月~1843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出并论述过“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问题。
马克思指出,自由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人民同世界联系的有声的纽带。
在其他的文章中,马克思也认为,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必须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这里的“人民”,其含义已经由“自然人”进而特指劳苦大众。
③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对“人民报刊”(自由报刊)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论述,使“报刊的人民性”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指出“人民报刊”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在于人民的需要,而不是普鲁士政府的“施舍”与“宽容”。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预见到:“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
也就是说,人民报刊是深深扎根在人民之中的。
这里“人民”的含义为贫困的和一无所有的阶级,不是个别的受苦人群,而是整个无产阶级。
(2)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仲裁力量,即社会的“第三种因素”。
马克思指出,报刊应当是政治因素,但不是官方因素,不应以官方意志为出发点;它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
它具有“公民的头脑和市民的胸怀”,能够理智地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在自由报刊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同样可以批评对方,此时双方不是“从属关系”,而是“权利平等”的关系。
它可以不通过官方的中介,原封不动地将人民的怨愤传送到国家权力机构面前。
(3)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马克思认为,出版自由乃是人类精神的特权,是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将成为泡影。
他极为憎恨专制统治者的思想压制,认为书报检查是一种“拙劣的警察手段”。
他还指出,因为检查的结果,使每一本被禁的书,不管是好是坏,都成了“不平凡的作品”,从而对读者更有诱惑力。
这自然与专制统治者的主观意愿背道而驰。
马克思还认为,要想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面貌,需要各种报刊的相互配合与补充。
因此他提出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
马克思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报刊看作是社会的仲裁力量,这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新闻活动,“人民报刊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主体)不外乎两个方面:报刊的人民性(人民)和出版的自由性(自由)。
三、论述题评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
答: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以1848年的《新莱茵报》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下面我将分阶段对马恩的新闻思想进行评述,如下:(1)第一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作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报刊理论。
①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仲裁力量,即社会的“第三种因素”他进而指出,报刊应当是政治因素,但不是官方因素,不以官方意志为出发点;它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
②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出版自由乃是人类精神的特权,是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将成为泡影。
他极为憎恨专制统治者的思想压制,认为书报检查是一种“拙劣的警察手段”。
③要想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面貌,需要各种报刊的相互配合与补充马克思认为,要想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面貌,需要各种报刊的相互配合与补充。
因此他提出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
④主张新闻自由马克思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报刊看作是社会的仲裁力量,这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
(2)第二阶段1848年以后,随着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也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伴随着这一变化(尤其是《新莱茵报》创办以后),马恩早期的自由报刊思想也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
①报刊的党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