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一、背景介绍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战国时期则止于公元前221年。
这一阶段,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转折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了七雄之势,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战国时期”。
二、政治结构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政治的基本形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众、庶民这一社会阶层体系形成并稳定下来。
而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封建制度分化的时期,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壮大,而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则渐渐减弱。
在这个时期,卫国的宣公、晋国的晋献侯、楚国的楚怀王等人都比较有代表性。
三、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折期,很多经典著作在此期间问世。
《国语》、《左传》、《史记》、《礼记》等著作均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
同时,这个时期还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化名人,如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庄子、老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至今。
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春秋战国时期。
四、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尤其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变化更加显著。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开始对人口进行规划和管理。
因此,农业生产发生了变革,土地所有制制度、赋役制度、人口统计制度等社会制度也开始建立。
五、结语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经历了动荡的历史,但仍然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以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也极为丰富多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政治分裂和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政治分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央政权的衰落使得各个诸侯国得以独立发展,并争夺地盘和资源。
这种政治的分裂导致了战争的频繁发生,同时也培养了各国之间尖锐的竞争意识。
二、百家争鸣和思想多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和哲学家。
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多元,被称为“百家争鸣”。
著名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这些学派分别以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治观念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发展。
儒家强调家族礼法、仁爱之道,主张以孝治天下,形成了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并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墨家注重公共利益、反对战争,倡导“兼爱”思想,追求和平与公正。
道家强调个体修身养性、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密和公正性。
这种学派之间的思想交锋和争论,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政治观念的形成。
三、兵器和军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兵器和军事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战争的频繁爆发促进了兵器的不断革新,如冶铁术的发展使得兵器的制造和运用更加精良和有效。
同时,诸侯争霸的状态也使得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竞争日益激烈。
很多著名的军事战略和兵法思想在这个时期诞生,如孙子兵法、吴起的军事理论等。
四、文学艺术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人,如《楚辞》、《诗经》、《论语》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古代戏曲的起源时期,战国时期的戏剧形式和元素对后来的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社会风气和习俗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习俗多种多样,因为各个诸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个学派的不同主张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诸多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融、互相借鉴,形成了众多的文化流派。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化流派之一。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认为“天下大同、物各得其所”的境界应当是人类向往的目标。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义、礼、智、信”,他们主张通过道德、礼仪规范、人情世故、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治理,提出了“天人合一”、“为政以德”、“易姓革命”等理念,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物是老子,他主张“道本于无为”,认为“物与本揭,相生相克”。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无为而治”、“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治”,强调看待世界的本质是物自有极限,讲究勿浪费、勿干扰、勿现实。
道家思想强调自由、自然的生活,提出了超脱物质欲望、尊重自然的“逍遥游”、“餐瓢饮冷”的生命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的文化流派之一。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同”,认为“心一而已见诸形色之万古皆同”,人人平等,保护生命平等、节制物质、应用智慧、表现智慧是人类理想的存在境界。
墨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博爱”、“无攻”、“节俭”,提倡人们要保持智慧和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浪费,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阴阳家思想表人物是黄帝,他主张“五行相生,八卦相生,阴阳相生,阴阳和合”,认为阴阳是万物的两面性、是自然界之法则,其含义深远,有很多方面的涵义。
阴阳家思想强调“各得其所”、“顺天时,合人情”,通过使用五行伦理、神医科技、宫廷宗教,为实现“道不择一,生物不限”的目标,实践多元化、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理念,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小生产者企图提高政治地位)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缓 统展 君 民 治生和 为 为 。产社 轻 贵 “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 会 《巩 。 , 矛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孟固 盾 社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子 地 , 稷 ——《孟子· 离娄上》 主 有 给农民土地、 尽阶 利 次 孟子:名轲,邹国人。 时间、宽刑 心 之 级 于 儒家代表,孔子学说的 薄税 》的 发 , 主要继承者。“亚圣”。
(法)
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法)
文 化 异 常 繁 荣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
百花竞艳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世界领先
三教:儒、道、佛; 九流:儒、道、墨、法、名、阴阳、 纵横、杂、农。
老子:春秋晚 期,道家创始 人。相传《道 德经》为其所 著。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是第一 运动 对立 转化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性 客 政治思想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 观 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生 唯 “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出来的) 心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 相和,前后相随。 主 2.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治大国若烹小鲜” 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道”就是“无”) 义 祸兮,福之所倚;思 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君有为,民多欲;想 福兮,祸之所伏。 有。”“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 无。(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 于不知足。” 君行暴敛,民多盗贼” 的“道”或“无”作为世界
者 , 爱 人
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
人道原则,进步意义
己己 欲欲 达立 而而 达立 人人 ,
古代文化常识之春秋战国

古代文化常识之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的文化常识非常丰富多样。
下面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为线索,为您介绍古代文化常识之春秋战国。
一、政治体制:分封制与列国争霸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封制的政治格局下,以君主为核心的封建政权逐渐形成。
列国之间争夺地盘,实行互不侵犯的分封原则,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基础,并且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埋下了伏笔。
二、哲学思想:百家争鸣,思想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纭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派和思想观点在这一时期崛起。
孔子提倡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创立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墨子创立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商鞅创立法家思想,强调权力和法律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艺术:诗经、楚辞等文学瑰宝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瑰宝。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等不同风格的诗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道德伦理等方面。
《楚辞》则是以楚国的文学作品为主,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文学作品在描绘社会风貌、表达情感、传承历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冶铁术、兵器制造等成就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冶铁术和兵器制造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
铁器的生产与应用进一步普及,冶铁术的提升为军事力量的加强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这一时期的军事战争也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发展。
兵器制造、兵法战略、防御工事等方面的进步,为后来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宗教信仰:祭祀礼仪与儒学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祭祀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通过祭祀来拜祭祖先、祈求丰收和祈福。
从此时开始,儒家思想对祭祀礼仪有了深刻的影响,倡导尊孔尊儒的思想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进。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文化,如《易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经典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占卜、预测、预感、哲理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易经》包含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包含了一种意境、一种哲思,是对宇宙万物的一种描述。
《易经》的思想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八卦等,它以“变化”为核心,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老子》以“道”为核心,探讨了“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老子》中“道”的概念十分重要,它不仅涉及到哲学思考,也与社会生活、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老子》的主旨是追求“无为而治”,即人们应该遵循道的规律,以最少的干预来维持自然秩序。
三、《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庄子》以“自由自在”为核心,探讨了自由、随遇而安等思想。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应该顺从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能够安享自由自在的境界。
四、《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主要内容的经典书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论语》中孔子的言行,既见“仁者爱人”的思想,也见“以礼治国”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的思想思路精练,语句简练,被誉为“大道至简”。
五、《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孟子》强调人性的良善,认为人之初性善。
同时,他也认为要通过教育、礼治等方式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提升。
《孟子》的思想影响了儒家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传承至今。
经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典文化不仅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人生、世界的思考,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些经典文化中不断吸收借鉴,以不断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请大家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 .
兼爱”“非攻”“尚贤”
宏缅 章怀 阔先 论师 滋忧 我虑 中天 华下
为什么称孟子为 “亚圣”?
中国亚圣 : 孟子
阅读课文和下列材料归纳孟子的思想主张 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君正,莫不正。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省刑罚,薄赋税,深耕细耨。 思想主张 1.“仁政” 2.民贵君轻 3.提出“民本”思想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 葭
(秦风)
蒹葭苍,白露为霜⑵。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⑶。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⑷。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⑸。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⑺。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⑼。
2、孔子
(1)生平…
(2)孔子的成就
根据课文和材料归纳孔子 的思想成就和文化成就。
知识点拔 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1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阅读材料了解老子思想主张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第一性的,万物 是道派生出来的)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 (道是无形、无象、无体的,就是无)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立的东西可以相互转化)
―无为”的含义:反对严刑峻法,统治
儒家 1组: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2组: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 3组: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文化繁荣的阶段。
这段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近550年。
在这期间,经济的发展、战国演义、诸子百家等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文化的活跃与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1. 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段时期,农业生产不断改进,人口增长迅速,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追求文化和艺术活动。
这种经济的发展形式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基础,为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2. 战国演义与文化衍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封建诸侯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不断加剧。
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也应运而生,即战国演义。
战国演义是一种以战争、军事为主题的艺术形式。
许多文学作品、音乐、绘画等都以战争为基础,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理解。
战国演义不仅在当时深受欢迎,也在后世影响了中国文化史。
3. 诸子百家与思想交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涌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
这些学派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法家注重治理国家的方法,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等等。
通过学派之间的交流和比较,中国古代人们对思想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探索。
4. 秦汉的继承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并没有在战国时期结束,相反,随着秦国统一六国,中国的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秦汉时期,古代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文字、音乐、绘画、建筑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化积淀了沃土。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大家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 。
问题4、分析墨子思想形成的社 会根源,并作简要评价。
(1)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小生产者队伍的壮大。
(2)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 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 (4)小生产者地位低下,希望提高政治地位
评价:
符合人民利益的。 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顺应历史潮流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
春秋战国时 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 时期的历 史发展有 何特征?
请同学们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状 况 ,用简洁的语言对本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行概括。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用三个“大”字来形容。
其一,为“大动荡”:本阶段诸侯争霸,战争连年,政 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 一的过程。 其二,为“大变革”: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 系逐步确立,最终在战国时代,经过各国的变法,我 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封建时代。 其三,为“大发展”:这首先指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同时也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战国: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墨家 思想观点
物理学
医学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一)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
1、老子 (1)生平 (2)思想
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 动,并且都有对立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 哲学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思想 ②“道‛是世界万物之 (唯心论) 源 政治思想: ③主张‚无为‛
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楚国 贵族。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 做过周朝的‚守藏 室之吏‛(管理藏 书的官吏),道家学 派创始人。《道德 经》一书相传为其 所作,在道教被尊 奉为教主,被称为 太上老君。
哪些因素造就了该时期文化的异常繁荣?
1、生产力提高,经济的发展
2、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的巨变
3、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与变革
4、统治者重视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5、私学的兴起
6、民族融合的加强
文化繁荣的表现
思想 文艺 科学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 战国百家争鸣
文学:诗歌散文
艺术:美术音乐 天文历法
孟子
儒家
荀子 自然有自己的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鄙视富贵利禄, 痛恨不公平的现象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历史向前发展、 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 兼爱‛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 非攻‛ 废民获敛…… 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 “尚贤‛ 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内容,应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对 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问题1、什么叫‚百家争鸣? 政治主张
1.含义: 各学派
不同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学派 道家 儒家 代表人物 老子 孔子 墨翟 孟轲 荀况 庄周 李悝 商鞅 韩非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张仪 苏秦 孙膑 吴起 许行 吕不韦
主张“无为”“无为‛的含义?
“无为‛的含义:
反对严刑峻法,统治者不要干预人民生活, 少一点欲望与作为,少过问政事,薄赋敛, 轻刑罚,尚节俭.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安 定,政权就会巩固。
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主张?
1、同情人民疾苦:合理,进步性 2、 ‚小国寡民‛:是消极、倒退 3、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东方圣城”是指 中国的那一座城市?
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专家参加学术活动。
2、孔子
(1)生平 (2)思想
孔子生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我国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今天山东省 曲阜县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 丘,字仲尼。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幼年丧父 , 家境清贫。成年后 ,曾任委吏 (会计) 和鲁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等)职位 , 30多岁到齐国,但 未得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其后周游列 国 ,提倡德治 。68岁时返回鲁国 , 致力于教 育 ,并整理《诗》、《尚书》、《春秋》等古代 文献,现存《论语》是记述孔子谈话与思想的主 要资料。
儒家、法家的治国方略有何不同?对我们进 行社会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方略: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 法家强调‚法治‛,主张‚以法为本‛‚法 不阿贵‛ 现实意义:德治和法治思想为当今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实施德治和法 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民主政 治的建设。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 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 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 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 心。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 求,礼贤下士,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 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 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 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 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问题6、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最受到统 治阶级推崇?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原因:
1、顺应了历史潮流 2、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夺 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3、符合诸侯国君增强国力, 兼并天下的愿望。
影响:
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家
统一和政治稳定。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 命而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 “制天命而用之” 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自《荀子》
问题5、分析荀子思想产生的根源。
(1)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认 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2)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和利益。
韩非子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 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 改革而不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 ‚厚今薄古‛的历史观。 他主张‚法治‛,利用人趋利避害的 本性,以严刑峻法统治臣民。 他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 执要,四方来效。‛
根据材料提炼老子的思想主张: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并且都有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 对立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 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 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天下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 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 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第 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其原 因如下: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 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 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动荡、变革的社会环境,使得思想异 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 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C,大文学家: 编订整理出“五经”
晚年编订和整理了《诗经》 《尚书》《礼》《易》《春 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孔庙
“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 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死时只 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建,成了 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孔庙的主殿 或者说正殿称大成殿,规模、气势真可 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但是,历史 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 ‘打倒孔家店’。‛
二、‚百 家争鸣‛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兵家 农家 杂家
问题2:‚百家争鸣‛局面出 现的社会根源?
社会生产的发 社会大变革
诸侯割据纷争,政治斗争激烈,
社会矛盾错中复杂 礼贤下士的社会风尚 私学的兴起
问题3、完成下表格
学派 代表 墨家 墨翟 主要思想 “兼爱” “非攻” “尚贤” “仁政” “民贵君轻” “重民”
(3)孔子的影响 A、思想:后来成为 我国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 B、儒家文化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最主 要部分。
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 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 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 想?
(1)社会根源:春秋晚期,大国争战,生产力发展, 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在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过程中, 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主 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 (2)不受重视原因: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 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 不被重视。 (3)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中包含坚 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 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 以改造和发挥。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问题2、孔子所谓‚礼‛‚序‛是指什么? 他为什么要维护‚礼‛和 ‚序‛?
是指:奴隶制度和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因为:春秋晚期,分封制瓦解,‚礼 崩乐坏‛局面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 利益,危及到奴隶制的统治。
B,大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