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学习笔记第九章
中国近代史纲第九章

④整风运动的转折: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
同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一场全国规模的 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一直持续到1958年夏季。
⑤对反右运动的评价:
一方面,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 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另一方面, 又犯了严重地扩大化的错误。 反右运动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1957年 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 变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认为 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才是社 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千人大 会,这是党中央自大跃进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一次 最为系统的总结,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的作用。 七千人大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对党的民主集中制进行了深 刻反思。 但是这次会议仍 是在肯定三面红旗 是正确的前提下进 行的,不能从指导 思想上清理“左” 倾错误。
③庐山会议的重大影响: ⑴在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进程。 ⑵把党内正常的意见分歧当作阶级斗争来处 理,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进一步升级。
⑶党内的民主生活受到严重损害。
⑷由于纠‚左‛进程的中断,加上苏联背信弃义
地撕毁合同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因而出现了 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国家和 人民遭受了不应有的灾难。
——《刘少奇选集》下卷, 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7页。
4、国民经济的调整
面对严峻经济形势,中共中央分别于1960年底召开中央工 作会议,于1961年1月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采 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号召全党大兴 调查研究之风。
第九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是在(B )。
A、1949年B、1956年C、1976年D、1978年2、1956年2月召开的进一步暴露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缺点和错误的大会是(C )。
A、苏共十大B、苏共十五大C、苏共二十大D、苏共二十二大3、1956年4—5月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报告是(C )。
A、《论联合政府》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1956年毛泽东提出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要坚持的方针是( D)。
A、“合作发展,共同进步”B、“联合执政,充分民主”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1956年9月,中共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C )。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1956年9月,中共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 )。
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在加速发展中前进C、坚决反对 “左”倾冒进D、跨越式发展7、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 B )。
A、理论和实践、计划和生产之间的矛盾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经济和文化、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D、革命和建设、改革和稳定之间的矛盾8、1952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是( D )。
A、《论持久战》B、《新民主主义论》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9、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 D )。
A、“一平二调”B、统筹兼顾C、公私兼顾D、“一大二共”10、在1959年夏的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良 好 的 开 局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党的八大表明,我们党在探索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表 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工作重心将转 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去,并将在经济体制、政 治体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因此,八大 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 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良 好 的 开 局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在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重要贡献,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 指导意义。它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2、“大跃进”及其纠正经过
11 动 ( 到 1 高) 19 潮 “ 58 阶 大 段跃 11 ( 进 ) 19 ” 57 由 发 —— . .
7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今 年夏季丰收说明了什么》宣称:“只 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 出多少粮食来”。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发动的原因
第四,国际上,受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的鼓舞和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超过美国 的启发,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大会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2、“大跃进”及其纠正经过 从1957年11月《人民日报》社论提出 “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揭开 “大跃进”的序幕,到1966年5月“文化 大革命”开始这十年,可以分作4个阶段。
近现代史重点总结第九章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围绕一个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也是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论十大关系》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共八大确定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并把这称为“新经济政策”。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主要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展开。
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
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什么?》的社论,反右派运动全面开展。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一大二公”的基本特点。
中国近代史第九章读书笔记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读书笔记章节内容概括:本章内容,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的理论成果;同时,还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接受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
重难点概括: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所取得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运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原理来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3、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理解。
以下,分点进行概述:一、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今本的知道原则,同时,也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发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让社会主义成为广大民众的事业”为基本方针,重点发展国内重工业,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同时,它在新的历史条件先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来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1956年9月,中共八大会议的召开,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提出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并指出,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盒发展生产力。
中共八大路线的正确制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因苏联专家撤走而停产的工厂
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
由于纠“左”进程的中断,加上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因 而出现了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应有的灾难。
6000
5726.1
5000
4000
3000
2263.6 2000
1000 0
137 1949年
316 1976年
粮食总产量(单 位:亿斤)
粮食亩产量(单 位:市斤)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但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片面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不足 ➢ 国际因素
中共八大二次 会议主席台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又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 错误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事业仍 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03 PART THREE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Constract get great schievements Expioration results
《中国近现代史》第九章

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1.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4.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5.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 6.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 7.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
(二)犯错误的原因
1.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 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
2.党内出现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 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过的一些严重偏差,对中国共 产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 • “ 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 人民公社”,曾有 两句歌谣概括: • • •
“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二)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1958年11月—1959年4月,中央在郑州、 武昌、上海等地多次开会,纠正左的错误。
(三)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1959年7、8月)
(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林彪集团“抢班夺权”阴谋被识破
林彪在九大上正式成为接班人后,加紧了篡夺最高权力的步伐。
1971年,林彪发动反革命政变失败。 林彪集团的覆灭,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毛泽东与林彪
2.“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形成
1973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大,继续了九大 的“左”倾错误方针。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 “四人帮”。王洪文还当上了中共中央副主 席。
(四)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
毛泽东建议周恩来继续 担任国务院总理,由邓小平 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江 青等人的“组阁”图谋,遭 到挫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考点手册(2022年-2023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68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三级考点,单选)1.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可能分为落后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考点69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一级考点,单选、简答、论述)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
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论十大关系》一文的意义。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 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毛泽东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中共八大还专门安排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方面代表作大会发言。
在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章重点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本章提示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7、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8、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9、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1)调整开始的标志:·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2)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其他领导人也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10、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至1965年):运动中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再发动:196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12、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并被他重用过的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所利用.13、“二月逆流:1966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遭到压制.14、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15、“四人帮” 组成: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16、文革的结束: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17、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18、“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0、“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2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重要考点讲解二、简答题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1)路线: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是怎样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3、“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1)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2)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重要考点讲解三、论述题1、试述“文化大革命”错误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这些都促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再加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样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2、怎样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在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 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依然具有巨大凝聚力.·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2)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使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对“四人帮”批评和揭露,使其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图谋未能得逞.·始终警觉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并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都是同毛泽东的作用分不开的.3、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理论贡献?其意义是什么?(1)在基本的指导思想方面,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阶段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如·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如·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8)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提出:共产党员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为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