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事象的文化含义——以现代乡土小说为解读文本

合集下载

乡土文化的民俗解读

乡土文化的民俗解读

略谈鲁迅乡土小说中人物的民俗化塑造摘要: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都被塑造的丰满且真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人物的民俗化塑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称谓、外貌衣着、语言等民俗化的描写塑造出乡土小说中丰满的人物,凸显人物性格和时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乡土小说;民俗;沈从文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民俗化的人物描写随处可见,从祥林嫂到孔乙己再到阿Q,细细看来,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小说人物也充溢着民俗色彩。

他们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氛围中,他们的性格、成长、经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

鲁迅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民俗气息极为浓厚的环境中,并与民俗融为一体,共同展现着乡土社会的风貌,因此,主人公充满了民俗化的人性。

鲁迅对人物的民俗化塑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民俗化的称谓来塑造人物。

在封建社会,很多人是没有姓名权的,比如说鲁迅下的阿Q,就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七斤嫂、单四嫂、祥林嫂、杨二嫂、华大妈、柳妈、长妈妈等都没有真正的名字,包括考科举的孔乙己亦不过是个被别人挖苦的绰号而已。

而那些红鼻子老拱、方头、花白胡子等等的人物更是只有与自己形象想称的称呼罢了。

从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名字上,我们足可见其浓郁的民俗化色彩。

除此之外,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民俗化还表现在鲁迅在那些悲剧的小人物身上所赋予的美好愿景,比如“祥林嫂”的“祥林”二字本是取吉祥如林之意,特定的寓意表现出中华民众受王权势力统治和农业文化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祈求荣华富贵、喜乐吉顺、兴旺发达的文化心理。

然而,在那物质与精神极端穷困的社会环境中,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祥林嫂最终早早归天了。

其次,以民俗化的外貌、衣着等描写来塑造人物。

不同人穿不同的衣服,比如读书人能够穿长衫,农民只能穿短衣,孔乙己尽管落魄到连农人都不如,穿的长衫已是补丁连补丁,却依然以此为荣。

孔乙己是鲁镇上“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的长衫同样是他的身份——“读书人”的象征,尽管他穷得只能“站着喝酒”,却死也不肯放下架子,其精神世界的迂腐,固执被形象地表现出来。

乡土写实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乡土写实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摘要乡土写实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新兴的小说流派,也称为早期小说流派,这一小说流派的作品主要以农村为背景,其内容极具乡土特色,尤其是其中的民俗文化氛围较为浓厚。

本文结合乡土写实小说家的作品,对乡土写实小说概况、写实小说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乡土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今后乡土写实小说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乡土写实小说作品民俗文化乡土写实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这时期的小说特点是以农村题材为主,内容丰富且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说其内容丰富在于作品中除了对人物形象和环境进行描述外,还融汇了不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民俗民风,由于不同作家写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从而使不同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呈现出相交融的特点,而这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乡土文学的标志。

因此,乡土写实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对小说有着增色作用。

一乡土写实小说概况因民俗文化是乡土写实小说中的一部分,在分析民俗文化前,需要先了解一下乡土写实小说的具体概况,从而进一步分析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的作用。

1 乡土写实小说的具体概念(1)乡土写实小说兴起的时间及代表作品乡土写实小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文坛上较为重要的小说派别,即乡土小说流派。

乡土写实小说派别的作品主要是回忆乡土生活,其乡愁之情较为浓厚,对风土人情的描写较为详细。

20年代乡土小说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许杰、徐玉诺、黎锦明、冯文炳、彭家煌、潘训、王任叔等,主要代表作品有许杰的《赌徒吉顺》、许钦文的《一生》和《疯妇》、彭家煌的《陈四爹的牛》、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以及代表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黄金》等。

(2)早期乡土写实小说特点早期乡土写实小说流派的小说内容基本都是通过回忆来描述故乡农村的生活情况,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变得非常浓厚。

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

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

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学是指一种以乡村为创作对象和表现题材的文学形式。

它源自于中国古代文人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的传统,通过反映乡村的特色、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关注的是乡村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与都市文学不同,乡土文学更加注重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人与土地的深情表达。

在乡土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属于乡村的悠闲与宁静,感受到大地的厚重与恩赐。

这种关注乡村生活的特点,使得乡土文学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次,乡土文学通过描绘当地人物的形象和命运,展现了乡村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态度。

乡土文学的创作往往选择了生活在乡村的普通人们作为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反映社会现象和时代背景。

同时,乡土文学也更关注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真实性,以此探讨人性、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问题。

另外,乡土文学还通过表现乡村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彰显了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

中国的乡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成为了乡土文学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

无论是丰收节、元宵节还是祭祀大典,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流传着久远的乡土风情。

乡土文学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描绘,呈现出了乡村的独特氛围和魅力,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独特的乡土文化。

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乡土文学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的风貌、民俗和文化传承。

与此同时,乡土文学也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体味生活的机会。

在快节奏和都市化的社会中,乡土文学用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自然和有温度的世界。

这也是乡土文学受到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特点、展现乡土民俗的风情,乡土文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文化世界。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摘要]2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们站在历史新的制高点上,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力量集中在对乡俗陋习的批判上。

通过展示具体的民俗事象,主要从习以为常的残酷和不人道、对女性的极端蔑视和践踏、顽固而愚昧的宗族观念和强烈而扭曲的子嗣观念等方面批判了传统民俗中的恶劣因素。

[关键词]20年代乡土小说民俗文化批判启蒙民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它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积淀,成为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本质、最深层、最稳固的部分,具有法约性、软控性,并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结构模式、人文观念以及集体无意识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所以,文学艺术家对民俗都倍加关注。

钟敬文先生认为,文学的特点是用形象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思想感情),因为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有关的思想感情,所以要形象地真切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就必须以基本的生活样式来表现,如果离开了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就不免显得抽象了[1] 。

周作人也说:“要了解一国民的文化,特别是外国的,我觉得如单从表面去看,那是无益的事,须得着眼于情感生活,能够了解几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态度,这才可以稍有所得。

从前我常想从文学美术去窥见一国的文化大略,结局是土劳而无功,后始省悟,自呼愚人不止,懊悔无及,如要卷土重来,非从民俗学入手不可。

”[2]由此可见,文学要揭示人的精神本质、揭示人性的深度,就离不开民俗描写,同样,要揭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特质,也离不开民俗的描写。

民俗风土的描绘形象地展示着地方民众的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生活状况与生活环境,在极其平常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在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学中的一支,以“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描写”为创作基本风格的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不遗余力地对民俗加以关注和描写,以其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农村中古老的民风、民俗,直接、形象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和思想观念,揭示了蕴涵于其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浅析现代乡土小说中民俗事象的指向与内涵

浅析现代乡土小说中民俗事象的指向与内涵

浅析现代乡土小说中民俗事象的指向与内涵作者:杨林张宏新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04期对于“土地” 的亲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乡土对于作家是一个极其具有诱惑力的词语。

当“乡土” 成为中国现代作家挥之不去的情结而化为“乡土文学” 时,“民俗事象” 也因文学的“现代” 而被斌予了更具体的指向和更深切的内涵。

“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1]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轫期,知识者用觉醒的现代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乡土民俗的价值属性,通过民俗事象这一俗民社会文化生活的载体表达一种情感层次的道德式悲悯与忧伤情怀,阐释着对乡土社会的本质否定。

“五四” 运动后,大批的现代作家为寻求现代文明而远离故土,涌入都市。

他们以觉醒者的眼光去反观乡村文化,发现了乡村封建文化的沉重、封闭、落后和愚昧。

先驱者早已看出,所谓“仁义道德” 的历史实质就是“吃人” 的历史,“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他们以现代理性去分析、运用、解释民俗,对之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进而反叛乡村文化,以此寄予他们“向低处广处看” 的文化性启蒙性理想。

因此乡土小说在政治视角的鼓舞下对民俗格外地青睐,从民俗中揭示俗民的精神状态,来完成文学的崇高使命。

因此出现了一大批熔民俗文化与小说艺术于一炉的作家作品。

鲁迅等作家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着人生,采用平实、冷峻的客观写实态度,对乡民和乡民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修饰的描写,他们细致刻画山川风物、民情世俗,批判造成乡村长期停滞的愚昧陋习,挖掘人物的深处灵魂,对乡民精神劣根性进行了深刻解剖,以探求精神病症的根源。

鲁迅的《祝福》通过风俗画面来揭示社会生活、人物命运的内涵。

借助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反讽叙事,显示鲁迅对当下现实冷峻的观察:国民精神愚钝麻木,在世间冷漠与隔阂是人与人关系的本真。

萧红《呼兰河传》以冷静和爱怜的笔触对家乡的陋习、国民的愚昧、扭曲的人性作了异常冷峻的画像,另外蹇先艾的《水葬》中的水葬,许杰的《赌徒吉顺》中的典妻,《惨雾》中的械斗,鲁彦的《菊英的出嫁》中的冥婚,台静农的《烛焰》中的冲喜等,展示了一幅幅令人心颤的封建陋习画面。

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与生存哲学

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与生存哲学

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与生存哲学贾平凹,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熠熠生辉的作家,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乡土画卷。

在他的乡土小说中,民间文化与生存哲学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且引人深思的文学世界。

一、民间文化在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呈现民间文化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它涵盖了民俗、宗教、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里,这些元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民俗风情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的习俗。

比如《秦腔》中,对于夏家娶亲的描写,热闹的场面、繁琐的仪式,都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婚俗文化。

而在过年时的祭祀活动,更是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民间艺术在贾平凹的小说中也大放异彩。

秦腔作为陕西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在《秦腔》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书中对秦腔表演的描写,演员们的唱腔、身段,以及观众们的沉醉与痴迷,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此外,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也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了展现乡土生活的重要符号。

宗教信仰在贾平凹的乡土世界中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道教等宗教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祈求神灵的庇佑,这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给予了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和支撑。

民间语言是民间文化的鲜活载体。

贾平凹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土语,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那些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语句,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独特的乡土环境之中。

二、生存哲学在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体现生存哲学是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时所形成的关于生存的思考和态度。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中,这种生存哲学体现在多个方面。

对土地的依赖与坚守是乡土人民生存哲学的重要基石。

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根本,是他们获取食物和财富的源泉。

论《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论《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论《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论《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笔下呈现出的最美丽的“湘西世界”,湘西的山山水水和巫楚文化氛围养育了沈从文,而沈从文又通过自己的笔把湘西故土神秘的风姿和喷涌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这种摆脱现实情感的重压,把感情融化在文字和故事中而表达出的深沉情感正是通过这种对民俗情感的认同而获得的。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沈从文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放在了民俗事象之中,将意蕴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民俗学语境的框架中,使民俗获得了一种媒介的作用。

因此,对民俗的理解成为了对《边城》理解的一把钥匙。

《边城》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边地情调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中的民俗在被叙写的同时显现出了自有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名片,它存在于民间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要素中间,是一个由种种民俗事象所组成的现实文化空间。

换言之,民俗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原生态的现实社会生活表象,一定地方的民俗就是该地方凡俗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

所以在深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时,自觉地去观察和搜集在人们心灵中有着广泛影响、并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民俗事象,对作家塑造具有民族性格和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大有裨益。

《边城》借助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符号寓意和功能的具体事象传达深邃的情感和信息,营造出文本朦胧而悠远、朴实而隽永的审美韵致。

歌谣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不但平素能随时随地信口唱来,表达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且每当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更是日夜不休。

而对歌也成为了男女婚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青年男子是否能寻到理想的伴侣、抱得美人归,就要看他唱歌的本事了。

《边城》中的民俗审美意蕴解读

《边城》中的民俗审美意蕴解读

《边城》中的民俗审美意蕴解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具有浓郁民俗审美意蕴的乡土小说。

民俗学者陶立曾说过:“民俗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它还是民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边城》把朴实却意蕴丰厚的湘西民俗世界作为书写背景,并将其中的人物、事件、生活环境等要素聚焦在民俗学语境的架构内。

沈先生用抒情性的叙述话语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湘西民俗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边城》所描绘的民俗既充实了小说又成就了小说本身,尤其对小说的情节建构和人物塑造都有其独到的意蕴和作用。

一、歌谣:湘西古老的民间文艺歌谣在传统社会是最具娱乐性的一个表现形式,最早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诗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在民俗学视域中,钟敬文先生认为:“(民谣)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

”{2}《边城》里有很多民歌段子,外公为翠翠唱的歌、翠翠渡船时唱的歌、边城人的船歌等等,有的表面听来略显甜蜜和浪漫,其实从其本质来看,却在彰显一种浓烈而厚重的生命观。

例如翠翠曾经唱过一首迎巫神的歌:你大神,你大仙,排驾前来站两边。

关夫子身跨赤兔马,尉迟恭手拿大铁鞭!你大仙,你大神,云端下降慢慢行!张果老驴上得坐稳,铁拐李脚下要小心!福禄绵绵是神恩,和风和雨神好心,好酒好饭当前陈,肥猪肥羊火上烹!{3}从这首通俗的巫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湘西茶峒人的宗教信仰,可以庇佑他们的神仙有关公、尉迟,以及“八仙”中的铁拐李和张果老。

这四位神都归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有一部分当地民众可能是信奉道教的,并把某些道教神灵作为他们敬奉崇拜的神。

这种敬奉崇拜不仅沉淀在其内在的精神世界中,还被直白地表露在民间歌谣当中,这也说明他们的信仰是不隐藏的,反而是大大方方让众人知晓的。

除此之外,“情歌,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

在历代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4}。

虽然小说中并没有罗列具体的歌词大意,但从侧面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情歌在当地民众生活中和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 t a m pl a i n o l — Cu t m s Th n s a e o e n lur lI i to fFo k — s o i g nd Ph n m no c
— —
Fr m o e n Na i e No es Ve s n o M d r t v l r i v o
sr n u t r u c o . Asf rt e a e o l n d s l y t gc l a f n t n o ul i o h g f o k o i a ,w a e mo e n l c ll e au e w i r i k o o f p h tt d r o a i r tr rt s t n fi h w h t e h s h h n s e p e g ta y f m sk n f l e’ e p s a o n v o n mo e n r l d mo er a t e C i e e p o l e wa o t i i d o u tr S d e h d w a d l e a s u d, r o ma n r e — r h c u i a s n b e l e S a r fu d c t a o s iu n s f itr n e e t n f v r f u t r y t e c h r l o a l i . o i h sp o o n r i l n c o s e so s y a d r f c i a o l e b u u a i i f t i c c h o l o l o c u h l mp — c t n o l a o ff k—c s ms t i g n h n me o . i o u t n sa d p e o n n o h
民俗 事 象 的文 化 含 义①
以现 代 乡土 小说 为 解 读 文 本
姜 峰
( 北京教 育学 院 中文系 , 北京 10 2 ) 0 10

要: 某种物事一旦进入传 统 习 之 中, 俗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 其社会承裁就会 自然增加。从文化审 美意 义上看 , 物 具体 活动的背景 , 又是人物行 为的心理 渊源 : 喝年糕 汤 , 吃烙饼 , 讲茶 , 些在现 实生活 中比较 吃 这 凝 固的物质 民俗 具有 强大的文化功 能。现代 乡土文 学家们 思考 的是 中 国人 应该如 何从 文化 的阴影 中摆 脱 出来 , 过一种 更健
全、 更正常 、 更合理 的生活 , 因此在 小说 文本 中得到展 示的民俗事 象的文化含 义就在 于其深刻 的历 史批判 意识 和反思 色彩 。
关键词 :民俗 事象: 文化含义 : 乡土 小说 中图分 类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1 7 2 1 ) 1 0 2 0 17 1 X(0 10 — 19~ 4
JANG e g I F n
( e at e t f hn s ,B in s tt o d ct n B in l0 2 ) D p r n iee e i I tue f u ai , e i 0 1 0 m oC jg n i E o jg
Ab t a t en i d o u t r l in,t e s cey l a i gwi e n t r l c e s d o c o e t i i g h s s r c :B i g a k n fc l a g u s h o it d n l b a u a y i r a e n e s me c r n t n a o l l n a h
g te n o ta i o a u tm. F o c lu a e t ei e s otn it r dt n lc so i r m u t r la sh tc s n e,f l o k—c t ms a e b t a k r u d fg r so pe i c uso r o b c g o n u e fs cf h i i a t i e n s e a ir lme  ̄lo i i ft e p r o n t e mo e n t e wrtr Sn v l.Ne Ye r’ d i g ci t s a d a o b h vo a n rg n o e s n i h d m a i i e ’ o e s vi l h v w a Spu d n su o p,p nc k n t t a a e a d sa i ng—t a,t s u t mswi r o c ei n r t ra n t e r a i fp o e’ ie h v e he e c so t mo e c n r t a y mae l i h e lt o e pl Slf a e h o i y
Ke wo d fl y r s:ok—c so i g nd ph n me o u tmst n s a e o n n;c lu a mp i ain;fl l r far h u t r i lc to l ok o e a is
第1卷 第1 6 期
湖南 工业 大 学学 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VL6 仉 01N l
2 1 年 2月 J URN AL OF H UNAN 0 1 O UNI ERS TY V I OF TECH NOLOGY OCI S AL CI S ENCE EDI ON Fb 0 TI e .2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