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出塞》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出塞》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出塞》古诗解析

《出塞》古诗解析《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作品,通过描绘战士奔驰出塞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佩和对战争的思考。
本文将对《出塞》古诗进行深入解析。
第一段:诗歌背景介绍《出塞》是王昌龄创作于唐朝的一首古诗,诗歌主要描述了战士们奔驰出塞的壮丽场景。
这首诗描绘了蓬勃的战斗气氛,以及边塞士兵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了唐代士兵对保家卫国的忠诚和勇敢。
第二段: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出塞》古诗共分为四句,采用七言绝句的格式。
王昌龄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例如,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对秦汉历史的向往,使整个诗歌更具历史感和厚重感。
此外,有像“人生如逆旅”这样的隐喻,意味着人生充满艰辛与不可预知的变故。
第三段:对每句诗句的解析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揭示了古代文明的壮丽景象,也通过历史隐喻形容当时的社会,寓意深远。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通过“长征”一词的使用,表达了战士们无畏艰险的决心与坚持。
第三句“但将醉眼看云起”,表现了战士们迈向敌阵的坚决与勇敢,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的乐观与希望。
最后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通过对边塞道路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第四段:诗歌背后的意义与主题《出塞》这首古诗主题鲜明,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佩与致敬。
作者通过描绘出塞战士们远征的过程,表达了对壮丽景象的赞美,同时也呼唤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这首诗歌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的敬佩与尊重,并且警示后人要珍惜和平,不忘国家边塞的无私贡献。
第五段:《出塞》的艺术特点与价值《出塞》这首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意象,塑造了古代边塞士兵的英勇形象,同时展现了他们忠诚于国家的精神。
诗歌通过句句押韵、修辞手法等手段,使整体氛围紧张而庄严,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和思索。
《出塞》这首古诗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王昌龄不朽的诗作之一。
第六段:结尾总结通过对《出塞》古诗的解析,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王昌龄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佩与赞美。
王昌龄《出塞》解读

王昌龄《出塞》解读
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描绘了边关的寂寥凄凉,以及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疆景象,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边关,表现出历史的沧桑和边疆的荒凉。
这一句也暗示了边疆的长久未归,为下文表达诗人的感慨做了铺垫。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直接点出了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和长年累月的征战。
这里的“万里”不仅指边关之远,也暗含了将士们离家之远,而“人未还”则表达了对将士们生死未卜的忧虑和感慨。
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诗人借用“龙城飞将”的典故,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渴望和期盼。
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有着卓越武功和英雄气概的将军,只有在这样的将军带领下,才能保证边疆的安全和平静。
最后一句“不教胡马渡阴山”,诗人以豪迈的语气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这里的“胡马”指的是外族入侵的军队,“渡阴山”则是指越过边疆,侵犯内地。
诗人希望在“龙城飞将”的守护下,边疆能够安宁,外族军队无法侵犯。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英雄豪杰的赞美。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译文、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该作品现入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曾被后世评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通过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出塞二首》古诗赏析

《出塞二首》古诗赏析《出塞二首》古诗赏析《出塞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出塞二首作者:唐·王昌龄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翻译】其一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王昌龄《出塞》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王昌龄《出塞》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字词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诗词释义如下: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诗词赏析:
这一首《出塞》,就是作于他早年未考中进士之前,在天下游历,尤其去塞外游历的过程中,壮怀激烈又别有怀抱的人生旅途所作。
这首绝句虽然短短的四句,可谓气象阔大。
出塞王昌龄古诗解析

出塞王昌龄古诗解析
出塞王昌龄古诗解析:
王昌龄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出塞》。
这首古诗描述了边塞戍卒外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坚守边关、保家卫国的忠诚与勇敢。
首先,诗中描述了北风凛冽、草木凋零的冬天景象,突显了戍卒们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辛。
这也象征着北方游牧民族可能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戍卒驻守边关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勇敢顽强的精神。
他们在严寒的天气中巡逻,守卫着边疆,组织着无数次的出塞作战,不畏风雪,坚守岗位,为保卫家园而奋斗。
诗中还有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述辽阔的大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凸显了戍卒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他们像黄河般奔流不息,壮丽而伟大。
最后,诗人以“胡未灭,鬓先秋”这句警示性的诗句结束了全诗。
它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局势的担忧,暗示着戍卒们的战斗仍然艰难,胡人威胁尚未消除。
总体来说,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激情澎湃、嘹亮高昂的边塞诗篇。
通过诗中堪比大自然伟力的描绘,诗人揭示了士兵们的勇敢、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首诗以其鲜明的形象和有力的语言,传递出保家卫国的情感和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
导语:王昌龄的《出塞》表达的是浓烈的爱国情怀,是古诗词中比较出色的,所以跟着网的脚步一起了解一下古诗的深层意义吧。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
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
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
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
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
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翻译】
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
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
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赏析】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这首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
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
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
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
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他为久戍的士卒
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
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
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这首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
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
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
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
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
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
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
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