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合集下载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内容提要:中西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内容之认知和重要性具有鲜明的差异,中国人更为重视包括养亲、敬亲、顺亲和祭亲等内容的孝道伦理,西方人孝并非于子女对双亲行为里,仅单纯尊敬,此类尊敬无顺服在内。

欧美着重独立,成员间地位一样。

相对而言西方人没中国人重视孝道。

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养老模式差异所致。

关键词:中西对比;孝道;孝敬孝道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与别的任一类文化表现一样,为其他文化因数一起作用的结果。

文化进步,而今社会与往日相比,已难相提并论。

或许传统孝道与当今社会难相处,可尽管世事变迁,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不同,可华夏子孙对年长者尊敬赡养的传统是不能割断的。

孝义传承有其合理存在价值:首先,其出发于全体人类的助老之为,为人性基本索求;其次,尊敬老人存在价值,为尊重其终生为民族奉献及其所累积的社会劳动经验。

此类均应承认其合理性。

不管何种社会,若对无劳力的老弱之人无甚关爱抚养,都将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尊护长者,为文明社会象征,理应作为当代社会公德。

因文化不同,中外孝道甚多相异,两者相较便能认清其本质,进而择优改劣,推进我国孝义走在健康之路。

一、中外孝文化对比1.中国孝文化孝道在亚洲地区的伦理《而雅・释训》上说“善父母为孝”为一种道德表现,是一种从子女心里发出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以家庭血亲为基本,又居普通亲情上。

华夏孝文化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各面极丰富,“孝”为家中孝顺双亲,亦是历来社会统治社会规范。

上古时期,“孝”为进入伦理道德最初的家庭理念。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乃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自仲尼,孝自宗教哲理之意转为“善事双亲”单纯伦理之意,自宗族公德变家族之德,《孝经》后,又政治化。

对孝,华夏就此完整理论。

孝义于华夏文化极重要,仲尼曰“孝为仁之本”,“仁”为孔孟核心思想,由此明白“孝”于其中之重要位置。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

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

“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

《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

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孝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记载‎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中华民族有‎着一整套关‎于孝的理论‎。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同时,《孝经》还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固有‎的自然的行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中国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之一‎。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摘要:通过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对比分析,我认为中西方孝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而西方孝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却没有得到发展,内容也很单一。

这些不同主要源于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里,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虽然并不对社会发展起主导决定作用,却自古以来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绝大部分的西方文化里,老年人却是一个弱势群体,而对于“老”这一概念,大多数西方人士是抱着一种“不欢迎”和“不服老”的态度,“shame to be old”,羞于年老。

为了中西方孝文化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本文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和造成这两种对于“孝”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从而促进双方孝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孝文化;文化差异;养老模式;交流意义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从新旧石器时代到父系氏族的建立,人类自身的力量十分弱小,因此这个阶段的人时刻也离不开氏族这个集体,当然更不可能独立生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氏族集体的依赖逐渐减少,但孤立的个体劳动仍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

因此,家庭(家族)核心制成为最直接与最佳选择。

孝同样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血缘亲族关系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而慢慢产生。

家庭是人类由于客观的原因迫不得已的选择,同时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西方的孝文化却成了只在文献中出现的很狭义的概念,甚至连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中西方孝文化有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为了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有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先从文献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孝文化进行考证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孝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

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

z、^nv x@ov er se ae n.c om I S S N1009—50390l,e J s ea s E,蟹鼬膏外英语http://www.overseaen.com7I kl:+86—55l一656908l 165690812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连鹭霞(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日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

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

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G明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9-5039(2012)23_0185-02Com呻帕son be拥7咖the C hin髂e and me W鼯tem Fm柚Pi啊LI A N Lu一】d a(Co Ue ge ofForeign St ud ie s,G ui li n Un i v e rs i t y o fTech nolo gy,G uili n541004,china)Abs呐ct:“To be bn d and t r e a t w eⅡtoy o u r pare n tS t hat me a ll s 6l i al piety”which de6n ed i n“C i Hai”69ures o u t the de6n jt i ve c o n t e n t of the cllinese衄al d ucy.I t i s me nt ion ed f or a10ng tin le,bu ild ing aIld developing a I l unique and pur e觚a l pi et y cu lt ur e in Clli na.HoweVer,du e t o me i ndi、,id u al it y an d p er So n al it y o f th e westem cultu re,the re is a d i妇隆r e n t way to t r e a t ol d me n in westem c o u nt r i e s.T h e y a r e n o t on】y the t、】l,o beau谢m r o s e s in cllinese cm mre and westem cul tu re,b ut also t he sp ir i tL la l v al ue s ofthe human b ei ng.It is e a Sy an d c l e a d y to kn ow t11e n a t u r e of the曲al piety by c om pa ri so n,pr om od ng th e de ve lo pm ent ofthe ch i n es e 61i a lp ie ty cu lt ll re.Ke y w o rd s:c11i n es e an d w酷tem c u l tI l r e;6l i a l p i e t y;c om p a r i so n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海南大学跨文化交际导论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作者:学号:学院:专业:时间: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4)参考文献 (6)摘要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

本文从中西方关于孝的不同理解来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

将两者进行比较,进而互相学习,丰富各自的孝文化.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孝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伦理观上表现更为明显.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中国孝文化华夏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极其丰富,“孝”文化亦在其列。

“孝" 在上古时期就进入伦理道德范畴。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之意。

而对孝文化充实发展的则是儒家的孝道理论。

孔子及其后学子将孝观念系统化、理论化,直至形成孝的专著《孝经》。

儒家孝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和治世之道。

“孝”于家庭为后代对双亲的道德义务。

于掌权者,忠孝为所有社会个体必守规范。

如西汉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口号,东汉的“三纲五常”道德体系。

由此可知,在国内,孝义不仅仅是敬养双亲,还有显著的延伸与泛化.二、西方孝文化对比于中国孝文化的悠久传统,西方则相对薄弱.西方孝文化来源有三:一为古希腊文明;二为犹太文明;三为古罗马文明。

它们融合后以基督教的形式构成西方文明。

因此探寻西方孝文化得先对《圣经》进行研究,其被认为是欧美文学艺术灵感源泉,西方很多的道德理论亦来源于它。

据《圣经》记载,基督徒造物主定下十戒律,第五条即为“孝敬双亲”。

对中外孝文化比较,除《圣经》外,西方对“孝"理论系统描述的很少,这与我国反差巨大。

三、中西方孝文化比较1、“孝顺”概念中国的孝强调“孝顺"这个概念,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但并非盲目的顺从.西方人则基本没有“孝顺”概念。

他们强调独立、平等.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孝顺”更多的是单方面的义务.单一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在西方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浅析中西孝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浅析中西孝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浅析中西孝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作者:杨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摘要: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西方文化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从而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孝文化。

尽管中西孝文化差异很大,但是本质上都是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为中心,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分析中西两种孝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出“孝”的本质,更有利于两种文化的互补,促进中国孝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中西;孝文化;父母;发展作者简介:杨瑶(1991-),女,汉族,甘肃舟曲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使以家庭为单位,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和家人才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孝文化在中国以及亚洲地区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如果追溯中西孝文化的最初形态,大体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孝敬父母,善待长辈。

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成为每个国家都担忧的问题,因此孝道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试图探析中西孝文化的差异,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三方面入手探讨中西孝文化产生的原因。

1、中西孝文化的历史渊源1.1中国孝文化纵观中国的历史,孝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正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内,人类的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生产资料还有所剩余,这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到父母的需求,孝观念也因此而产生。

“孝”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孝”字上部是个老人,下部是个孩子,也就意味着子女要善待父母。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阐述并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儒家的理论著作《孝经》的问世巩固了孝在中国传统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中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之道,扬名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要求人们首先要孝敬父母,其次要忠于君主;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要求人们安分守己,服从长上的意志;孔子讲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孔子将孝看作是上天作出的准则,是一个人的仁德之本。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孝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它强调对父母的尊敬、照顾和关爱。

虽然东西方的孝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1.在中国文化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它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孩子们通常会以尊敬、照顾和关爱父母为荣,并将孝行看作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尊重父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还体现在行为上,包括为父母做饭、打扫卫生、照顾生病的父母等。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修身成德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之一。

2.在西方文化中,尊重父母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孝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强调。

在西方文化中,父母更多的是被视为朋友和顾问,而孩子们的义务不是像在中国那样追求孝顺和顺从,而是尊重和信任他们的父母,并在他们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

总的来说,东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子女应该为父母做任何事情,无论是行动上还是言语上,而西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尊重和信任父母,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东方和西方在家庭关系、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110510310 夏亚南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对比分析,认为中西方孝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而西方孝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却没有得到发展,内容也很单一。

这些不同主要源于文化差异。

关键词:家庭;孝文化;文化差异;养老模式
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从新旧石器时代到父系氏族的建立,人类自身的力量十分弱小,因此这个阶段的人时刻也离不开氏族这个集体,当然更不可能独立生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氏族集体的依赖逐渐减少,但孤立的个体劳动仍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

因此,家庭(家族)核心制成为最直接与最佳选择。

孝同样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血缘亲族关系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而慢慢产生。

家庭是人类由于客观的原因迫不得已的选择,同时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西方的孝文化却成了只在文献中出现的很狭义的概念,甚至连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中西方孝文化有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
中国的孝文化已经渗透并流动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多地方都以“孝”而闻名,孝子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董永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二十四孝”之一,其“性至孝,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的事迹感天动地,传为佳话。

但是,西方的孝文化却远没有这么发达,不仅没有什么地方以“孝”而闻名,也没有哪个地方因“孝”而引以为荣,更没有“二十四孝”这样闻名的人物。

中国有很多关于“孝”的谚语,如“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孝顺公婆自家福,勤种天地自家谷”、“在家孝父母,强如远烧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

而在西方,这方面的谚语却很少,在《英汉双解英语谚语应用词典》所收录的谚语中,居然一条都没有。

中国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

“孝”在家庭中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上。

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父母在家庭中是绝对的权威,服从父母被视为孝顺的一种体现。

孔子认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同,
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即子女侍奉父母时,对父母不对的地方要婉转地规劝,若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要仍然保持恭敬,不能生气,也不能去触犯他们,虽然自己感到苦闷,也不要流露出埋怨。

“孝”的社会意义在于维持一种社会和谐,即对长者和统治秩序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服从。

在西方,“孝”主要并不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之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中。

西方的孝文化也没有多少社会意义,而其家庭意义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

这种尊敬也并没有导致对父母的服从,而是更多地强调独立,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平等。

传统的养老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孝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来,赡养的义务主要由子女完成;而在西方,不强调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父母年迈后,赡养的义务主要靠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

因此,中国的孝文化包含赡养的义务,而西方孝文化中并不包含赡养的义务。

在中国,赡养的义务如同自然界中的“反哺”;而在西方,赡养的义务则如同“接力棒”,由子女或父母本人将自己转交给社会。

中国人家庭观念非常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是最大的,这一点令西方人无法想像。

而在西方,一旦成年,都会自食其力,不需父母过多付出。

中国人一般都与父母住得比较近,即使到外地工作,一般也要把父母接到身边。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不赞成父母健在时儿子离家远游,如果因故非远游不可,必须有明确的方向。

孔子这种思想是怕儿子远行在外,老人无人照顾。

西方人一般不会这样,他们为了事业不会过多地考虑父母,也没有必要考虑父母。

而且西方人并不像中国人有很深的故土情结,相反,他们喜欢不停地变换居住地,尤其是美国人,他们一生通常会搬好几次家。

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付出的差异,也部分地解释了中西方在财产继承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父母的财产毫无疑问是由子女继承的,这不需要任何书面的证明,子女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而西方人则通过遗嘱决定财产的归属,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财产给任何人或机构,甚至给自己的宠物,而他们的子女也不会觉得不可接受。

中国人将“孝”同生儿育女相结合,强调不能绝先祖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心理。

西方人强调自由,为了自由可以选择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甚至独身。

在中国,由于孝文化的原因,“断子绝孙”是最恶毒的咒语;而在西方,“断子绝孙”却没有这样的文化含义。

正因如此,当“断子绝孙”被直接翻译成“sonless”时,西方人觉得莫名其妙,根本无法将其与贬义词联系起来。

二、中西方孝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中西方孝文化的不同在于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是重农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最适宜农业生产。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也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

重农文化是群体本位的沃土。

群体本位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和谐,个人价值
依赖于社会和他人,把个体看成是社会的一员,强调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相互爱护,以集体利益为重。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由于多山且不适宜农业生产等生存环境的限制,人们很早就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并生活在城邦中,经常迁徙和流动。

西方文化强调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

个体本位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是以个体利益为中心。

群体本位使中国人时刻把自己看作是某一集体的一员,体现在家庭中就是每个人都很看重家庭,都很注重以亲子关系为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因此造就了中国丰富的孝文化。

个体本位使西方人更加看重个体的价值,认为社会价值在于每个个体价值的实现,他们并不像中国人那样提倡集体主义,有些社会学家甚至称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为“离群”,在家庭中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花大量的精力。

相反,由于离婚率偏高,西方的家庭相当不稳定。

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中,孝文化是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的。

因此,虽然与《论语》同时代的《圣经》已经有了最早的关于“孝”的阐述,但西方的孝文化并没有在家庭中得到发展,更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同。

三、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孝文化截然不同。

这些不同源于文化差异。

但是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孝文化正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

在中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养儿防老”和“家庭养老”的观念正在逐步发生改变,DINK家庭的数目也在增加。

在西方,当越来越多任感情泛滥的“少女母亲”已经成为全社会舆论焦点的时候,人们开始探讨中国极少有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国孝文化中子女对父母“不违”的观念受到了许多社会学家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趋势还将继续,因此对中西方孝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