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单元复习——第3单元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单元复习——第3单元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习目标】参考所给提纲梳理、内化本单元基础知识,集中突破难点、重点,并根据你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自主构建单元体系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后通过限时训练进行自我测评。

【体系构建】——研读课本,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梳理建构本单元的主干线索,并能提炼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和重点知识【基础知识梳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影响及特点?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实质、局限性、影响是什么?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①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措施、评价(影响)?②企业的经营方式变革——“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P75:重点理解“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含义和意义)③社会福利制度特点、实质、影响?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评价或败因? 6.对苏俄(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的认识?(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8分钟限时训练1、《全球通史》中称:“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这表明列宁实行该政策的最终目的是A .向社会主义过渡B .恢复社会经济C .缓和工农矛盾D .发展马克思主义 2、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 .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B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C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 .允许集体农庄社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

②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③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④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③三司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重文轻武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①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③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第三单元人教版必修1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第三单元人教版必修1
权力
①立法权,众议院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②议会拥有组阁权,实行责任内阁制③选举总统权
特点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大,二者相互制约
作用
①在法律上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②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宪法》——二元君主立宪制
背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不完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二元君主立宪制
权力
①立法权②征税权③宣战权④政府拨款权⑤调整贸易权⑥征兵权
⑦对总统等官员的弹劾权⑧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的法案的否决⑨可规定政府及法院的组织与权限⑩两院可各自否决对方的法案⑾众议院倡议预算法案、弹劾政府官员、以及在选举人团僵持不下时选举总统⑿参议院对总统任命的官员、大法官及签订的条约的审批权
首相的产生与权力: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其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提名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事实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国王的地位与权力: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批准和公布法律等象征性权力。实际君主“统而不治”。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总统
产生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权力
①行政权归总统和内阁(总统命令需部长副署),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②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的任命权③缔结和批准条约权④特赦权⑤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的权力

历史必修1-3总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1-3总复习提纲
总统权力①国家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民间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③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④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联邦法院权力①美国最高司法权归联邦法院。②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③联邦法院对于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范围内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后来,联邦法院逐渐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作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代议制:议会由选举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②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④作用:(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对欧美)是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对东方)对日本和中国也有很大影响。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男女权利不平等。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内阁与首相的关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集体共进退
国王的地位: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作用:1.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 6 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时空记忆】【基础知识记忆巩固】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2、15--17世纪开辟的主要航路?(见下方表格)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见课本33页第三单元导言第一自然段,分四个要点)4、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见表格)【知识拓展记忆】1、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方面走在前面?⑴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他们向海外发展。

⑵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

⑶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

⑷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2、新航路的开辟(表2)3、其他航路的开辟(一)概况(表3)2、中西航海对比: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时空记忆】【基础知识记忆巩固】1、概况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人口迁移的表现?2、概括物种交流的表现?3、分析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流的影响?4、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5、早期殖民扩张的原因和表现?殖民扩张的影响?6、重商主义含义7、商业革命含义8、价格革命含义和影响9、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知识拓展记忆】1、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其成因2、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4、葡、西两国衰落的原因(1)两国强大的封建传统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封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束缚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保守的传统观念使它们没有用得到的财富去投资本国经济,而是将其用来向欧洲其他国家购买奢侈品。

这样的结果是本国经济仍然迟滞不前,而掠夺来的财富却为别国做了“嫁衣裳”。

(2)流入两国的大量财富不仅没有成为它们发展的动力,反而窒息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大量流入的财富使得西班牙患上“贵金属积攒过多症”,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抑制了本国市场的发展。

高一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高一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面照妖镜,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的决策和事件,并从中汲取教训。

高中历史课程使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思想,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决策中更明智地行动。

本文将总结高一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回顾所学内容。

一、西方文化的奠基历史的灯塔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而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则是西方文明的奠基石。

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哲学思想以及罗马帝国的法律制度都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封建社会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盛行的时期。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以土地作为基础的领土关系,将社会划分为封建领主和农民两个阶层。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等级森严、经济落后、文化低下。

三、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由马丁·路德等人提出的对天主教会的批判,引发了欧洲宗教界的深刻分裂。

从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爆发了一系列的宗教战争,对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四、大航海时代与殖民主义大航海时代是指欧洲在15至17世纪之间的大规模海上探险活动。

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纷纷派船探险,扩展领土,并建立殖民地。

殖民主义的兴起导致了欧洲列强对非洲、亚洲和美洲的殖民统治,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许多痛苦。

五、宗教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宗教改革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欧洲,还渗透到了中国。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崛起。

西方的教育、科学和文化观念开始影响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六、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重要的思想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人权,对欧洲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法国大革命更是将这些思想付诸行动,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旧体制,奠定了现代法制和人权的基础。

七、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崛起工业革命是指18至19世纪期间,以英国为中心发生的一系列技术和经济变革。

这一时期的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为资本主义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一、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根本: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②具体:经济虚假繁荣;供求矛盾突出(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自由放任政策。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破坏性严重4、影响:(1)对经济: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3)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其作用。

1、背景:⑴经济危机的发生(2)美国政府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3)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首要措施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信贷活动(2) 调整工业生产——核心内容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谈判的权利(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4)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并举办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5、影响:积极:直接影响:取得一定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新政开辟了一条新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640~1688年) 1、原因: 2、完成:1688年“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确立:1689年的《 》
1、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意义:该宪法使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 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的权力得以保障, 标志着英国的 制确立起来。

(三)、内容:
1、国王: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 “ ”地位;同时,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 邦的纽带作用;
2、议会:国家权力中心,国家的最高 机关。

议会掌握 的权力、 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的权力。

产生:国王任命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职能:掌握国家的 大权和 权 3、首相:(英国第一位首相是 )
4、内阁:内阁首脑是首相。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内阁及首相对 负责,体现 原则。

(四)、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②国王是国家 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五)、作用及影响:
1、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各派可通过议会竞争 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 得更多席位。


3、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
、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政体模式。

一、美国1787年宪法 (一)、建立原因和条件:
1、前提条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2、主要原因:独立之初的美国的邦联制使形势很严峻(中央权力 较弱,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 更是各行其是。

邦联制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受阻。


3、理论来源: 受启蒙思想家 的“三权分立”学说 的影响
(二)、制定:1787年在 召开 制定了
1787年宪法。

(三)、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 制
A.联邦政府拥有 、 、 、 大权,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B.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过度集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家权力的分配
(1)、立法权—— 行使 ①国会实行两院制
: 每州2名,任期 年,每两年改选1/3 : 按各州人口比例由选民直接选出 ②国会通过的法案,须经 批准后才生效
③国会除有立法大权外,还拥有 权和 权, 参议院有对总统 和 的审批权 (2)、行政权—— 行使
①总统由选民 产生,任期 年
②总统是 、 和 ③总统可任命政府官员和大法官,但须经 同意 ④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行 权 (3)、司法权—— 行使
①最高法院法官由 任命,但须经 批准 ②最高法院拥有 权,并有权 (四)、原则:1787年宪法体现了 原则 (五)、评价: 1、积极意义:
①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并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②加强了国家的权力,又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2、局限性:
①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承认 的存在,留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②妇女地位低下,印第安人、黑人无选举权。

(六)、实践:
1789年, 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他两届任满后,坚持不再参选,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 届的先例。

二、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美国“两党”主要指: (象征物: );
(象征物:)
他们的性质都是:
2、两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时期是:
3、美国总统共和制的一大特色是:
(一)法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了解)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1814年,;
1815—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1848年,七月王朝;
1848—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1871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1年以后,。

结论:法兰西历史的发展进程,就是与斗争,最终确立体制的过程,揭示了人类每一步的前进
都冲满着矛盾和斗争。

2、法国共和政体
(1)、确立:1875年通过了《》,标志着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2)、内容:
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

参议院有权否决。

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权由掌握,总统由选出,任期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是和,有权任命、和实行;经参议院同意有权。

(3)、作用: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和巩固,为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1、前提:德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①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概括:普鲁士首相提出“”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年完成统一,建立了。

2、确立:1871年颁布《》,标志着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了。

3、内容:①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决定并对其负责。

③议会是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和的批准才能生效
4、影响:
①积极意义: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消极影响(特点):德国的代议制,保留了大量的,使德国逐渐走上军事侵略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