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评析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使女性作家能够更直接地与读者沟通 ,及时了解读者反馈,调整创作方向。
传播速度与广度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助于女性文学作品迅速 传播,扩大影响力。
未来女性文学发展前景展望
创新与实验
跨界合作与融合
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和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女性文学将继续在创新与实验方面取得 突破。
女性作家的作品在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她们关注女性命运和社会问题,通过文学作 品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06
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与前景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
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女性文学将更加 注重跨文化交流,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女性经验,拓展创作视野。
多元主题探索
女性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母女关系 既有亲密无间的一面,也有矛盾 冲突的一面,揭示了母女关系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
通过对母女关系的描写,女性文 学作品探讨了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问题,以及女性如何在家庭 和社会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情感纽带的独特性
母女之间的情感纽带具有独特性 ,女性作家在描写母女关系时能 够深入挖掘这种情感的内涵和意 义。
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尝试
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尝试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如小 说、散文、诗歌等,展现出丰富的文学创作才华。
05
当代女性作家作品评析及影响研究
代表性作家作品介绍及评价
铁凝
《玫瑰门》、《大浴女》等作品,以细腻笔触刻画女性内 心世界,展现女性生存困境和抗争精神。
01
王安忆
《长恨歌》、《小城三月》等作品,通 过女性视角审视历史变迁和人性复杂, 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转变和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多样。
本文将介绍几部代表作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题和文学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也是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重要源头。
虽然这部小说的作者曹雪芹是男性,但是他以女性视角创作了一部关于女性命运的杰作。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多样,有贾母、王熙凤、林黛玉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
她们有着各自的个性和命运,通过她们的故事,小说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挣扎,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红楼梦》对于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者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为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个时期,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虽然这是一篇男性创作的小说,但是其中的女性形象却是鲁迅对于当时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普遍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她们面对的是沉重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压力。
《狂人日记》通过女性形象的描绘,揭示了当时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奈和困境,引发了人们对于妇女解放的思考。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也为女性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张爱玲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
她的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矛盾。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两个女性在感情和婚姻中的选择与困惑。
小说通过对于女性心理的深入刻画,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解放的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王安忆的《长恨歌》成为了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杨贵妃的视角,描绘了唐朝的宫廷生活和权力斗争。
小说中的杨贵妃形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她不再是传统文化中的花瓶形象,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的女性。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摘要:张洁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女作家,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者的关注,本文列举并简要分析了研究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经典性论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张洁作品女性意识研究两性声音自1978年凭借《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张洁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仅1978到1987十年间国内对张洁的评论文章就达到了160多篇。
这一时期的批评关注点是其作品风格、主题等方面。
随着9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输入,更多研究者尝试着以这种新的理论来解读女性作家的创作。
此时,作为新时期女作家旗手的张洁再次受到了研究界的关注,她的创作也在更大程度上被纳入到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作品中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成为了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
一、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研究现状评述张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显现程度不尽相同,在《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这类作品中,女性意识呈现隐匿状态,因此女性批评的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选取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相对凸显的作品进行研究。
著名批评家荒林认为张洁前期代表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入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喧寓的,是一个关于理想爱情与理想男性的神话,那么《方舟》则称得上是一篇预示着理想破灭的“愤世之作”。
80年代中期,张洁作品风格转型之巨,不禁让人哗然,此时的张洁以老辣、尖酸的形象极尽讽刺,理想的爱情神话破灭了,理想的男性偶像倒塌了,对此王绯认为,“张洁的审丑意识有着很强烈的性别色彩,在男/女二项对立中,她故意让他们原形毕露,让他们丑态百出。
”度过这段偏激、锋利的创作时期,张洁的以其特有的女性姿态书写了两部现实主义作品《红蘑菇》和《她吸的是薄荷味儿的烟》,这两部作品既不同于早期的纯情之作,又有别于她前一阶段的狂怒与怨愤,蕴涵深刻的女性觉悟。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女性作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地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女性文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也为全球女性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介绍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并探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伤痕文学、到80年代的女性文学高潮、再到9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女性作家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当代女性文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传统男权文化的挑战;注重内心世界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题材广泛。
当代女性文学的主题主要包括性别认同、女性形象、家庭和社会地位等。
女性作家通过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女性的独立、坚强和勇敢。
很多女性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深入探讨。
当代女性文学中蕴含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文化,表现为对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生殖权利等问题的。
女性作家在作品中通过呈现女性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传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和追求平等的精神。
很多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父权文化的批判和对母系文化的怀念与重构。
当代女性文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文学作品为受众提供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审美体验,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女性文学传达出的女性形象和价值观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推动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女性文学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为全球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中国女性小说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变化研究

中国女性小说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变化研究中国女性小说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其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是随着社会大背景变化而变化的。
本文选取不同年代的两部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社会背景如何影响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标签:小说;女性意识;女权主义一、引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女作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张扬女性意识。
冰心、萧红、张爱玲等一大批女作家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文坛千百年来以男性为主的格局,使得被冷落、忽略和压抑的女性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各种思想碰撞和交融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部不同时代女性作家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来探讨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形成这种多元化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女性意识的变化1.《结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识(1)作品介绍。
《结婚十年》写于1943年,是五四运动之后“孤岛文学”女作家苏青的代表作。
小说描述的是一对青年夫妇的婚姻悲剧。
进步女大学生苏怀青在母亲的安排下,与当地世家少爷徐崇贤结为夫妻,却在婚后遭到婆家的歧视、丈夫的背叛、女儿的惨死、理想的压抑,于是在无法忍受后冲破世俗的牢笼,与丈夫离婚的故事。
(2)《结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识。
《结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识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从女性视角出发展开创作。
以往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从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女性。
女性是客体,男性是主体,无论是歌颂女性抑或是贬斥女性的作品,其实都体现的是父权制社会中男性的主导地位。
而《结婚十年》是从女大学生苏怀青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甚至作者通过对男性的丑化来凸显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迫害。
第二,大胆表达女性对恋爱、婚姻的看法。
文中有一段话几乎道尽了天下女人的心声:“没有一个男子能静心细赏自己太太的明媚娇艳,他总以为往后的时间长得很,尽可以慢慢儿来。
殊不知歇过三五年便生男育女了,等他用有欲无爱的眼光再瞥视她时,她已变得平凡而噜嗦、抱在怀中像一团死肉般的夫人……”第三,对女性性心理的直白赤裸描绘。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性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当代女性在经历社会变革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挣扎和追求。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女性对生活和情感的真实感受,又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身份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将通过对几位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代表作进行赏析,探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和形式特点。
第一部分:女性自我觉醒的表达1. 莫言艳《红高粱》《红高粱》是莫言艳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女主角祥子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家庭压迫和封建制度束缚下如何实现自我觉醒和追求自由的故事。
作品中,祥子从一开始的无知、天真到最终的坚强勇敢,她通过与自己和家庭的斗争,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2. 韩少功《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是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通过女主角明妃的视角,展示了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百态。
作品中,明妃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勇气,从一个普通的宫女逐渐崛起为后宫垂帘听政的女性执政者。
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英雄。
第二部分:女性情感与家庭关系的描述1.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两个女主角秋瑾和红绶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女性之间、女性与家庭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
作品中,张爱玲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入探讨了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之中的选择与困惑,以及她们对于自由与幸福的追求。
2. 林海音《红灯记》《红灯记》是林海音的代表作之一,以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坐台戏”的形式展示了出卖身体为生的女性命运。
作品中,女主角秋巴的坚毅、善良和自强不息,表达了被压迫的女性对于生活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林海音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揭示,向读者传递了对性别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的思考和警示。
第三部分:女性身体与性别议题的探索1. 陈冠男《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是陈冠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女性身体和性别议题的深入探索,展示了当代女性在物质欲望和情感追求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第一节

3、《祖母绿》中英杰男人的形象已经 被彻底解构。文本中卢北河对他昔日的情 敌曾令儿说:“多少年来,我们争夺战着 同一个男人的爱,英勇地为他做出一切牺 牲,到头来发现,那并不值得。” 4、《无字》中女性主义表现最为充分 和自觉。她全面表现自己的妇女观,向世 俗观念提出挑战,其深刻性更使挑战变得 咄咄逼人。
三、谌容小说的文艺学意义 谌容强烈的现实关怀,使其作品每每受到 读者的迅速关心,同时也正这一特征,她 的一些当时曾经很有影响的作品时过境迁 后不仅再无意义,有的反而还给作者带来 一些麻烦的缘故。所以,谌容现象引发一 文艺学上的命题:文学到底要不要紧跟历 史的脚步?要不要反映重大的历史问题? 我认为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如何 紧跟和如何反映的问题。这是文艺学上重 而又大的问题。
在张洁约二百多万字的作品里,最有 影响的小说是《爱,是不能忘记的》, 《沉重的翅膀》和《无字》,最优秀的 则是《祖母绿》和《方舟》。 “方舟”, 在张洁的创作意识中具有一种特殊意义。 她的小说从个人生活感受出发,浸润着 自己刻骨铭心的情感,表现出深刻独到 的女性经验,闪烁女性自我“救赎”的 光芒。
一、从“新时期”到“后新时期”的文化历程 张抗抗1973年发表了《大森林的主人》。1981年她 又发表了引起广泛反响和热烈争论的中篇小说《北极 光》,“三粟”《红罂粟》、《白罂粟》、《黄罂 粟》、1987年刊出《隐形伴侣》,《隐形伴侣》无疑 是抗抗青年时代的总结性的力作。她是 “新时期”书 写“知青一代”的最具代表性的知青作家 张抗抗在90年代推出《情爱画廊》,引起极大的关 注和讨论。她总是以她的敏感和锐利又站在时代的前 端,向新的可能冲刺。她是一个文化变革的倡导者,一个 精神解放与开拓的倡导者,她提供的不一定是写作本身 的新的可能,但肯定是社会或思想发展的新的可能。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谢谢观看
1.迟子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 特的艺术风格。
2.她的作品深入挖掘了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 的地方风貌。
3.迟子建在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和思考,传递了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4.她在文学形式的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为丰富中国 当代文学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迟子建的文学作品,探讨其文学特色和创作风格。通 过对迟子建成长经历、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总结其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 成就,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迟子建及其作品概述
迟子建,当代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漠河,代表作有《额尔古纳河右岸》、 《山川册》等。她的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以独特的叙事手法 和醇厚的情感氛围深受读者喜爱。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 关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研究现状
03 三、结论
02 二、研究方法与成果 04 参考内容
迟子建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女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文学创作, 至今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在过去的20年中,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广泛和 研究。本次演示将对迟子建文学创作2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 究提供参考。
三、作品主题与表现手法
1.家乡黑龙江的描绘
迟子建的作品中,对家乡黑龙江的描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些描 绘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黑龙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2.女性命运的思考
迟子建的作品还深入探讨了女性的命运。她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 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这些思考触动 了社会的痛点,引起了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写实”小说是如何命名的?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新写实现象最早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
那时,一些批评家把这种创作倾向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回归”,还有一些批评家把这种创作倾向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小说派”,等等。
“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则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论界定,《钟山》杂志在1989年第3期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方方《风景》刘震云(《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
《一地鸡毛》中小林的悲哀说明了什么?
作者选取了城市底层的小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他们平庸甚至可悲的生活状态,正揭示了当代人在
无情的现实背景下“非我”般的凄惨境遇。
小林和小李在结婚之前都曾是有激情,有傲气,有追求的热血青年,可是在经过几年“票子、房子、孩子”的打磨与改造下,他们已经成为每天为柴米油盐算计,被人情事故困扰,为改善物质四处钻营的庸俗、世故、狭隘的小市民中一员。
豆腐馊了引发的夫妻间的争吵,小李要换工作的走动送礼,小保姆的挑剔失职,老师来看病的为难窘迫,女儿上幼儿园的困难,没完没了
的烦人恼事向小林袭来,他被挤压得渺小、乏力、冷漠。
这些无休止的恼人俗事占据着小林所有的生活内容,而崇高优雅的精神理想则被逼迫得不复存在。
谁都知道,人失去理想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但读完本书后我们悲哀地发现,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生活奴隶的命运。
在这个国度,社会资源,财富是如此的贫乏,他们的分配是如此的不公,注定导致社会中绝大部分人都得为生活所苦恼。
生活的巨大压力将使我们渐渐抛弃儿时的梦想,少年的立志和心中的希望。
我们小时候生长在一个充满理想的国度,当年的我们是如此的充满激情,然而走进社会的我们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被现实无情地侵蚀,压迫,直到有一天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和当年我们所鄙视的小市民一样如此地屈服、懦弱和短视。
你怎样看待张洁《方舟》中的女性识的觉醒?
小说描写三个中学时代的同窗好友,经过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之后,为了摆脱现实的痛苦,又各自离开丈夫相聚在一个住宅的单元里,以求得暂时的庇护。
她们如同乘住在一叶“方舟”上,经受着生活海洋里风浪的打击和颠簸
进入当代社会后,女性个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知识女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方舟》中的女性不满足于过去的传统社会分工,强烈要求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政治,争取独立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于是,她们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抗争,为争取个性解放和实现自身价值艰难跋涉并付出沉重代价。
《方舟》写出了女性生活的困窘。
写出了政治自主和经济独立仅仅是女性踏上解放之路的第一步,其后的道路漫长而又艰险。
《方舟》中妇女的不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精神与物质间巨大落差的悲剧。
这种不幸主要来自于她们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境遇的矛盾冲突。
她们那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却要不断地超越现实,实现新的自我价值,为此,她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牺牲了爱情、婚姻,失去了平静的生活,包括性欲望在内的自我天性也受到了压抑。
”虽然她们付出了这么沉重的代价,但还是得不到真正自由。
因为当她们挣脱了没有幸福可言的家庭束缚时,坠入的却是一张试图将她们吞没的世俗与偏见的罗网,而这张网更结实,更阔大,她们已无路可逃。
《大红灯笼高高挂》分析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于1991年,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由张艺谋执导。
整部影片最突出的就是运用了强烈的象征和寓意,“灯笼”象征着姨太太们的命运,季节的设置有“夏”、
“秋”、“冬”、“第二年夏”,惟独无“春”象征着在陈家这个阴暗闭锁的封建大家庭中挣扎的女人永远不会有春光普照,陈家大院象征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
影片在热热闹闹的五太太的迎娶中结束,那是一种更大的凄凉。
看完整部影片,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压抑,那种人性的压抑,故事在夏天开始,又止于夏天,这是一个没有春天,没有希望的故事。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良心是路人,此话形容颂莲,最恰当不过,颂莲人性的扭曲,得于两个人,两个理应与她关系亲昵的人,分别是,颂莲的继母,还有颂莲的男人,陈老爷。
但正是这两个“亲人”,却亲手葬掉了颂莲的幸福与自由。
影片中,颂莲的继母自始至终都没有露面,而贯穿始终的陈老爷,则一次正面特写都没有,给人永远的只是一个背影,从导演的人物设置来看,我们可以读出一点,那就是继母和老爷都不是什么光明的形象,而他们在影片中则可视为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们没有特写,没有露面,但他们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导演在这里向我们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封建的余毒仍在,而且依然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颂莲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学生,但自从她嫁入陈府,直接或间接在颂莲手中受过伤害的却有三个人,分别是,雁儿,梅珊和卓云,雁儿死了,死于颂莲的揭秘,虽然对于雁儿的死不能归咎于颂莲,但她对于雁儿的死却又这不可推脱的责任,梅珊也死了,同样死于颂莲醉酒后的告密。
与其说梅珊和雁儿死于颂莲之手,但不如说她们死于陈家的“规矩”,死于封建体制的樊笼,因为颂莲也是受害者,是陈家“规矩”的受害者,是封建礼仪制度的牺牲品。
在影片中,我们反复的可以看到一道程序,那就是点灯、挂灯、封灯。
还有,我们还可以从管家陈百顺和二婶的的口中反复听到一句话,“按照祖上的规矩!”规矩,规矩!到底什么事规矩?在陈家,点灯、挂灯、封灯是规矩,陈老爷的话就是规矩!陈家的高墙大院就是规矩!在陈家,规矩是不能违背的,违背规矩的,都被吊死在那屋顶的小石屋里面,这是唯一可以逾越陈家高墙大院的存在。
然而,违背规矩要死,那不违背规矩的又过的可好?在陈家的高墙大院里,剩下的就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麻木不仁,“|看淡了生死”,大太太是这样的人,管家和二婶都是这样的人,除了这样的人以外,还有一种,那就是颂莲!而她的疯,则是证明了是怎样的一种结局。
陈家的囚笼,不是表明上的高墙大院,而是那一句句祖上的规矩。
扩大点说,是封建思想,封建体制,被囚禁在牢笼中的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
俗话说的好,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梅珊和颂莲都是那种反抗型的,但无一例外的都以悲剧收场,梅珊死了,颂莲疯了,看到这里,除了给人一种沉重的宿命感意外,感触最深的则是千年封建牢笼的坚固,坚固的难以想象,任重而道远啊!与之相对的,还有一批人那就是大太太二太太,还有管家和二婶,我想,她们不是没有反抗过,她们也一定反抗过,只是,她们失败了,然后转而投向了另一边,封建制度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