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4、麦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4麦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麦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4、学习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抓住色彩描写的写法,进行仿写练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文插图和课文重点语句段落)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导入课文1.出示课文插图:看,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这是美丽的乡村,田园上,远处的麦子黄了,近处的绿草地上,几个孩子在快乐的玩耍着。
)2.欣赏到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你想了乡村孩子的生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这节课我们学习24,《麦哨》板书课题)3、看课题,什么是麦哨?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麦哨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以麦哨为题?课文写的是怎样的麦哨声呢?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与麦哨有关吗……)4、好,我们带者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听田园欢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好自然段。
2、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吗?把你学会的生字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吧。
3、学生交流后汇报出示本课生词课件:看看认识他们吗?(学生自由汇报对生字的成语的积累,发现的多音字,读!另外还有几个难把握的字音的词;全文共8个自然段)4、检查读文情况,了解文章的结构。
下面老师请几名同学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课文几次写到“麦哨”?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5、交流,读通相关段落,边读边画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语。
6.读了课文,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麦哨声吹出来?(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我们男女生合作着吹一吹,这哨声应和着,忽高忽低)7.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2024年《麦哨》语文教案素材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2024年《麦哨》语文教案素材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学科:小学语文课时安排:每课时25分钟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麦哨》,让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麦哨》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场景。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生字词,巩固学生的词汇量。
4.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麦哨》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牢固掌握。
4.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乡村生活的美好。
四、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乡村生活场景。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有关乡村生活的图片或资料,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乡村生活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的美丽和生活的乐趣。
2. 邀请有关乡村生活的专家或村民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 开展乡村生活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 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感悟是否有所提高?3. 教学中是否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4.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麦哨》教学设计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麦哨》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麦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问题: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1.板书课题,质疑。
2.解释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呢--(口哨),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
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多音字: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
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4.学习写法: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
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
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
)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习视野。
五、作业布置
1.家庭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以下作业:
a.抄写本课生字、生词,加强记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4.课内外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实地观察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四、深入讲解
1.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通过练习、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拓展延伸
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修辞手法,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练习。
2.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小组内共同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讨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填空、选择、简答等。
2.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麦哨》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麦哨》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c.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b.通过观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自然、家乡的热爱之情。
b.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b.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2.教学难点:a.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
b.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家乡、自然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一组家乡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景色特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课题导入:板书课题《麦哨》,引导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
(三)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交流分享。
(四)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练习册作业:完成相关练习。
四、课后反思亮点:1.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较好,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深入,能够感受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不足:1.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实践活动未能充分展开。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语文课文《麦哨》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麦哨》优秀教学设计语文课文《麦哨》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语文课文《麦哨》优秀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悟中促读。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读两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风光的美好,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重点)3、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1、你知道乡村的孩子们平时都做哪些活动,过着怎样的生活吗?2、读题,今天我们就随着麦哨声,一起走进乡村,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
(关注孩子的学习起点,创设学习情境,为进一步走进文本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正确字音。
想一想:课文写了几次麦哨?除了麦哨还写了什么?2、交流反馈(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不仅两次写了麦哨,还写了孩子们的生活与田园风光,为下一步体会前后呼应结构形式与麦哨的暗喻意义埋下伏笔。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出示开头:“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流利、读出麦哨声的波浪起伏与欢快柔美)(2)这是谁吹响的?2、读课文,找出描写孩子们的句子,读一读,你发现他们是怎样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3、反馈交流:(1)“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a、读一读,谈感受b、孩子与月季花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c、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群欢快、活泼、可爱的孩子)(2)“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a、读一读,谈感受b、读出孩子们无拘无束的快乐(3)“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从舌尖直沁肺腑!”a、读一读,谈理解b、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c、齐读,读出天然、纯朴、无拘无束的快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4麦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4麦哨教案《麦哨》【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读悟,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4、初步感知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作用,研究作者运用这些手法来进行描写及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研究作者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及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一、直接揭题,了解麦哨1、同学们,在《乡下人家》我们欣赏了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牧场之国》我们见识了一个自由宁静的牧场王国。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XXX一起去领略美好的田园风光,一起感受舒畅惬意的田园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麦哨)齐读课题。
2、师:XXX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吹起来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乡村的孩子都很擅长用麦哨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这节课,让我们去聆听XXX的麦哨声吧!二、检查预。
1、正确认读词语。
2、理解“兜肚、撩起、直沁肺腑”的意思。
13、知道文中“和、应、乐、似”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会组词。
三、初读课文,吹奏麦哨。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用横线划出描写麦哨的句子,你划了哪些?(交流。
)(课件出示:“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XXX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你们自己先来多读几遍,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麦哨声的呢?(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2)来,让我们一起来吹奏这欢快优美的麦哨。
看老师手势来吹,老师手势打高,要吹得高些,低就吹得低些,快就吹得快些,慢就吹得慢些。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麦哨人教新课标

《麦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和、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农村孩子纯朴自然、欢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引导法、品读词句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他们不知道肯德基,没进过电影院,不会玩网络游戏……可是,在广阔的田野里,他们有自己喜欢的游戏。
他们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
听,呜卟,呜卟,呜卟,是谁吹起了集合的麦哨?2.(出示麦哨实物)介绍麦哨:用麦秸做的哨子。
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学习《麦哨》一课,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24.麦哨)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一些描写麦哨的词语。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或事物?2.标注好自然段,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交流汇报:1.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或事物?(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总结整理:这篇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
3.出示带音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4.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湖畔兜肚麦穗儿裹着嚼嚼直沁肺腑撩起(1)各种形式读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I四年级下册:24、麦哨教案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③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
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 “裹”的字形特点。
②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
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
③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d. 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B案
•由图入题
①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
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②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
①自由读文,读准了音,读通句子。
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
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②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③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品味语言
①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②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③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