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PPT

5
(二)借用另一现成的字表示今字:溺(溺水, 本为水名)——弱、何——荷、能——熊;伯— —霸(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閒(本义为缝 隙)——閑(本义为栅栏);女(借女为代 词)——汝、易——锡(赐是汉代以后造出的分 化字。)
6
对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
13
6.符号替换。如: 歡—欢
難—难 鄧—邓 對—对 戲—戏 雞—鸡 趙—赵 风—風 聶—聂 這—这 劉—刘 鳳—凤 7.形声新造。如: 戰—站 態—态 認—认 竄—窜 遠—远 礎—础 8.会意新造。如: 滅—灭 寶—宝 標—标 塵—尘
14
細雨蒙蒙(濛濛)没有水,开(開)门关(關) 门不見門; 烏云(雲)密布不下雨,台(颱)风刮(颳)来 哪有風? 戰斗(鬥)英雄戰大斗 ,難怪豪杰(傑)不 算人; 听(聽)字有口没有耳,到底是說還是聽? 采(採)花不須用手摘,相爱(愛)何必献真心? 白猫(貓)黑猪(豬)皆属狗,老板(闆)原是 木頭人。
15
干(幹)部看來都干(乾)癟,会(會)上人云我亦云; 秋千(鞦韆)只宜秋季蕩,冬冬(鼕鼕)鼓聲冬日聞。 面(麵)粉不須麥子磨,窮人從此不挨餓; 更有高人好武藝,一棒打去犬成龙(龍)。 读讲说谈(讀講說談)不開口,声(聲)音何須耳朵聽; “四舍(捨)五入”是什么?四間房舍五人進。 勸君莫吃猪内脏,内脏(臟)肯定都肮脏(髒) ; 山谷裏面没太陽,稻谷(穀)在此難生長。 别人盡做别(彆)扭事,買個蘿卜(蔔)卜凶吉; 工厂(廠)設備都掏光,广(廣)州也唱空城計。 丑角容貌並不醜,唱曲應在喝曲(麯)後, 胡须(鬍鬚)頭发(髮)不長毛,不妨試試101 。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简化字的优缺点? 有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 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避 《说文· 辟部》:“法也。”
《诗· 小雅· 雨无止》:“辟言不信。”
属→嘱
《说文· 尾部》:“连也。” 《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
写出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今字
免——娩 申——伸
卒——猝
直——值 尝——嚐
采——彩
顷——倾 曾——增
孙——逊
责——债
县——悬
解——懈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要 取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①战场上取左耳 ②娶亲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①食物熟 ②疑问代词 ①士兵 ②突然、一下子
婚 腰 娶 燃 熟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男女有昏。” 《荀子》:“量要而 带之。” 《诗· 齐风· 南山》: “取妻如之何?” 《孟子》:“若火之 始然。” 《左传· 宣公二年》: “宰夫胹熊蹯不孰。” 《赤壁之战》:“五 万兵难卒合。”
4、隶变对篆书的不同处理
年-秊;前-歬;並-并;春-萅
5、笔画差异
冰-氷;吊-弔;船-舩; 咒-呪;珎-珍;凡-凢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7、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
罪-辠;照-曌
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它的简体合称为“繁简字”。
1956年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公布第一批简化字。 连续公布四批简化字,共计515个。 1964年编印《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8个。 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调整后简化字2235个。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古汉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二 异体字
(一)定义 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
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做异体字。
(二)异体字的构成方式(173页)
❖ (一)使用不同的造字方法(会意、形声) ❖ 岳——嶽 嫖——闝 泪——涙 ❖ (二)改换意义相近的义符 ❖ 灾——災 砖(磚)——塼 暖——煖 ❖ (三)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 粮——糧 蝶——蜨 鞋——鞵 ❖ (四)变换声符和义符的位置 ❖ 够——夠 峰——峯 群——羣 ❖ (以上各组,前者为正体字,后者为异体字)
❖ 1.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
❖ 2.有些简化字有古书中的根据
❖ 3.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 相干的,或显然有区别。仅仅因为是同音的 关系,简化时就采用了那个笔画较少的。例 如:
3.1 后/後
❖ 君主 皇后 落后
❖后 √ √
√后
❖後
√
3.2 适/適
❖
迅疾
❖ 适kuò √
❖
❖ shì
“避”——“辟” “避”在表示“躲避”义上 是一对古今字。
“莫”
❖ ①mu日落的时候。 ❖ ②mò没有什么,没有谁。 ❖ 按:①义后写作暮。即:表示“日落的时
候”,先用“莫”,后用“暮”——古今字。
思考:“今字”与“古今” 在形体上 的关系
❖ 一、要——腰 益——溢 / 禽——擒 坐——座
❖ 二、閒——間(间) / 说——悦 被——披
❖ “亡”通“无”。如:《论语·雍也》:“今也则 亡。”
❖ “沽”、“酤”,均表示买卖,是同义词,但同中 有异:“沽”的对象是所有商品,包括酒;而“酤” 的对象只能是酒。
三 繁简字
(一)什么是繁简字 繁简字是指繁体字和简化字。 从形体不同的角度说,繁简字也可以算是
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教学重点: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概念; 古今字形成的来源以及古今字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异体字形体上的差异; 简体字的简化方式以及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一、定义
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 今字。
《礼记曲礼下》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郑玄注:“绥读曰妥。”
异体字
一、定义 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別,在任何情况下 都可互相替代的一组字。也称或体字、重文、俗字。
六国文字
二、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
• 1.造字方法不同 • 岳—嶽 泪—涙 • 2.形符不同
比
关
较
系项
类别
古字与今字
时间方面 历时的
本字与借字 共时的
意义方面 相关 无关
通假字是指在同一时期读音相 同相近的字相互代替使用的问 题,通假字和本字是同时并存 的。
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 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 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划出新 字(区别字)的问题。古字和 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既醉》 人有见宋玉者,锡车十乘。《庄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一、定义
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 字的现象,就叫“用字通假”。
早晚的“早”写成“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飞翔的“飞”写成“蜚” 整修的“修”写成“脩”
暖-煖 咏-詠 3.声符不同 • 管—筦 線—綫 • 4.偏旁位置不同 • 秋—秌 峰-峯 • 群—羣 鞍—鞌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古书中的用字

(三)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谓 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古音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那是六书中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我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古今字所表示的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 1、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于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例如: 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 例如:队,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后来假借为队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队是古 坠是今字。 字,坠是今字。 其他的如: 其他的如:队—坠,正—征,匡—筐,或—国, 段—锻,莫—暮,须—鬚。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 有: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就是说, 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 而创造出来的。 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 讨贼,非子而谁? 其中的竟, 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 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 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 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避 《说文·辟部》:“法也。”
《诗·小雅·雨无止》:“辟言不信。”
属→嘱
《说文·尾部》:“连也。” 《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
写出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 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 “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 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 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 “暮”是今字。
莫 本义
昏暮、日暮
新的
否定性无定代词,
义项
没有谁,没有什么
暮 (今字)
莫 (古字)
在昏暮 日暮的 义项上
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畚箕 其
代词、语气词
本有其字的通假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史记·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 子,立,不幸早死。”
《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论语·乡党》:“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 不拜。”
1、、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2、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
语〉十则》
4、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5、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6、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7、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1)其北陵,文王之辟风雨也。(《觳之战》) (2)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3)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礼记·中
庸》)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晋灵公不君》)
(5)完全改換字形 戰—顫 伯—霸 鄦—許 要—邀 (6)對古字略有增損 陳—陣 大—太 不—丕 母—毋
身—娠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州→洲
《说文》:“水中可居为州。”
队→坠
《左传》:“公惧,队于车。”
衰→蓑
《说文·衣部》:“草雨衣。”
《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或负其糇。”
糇,hóu,干粮
臭→嗅 《荀子》:“彼臭之而无嗛xián于鼻。”
然→燃 《三国志·刘馥传》:“夜然脂照城外。”
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
取→娶
《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
解→懈
《说文·角部》:“判也。从刀判牛角。” 《礼记·杂记》:“三日不解。”注:“倦也。”
竟→境
《说文·音部》:“乐曲尽为竟。”
戚——慼 采——彩 顷——倾 曾——增 解——懈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取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二是给某个词造字时,由于人们的构思不同,所采 取的造字方法不同,或所用素材不同,或造字部件 位置配备不同,也自然要产生异体字。
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泪-涙;嵩-崧; 野-埜;凭-慿
2、构字部件不同
变换形符: 睹-覩;猪-豬;歌-謌;裸-躶;暖-煖
变换声符: 綫-線;猿-猨;杯-桮;怜-憐
始然。”
孰
①食物熟 ②疑问代词
熟 《左传·宣公二年》:
“宰夫胹熊蹯不孰。”
卒
①士兵
《赤壁之战》:“五
②突然、一下子 猝 万兵难卒合。”
(1)以古字爲基礎,增加有表意作用的形符
第一,分化字表示本義。 它→蛇 孚→孵 韋→圍 然→燃 止→趾 州→洲 原→源 縣→懸 正→征 云—雲 其—箕 草—皁 居—踞 匡—筐 孰—熟
变换形符声符: 迹-蹟;村-邨;裤-绔;碗-盌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7、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
罪-辠;照-曌
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它的简体合称为“繁简字”。
《郑伯克段于鄢》:“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 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 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 系。
概括: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用字求新求奇的心 理;用字追求简便的心理;古代无严格的正字法。
具体而言:
一是使用汉字的人多、地广,时间长,不同时间、 不同空间给同一个词造字,字形歧义是不可避免的;
莫→暮 北→背 禽→擒 爰—援 哥—歌
暴→曝 益→溢 丞→拯 或—國 柬—揀
取→娶 解→懈 秉→棅 景→影 府—腑 奉→俸 竟→境 反→返 坐→座 慈→礠(磁)
第三,分化字表示假借義。
師→獅 戚→慼 栗→慄 牟→眸
(2)以古字爲基礎,增加有表音作用的聲符 食→ 飼 自→鼻 晶→曐(星)
(3)改換古字的形符 説—悦 赴—訃 錯—措 徇—殉 振—賑 唱—倡 斂—殮 徹—轍 隔—膈 張—脹 (4)改換古字的聲符 邪—耶 譙—誚 蕃—藩 撝—揮 憯—慘 圜—圓
避 躲開,避免。 姜氏欲之, 焉辟害? 《左傳·隱公元年》
辟
僻 邪僻,偏僻。 秦國辟遠。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比如,打比方。
譬 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景之枉也。《荀子·王霸》
义项 高处坠落
娶妻
躲避 畚箕
古字 队
取
辟 其
今字 坠
娶
避 箕
其他字例:
何——荷 要——腰 孰——熟 卒——猝 免——娩 直——值 申——伸 尝——嚐 孙——逊 县——悬 责—假借 古音通假 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古人的错字 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本无其字的假借: 莫、然、其
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 莫
昏暮( → 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燃烧 然
指示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