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离的礼仪_礼仪

社交距离的礼仪_礼仪
社交距离的礼仪_礼仪

社交距离的礼仪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方法意义学创始人霍尔博士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人在文明社会中与他人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其远近亲疏是可以用界域或距离的大小来衡量的。有一个实验,在一间大厅里,有一排椅子,假定两个陌生人先后进入大厅,如果第一个人坐在南侧,另一人紧挨第一个人坐下的话,第一个人会本能地移开,与第二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当素不相识的人的身体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也绝不允许他人贴近自己的脸,特别是嘴唇和眼睛。这些情况都表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体周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个允许的空间限度内才会显得自然与安全。

社交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社交距离、礼仪距离和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

0-0.5米为亲密距离。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亲密距离又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亲密距离在0-15厘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无间”的距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尽情地表现爱抚、安慰、保护等多种亲密情感。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彼此肌肤相触,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恋人之间极希望处于这样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1/ 2

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快慰。远位亲密距离大约在15-50厘米之间。这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说悄悄话。

在公众场合,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亲密距离这一空间。在大庭广众面前,除了客观上十分拥挤的场合以外,一般异性之间是绝不应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一空间,也应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更不能将目光死盯在对方的身上。

2、社交距离

0.5-1.5米为社交距离。在这一距离,双方都把手伸直,还有可能相互触及。由于这一距离有较大开放性,亲密朋友、熟人可随意进入这一区域。

3、礼仪距离

1.5-3米为礼仪距离,人们在这一距离时可以打招呼,如“刘总,好久不见”。这是商业活动、国事活动等正式社交场合所采用的距离。采用这一距离主要在于体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在一些领导人、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里,其办公桌的宽度在2米以上,设计这一宽度目的之一就在于领导者与下属谈话时可显示出距离与威严。

4、公共距离

3米之外为公共距离,处于这一距离的双方只需要点头致意即可,如果大声喊话,是有失礼仪的。

2/ 2

社交的基本礼仪常识

社交的基本礼仪常识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社交的基本礼仪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 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2)到顾客办公室或家中访问,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按门铃或敲门的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室内。 (3)在顾客面前的行为举止 ☆ 当看见顾客时,应该点头微笑致礼,如无事先预约应先向顾客表示歉意,然后再说明来意。同时要主动向在场人都表示问候或点头示意。 ☆ 在顾客家中,未经邀请,不能参观住房,即使较为熟悉的,也不要任意抚摸划玩弄顾客桌上的东西,更不能玩顾客名片,不要触动室内的书籍、花草及其它陈设物品。 ☆ 在别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易先坐下,坐姿要端正,身体

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 ☆ 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与顾客谈话,顾客谈话时,要 认真听,回答时,以“是”为先。眼睛看着对方,不断注意对方的 神情。 ☆ 站立时,上身要稳定,双手安放两侧,不要背卑鄙,也不要 双手抱在胸前,身子不要侧歪在一边。当主人起身或离席时,应同 时起立示意,当与顾客初次见面或告辞时,要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举止得体,有礼有节。 ☆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 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发出在场,不要 乱丢果皮纸屑等。这虽然是一些细节,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顾客对 你的总印象。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人前化妆是男士们最讨厌的女性习惯。关 于这一点,惯例放宽了。女性在餐馆就餐后,让人见到补口红,轻 轻补粉,谁也不再大惊小怪。不过,也只能就这么一点,不能太过分。需要梳头,磨指甲,涂口红和化妆时,或者用毛刷涂口红时, 请到化妆室,或盥洗室进行。在人前修容,是女性使男性最气恼的 一个习惯。同样,在人前整理头发,衣服,照镜子等行为应该尽量 节制。

文明礼仪备课教案

文明礼仪备课教案 第一课见面礼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见面礼节,能礼貌与他人交往。 2、通过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礼节。 3、通过演练,纠正不正确的姿势,掌握正确、优雅的技能规范。 教学难点和重点: 1、各种礼节的动作要领及适用场合。 2、纠正学生在见面礼节演练中出现的错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互动) 情景模拟:两人一组模拟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从而引出一些见面礼节。——文章窝——(便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大家积极性) A 情景一:机场接待及朋友 B 情景二:拜访他人后,准备离开时 C 情景三:表示恭喜、祝贺时 教学内容 师:阅读课本3页情景再现,谈谈你的体会。 生:分组发言。 师:辩一辩:

1、请你做一回礼仪专家,说说李华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2、读了上面的故事,你学到了哪些文明礼仪? 生:分组发言。 二、礼仪规范 师:同学之间谈吐举止要讲究文明,要使用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和礼貌的体态语言。 握手礼: (1)握手礼的基本概念: (2)握手礼的起源及典故 (3)握手的时机和场合: 遇到较长时间没见面的熟人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认识的人道别; 在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 拜访他人后,在辞行的时候; 被介绍给不认识的人时; 在社交场合,偶遇亲朋好友故旧或上司的时候 别人给予你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 表示感谢、恭喜、祝贺时 对别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 得知别人赠送礼品或颁奖时 得知别人患病、、失业、降职或遭受其他挫折时

向别人赠送礼品或颁奖时 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或者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者彻底和解时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 (4)握手的顺序:遵循“尊者优先“原则。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 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 (5)握手的方法:正确的握手姿势、握手的力度、握手的时间、多人握手 握手时,距离受礼者约一步,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 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向受礼者握手。 (6)握手的禁忌:A、避免掌心向下握手B、使用右手C、握 手时一般需要脱帽、手套D、注意力要集中E、握手时应起立 实践:A 亲身示范动作要领 B 将学生分成俩人一组,进行练习 2、脱帽礼 A、脱帽礼的起源 B、脱帽礼的要领 实训:A、亲身示范动作要领 B、两人一组进行示范练习 3、拥抱礼: 拥抱礼的要领:俩人相对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 手环抚于对方的左后肩,左手环抚于对方的右后https://www.360docs.net/doc/6d16204972.html,腰,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 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

人际交往的距离1

人际交往的距离 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亲密距离:6英寸~18英寸之间(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能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甚至是“亲密无间”。这一距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并能很容易产生皮肤接触而给人以某种快适感。两位成年男性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一般不采用这种距离。而女性知己往往喜欢这样近距离地相处。这个距离是每个人都很敏感的领域,因而交往时要特别小心这种距离。倘若你忽视了这一距离的灵敏性,无意间与一个交往不深或不熟识的异性形成了“亲密距离”,往往会被误解,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来。人们熟悉的“办公室性骚扰”就发生在这一人际空间。(2)私人距离:1.5英尺~4英尺之间(46厘米~122厘米)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私人距离”是指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个距离。在社交场合,某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特殊的亲近感也会有意采用这样的距离。(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1.2米~3.7米)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社交距离”的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这一距离对双方没有过多的约束力,表示不想多作交谈。(4)公众距离:12英尺~25英尺(3.7米~7.6米)“公共距离”一般指公共场合中演讲者与台下听众,教室里老师对学生,舞台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这是约束感最弱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类距离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动态变化,即交往双方间距离会发生缩短或拉开,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社交中最应注意的“语言”。我们应该学会从这种距离变化中窥见对方的心理变化,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向,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进一步深谈,还是适时告辞。总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应注意对方对于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以便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

社交礼仪的规范要求

社交礼仪的规范要求 礼仪活动中仪态礼仪的做法和要求 礼仪是步入文明社会的通行证,礼仪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占有举止轻重的地位。学好懂得各种礼仪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站姿礼仪 站立是人的最基本的姿势,“立如松”是说人的站立姿势要像青松一般端直挺拔才美。这是一种静态美,是培养优美的仪态的起点,是发展不同质感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站立是要直立站好,从正面看,身体重心线应在两腿中间向上穿过脊柱及头部,要防止重心偏左或偏右。重心要放在两个前脚掌。站立的要领:挺胸、收腹、梗颈,又可以总结为上提下压(指下肢,躯干肌肉线条伸长为上提。下压指双肩保持水平放松)。前后相夹(指臂部向前发力,同时腹部肌肉收缩向后发力),左右向中(指人体两侧对称的器官向正中线用力)。站立要端正,眼睛平视,环顾四周,嘴微闭,面带笑容。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右手放在左手上。双手不可叉在腰间,也不可以抱在胸前。 在站立时,切忌无精打采的东倒西歪,耸肩勾背,或者懒洋洋地依靠在墙上或椅子上。这样将会破坏自己的形象。两臂可随谈话的内容适当作些手势,但在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兜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的作些小动作,如摆弄打火机、香烟盒、玩弄衣带、发辫、咬手指甲等。这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以缺乏自信和经验的感觉,而且也有失仪表的庄重。 穿礼服或旗袍。绝对不要双脚并列,而让两脚之间前后距离5公分,以一只脚为重心。 2、坐姿礼仪 优美的坐姿让人觉得安祥舒适,而不是一副懒洋洋的模样。美的坐姿应给人端正稳重之感,这也就是“坐如钟”了,这是体态美的主要内容。 正确的坐姿是上半身挺直,两肩放松,下巴向内受,脖子挺直,胸部挺起,并使背部和臂部成一直角,双膝并拢,双手自然的放在双漆上,或放在椅子扶手上。谈话时,可以侧做,此时上体与腿同时转向一侧,要把双膝靠拢,脚跟靠拢。 坐的姿势,除了要保持腿部美以外,背部也要挺直。不要象驼子一样,弯胸曲背。椅子如有两扶手时,不要把双手平放在椅子的扶手上,好象老太婆般安祥的坐着,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 笑天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

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现代礼仪的距离意识

现代礼仪的距离意识 由于人们交往性质的不同,个体空间的限定范围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关系越密切,个体空间的范围划得越小.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认为,根据人们交往关系的不同程度,可以把个体空间划为四种距离. 一是亲密距离 这种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间距.处于0~15厘米之间,彼此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属于亲密接触的关系.这是为了做出爱抚、亲吻、拥抱、保护等动作所必需的距离.常发生在爱情、亲友关系之间.如果用不自然的方式或强行进入他人的亲密距离,可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侵犯.处于15~45厘米,这是身体不相接触,但可以用手相互摸触到的距离,如挽臂执手,促膝倾谈等,多半用于兄弟姐妹、亲密朋友之间,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而势力圈以眼前为最大,也就是一个人对前方始终保持强烈的势力圈意识,而对自身的两侧和背后关心次之.据这一原理,飞机上、长途汽车上和影剧院都采取长排向前的坐位,尽量避免对面的坐位,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平均的前方势力圈. 二是个人距离 这种距离较少直接身体接触.处于45—75厘米之间,适合在较为熟悉的人们之间,可以亲切的握手、交谈;或者

向他人挑衅也在这个距离中进行.处于75~120厘米之间,这是双方手腕伸直,可以互触手指的距离,也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 三是社交距离 这种距离已经超出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系.处于120~210厘米之间,一般是工作场合和公共场所.在现代文明社会,一切复杂的事物几乎都在这个距离里进行.如机关里的领导干部对秘书或下属布置任务;接待因公来访的客人;或进行比较深入的个人洽谈时大多采用这个距离.处于210—360厘米之间,表现为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是会晤、谈判或公事上所采用的距离,首长接见外宾或内宾;大公司的总经理与下属谈话等,由于身份的关系需要与部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四是公众距离 这种距离人际沟通大大减小,很难进行直接交谈.处于360~750厘米之间,这是产生势力圈意识的最大距离.如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小型演讲会的演讲人与听众的距离.所以在讲课和演讲时用手势、动作、表情以及使用图表、字幕、幻灯等,辅助教具都是为了“拉近距离”,以加强人际传播的效果.处于750厘米以上距离位置,在现代社会中,则是在大会堂发言、演讲、戏剧表演、电影放映时与观众保持的距离.

社交礼仪教案

社交礼仪教案 2014年

襄樊护校教案班级:第1次课学时2节课型理论时间 教学课题:社交礼仪的概述 教学重,难点:社交礼仪的起源、发展 教学媒体: 教材、资料 教学过程[含教法、学法]见续页 检测题及作业: 社交礼仪的起源 课后评价: 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传统源远流长,其产生 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礼”字构成的奥妙 “礼”的繁体写作“禮”,左边的“示”指神灵,右边的“豐” 是一种专门用开祭祀活动的盛美满食的器皿,所以,“礼”的意思就是端着供品向神灵表示敬意。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写道: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也就是说,“礼”是一种敬神祈福的仪式,它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2. 人类不仅敬畏力量强大的自然诸神,而且崇拜对人类发展做 出重要贡献的前辈英雄。 例如:传说中的造人补天氏女祸。 教人农桑的伏羲氏。 他们由人升格为神,受到后世的祭奠,进而,人们觉得死去的祖先也须享受祭祀,活着的长辈更亦应该受到尊敬。因此,礼仪不仅是人神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是人与人文间的交流方式。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开始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形成一种天然的人伦关系。并随着历 史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但这种关系还需 要以一些特定的人际交往方式加以确认,于是礼仪便形成了。二.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

1 .传统礼仪的滥觞期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已形成了一套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包括敬神礼仪,政治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等。 距今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 尚无灵魂观念 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已产生灵魂不死,丧葬 礼仪的萌芽期 距今六七千年前陕西半坡人 ----- 丧葬礼仪的进步期 炎黄时代,我国的原始社会慢慢的解体,礼仪最初是一种氏族社会的习惯,用以体现男女长幼等方面的差别。发展到炎黄时代,则逐渐转变成一种阶级社会里分辨上下尊卑的制度。 尧舜时代,各种礼仪的发展更加系统。 “五典”即五种人伦道德------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即:人与人之间一切交往的道德规范,而这些道德规范需要一定的举止行为加以强化,于是跪拜,作揖,拱手等礼节更广泛地应用到交往中了。案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崇尚圣贤的典范作用,礼仪道德的制定和倡导者应该成为遵行礼仪的模范,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含义:礼仪作为外部的行为规范,应该以内心的仁德为支撑。一方面端 正内心,提高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修正行为,培养良好的修养。 只有自己身心俱正,才会具有巨大的道德高召力

形体礼仪教案社交礼仪

形体礼仪教案社交礼仪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形体礼仪》教案设计 社交礼仪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交谈礼仪中:交谈的作用、交谈的技巧以及敬语与谦语的使用 2、介绍礼节中:懂得自我介绍和自我推荐、怎样介绍他人、名片的使用; 3、通讯礼仪:注意时间的把握、语言的文明、举止的文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交谈的技巧以及敬语与谦语的使用 2、懂得自我介绍和自我推荐 3、通讯礼仪:注意时间的把握、语言的文明、举止的文明;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视频欣赏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 故事一:有一个大学招生新学员要面试,第84位女学生面试结束后退出教室时随手把门轻轻地关上了,这时,大学校长追上那位女同学并告诉她被学校录取了。校长说,在你前面的83位同学面试后都没有把门关上,只有你把门轻轻地关上了。 故事二:有一位男士去某公司应聘,之前做了很多的准备,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准时到了公司的楼下,当他上电梯后并将关上电梯门的一刹那,迎面跑过来一位女士,请求他不要关上电梯门等等她,但是这位男士怕耽误应聘时间,就关上了电梯门并上了楼。当他进入应聘的公司时,工作人员告诉他公司的老板还没有到,请他等一会儿,当他看到老板时,正是刚才请求他不要关上电梯门的那位女士。可想而之,老板因为他不懂得基本的礼仪而拒绝了他的应聘。 这些生活中看似很小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生活中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你和有的人相处,感觉处处很舒服,很放松,但是,和有的人在一起,常常让你感到不舒服。什么原因呢其背后可能和礼仪有关。一个有教养的人,你可能感觉不到礼仪的存在,但一位不注意礼仪的人,你一定能感受到这个人身上的毛病。礼仪可以这样来形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补充解释说,礼仪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难说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个人的失败却可能是决定性的。 礼仪的核心价值是尊重。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但这种尊重是互动的过程,从来没有说你不尊重别人,别人却会尊重你。礼仪可以说是社会公认道德行为的外化,它基本上是超越国家、民族、阶级,为全人类所共同遵守的。它没有权力的包装,没有阶层的区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四种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 这里有四种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亲密距离 0-0.5m是亲密距离。这是恋人、夫妇、父母、孩子和爱人之间的距离。亲密距离可以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 近距离在0-15厘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的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表达各种亲密的感觉,如爱抚、舒适和保护。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触摸对方的皮肤,直接感受对方的体温和呼吸。恋人们非常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宽慰。远距离亲密距离约为15-50厘米。这是一个人们可以肩并肩、手牵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窃窃私语。 在公共场合,只有爱人才能进入亲密距离的空间。在公众面前,除了客观拥挤的场合,异性永远不应该进入这个空间,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由于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个空间,一个人也应该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分接触到另一个,更不用说保持眼睛盯着另一个了。 2.社交距离 0.5-1.5m是社交距离。在这个距离上,双方伸直手,可能会互相接触。由于这段距离更开放,亲密的朋友和熟人可以随意进入这个地区。

3.礼仪距离 1.5-3米是礼仪距离。人们可以在这个距离打招呼,比如‘刘总,好久不见’。这是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距离,如商业活动和国家活动。采用这种距离主要反映了沟通的正式性和严肃性。在一些领导和企业主的办公室里,他们桌子的宽度超过两米。设计这种宽度的目的之一是在领导者与下属交谈时显示距离和尊严。 4.公共距离 3米远是公共距离,双方只需点头。如果他们大声喊叫,那是不礼貌的。 以上是介绍给每个人的四种常见社交礼仪距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社交礼仪教案

社交礼仪教案Social etiquette lesson plan

社交礼仪教案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常用的称呼 1、社交、工作场合中常用的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 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就高不就低。 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 术性活动中使用。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而且要就高不就低。这种称呼,具体来说分三种情况: a)、只称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等。 B)、职务前加姓氏。如:王总经理、张主任、刘校长等。

C)、职务前加上姓名。适合于极为正式的场合。如:×××市长等。 2)、职称性称呼 对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用职称相称。 a)、仅称职称。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 b)、在职称前加姓氏。如:龙主编、常律师、叶工程师。 C)、在职称前加姓名。适合于正式的场合。如:杨振宁教授、谢玉清研究员等。 3)、学衔性称呼 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有四种情况: a)、仅称学衔。“博士” b)、加姓氏。刘博士 c)、加姓名。刘选博士 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如:法学博士刘选。这种称呼最正式。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 5)、泛尊称 就是对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较为广泛的社交中,都可以使用的。如:小姐、女士、夫人、太太。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其婚否称“女士”。男的叫“先生”。不分男女叫同志。 2、生活中的称呼 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对亲属的称呼: ① 对自己亲属的称呼。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亲属,应采用谦称。 ②对他人的亲属的称呼,要采用敬称。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①敬称。

商务礼仪最佳交往距离

商务礼仪最佳交往距离 导读:本文是关于商务礼仪最佳交往距离,希望能帮助到您! 商务礼仪最佳交往距离: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通常所说的“亲密无间”。其近段在15cm 以内,彼此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如拥抱、接吻等。其远段在15cm ~ 44cm 之间,表现为挽臂执手,促膝谈心等。这一距离有非常特定的场境和对象,一般属于私下情境,说悄悄话,或在贴心朋友、夫妻和情人之间。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面前或一般的异性之间是绝对禁止的,否则不仅不雅观,还会因为不行“礼”而引起另一方的反感甚至冲突。 商务礼仪最佳交往距离:个人距离 这在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表现为较少的直接身体接触。一般近段在46cm ~ 76cm 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远段在76cm ~122cm 之间,已有一臂之隔,恰恰可能的身体接触之外。这一距离通常为人们在交往场合所接受,它有较大的开放性,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商务礼仪最佳交往距离: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的或礼节性的较正式关系。近段在1畅2m ~ 2畅1m之间,一般出现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的交往。远段在2畅1m ~3畅7m 之间,往往表现为更加正式交往的关系。一些有较高身份和地位的人往往通过一个特大办公桌的相隔与下属交谈。这一距离大都是考虑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如企业或国

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教授与学生间的论文答辩等,以增加一种庄重的气氛。 商务礼仪最佳交往距离:公众距离 在这个空间中,人际间的直接沟通大大减少了。其近段在3畅7m ~ 7畅6m 间,远段则在7畅6m 以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这个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在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的。

社交礼仪教案全解

社交礼仪教案徐萍

襄阳市护校教案 班级:1409第 1 次课学时2节课型理论时间2014-9-19教学课题:社交礼仪的概述 社交礼仪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社交礼仪的起源、发展 教学媒体: 教材、资料 教学过程[含教法、学法]见续页 检测题及作业: 社交礼仪的内涵 课后评价: 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1.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传统源远流长,其产生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礼”字构成的奥妙 “礼”的繁体写作“禮”,左边的“示”指神灵,右边的“豐”是一种专门用开祭祀活动的盛美满食的器皿,所以,“礼”的意思就是端着供品向神灵表示敬意。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写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也就是说,“礼”是一种敬神祈福的仪式,它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2.人类不仅敬畏力量强大的自然诸神,而且崇拜对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英雄。 例如:传说中的造人补天氏女祸。 教人农桑的伏羲氏。 他们由人升格为神,受到后世的祭奠,进而,人们觉得死去的祖先也须享受祭祀,活着的长辈更亦应该受到尊敬。因此,礼仪不仅是人神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是人与人文间的交流方式。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开始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形成一种天然的人伦关系。并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但这种关系还需

要以一些特定的人际交往方式加以确认,于是礼仪便形成了。 二.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 1.传统礼仪的滥觞期 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已形成了一套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包括敬神礼仪,政治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等。 距今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尚无灵魂观念 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已产生灵魂不死,丧葬礼 仪的萌芽期 距今六七千年前陕西半坡人-------丧葬礼仪的进步期 炎黄时代,我国的原始社会慢慢的解体,礼仪最初是一种氏族社会的习惯,用以体现男女长幼等方面的差别。发展到炎黄时代,则逐渐转变成一种阶级社会里分辨上下尊卑的制度。 尧舜时代,各种礼仪的发展更加系统。 “五典”即五种人伦道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即:人与人之间一切交往的道德规范,而这些道德规范需要一定的举止行为加以强化,于是跪拜,作揖,拱手等礼节更广泛地应用到交往中了。案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崇尚圣贤的典范作用,礼仪道德的制定和倡导者应该成为遵行礼仪的模范,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含义:礼仪作为外部的行为规范,应该以内心的仁德为支撑。一方面端正内心,提高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修正行为,培养良好的修养。只有自己身心俱正,才会具有巨大的道德高召力。

交际礼仪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6d16204972.html,)/礼仪范文/交际礼仪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

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 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人际交往的四个距离和四个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 以下是对四种人际距离的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际交往的四个距离和四个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 1.亲密距离 0 ~ 0.5m是亲密距离。这是恋人、夫妇、父母、孩子和爱人之间的距离。亲密距离可以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 近距离在0到15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的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表达各种亲密的感觉,如爱抚、舒适和保护。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触摸对方的皮肤,直接感受对方的体温和呼吸。恋人们非常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宽慰。远距离亲密距离约为15~50厘米。这是一个人们可以肩并肩、手牵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窃窃私语。 在公共场合,只有爱人才能进入亲密距离的空间。在公众面前,除了客观拥挤的场合,异性永远不应该进入这个空间,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由于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个空间,一个人也应该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分接触到另一个,更不用说保持眼睛盯着另一个了。 2.社交距离

0.5 ~ 1.5m是社会距离。在这个距离上,双方伸直手,可能会互相接触。由于这段距离更开放,亲密的朋友和熟人可以随意进入这个地区。 3.礼仪距离 1.5~3米是礼仪距离,人们可以在这个距离打招呼,比如‘刘主任,好久不见’。这是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距离,如商务活动和国家活动。采用这种距离主要反映了沟通的正式性和严肃性。在一些领导和企业主的办公室里,他们桌子的宽度超过两米。设计这种宽度的目的之一是在领导者与下属交谈时显示距离和尊严。 4.公共距离 3米远是公共距离,双方只需点头。如果他们大声喊叫,那是不礼貌的。 握手礼仪 握手是所有交流场合中最常用和最广泛使用的问候礼仪。它表达问候、亲密、友谊、问候、告别、祝贺、感谢、同情和许多其他含义。通过握手,人们可以经常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意图,也可以推断自己的性格和感受。有时候握手比言语更情绪化。 (a)握手的场合 欢迎客人时; 当你被介绍给别人时; 当他们久别重逢;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的概念 定义:个人空间指在个人环境内有个人自由,即环境隐私性,它表示个体需要控制自身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与量。 举例:我们有些话是可以对一般同学说的,有些话是可以对父母说的,还有一些话是指对挚友说的。除此之外,人们都希望在自己心灵深处有一块留给自己的地方,在此,人们可以自我发泄,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这样一种私间、KTV包房等,目的就是为了使互不相识的顾客相互隔离;写字楼里各自为政的隔离小间,一家人在一套房子里有各自的房间,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互相干扰,个人可以轻松自在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个人空间的功能 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空间可以提供自我两大重要功能: (一)增进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有赖于个人有能力掌握与他人接触的层次,需要在人我之间设定界限。个人空间能赋予我们自我才能感、个人自由感与环境互动的自我权。、 (二)提供独处机会 个人空间使我们有独处机会,借此我们可以整理信息、调适情绪,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在社会压迫下的从众行为,具有面具效应。换言之,社会鼓励个人依照社会赞许方式行事,却可能与个人自己的想法与感情相违。例如,男人在家人面

前必须显得坚强能干,以示一家之主;一位领导干部会认为必须维护其家庭生活和谐的形象,才能稳住官位。但过分从众于社会角色的扮演,又可能面临自我失落的危机,个人会感到丧失了自己的感情与经验,只是不断迁就他人。所以个人空间可使个人易于保持自我肯定感,可协助个人界定或重新界定自己,适度控制社会互动。 现代生活中信息的超载可能是使人们感到紧张不安的源泉,人们经常显得忙忙碌碌,而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因此,独处的机会往往很难得而且为人们所珍惜,独自散步,静坐或者 三、人际距离 人们常常用控制个人空间的大小来控制和他人的互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当陌生人距离自己过近时,我们常常感到一种紧张、恐慌、或不适感。人类学家霍尔(E.Hall)指出:人们似乎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维持某种距离和物理空间。一些学者将此称为“身体缓冲区”(bodoy buffer zone)。个体把这个空间看作是自我空间的一部分,在这个界限之外的物体则被认为是环境的一部分。 人们根据所接触的对象来选择人际距离或身体缓冲区。霍尔认为,至少存在四种人际距离类型。 人们的互动发生的四个距离 亲密距离-15-46厘米个人距离-46-76厘米社交距离-122-365厘米公共距离- 365厘米以上

社交礼仪课程练习题及答案

社交礼仪课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的观点,空间距离可分为: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 2、与他人见面时的问候顺序:由近及远,由尊而卑 3、礼貌主要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动 4、服鉓是质地美、色彩美、款式美三者结合而形成的完美统一,可向人展示良好的气质修养和个性。可以说装束是一个人的第一张名片 5、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即天地信仰和主先信仰。 6、礼仪的有规范功能、沟通功能、协调功能、评价功能 7、领带被称为“西装的灵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礼貌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动 9、交谈时,我们要注意说话的礼仪,其包括哪五个方面语言、语态、语气、语音和语速。 10、社交礼仪的原则有遵守的原则、敬人原则、宽容原则、适度原则、真诚原则 11、两种优美蹲姿:交叉式蹲姿、高低式蹲姿 12、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几方面。 13、姿态礼仪包括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手姿等方面。 14、社交礼仪的四大功能沟通功能、协调功能、维护功能、教育功能 15、禁忌的行姿:方向不定、瞻前顾后、速度多变、声响过大、八字步态 16、做最佳听众要做到有耐心、会心和热心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汉语中意为“敬神”,后引申为敬人。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的感情,具体表现为礼貌和礼节。 2、仪:在《说文解字》中道:“仪,度也”。本义为法度准则的意思,后引申为礼节、仪示和仪表。 3、礼节:是指人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 4、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礼貌侧重表现人的品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动。 5、仪式:仪式指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它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仪式是一种比较正规、隆重的礼仪形式。 6、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境经常重复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_1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

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