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诊治分析
成人慢性咳嗽患者66例病因分析

成人慢性咳嗽患者66例病因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陈桂东郭伟峰杜立华【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方法: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胸部X线、肺功能、食道pH监测等检查,明确病因,对病因进行分类,并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
结果:通过66例成人慢性咳嗽病因分析发现,咳嗽变异性哮喘占33.3%,鼻后滴漏综合征占27.3%,胃食管反流占21.2%,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占9.1%,药物因素占3.0%,病因未明者占6.1%(4/66)。
经针对病因特异性治疗后,95.2%(59/62)患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结论:慢性咳嗽病因主要为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占总病因的90.9%;严格遵循慢性咳嗽的诊疗原则及行试验性诊断治疗是病因诊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成人;慢性咳嗽;诊断;治疗Abstract Objective: To look into the common causes as well as treatment methods for adult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persistent cough (CPC). Methods: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causes of CPC through examinations such as inquiring upon disease history, medical examination, chest X-ray examination,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as well as esophageal pH monitoring and make specific treatment accordingly. Results:Out of 66 patients examined with CPC, cough variant asthma (CVA), postnasal drip syndrome (PN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GER), eosinophilic bronchitis (EB), and drug factors account for 33.3% (22/66), 27.3% (18/66), 21.2% (14/66), 9.1% (6/66), and 3% (2/66) respectively while no clear cause could be identified for the remaining 6.1% (4/66). After specific treatments aiming at different causes, the coughing symptom of 59 patients out of the 62 treated (95.2%) was either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or even disappeared. Conclusion: The major causes of CPC include cough variant asthma, postnasal drip syndrom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nd eosinophilic bronchitis, accounting for a total of 90.9% of causes leading to CPC. It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wards the cause identification of CPC to strictly abide by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inciple of CPC and try out experiment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 words Adult; Chronic persistent cough (CPC); Diagnosis; Treatment慢性咳嗽(chronic persistent cough,CPC)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是指临床上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1]。
62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检验报告论文

62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检验分析报告【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212-02【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结果。
结果:62例呼吸道感染小儿中mp- igm 阳性21例, 阳性率33.87%。
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外周血表现wbc和crp升高, 冷凝集试验阳性率有51.61%。
结论: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检验中,实验室诊断价值较高,但仍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以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漏诊。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肺炎支原体检验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 (mp)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多见于儿童。
近年来其感染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
mp可引起肺炎,并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由于其感染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实验室诊断非常重要。
我院从2008年12月~ 2009年12月对6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62例患儿,男34例, 女28例; 年龄3个月至12岁, 平均25.2±32.9个月; 病程19~44d。
发病季节,春夏季41例, 秋冬季21例。
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58例(93.55%),咳嗽52例(83.87%)。
1.2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特异性抗体mp-igm(试剂盒为欧盟进口分装试剂)。
2 结果2.1 mp- igm检测结果 62 例呼吸道感染小儿中mp- igm 阳性21例, 阳性率33.87%。
其中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5例, 急性支气管炎3 例, 支气管肺炎3例, 支气管哮喘2例, 其他1例。
痰培细菌阳性12例, 其中肺炎链球菌5例, 肺炎克雷伯菌阳性5例, 阴沟肠杆菌2例。
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2. 2 实验室检测 ( 1) 尿常规正常54例, 异常8例, 其中潜血( + + ) 2例, 尿蛋白( + ) 2例, wbc ( + ) 4 例。
一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查房

避免接触感染源
尽量避免接触已感染的患者或疑似感染者,如需 接触应佩戴口罩。
患者健康教育内容
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
向患者介绍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 如咳嗽、鼻塞、流涕、发热等,以便患
者及时发现并就医。
病情监测
教育患者如何监测病情变化,如观察 体温、呼吸频率等,如有异常及时就
医。
用药指导
向患者说明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 用法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使用 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过敏史
患者对花粉、尘螨等过敏物质过敏,曾因过敏性 鼻炎就医。
其他病史
无特殊病史。
02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与护理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咳嗽
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 常见症状,通常伴随着
喉咙疼痛和痰多。
鼻塞
鼻塞是上呼吸道感染的 常见症状,表现为鼻子
不通气,呼吸困难。
发热
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的 常见症状,表现为体温 升高,头痛、乏力等。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心 理状态,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 和心理支持。
05 预防与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病毒和 细菌的传播。
个人卫生
教育患者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易感染 部位,以防病毒侵入。
ABCD
增强免疫力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和充足的休息,以提高免疫力。
护理效果评估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技 术水平表示满意,护理效果良好。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表示 满意,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
能力有所提高。
患者对病房环境、设施和安全措 施表示满意,病房管理有序。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床诊治探讨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床诊治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误诊原因、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70例UACS误诊为支气管炎5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2例、抽动症7例进行分析,经诊断,所有患者均按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治疗。
结果:治疗2至3周后,64例咳嗽消失或好转,总缓解率91.4%。
结论:UACS容易被误诊,临床医生需加强认识明确诊断后对因治疗,UACS预后良好。
关键词: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误诊;治疗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它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进入呼吸道的异物。
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是临床常见非特异性症状,尤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
当咳嗽症状持续4周以上时,称为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病因更复杂,准确诊治更困难。
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是咳嗽特别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临床上容易被误诊、漏诊和误治。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70例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误诊为支气管炎5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2例,抽动症7例,咳嗽病程2周~3月。
2、方法1)询问病史。
询问咳嗽的病程、诱因、特征、既往诊治情况、过敏性疾病史和家族史。
2)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以下一项或多项检查:①前鼻内镜检查可显示鼻腔肿胀、鼻道变窄或鼻腔内有不同性质的分泌物和/或引流至鼻咽;②口咽检查可显示鼻咽部流下的分泌物,后咽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肥大多见;③肺部听诊加胸部或肺部CT检查排除肺炎、支气管炎;④CT检查明确诊断鼻窦炎23例;⑤鼻内镜检查,显示62例鼻咽部分泌物引流,8例鼻咽部粘膜肿胀,并见黏性分泌物;⑥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检查;⑦肺功能检查排除咳嗽变异性哮喘。
3)UACS诊断标准:①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主要发生在白天,入睡后极少见到;②咽部经常出现清嗓或粘液;≤鼻后滴漏:即检查可见鼻腔分泌物向鼻咽引流;④鼻咽后可见鼻咽部分泌物后流或分泌物黏附,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⑤有鼻腔炎病史;⑥治疗后咳嗽好转。
通过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找出原发病,其中慢性鼻窦炎21例,慢性非变应性鼻炎8例,变应性鼻炎26例,慢性变应性鼻窦炎10例,慢性腺样体炎5例。
2017-2020年北京市呼吸道感染成年病例病原谱分析

• 296•华南预防医学 2021 年 3 月第47 卷第 3 期South China J Prev Med , March 2021, Vol. 47 . No. 3•论著-2017—2020年北京市呼吸道感染成年病例病原谱分析赵萍,崔更力,吴晓雪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100035【摘要】目的明确北京市某医院2017—2020年呼吸道感染成年病例病原谱构成,为呼吸道感染疾病防治提 供病原学依据。
方法对北京市某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呼吸道感染成年病例临床检验资料进行分析,描述性分析病原谱分布特征。
结果呼吸道感染患者共8 026例,男性5 200例,女性2 826例,平均(49.12±8.87) 岁。
共检出9 565株病原体,其中细菌5 167株(54.02%),真菌1435株(15.00%),病毒2963株(30.98%)。
不同年 份、样本来源、性别、年龄、季节病原谱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北京市某医院呼吸道感染病例病原谱以细菌居多,其次是病毒、真菌,有明显年龄、性别、季节特征,建议根据上述特点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呼 吸道感染风险。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病原谱;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病毒;真菌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039(2021)03-0296-05Pathogenic spectrum analysis of adult case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Beijing, 2017-2020ZHAO P ing,CUI Geng-li, WU Xiao-xue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B eijingl00035,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pathogenic spectrum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a hospital in Beijing from 2017 to 2020, and to provide pathogenic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Methods The clinical inspection data of adult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a hospital in Beijing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20 were analyzed,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spectrum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re were 8 026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cluding 5 200 males and 2 826 females, with an aver- age age of (49.12±8.87) years. A total of 9 565 pathogens were detected,including 5 167 strains of bacteria (54.02%),1435 strains of fungi (15.00%) and 2 963 strains of virus (30.98%).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thogen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years, sample sources, gender, age and season (all P<0.01).Conclusion The pathogenic spectrum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cases in a hospital in Beijing is mostly bacteria, followed by virus and fungi, with obvious age, gender, and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suggested 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to reduce the risk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Keywords】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Pathogenic spectrum; Gram-positive bacteria;Gram-negative bacteria; Virus; Fungi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病原体(细菌、真菌、病 毒)所致感染性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90万 人死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 担〜2]。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测、x线胸片检查、治疗及转归。
结果 62例患儿均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症状,mp-igm呈阳性,x线检查呈斑片状阴影、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改变或肺纹理增粗紊乱。
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16%,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往往不典型,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阿奇霉素为首选药物,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临床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是儿科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约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5%~20%[1]。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其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化,可出现肺外并发症、病情易被延误,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起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为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现对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制定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2]。
其中男29例,女33例;年龄6个月~13岁,婴幼儿7例(11.3%),学龄前儿童25例(40.3%),学龄儿童30例(48.4%);均于发病后2~7d入院,住院时间为5~14d。
1.2 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症状。
发热57例(占91.9%),其中体温39℃以上11例,38~39℃26例,10.0×109/l 23例(37.1%);c反应蛋白(crp)≤8 mg/l 51例(82.3%),>8mg/l 11例(17.7%)。
1.4 胸部x线检查以斑片状阴影为主的支气管肺炎47例,占75.8%;大叶性肺炎6例,占9.7%;间质性肺炎4例,占6.5%;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5例,占8.1%。
老年吸入性肺炎62例诊治体会

的诊断,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能准确地判断出:(1)心肌中走行的冠状动脉;(2)能测量MB的位置及厚度;(3)能显示MCA管腔的形态及长度;(4)在确诊MB 的同时,能显示MCA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8]。
本研究显示64排CT检查中MCA收缩期的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呈正相关,MCA收缩期的狭窄程度与MB的厚度呈正相关。
大多学者认为肌桥的位置、长度、厚度与引起心肌缺血程度有直接关系。
Ferreira 等提出纵深型MB覆盖的肌束更长、更深,其影响心肌缺血较表浅型MB严重。
目前认为MCA轻重程度不同的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受压程度有关,有学者认为NobleⅡ级以上者将导致心肌缺血并有相应临床症状[9]。
总之,64排CT检查与CAG检查均对MB有诊断价值。
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多排螺旋CT检查对MB诊断的优越性高于CAG检查。
参考文献[1]Nobel J,Bourass MG,Peticlerek,et al.Myocardial bridging and milking effect of anterior decending coronary artery:nor-mal variant or obstruction[J].Am J Cardiol,1976,37(7):993-991.[2]Mohlenkamp S,Hort W,Ge J,et al.Update on myocardial bridge[J].Circulation,2002,106(20):2616-2622.[3]Geiringer E.The mural coronary[J].Am Heart J,1951,41:359-68.[4]Ferreira AG Jr,Trotter SE,Konig B Jr,et al.Myocardial bridges: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spects[J].Br HeartJ,1991,66:364-367.[5]萧毅,田建明,弓静,等.64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准确性:与常规血管造影比较[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4(3):188-191.[6]刘斌,赵红,吴兴旺,等.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07,22(5):444-447.[7]Lesehka S,Koepfli P,Husmarm L,et al.Myocardial bridg-ing:depiction rate and morphology at CT coronary angiogra-phy-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eoronary angiography[J].Radidogy,2008,246(3):754-762.[8]刘辉,黄美萍,梁长虹,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2):236-238.[9]邢波.心肌桥研究的新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0,40(1):55-57.(收稿日期:2013-03-07)老年吸入性肺炎62例诊治体会薛君田改生李勤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影响感染后咳嗽发生的临床因素研究[1]
![影响感染后咳嗽发生的临床因素研究[1]](https://img.taocdn.com/s3/m/0c7488668e9951e79b892712.png)
PIC患者的病史资料,探讨一些临床因素对PIC发生 的影响程度。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人选标准: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呼吸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慢性呼吸疾病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08020710149) [作者简介]陈欣(1971一),男,辽宁葫芦岛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E—mail:ehenxin7164@sina.eOlTl [通讯作者]林江涛E‘mail:ji“gkO—l@263.net
PIC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内外
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普通人群中咳嗽的发生率在 10%以上¨吲。据作者个人门诊的统计,2007年4— 10月,以“咳嗽”为第一主诉的患者约占患者总数的 6l%,其中大约1/3的患者咳嗽症状持续3周以上。 根据国内外的咳嗽诊治指南∞训,病程在3~8周的咳 嗽属于亚急性范畴,超过8周的咳嗽属于慢性咳嗽, PIC是亚急性咳嗽的主要病因。除此以外,急慢性支 气管炎、鼻后滴漏、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 气管炎、胃食管反流、使用ACEI类降压药也是导致亚 急性和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大多数PIC患者都可以 追溯到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史,尤以病毒感染多 见。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1l%一25%会发生 PIC,在流行季节,PIC发生率可能高达25%~50%"o。
临床因素对发生PIC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O.05)。而性别(男性)和上呼吸道感染48 h内未进行 药物治疗对发生PIC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PIC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
3.1
论
药。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 岁、上呼吸道感染早期出现发热、咳嗽症状以及合并慢 性疾病均不会增加PIC的发生机会,而上呼吸道感染 发病48 h内未进行药物治疗将极大地增加患者发生 PIC的几率。这里所提到的“药物”是一个较宽泛的概 念,主要包括对症治疗的药物、中成药和抗生素。为什 么早期治疗不足会增加PIC发病机会?需要回顾一下 PIC的发病机制。PIC的发病推测与气道的广泛炎症 和上下呼吸道的上皮连接破坏有关。(1)呼吸道病毒 感染后可诱发气道的高反应性。研究表明,气道高反 应性持续时间与病毒感染后气道上皮的修复时间相 关旧j,流感病毒A感染后修复时间约为5周,单纯性 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需要7周才能恢复正 常。发源于下呼吸道感染后的咳嗽,与短暂的气道和 咳嗽受体的高敏感状态有关,所有这些均可导致亚急 性咳嗽¨1。(2)呼吸道黏膜损伤是导致PIC的另一可 能机制。(3)上呼吸道如鼻腔和鼻窦的持续性炎症, 可导致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当上气道有持续性炎症或 分泌物通过喉咽部的时候,咳嗽受体受到刺激,可导致 患者强刺激性咳嗽旧J。(4)咳嗽敏感性增高,呼吸道 上皮损伤后造成更多的神经纤维裸露,容易受到外界 各类型的伤害刺激。同时中性内肽酶减少,使得神经 肽降解减少,在气道组织蓄积,导致神经源性炎症[9]。 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用药可以缩短疾病病程和呼吸道黏 膜损伤持续时间,进而减少发生气道高反应和咳嗽敏 感性增高的机会,也就减少了PIC的发生率。另外,国 外研究¨叫发现,39.1%的PIC是感染肺炎支原体、肺 炎衣原体或百日咳杆菌所致,本研究限于条件,未能进 行相关病原学监测,推测发生PIC的患者有相当比例 属于这类病原体感染患者,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早 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可能是导致这类患者咳嗽症状迁 延的原因。通常认为,绝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 一种自限性疾病,无须使用药物治疗。但对某些特殊 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如能在发病早期确诊并采取针对 性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后续咳嗽症状的发生和持 续时间,并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62例,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
a组在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酮替芬药物。
b组在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赛庚啶药物。
结果:a组及b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咳嗽症状均有改善。
但a组的总有效率比b组高。
结论:酮替芬治疗上感后咳嗽疗效优于赛庚啶,且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必须得到患者及医生的足够重视,早治早好,避免引发其他疾病。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诊治分析
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绝大部分是由于病毒而引发的。
而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虽可以消除呼吸道分泌物,但如果严重且持续时间过久的咳嗽会给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如果不加重视的话,就会转变成慢性咳嗽。
本文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就诊62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进行了临床的诊治分析,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62例。
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15岁至60岁之间。
本组病例患者都未曾有支气管哮喘史以及家族病史。
均符合如下的标准:所有患者均表现出鼻塞、流涕、咽痛等症
状,个别患者表现出发热病症;患者咳嗽时间在2周至8周的范围内,大部分是刺激性的干咳,白天症状较轻,夜间较重;x线胸片或者肺ct检查正常。
1.2治疗方法
总治疗方案如下:除了给予患者一些抗病毒药物治疗外,如:感冒灵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
如果患者存在脓痰者,可以给予适当的抗生素药物,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
如果患者伴有咳嗽,则应该加用化痰止咳剂,如:川贝枇杷膏等。
本文将62例患者,分成两组,人数均为31人。
a组在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酮替芬药物。
b组在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赛庚啶药物。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用量,如果出现思睡,且影响到了工作与生活,可以将药物减半。
连续服药10天。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咳嗽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咳嗽有所减轻;无效:患者咳嗽症状无改善。
2结果
a组及b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咳嗽症状均有改善。
但a组的总有效率比b组高,具体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a组与b组的疗效比较
研究组病例数目显效有效无效总体有效比率(%)a组31 24 4 3 90.32
b组31 4 17 10 67.74
可见,酮替芬组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赛庚啶组。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思睡症状,采取早上服药量减半的方法,不良反应明显减轻,且停药后不良症状完全消失。
3讨论
咳嗽主要是由于异物或者过敏原及炎症所导致的气道保护性反射,其主要机制如下描述:支气管的痉挛,由于改变了牵张纤维的传入、感觉神经受到一定的刺激而产生咳嗽;组胺等炎症介质会引起咳嗽;涉及咳嗽感受器神经末梢的气道上皮存在损伤,从而导致咳嗽反射的反应敏感,而引发咳嗽。
笔者在数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咳嗽患者是继发于数周前或甚至更久以前的上呼吸道
感染,已经转变成了慢性咳嗽。
该类咳嗽以干咳为主,间中多数会有少量白色黏痰,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喘憋,甚至会影响到患者说话的连贯性,总的症状流程是:“喉部痒感/喘憋/咳嗽/停止”。
本组病例使用的药物,均在引起不同程度的乏力、思睡。
医务人员应针对这些情况,对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和各种检查治疗措施的必要性,讲明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特别说明一下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轻度乏力、思睡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尤其汽车司机和从事高空等危险的患者更应该明确药物的反应,应该进行请假休息治疗,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总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但不少人对此却抱着不重视的态度,认为咳嗽不算病,过段时间就会自然
好转。
但相关研究资料曾经指出:咳嗽所引发的损伤能够引起气道炎症,而气道炎症则会导致咳嗽,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长期剧烈咳嗽会导致患者的肺泡压上升,导致形成剧肺气肿。
而气道炎症以高反应是支气管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致病因。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必须得到患者及医生的足够重视,早治早好,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赖克方,钟南山.加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j].中华内科杂志,2010,42(7):44-49.
[2]李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治疗体会-附128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3(12):15-16.
[3]马建华,陈睿.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10,11(4):488-48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