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与内涵的理解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备受关注。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它包括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更是我国人民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观念,对于了解我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承,以及对我国古代思想的继承发展。
其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都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2.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品质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人文精神,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内心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孝道礼仪、孝敬父母等价值观念一直被传承至今。
中华传统文化中还蕴含了自然观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勤俭节约、礼让宽容的处世之道。
3.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对社会和谐的促进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勤奋自助、谦卑有礼、团结互助,强调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个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它不仅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对人类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作为我国人,我们应当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总结与回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概念时,我们不禁深感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铭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这样的理解,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身文化的根基。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我的感悟

一、概述我国精神是指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我国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在当代,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精神的内涵和特点1. 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都对我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仁爱、孝道、礼仪等观念,道家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佛家的舍己奉献、慈悲善良等思想,都构成了我国传统精神的核心内容。
2. 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我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灵,是我国人民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它具有通过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凝聚人心的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并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精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应当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精神应当与时俱进,保留其传统内涵的吸取现代文明的精华,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我国精神与兴国强国1. 民族振兴的内在动力我国精神是推动我国民族振兴的内在动力,凝聚着全体我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意志。
我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让我国人民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团结一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精神在我国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精神的具体实践,我国精神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发展道路。
我国精神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精神对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我国精神的内涵深厚,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和国际影响力。
通过传播我国精神,可以增进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认识,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品质。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涵盖了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首先,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传统美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包括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为而治”的智慧和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涵盖了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强调解脱、慈悲、舍己为人等精神品质,主张“觉悟人生”,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脱。
佛家思想强调“生死无常”,提倡“放下执着”,强调超脱生死的智慧和境界。
佛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心灵追求、人生态度和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崇尚和平、和谐的传统理念。
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平、和谐,崇尚“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强调“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
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崇尚和平、和谐的传统理念等多个方面。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国学及人生-儒释道

奥妙在于,传统文化使整个社会形成 风气,人人要注重个人修为、代代要敬天 奉祖,宣扬仁义,倡导伦理,助人为乐, 尊老爱幼,从而使社会保持一种稳定的秩 序,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尊卑有节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杂交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纯粹的汉文化, 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民族 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 的结晶,不仅与多民族混血,而且历史 上多次与外来文化杂交。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国学又有大小之分,小国学就是“四库全 书”——即经、史、子、集等四部。大国学则 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
经——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
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
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 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
一曰象形,如日、月、水、火等;
二曰指事,如上、下、凶、刃等; 三曰形声,江、河、湖、海等; 四曰会意,武、信、鸣、谐等; 五曰转注,考老、窍空等; 六曰假借,令长、自鼻等。
传统文化的文学主题:
——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忠孝仁义 《西游记》——勇
《三国演义》——谋
《红楼梦》——情
《水浒传》——义
四大名著:中国人的做人范本
1、世代相传 3、历史悠久 2、民族特色 4、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 诸子百家——博 三教九流——大
琴棋书画——精(文字成为艺术全球唯一)
中医武术——深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
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家、道家、 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杂家、农家。
国学与人生
——寻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的内在动力,指天地万物的精气与活力,是万事万物
一
显示出来的、独特的、具有灵性的状态,也指人的独
、
特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
精
《辞海·哲学分册》对“精神”的定义是“人的意
神 与
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文
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就是对意识
化
的神化。
精 神
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
中国传统文化
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1. 精神与文化精神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关于精神
“精”本义为“经过筛选的、特别好看的上等稻米”。
一
“神”有万物的主宰、掌控肉体的灵魂意识、绝妙的奇异的等含义。
、
精
神
与 文
化 精
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精神”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精微不显
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伦理型文化
二
中国文化是德智统一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伦理
、
特点,属于伦理型文化。伦理,就是人际关系事
中
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国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伦理型文化。
传 统
“心”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主要源泉,是人精神
文
活动的唯一源泉。
化
“个体”的自我超越不是要达到比世俗更高的
中国文化几经浩劫而历久弥新、能化人而 不为人所化的根本奥秘,正在于其不拘泥于 以血缘、族群或者地域的范围来划定自身的 生存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与政治大一统紧 密相关。此外,政治专制主义的成熟也会逐 渐侵蚀包容性文化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演变的结果,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特色。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首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张以人为本、仁爱和谐的原则。
儒家思想倡导的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凝聚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和家族观念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概念,强调个体应该对他人心怀仁爱,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福祉。
这种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宁静。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在平静、自由的状态中追求真理和无我境界。
这种追求是对权力与欲望的超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个体内心平衡与和谐的价值观。
还有佛家思想,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家思想主张超越世俗的欲望和烦恼,追求心灵的解脱与觉悟。
佛教的“舍利子”和“菩提心”思想,使中国人形成了对生死和世俗苦难的超越与思考。
佛家思想的影响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灵性追求。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表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共生。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这种自然观念促使人们尊重物质之外的事物,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和道德的看重也是其精神内涵的一部分。
中国人重视家庭观念和亲情关系,注重对长辈的尊敬与孝顺。
传统的礼仪和道德准则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待人处事的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多元且丰富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已经有数千年了。
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摘要】钱穆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中国文化精神》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从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探讨中国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探讨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解读钱穆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钱穆先生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同时总结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并展望了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钱穆先生、《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内涵、当代社会影响、全球化背景、价值、钱穆先生的理解、现代社会启示、文化发展、未来展望。
1. 引言1.1 介绍钱穆先生钱穆(1895年-1990年),原名黄宾虹,字寿卿,号栖禅。
江苏吴县人,中国古代文化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钱穆先生自幼酷爱读书,具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和广泛的文史知识。
他曾游历中国各地,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
钱穆先生在20世纪中国思想界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礼乐学之鼻祖”。
钱穆先生的思想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提倡“忠恕仁爱,诚信尊敬”。
他主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
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思想家。
钱穆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精神》是其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百科全书”,深受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尊重。
1.2 《中国文化精神》的背景《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于1935年首次出版。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钱穆先生鉴于此,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撰写了这部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神何在?我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深地细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有著述载籍有经史子集,万亿卷帙,如《周易》、《老子》、《庄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学术也是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最始。东晋以后,佛教文化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宗教绝对神圣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一是高扬明道正谊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根植于远古的“天人合一”原始文化之中。人们常把它视作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这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道家思想中强调顺自然,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如《老子》书中就明确说过这样的话:“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正是《老子》书中的这句话,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成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其实,《老子》道家顺自然而不敢为(无为)的思想,有其相当积极合理的一面。并且这种顺自然而不违天时的思想,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也是极为强调和十分丰富的。荀子关于人与天地参的思想,以往人们都以此来强调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殊不知这种思想,恰恰是建立在他的顺自然而不违天时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荀子认为,人只有顺其自然,才会懂得什么应当去做,什么不应当去做,才能掌握天时地利,利用万物。《中庸》“唯天下至诚,……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一段,同样也是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儒家把大禹治水的智慧看成是顺自然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有为和无为在顺自然原则中的统一。这种自周初以来形成的“以德配天”的天人合一观中,无疑地其伦理道德色彩大大超过其宗教色彩。
而中国的“礼”起源于祭祀,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则是越来越富于人文的内涵,乃至最终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礼的人文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常常是把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纳入到礼制中去,而不是使礼制作为宗教的一种仪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则大量地体现在儒、道、佛三教的有关心性道德修养的理论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注重并强调心性道德修养,这是与中国历代圣贤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密切有关的。荀子论人“最为天下贵”时把天下万物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无生命的水火,一类是有生命而无识知的草木,一类是有生命也有识知的禽兽,最后一类就是不仅有生有知而更是有义的人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大部分的圣贤都持这样的观点:即把是否具有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看作人的本质,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如由于部分宋明理学家,如程朱等,在理欲问题上过分地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因而不仅遭到历史上不少思想家的批评,更受到了近现代民主革命时代思想家的激烈批判,斥其为压制人性、无视人性。但我们如果全面地来检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欲”关系的理论,则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存理灭欲”之说实非据于主流地位。诚如程朱等所说,必待灭尽人欲方能存得天理,这极言之说,显而易见是有失偏颇的。
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应当说也已经反映得相当充分了。
人不应当“役于神”,更不应当“役于物”,人应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役于物”的问题,则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人类向“物”世界索取手段的不断提高,因而对于物的欲求也是在进一步的膨胀。
众所周知,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高扬人本主义去冲破中世纪神本文化的牢笼,然而诚如当时那些主要思想家所言,他们倡导的人本主义,从中国儒、道哲学的人文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而当今东西方思想家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恐怕主要是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以抵御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拜金主义和拜物教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类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虚。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什么还值得人们在今日来认真研究的理由。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为文的。“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现在人们所讲的“人文精神”,无疑与“人文”一词有关,抑或是其词源。但“人文精神”一语的涵义,又显然要比《周易•彖传》中“人文”一词的涵义丰富得多。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现和展开显然要比“人文”一词的出现早得多,《周易•彖传》的面世不会早于战国末,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则更早。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以后,汉儒、宋儒如董仲舒、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也都不断地发挥这些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人虽是天地所生万物之一,然可与天地并列为三。从荀子和董仲舒等人的论述中,都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人处于一种能动的主动的地位。从生养人与万物来讲,当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从治理人与万物来讲,则人是能动的,操有主动权。就这方面说,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可说是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正是由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主动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而确立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是:观念上的“和而不同”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具体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然却又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家、一科、一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又都体现着这一文化整体的整体特性。中国文化要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否则将难入其堂,难得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