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语法解析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言文的语法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古老而优雅的语言形式。

本文将从词法、句法和语法三个方面对文言文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学习文言文。

词法分析在文言文中,词法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文言文的词汇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古代汉字和词语,其词法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在文言文的词法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词性分析:文言文中的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通过对句子中每个词的词性进行分析,可以理清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句子:“上善若水。

”中,“上”为副词,“善”为名词,“若”为连词,“水”为名词。

通过词性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善若水”表达的是水这个事物的品质。

2. 词义分析:文言文中的词义丰富,词与词之间的关联也较为紧密。

通过对每个词的词义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如,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异乡”表示在陌生的地方,“异客”表示成为外来客人。

通过对词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这句话表达了在异乡的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句法分析句法是文言文中句子结构和语法关系的体现,对句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句子的内部结构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的句法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句子结构分析: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其中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状语从句等。

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句子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例如,句子:“夫妻又是人间的重要角色。

”中,“夫妻”为主语,“是”为谓语,“人间的重要角色”为宾语。

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主谓宾结构的运用。

2. 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能够增加句子的表达力和艺术效果。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特点和含义。

例如,句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和句子结构。

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其基本语法规则,同时进行句子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并对句子分析进行讨论。

一、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多用句式倒装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式,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史记·五帝本纪》),“花落花开自有时”(《红楼梦》)。

这种倒装句能够增加句子的修辞效果,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2. 无冠词和不定代词文言文中通常没有冠词,并且不常出现不定代词。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这种特点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

3. 多用句末助词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句末助词来表示语气或态度。

例如:“然则以吾道阻且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庄子·德充符》)。

这些助词能够更好地表达文言文的思想情感。

4. 文言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使用较多的虚词,如“之”、“乎”、“者”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注意理解其具体含义和用法。

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卫灵公》),“非子之言是也”(《庄子·人间世》)。

二、句子分析的方法1. 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分析的重点。

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震卦》),其中“天行健”的主语是“天”,谓语是“行健”,没有宾语。

2. 分析句子的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状语、定语和补语等。

分析句子的修饰成分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荀子·劝学》),其中“不可以不”是状语,修饰动词“弘毅”。

3. 分析句子的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句子中的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准确把握其句法和语法规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一、文言文的句法特点文言文的句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相似,但在词序和用词上有所差别。

例如,“吾爱人如己”(义理细讲)、“大禹之治水,视海不兴,视江如困龙者也”(辞章杂著)等。

2. 定状补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限定或补充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例如,“士之为学也,力行节义,恭敬而已矣”(大学)。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手法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部分,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但其基本规则并未改变。

以下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的一些重要内容:1. 五音十六字:文言文中的字音按照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划分,其中入声又细分为上入声和去入声。

这种音韵规则对于正确理解和朗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2. 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了助词、虚词等,它们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之”可以表示宾语,“乎”可以表示疑问等等。

3. 篇章结构: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以“引、承、转、合”的结构为主,通过引子引出主题,承接发展主题,转折说明论点,最后在文章结尾进行总结。

三、文言文的句法和语法分析是对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细致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准确理解和解读文言文的意义。

句法分析包括对句子的成分结构和词语的功能进行分析,语法分析则侧重于对句子的语法规则进行解读。

在文言文的句法分析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词性分析:对于文言文中的每个词语,需要准确判断其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分析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分析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分析在古代文言文中,语法结构是整篇文章的骨架,它决定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古代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其特点是严谨、简练而又富有韵味。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

一、句式结构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相对固定,常见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动宾结构和状中结构等。

其中,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结构,主语和谓语都是由汉字构成,常常以五四式为主。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虽欲施之于人,必先反躬自省”,这些句子都采用了主谓结构,并通过精练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哲理思想。

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句式结构。

通过并列结构,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短语、句子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个句子通过使用并列的结构,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动宾结构也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

动宾结构是由动词和宾语构成的,通常表示动作的主体和行为的对象。

例如:“君子有三乐,取乎礼,仕乎礼,丧乎礼”,这句话通过动宾结构表达了君子对礼的态度和行为。

状中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十分常见,通常由状语和中心词组成。

状语可以用来修饰中心词,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和准确。

例如:“飘风若舞,暴雨如注”,这句话通过使用状中结构,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

二、词语运用分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词语使用严谨,搭配合理。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包括义词、虚词、副词和连词等。

其中,义词是用来表达实际意义的词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在古代文言文中,义词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丰富表达,增加文章的文采。

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虚词没有明确的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的组织和语义的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之”、“乎”、“以”等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的使用十分广泛,能够在句子结构中起到连接词和助词的作用。

解读古代文言文解析中的语法与修辞

解读古代文言文解析中的语法与修辞

解读古代文言文解析中的语法与修辞古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研究。

不仅因为其富有韵味的古典之美,更因为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精妙的修辞手法。

本文将从语法和修辞两个方面,对古代文言文的解析进行探讨。

一、古代文言文的语法解析1. 语序古代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采用主谓宾的倒装结构。

例如:“不闻夫妇之情则能无孝乎?”这一句中,“夫妇之情”作主语出现在谓语之后,突出了主语的重要性和语气的强调。

2. 词类古代文言文中的词类较为繁多,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词类外,还有许多独特的词类,如副词、量词、代词等。

这些词类在语法功能和用法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3. 助词与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助词和虚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它们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增强了语义的表达和语法的逻辑性。

例如:“着书百官,官百姓,姓百天下。

”中的“着”、“百”、“姓”等词起到了连接词与词的作用,使语句更加流畅和紧凑。

二、古代文言文的修辞解析1. 对仗与对偶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对仗和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平行的语句结构和呼应的表达方式,强化了语句的节奏感和美感。

例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一句中的“不曾缘”与“今始为”形成了对仗的关系,让整个句子更加优美和韵律感。

2. 比喻与夸张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句和夸张的修饰词,使文言文更具有感染力和形象感。

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一句中的“心忧”和“何求”为比喻表达,通过对情感的描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3. 设问与排比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行文的连贯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中的设问句与陈述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结语通过对古代文言文的语法与修辞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解析

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解析

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解析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句式与语法结构深受推崇。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典雅的文体。

一、古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1. 并列句句中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平行排列,句与句之间用顿号分隔。

这种句式通常用于举例、并列对比等。

举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 倒装句句子的主谓语序颠倒,常用于修辞手法,增强语气或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

举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平行句将两个或多个同类的句子并列,句与句之间用顿号隔开。

这种句式常用于叙事、议论等。

举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 主谓宾句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宾语通常位于动词之后。

举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虚词丰富古代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十分丰富,如“之、乎、于、其、者”等。

虚词的运用能使句子更加凝练、优美。

例句: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2. 重叠句法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重叠句法,通过重复相同的词或词组,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句:明知故问,非道也;先解之而后问之,问得有益也。

3. 偏正结构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偏正结构,即用形容词、动词短语或名词作补充说明。

例句:心灵纯净,志向高远。

4. 比兴手法比兴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和比拟,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以上只是古代文言文句式与语法特点的一部分,古代文言文更为广泛而复杂。

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总结: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有着独特的特点,如并列句、倒装句、平行句、主谓宾句等。

句子结构严谨,运用虚词丰富,重叠句法、偏正结构和比兴手法常常出现。

通过深入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文言文语法解析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规则帮助学生解题技巧

文言文语法解析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规则帮助学生解题技巧

文言文语法解析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规则帮助学生解题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语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解题也更加游刃有余。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规则出发,详细解析其用法,并给出一些解题技巧。

一、动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

主要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构成,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或者句子。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动宾结构的成分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同时也要注意动词和宾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不同的动词搭配不同的宾语,这一点需要多加注意。

例如:"吾爱汝"中,“吾”是主语,“爱”是动词,“汝”是宾语。

在这个句子中,“爱”表示的是一种主观情感,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吾”对“汝”的感情。

二、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关系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和副词可以用于修饰名词和动词。

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叙事的细节,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来推测句子的意义或者判断名词的性质。

例如:“雪花飞舞”中,“飞舞”是一个动词,“雪花”是一个名词。

通过“飞舞”这个动词我们可以得知,雪花以一种翩跹飞舞的方式下落,进而理解整个情景。

三、并列句和分句并列句和分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句子构成的,这些句子之间表达的内容关系是平行的。

分句则是由主句和从句构成的,主句和从句之间表达的内容关系是层次分明的。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并列句和分句的结构关系来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通过分析从句的引导词和主句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从句的作用和意义。

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

在倒装句中,常见的倒装结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状语倒装等。

倒装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语意更加突出。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倒装句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知天命之可畏也”的结构中,“知”是动词,“天命”是宾语,“之”是代词。

解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解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解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官方文学语言,它的语法结构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如果我们想要深入理解文言文,就需要了解其语法结构的基本特点。

本文将深入剖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但其基本结构并不难理解。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主要包括:常用词汇、句式和句法。

1. 常用词汇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往往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有语法性别、数和类别的划分,而动词则包括了许多细微差别的变化形式,这些形式往往会受到前文和后文的影响。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读者需要仔细观察文本内容,以便准确理解其中的意义。

2.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比现代汉语要复杂得多。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包括主谓、宾补、主谓宾、主谓双宾、主谓状、主状谓、并列句和复合句等。

在句式结构上,文言文大量使用了“兼并结构”,即将各种语法成分纳入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中,以达到简洁明了的艺术效果。

3.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文言文往往以主语为核心,刻意弱化宾语的存在。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一定的句法功能,其中有些名词具有专门的句法作用,如“之”和“乎”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动词也有不同的变化形式,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表示“完成”的“已”和表示“将要”或“已经”等含义的“將”。

二、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结构文言文相较于现代汉语来说,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结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结构。

1. 动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的变化较为丰富,往往包括了一些感官动词和心理动词。

在动宾结构中,动词是句子的谓语,而宾语则表现出动作的对象。

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也常常出现于被动句和疑问句中。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比较常见,一般都是由关联词“以”和“而”引导的。

这些从句可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和结果等,用以进一步修饰主句,使其表达得更加清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言文语法解析词类活用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简析:(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

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

(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

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

(与…。

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缩小,变弱)(三)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

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

(容昧的小屋)(四)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

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

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

(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

(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

(红的花,绿的叶)(五)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

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

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

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

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

(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

(像蛇那样)(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

(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

(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船)③失期,法当斩。

(依法)(4)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前面)②义庙礼之。

(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

(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

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手写体,漆是线等。

(六)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

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

”等。

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

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

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

(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

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

(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曹军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闻寡人之耳者。

(使我听到)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很少,比较难辨别须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

例句: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使百余骑跟从)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曲)③公将尝膳。

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①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使之居洁)②今媪尊长安居之位(使之尊)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之弱)④张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使之张,使之贫)(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1〉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侣鱼虾而友席鹿(以鱼虾为侣。

以席△总的来说。

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术很常见。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欢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用好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①吾妻之美我者。

和我也(认为我美)②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天下变小了)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句式倒装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

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

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1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否定句中、出现结构助词2定语后置:数量性定语后置、修饰性定语后置、“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3介词宾并语前置:4介词宾语的位置:5谓语前置:(1)宾语前置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

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④圣王有百,吾孰法焉?⑤“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⑥吾谁欺,欺天乎?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

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

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②臣未之闻也(未闻之)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无诈尔…)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莫欺之)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

4%。

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②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

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出现结构助词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①宋何罪之有?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④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⑤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

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其他语句如: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

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1〉数量性定语后置①命子封帅车--三百乘以伐京。

②不豫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①太子宾客--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

殆不可数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

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

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介词宾语前置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奚为不自织?(为什么?)②何以战?(凭什么?)③客胡为若此(为什么?)④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为何?)⑤学恶乎始?恶乎终?(从哪里?)〈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

例如: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