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简介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一、45°斜线法
将该观测系统置上坐标,如图。图上炮点与第1道距离称 为最小炮检距,为50m;炮点与第24道距离称为最大炮检 距,为1200m;每个三角形顶点代表地下面元,相邻面元 间距为25m;地面上施工测线长度为1200m,地下观测范 围为600m (12.5~612.5m)。
。。。。。。
1234 。。。。。。。。。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有4种线:深棕色45°斜线表 示共炮点道集,24道;蓝色135°斜线表示共检波点道集, 12道;垂线表示共CDP道集,6道;蓝色水平线表示共炮 检距道集,道数与炮数相等。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参数设汁 CMP点距,由地质任务确定; 道间距,等于2倍CMP点距; 炮间距,等于道间距的整数倍,与覆盖次数直接相关; 最小炮检距,主要考虑因素为最浅目的层深度和多次波压制; 最大炮检炬,受多种因素制约,通常主要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 动校正拉伸畸变、多次波压制等因素; 覆盖次数,取决于本工区原始资料信噪比,通常为数十次;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2 胜利油田地质模型及胜利地震物理模型的二维偏移 剖面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排列形式表示法 经过多年实际应用,国内在二维多次覆盖排列表示方法上基 本得到统一,介绍如下。 二维观测系统排列参数:CDP间距25m,中心放炮,排列总 道数80道,道距50m,偏移距125m。 写成排列形式:2075―125―50―125―2075m,其中50表示 道间距50m,125表示偏移距,2075为最远道检波点与炮点之 间的距离,即最大炮检距。显然,这种表示形式简明扼要。 二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炮点距200m,即排列向前滚动4个 道距,根据公式计算,80/2/4=10,覆盖次数10次。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第五章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1)切片显示
三维数据体可被垂直地或水平地切割出各种二维剖面。
a.任意方向的垂直切片剖面
b.水平切片剖面
水平切片显示也有多种,包括等时切片、层位切片和瞬时 相位切片等,其中以等时切片应用最广。
等时切片:以某个固定的时间值切割三维数据体所得到平 面图形。是不同地震界面在同一时刻的横截面。图上每个 能量带就是同一时刻的各个同相轴的水平范围。与等时线 或等高线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等时切片和垂直剖面结合起来,能在三个 正交面上分析任意一个深度处的地下构造 的特点。
可以沿任意方向观察地质现象,例如沿着 断层、顺着倾向、俯视地堑、环顾盐丘等 进行观察,可辩别出单张剖面上难以发现 的细微地层特征。 在观察数据的同时开展解释工作,挑选所 需的层位,送入计算机绘等值线图。
等时线反映的是同一地震界面不同时间的等值线;
水平切片包含的地质信息有:
①反射层的走向(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延伸方向); ②反射界面的厚度;
③反射界面的倾角;
④断层和其他地质界线的交线。 水平切片可采用彩色、双极性变面积显示,红色(黑 色)表示波峰、兰色(白色)代表波谷;振幅大小反 映了波的强弱;同相轴宽窄与反射波的频率有关(地 层倾角不变,同相轴随反射波频率变低而变宽),也 与界面的倾角有关(随倾角变大而变宽);
同相轴突然拐弯;
相邻两组同相轴走向不一致。
三、利用水平切片绘制等t0构造图
根据一张张连续提取的等时切片,就可以绘制 出某个同相轴的等t0图,即同一个同相轴在各等时 切片上的轮廓。
在等时切片上拾取同相轴的相位应和垂直剖面的 相位一致,并且所有的等时线都在相同的相位上拾 取;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探讨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探讨摘要: 三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称三维处理)是指对野外三维地震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
它与二维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目的一样,就是要更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提高分辨薄地层的能力,更真实更细腻地反映出地下的地质情况,为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储层研究及油田开发提供质量更好、精度更高的处理成果。
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分辨率。
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系列波长值计算,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给出。
关键词: 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相干体技术本文中对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在盆地A地区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从总体上来说,该技术在准确性、客观性还有细致性方面都突出了三维地震的构造,为以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 A地区概述在地理上A地区大约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
盆地为古生代中、新生代陆相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复合盆地。
多期构造作用叠加,形成了不对称的对冲地质结构。
2 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的应用三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称三维处理)是指对野外三维地震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
它与二维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目的一样,就是要更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提高分辨薄地层的能力,更真实更细腻地反映出地下的地质情况,为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储层研究及油田开发提供质量更好、精度更高的处理成果。
研究工区对于初期的地震构造解释进行了勘探。
将重点放在了研究A地区的小断层和微构造的形态上,并且通过比较精细的对比为下一步的操作和最终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图1 围绕在三维勘测边缘数据不完全迁移2.1对精细合成记录进行制作对合成的记录进行标定利用的是声波还有密度测井来对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进行求取,然后将反射系数与子波运用褶积运算,合成该区域的地震记录。
本次的精细标定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相关人员还要准确地对子波进行选取,它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定井旁边的子波数; (2)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实际测得的声速和有关密度的资料来合成该区域的地震记录,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利用公式计算所带来的误差,还可以使得求取的反射系数更具实际性。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方法

褶曲在 三维 地震数据体 上 比较 容易识别 , 其在时 间剖面 上表现为反射波 同相轴 下 凹、 凸或扭 曲; 水平 等时切 片 上 在 上表现为反射波 同相轴 走 向发生弯 曲 , 曲率越 大 , 褶 曲越 则 紧闭 ; 曲率越小 , 则褶 曲越 开阔。
25 陷 落 柱 的 解释 .
层的地质层位 。
均错断时 , 断层 的倾 向和倾 角能 准确地得 到解 释 , 只要在垂 直断层走 向方 向切 剖面 , 面上 的 断层 线 即反映 出断 层倾 剖 向、 倾角 , 位的错断 即反 映出断层 的落差 。当只有 一个 同 层 相轴错断时 , 一方面 要按其 错断 位置判定 , 同时也要 考虑构 造规律 , 其倾角多属推断 。 () 5 断层解 释的审查 : 利用水平 等时切片检查 断层 组合 , 利用联 井剖面对地质层位及断层解 释成 果进行检查 。
场情况 的实 际分 析 , 决定在溜煤 眼上 口安设一套 自动式 挡风 漏斗 , 使其既能保证煤流 的顺利 人仓 , 又可实现 自动挡风。
1 自动 式 挡 风 漏 斗 的 工 作 原 理
1 一漏斗 2一挡风 板 5一动力 臂 3 一固 定 转 轴 4一防 护 挡煤 板 7 一重锤 8 限 位 装 置
断层的解释。
( ) 面的闭合 : 于在垂 直时 问剖面上 依据各 层位 断 2断 对 点确定的断层 面应 在各个方向的时问剖面上进 行闭合 , 以确 保断层位置的准确性 , 延展方 向的可靠性 。断面 闭合 是确定
断 层 空 间 位 置 的 重 要 一 步 , 经过 多次 反 复修 改 才 能 完 成 。 要
新 汶矿 业 集 团协 庄 煤矿 魏 国 王金 合
2 4 第1 0年 期 0
三维地震解释

2 用水平切片直 接做构造图。
三、三维 地震的地 震相解释:
1 层振幅 切片的解 释或者说 提取目的 层振幅, 由振幅 异 常带解释 微相、砂 体展布。
1.什么情况下所做的构造图才能实现既做了空 校又使用了变速? 2.一个三维构造圈闭图和二维圈闭图一般会有 哪些差地震相与二维地震相
无菲尼尔带现象
2.三维地震 可消除侧反 射影响,因 而背斜圈闭 形态与大小 比较真实。 不像二维地 震由于侧反 射影响,背 斜往往变宽, 变大,尤其 是低幅度背 斜的失真明 显。
3.三维地震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密集设置测点,测点距 一般20-100m,常见为50×50或50×75m,因而在地下 每20-37.5m获得一个信息,使水平分辩率显著提高。
章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
三维地震的六个特点:真归位后交点闭 合、无侧反射、水平分辨率高,具水 平切片和层振幅显示功能、人机联作 解释、彩色显示
三维地震的构造解释
一、三维地震 资料的特点
1.与二维相比, 三维可以做到真 正的空间归位, 因此三维偏移资 料上无闭合差, 剖面上的背斜、 断层等形态、大 小、位置也较准 确。
6.
解释常在工作站上进行。工作站一般包括图象处理机,辅助图象存 储器,数据输入装置和 显示终端。配备的软件包括许多专用的模块。 国内市场上常用的是Landmark工作站,Geoquest工作站,Bouma工 作站等。具软硬件系统成套,由多家石油公司生产销售。
解释过程一般分八个步骤 (1).通过数字化桌输入测点的坐标位置数据,或用 键盘输入。 (2).通过数据化桌输入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每道的
4.为什么说三维偏移剖面上断层、背斜高点的 形态、大小、位置较准确,而不是最准确呢?
1.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钱绍瑚,地震勘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 3. Blach, A.H., et al.. Seismic amplitud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ick first Leo sandstone lens,eastern Powder River Basin,Wyoming, Geophysics,1981,46( 11):1519-1527. 4.Brown,A. Interpretafion of three dimentional seismic data,AAPG Memoir.42 1986;5 th edition, 1999. 5. Nelson Jr, H R; F J Hiltormani, C H F Gardner. Instruction to interactive 3D interterpretation; Oil and Gas Journal, 1981 Oct.5.106-139. 6. Gerhardstein A C and A Brown.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 ata, 52nd annual interpretational SEG Meeting, SEG1982.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简介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简介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进行地下结构解释和分析的技术。
传统的地震解释技术主要是基于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的,而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则通过获取并分析大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地下结构的空间变化。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获取: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获取地下多个点的地震波数据,并进行处理和整理。
2. 数据处理:对采集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去噪、滤波、校正等处理,以使其更符合分析要求。
3. 数据解释:利用数据处理后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地下结构解释,包括地层分析、地震相解释、异常解释等。
4. 数据模型:基于解释结果,建立地下结构模型,对地下层位、分布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5. 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地下结构模型转化为可视化图像,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和分析地下结构。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城市规划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它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地下结构信息,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三维地震数据解释1.发展史和基本概念不管是地球表层还是我们所寻找和评估的油气储层都是三维的,但是我们所用的地震方法却通常都是二维。
直到1972年Walton提出三维地震勘测的概念,三维地震勘测首先被用于一些模型上,几年以后,到1976年的时候,被Bone,Giles和Tegland才把这一新技术推向世界。
维地震方法的本质是随着点线面的数据采集进一步获得封闭空间数据体解释。
随着表面露头的更多细节的了解,三维地震勘测已经能够对区域研究发展、生产以及探索做出显著的贡献。
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三维地震勘测获得成功,1977年Tegland首次报道了油气田开发中三维地震的研究范围。
在接下来的19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三维地震勘测在探索方面的应用明显增多。
随着宽领域三维地震勘测命名这些就开始了,比如三维地震探测。
现在,专项的三维地震勘测采样比较精确而且覆盖的领域也比较宽,应用获得能获得成熟结果的碎片信息,比如墨西哥湾。
但,这并非探测的唯一用途。
很多公司通过展望常规的方法来获得三维地震勘测,以至于他们大多数预算用来做三维地震处理。
三维地震方法的演变以及现存的最新方法2001年被Graebner,Hardage和Schneider整理编册。
在最初的这20年间,三维地震勘测经历了很多的成功并且从中获得很多利益。
这里转载了5个特别的奖项。
第九章也转载了一些,而且整本书里也都穿插暗含了很多。
这里是一个三维地震数据和交互工作站的主要共生。
2.分辨率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分辨率,分辨率既包括垂直分辨率也包括分辨率Sheriff(1985)讨论了主题性质。
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波长值来计算,这些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来给出(图1-3)。
由于岩石更加古老和紧凑,地震波速随着深度增加。
由于高频地震信号随着深度增加迅速较弱因此主频随深度而减小。
结果就使得波长随深度显著增加,使得分辨率减小。
Martins等人(1995),在海上巴西坎波盆地工作,跟踪了大量的三维地震勘测范围和这个井眼和油气储藏之间的相关性(图1-1).这些工作很好的向我们证明了三维地震勘测确实正在代替探井。
图(1-1)1976年到1994年间在巴西近海坎普斯盆地三维勘测涵盖区域,钻井的井眼和体积(来自Martins等人,1995)图(1-2)水平和垂直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因素图(1-3)随着深度使得分辨率变差,波长和地震波速明显的增加图(1-4)相邻空间小波间的相互影响决定岩床顶部和底部反射波的分辨率图(1-2)总结了分辨率的问题。
垂直分辨率有两个极限,都是从两个相邻界面反射的小波相互作用得出的。
可分离性的极限等于波长的四分之一(或者半周期)(注:这一句的翻译有一些疑问)而且仅仅是地层对应于给定带宽的两个小波最近的分离面(图1-4)。
对于比这个更近薄的间隔,当背景噪音遮住反射信号的时候,振幅会逐渐减弱直到可见,可见度的极限取决于我们所研究的地质层与图(1-5)二维到三维的转换对捏菲尔区域大小和形状影响镶嵌在其中的物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对比,数据中随即和系统噪音数据的震相以及地震子波的形状。
表1-1说明了不同岩石年龄和目标深度的5种地质地质情况。
给定估算形成的速度、主频和波长那么可分离性的极限就可以直接计算得出。
由表(1-1)地质情况范围内可视性和可分离性极限的典型图(1-6)上表面结构使得反射点垂直面外这条线穿过钻井和油层于能见度的极限是很多不同的波长片段,表1-1对于不同的信噪比提供了四种不同片段。
用这种方法通过20种不同的情况计算出可见度极限数据分辨率来说明数据分辨率最大可能范围。
图(1-7)从于两个背斜一个断层的模型沿着6号线给出的地震数据看出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的相对差异偏移是提高水平分辨率的主要技术,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功能。
偏移过程(1)由于微降重新定位反射点的位置。
(2)聚焦穿过菲涅尔区的能量(3)拟合点和边缘的衍射波图形。
地震波前是在三维空间传播而且很明显的这些传播都是三维问题。
如果我们把它当做二维问题对待,我们只能期待得到部分潜在答案。
在实践中,二维线常常能够给出走向和倾斜角的大部分特征以至于三维偏移影响减少但是不会淘汰。
图1-5显示了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的集中效应。
菲涅尔区在二维偏移中变为一个垂直的椭圆在三维偏移中变为一个小圆。
图1-5中等于四分之一波长的直径指的是完美偏移。
在实践中菲涅尔区可能是这个尺寸的两倍。
图1-8三维迁移下的斜面反射的三维运动(CGS inc.)三维偏移的准确性取决于速度场、信噪比以及偏移光圈和方法的运用。
假设这些因素所产生的误差非常小的话,那么数据就更加能够很好的说明地层和结构。
重叠的事件将会被分离出来,由于衍射图形所产生的困惑也会消失,倾斜事件也会被还原到地下正确的位置。
衍射波能量的坍塌以及穿过菲涅尔区能量的聚焦会使得振幅更加的准确和直接的反应储层特性。
对于精确偏移和深度转换的真速度的测量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合理的分配偏移和方位角来收集数据是可取的,因此在速度场中三维信号倾斜的影响是可以被正确抵消的。
3.三维数据优化的实例对于二维垂直剖面的解释通常假定穿过激发点和接收点这条线的下方这个垂直平面记录下了这些数据。
这个量的大小也不是完全取决于垂直这条线的这个结构的复杂性。
图1-6就说明了这一点,适当的存在结构的复杂性,由正常反射得到的这些深层上的点可能是按照一条不规则的锯齿状的轨迹排列的。
只有沿着平行和垂直这条线的方向才有可能知道在地表以下这些反射点属于那里。
图1-9二维和三维迁移持续提高不整合面的反射结构Franch(1974)在模型试验中非常清晰地展现了三维迁移的价值。
他通过用一个含有两个倾斜面一个断层的模型来收集地震数据(图1-7)。
一共收集了13条数据线但是之展示了第6条。
原始数据既拥有背斜也拥有断层的衍射图形,所以非常的模糊。
二维迁移使得这种情况大大改善,并且1号背斜(图中的绿色部分)非常准确的成像,6号线穿过其顶部。
但是,2号背斜(黄色表示)没有如愿的让6号线穿过并且断层面的斜率也是不对的。
三维迁移使得断层很好成像并且使得2号背斜迁到属于它的位置。
图1-8展示了真是地震数据的下三维事件。
相同的平面以6条线呈现出三维迁移前后。
我们可以观察到运动相对左边数据离散区块的反射率以及更多线条的方向。
图1-9表明不整合面反射的持续提高。
二维迁移已经解决掉了大部分的衍射图形但还有遗留下一些困惑。
三维迁移的这个重叠部分消除的能量不是来自这个剖面的平面内,并且用一些重要的细节来澄清不整合面的形状。
图1-10通过三维迁移去掉干扰事件以后平点反射显著提高图1-11非常有影响力的南澳大利亚地区关于反射方向性和连续性的三维迁移表1-2均方根速度2500m/s下的频率(赫兹)关于分层面间距(米)和倾斜度(度)的函数表1-3三维勘测设计的一个基本公式图1-12由于迁移距离和菲涅尔区半径的原因围绕在三维勘测边缘的数据不完全迁移,解释者在这个区域工作应该要留心一点。
图1-10显示了消除不在剖面平面内的能量来加强油层反射面的可视性的三维迁移。
图1-11显示了来自澳大利亚这条线的堆叠和三维迁移之间的一些大的差异。
可视化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个变化也会有一个解释。
图1-13显示三条线的部分通过并紧邻盐丘的底辟。
180号线显示在在盐体边缘的大倾角反射通过三维迁移带进这个地方。
中220号线显示一个明显的背斜是被垂直于图1-13中的这个平面的反射点向盐体表面大倾向倾斜造成的。
在这一背景下,三维迁移在盐体底层成像出反射点向外伸并为存在于那里相对于盐体的表层的圈闭提供细节。
(Blake, Jennings, Curtis, Phillipson, 1982).图1-13三个垂直剖面迁移前(顶)和迁移后(底)穿过或者紧挨墨西哥盐丘海湾,表明在盐丘表面附近对一些反射点的重新定位(Courtesy Hunt OilCompany)。
图1-14水平剖面迁移前(左)和迁移后(右)表明了观察这个浅通道三维迁移的重要性。
(Courtesy Amoco Canada Petroleum Company Limited and N. E. Pullin.)图1-15三维勘测覆盖区域与被由五条二维线组成的网格覆盖区域的对比,以及各自勾勒出一条蜿蜒通道的能力当通过对比三维偏移前后的剖面来评估其有效性,牢记反射点移动的方式就非常重要。
在倾斜面垂直剖面情况存在的时候,三维迁移前后的数据是不同的。
比较细节特征和三维迁移的结果是不合理的。
比较在三维迁移之前的剖面和三维偏移之后同一位置的剖面可以发现质量比较好的反射消失了。
迁移剖面没有因此变得更差;在表面之下质量比较好的反射仅仅是回到了它的位置。
图1-14显示了来自在加拿大为了监视蒸汽注入过程高分辨率三维勘测中的224ms时的一个水平剖面。
这个左侧剖面来自迁移前的三维体而右面的剖面是来自迁移后三维体。
连个黑点代表的是探井。
首先穿过菲涅尔区的能令汇聚导致了迁移后一个通道非常明显。
事实上一个探井穿过了这个通道另一个并不有效,而两井只相距10m。
4.勘察设计采样理论上要求:对保存的信息,采样的波形必须是在最高频率下每个周期至少两个样。
自从数字化时代以来,我们已经使用过了利用时间追踪地震来采样。
例如:4ms的样理论上可以满足125hz的频率,通过实践,我们常规的在最高频率下每个周期采样三次。
在这一安全尺度上,4ms的样可以满足83hz的频率要求。
在面上,采样定理变为要求最少两次,三次更好,每一方向上每一最短波长的波形。
在一个常规的二维勘测这样的布局可以通过随着深度变化沿线间隔设点得以满足,但是不能再两线之间间隔设点。
由于这个约束二维宽间隔线条可以在二维基础上单独处理但是不能在三维立体空间同时处理。
图1-16三维数据体显示的墨西哥湾盐丘以及相关斜线(Courtesy Hunt OilCompany)如果采样定理不能被给出的数据所满足,例如一个倾斜事件,空间采样必须满足他们明显基本对准。
若果没有的话,多声道处理过程之后会有假象发生或者产生虚假倾斜。
表1-2显示了在各种倾斜和表层下间隔的时候出现假象时的频率。
明显的,三维勘测必须设计满足不在过程中出现假象。
向上边存在的这种表可以用来评估考虑倾斜和目前速度的有效间隔。
为了保证每一最短波长三个波形的安全区域,而不是两个,频率通常被考虑为大概是列出数的三分之二。
表1-3的公式是建立所需间隔常用的方法。
第一个公式,建立在给出能够使得结构成像的最大间距时每一最短波长两个波形的基础上。
由于对地表以下结构我们一无所知,在进行三维勘测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设定一个安全区域,这个区域要通过在每一最短的空间域波长上最少收集三个波形来确定。
图1-17有三位数体显示的墨西哥湾气藏亮点(Courtesy Chevron U.S.A.Inc)表1-3也显示这两个公式也需要去计算区域边缘延展宽度期望通过这些数据来保证对我们研究的区域能正确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