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 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 ppt课件
平均速度
VSPlog与合成记录 对比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标定判别标准之一:

VSP
声波、VSP提供的时SP 深关系GAM一E 致AC

AC
标定判别标准之二: 单井时深关系与区带综合速度一致
综合速度
标定判别标准之三:
区域标准层、特殊地质体反射层一致
合成记录
S742
自然电位 742
咖马
声波
火 成 岩
存在问题和不足——技术
(1)构造解释的速度陷阱和时深转换精度问题。 如何建立准确的空间速度场实现变速时深转换
(2)岩性、地层、微构造等隐蔽性圈闭的识别率、描述精度仍然较低。
(3)断层封堵性研究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 (4)非均质性储层、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描述能力差。
(5)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描述困难。
前言
勘探对象 地质需求
•复杂断块、潜山
构 造 •高陡构造 解 •逆掩推覆体 释
•低幅度构造
断裂 大小 形态 幅度
资料要求
高信噪比 高成像精度
岩性解释
分析地震剖面上的地层整合、不整合、削蚀、 顶超、底超等接触关系建立正确的地震相、地 震层序;
根据地震层序、地震相建立的沉积相(如冲积 扇、河道、三角洲、砂坝、浊积岩等)储集体 进行解释;
层位识别(标定)是地震解释的基础
标定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层位标定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VSP标定 邻区引层 时深转换尺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1、合成记录
Sp gamma v S(t)=w(t)*R(t)
nen yao
深 度
钻井岩 性剖面
Q3-g10 Q2-1 Q2-2 Q2-3 Q2-4 Q2-5 Q1-1 Q1-2 Q1-3 Q1-4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2.3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3.1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 同相位在相邻道上的射线路径或 到达时间相近,振动图也相似, 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延续长 度的同相轴。它是一条圆滑的曲 线或直线,而来自同一界面的反 射波,其不同相位的同相轴应彼 此平行,即波的相干性。 (4)时差规律变化。同一界面的 反射波,相邻道的时差变化规律 应该是相同(水平界面)或规律 变化的。
1) 去伪存真;
2) 解译同相轴,并 赋予地质含义;
3) 对地质层位给予
立体空间的完整 的描述。
T1—上第三系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东营组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底界反射 T3—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底界反射 T6—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中部第二套油页岩反射 T7—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底界反射
基干测线对比——解决大套构造层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 基干剖面的选择原则:(a)地层最全;(b)构造要简单,但 要突出主要构造;(c)接触关系要最丰富典型;(d)选择剖 面网,闭合追踪。 全区测线对比——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复杂剖面对比——对于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挠曲、 尖灭、不整合、岩性变化等)以及有兴趣的现象(如平点、亮 点等),需要进一步解释。
2.2 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
2.2.4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小结
1)合成地震记录的目的是得到正确的时深关系,以便将 深度域的各种测井曲线与时间域的地震剖面进行对 比,建立地质层位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 2)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一致性是判断时深关系 是否正确的手段,两者的一致性并不是合成地震记录 的目的,因此在合成地震记录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处理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合成地震记录基于反射系数和子波的褶积,地震子波 对合成地震记录有着重要影响。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001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方法简介

001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方法简介

为什么入射 角是直角?
信号太弱,信噪比太低
第三步:水平叠加
把同一点的反射信
S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号经过处理以后,进
行相加,从而可以加
强信号去除噪声
•T0=2H/V
R
多次迭加的观测系统
• 如图所示,24道接收,炮点 位于第一个检波器位置上, 每放一炮,炮点随整个排列 一起向前移动三个道间距 (d=3delt(x)),这样就组成 了四次迭加的观测系统。O1 点放炮的第19道,及其它点 放炮的13道,7道,1道均来 自共反射点R1
?
常规动校正
四次项动校正
视各向异性动校正
接 收 方 式
一点激发
多点接收
返回
几个单炮实例
不同地表条件下的单炮记录
二 进 制 增 益 控 制 系 统 实 例
随机干扰波
折射1 折射2 有效波
面波1
面波2
沙漠地表
区域异常振幅压制前后单炮记录
TR. 1--120
TR. 361--480
单炮记录
地表 基准面
第二步: 静校正
• 沿地震观测线的地形是起伏不平的。表层介质不 均匀,厚度也沿横向变化。这样势必导致反射波 因表层异常产生时差,直接歪曲地下深层的构造
形态。为此,为了消除表层影响,选择一个统一
的基准面作表层校正,由于这种校正与反射波的 传播时间无关,每一个记录道只有一个校正值,
所以称为静校正
第一步:自接自收的地震勘探
• 在地表平坦的情况下, 接收到的地震记录与 实际的地层形态一致, 此时我们看到的地震 剖面就是对应的地下 结构 • T0=2H/V
T0
H,V T0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资料普遍,花费 很少,可以灵活 调整,实现较好 的标定效果,因 此最为常用。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AC
SP ILD
地震 子波
- +
反射系数 贡献分析
合成地 震记录
井 旁 地震道
TI
气 油
TII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相位对比
• 在剖面内进行反射波对比时,优先选择振幅强、连 续性好的同相轴进行对比追踪。
(华东)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
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 波组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各波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 波系对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
(华东)
§2.2 反射波对比
• 反射波对比就是在地震资料(一般是剖面)内对比 解释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 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 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华东)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
①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研究地层的 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 ②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 ③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 ④了解盆地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的厚度; ⑤划分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局部构造;
这是由于断层的错动引起 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 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 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Petrel 合成记录工作流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确定时深关系是地震解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Petel2009.1.1,开始Petrel里有两个制作合成记录的模块,一个叫Synthetics,一个叫Seismic-Well tie。

这里介绍如何使用Synthetics模块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从Petrel 2007开始Synthetics模块有了很大改进。

最重要的变化是其结果可在Global well logs下有相应的synthetic目录,其相应时深关系可在数据表中显示。

对同一口井可产生多个合成记录,如图1-1,1-2所示。

Synthetics模块制作合成记录工作流主要分为两大步骤:按照已有数据产生合成记录通过welltop 进行时深关系调整(bulkshift或sqeeze/stretch)一、 生成合成记录1. 双击synthetic模块,打开合成记录主界面(如下图),选择create new folder,从界面中well 到well seismic 四个界面对合成记录中所需数据进行选择或创建,如图2所示。

Well:选择要做合成记录的井,可多选,但每口井必须有相应的数据(DT和子波)。

Sonic and time:确定原始输入数据及时深关系。

根据实际数据品质,如果有checkshot,可用来做DT曲线校正;所有井上时深关系以工区井目录,以及每口井的Settings界面里Time界面下设置为准,Synthetics界面里的Overwrite global time log项不启用。

Create synthetic seismogram:创建合成记录选择创建合成记录所需数据:Density、Acoustic Impedence、Reflectiotion coefficients和Wavelet。

如果这些数据都不存在,或者希望修改参数重新创建,则点击黄色星状按钮创建新数据。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 取数据;对所选的作图层位,按数据点间隔距离和测线交 点处取等t0值或深度值(包括层位的数据、断点有关数据, 尖灭、超复点数据等),在构造主要部位及特征点附近应 加密取值点。
➢ 标注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 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标注方法如下左图。
➢ 标注断点;断距不大时,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断距较 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要标注断层落差及 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标注方法如下右图
➢ 图4-1 是地下的一个穹隆构造和该构造顶面的等深图或构造图. ➢ 一条深度剖面只能表示该剖面的地下构造形态; ➢ 图4-2 把四条剖面上的同一反射层(T)的深度,按一定间距展布在
测线平面图上,然后绘出等深线,就得到了构造图.
2.地震构造图的分类
➢ 地震构造图按作图等值线性质可分两大类:
➢ ① 等深度构造图(深度等值线表示)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 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 可明显看出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 往北不整合尖灭。
二、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d)给出了三条测线偏移后D点位置的 变化情况:在测线B,D点位置不 变;测线A,D点偏移到D′,测线 C,二维偏移后D点偏到D〞,并不 是反射点的正确位置。应当沿垂 直于测线C的方向再偏移一次,才 能从D〞最后偏移到正确位置D′。
6.勾绘等值线
➢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 杂,由底到高,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 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位绘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

两个正向构造之间鞍部或负向构造之间的背部不能 出现单线,应该是两条数值相等的等值线并列出现在 两侧。如下图,等值线相交于点或只有单根线存在都 是不对的。


③正负向构造在无
断层时,应相间 出现,正负向过 渡带的等值线, 其走向应该是渐 变的(见图a),走 向截然变化的勾 法是不合理的(见 图b)。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第一节 地震构造图

第二节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第三节 用二维偏移时间剖面直接作构造图
第四节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节 等厚度图的绘制及地震构造的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查明地下地质体构造形态的变化,要把剖面和平面结
合起来进行空间解释,基本成果就是地震反射层构造图。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 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 可明显看出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 往北不整合尖灭。
第二节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7.构造图的解释
1、构造图等值线延伸方向是界面走向,垂直走向由浅至深的方向是 界面倾向; 2、等深线的相对疏密程度标志着界面倾角的大小,相邻等深线距较 密,反映界面倾角较大;反之则较小(见左下图)。 3、倾没的背斜或向斜表现为环状圈闭的等深线,深度大的等深线居 中为向斜,深度小的等深线居中为背斜;三面下倾一面敞开的等深线 为鼻状构造的反映(见右下图);
时深转换

深度图)--------—>真深度构造图。(很少采用)

偏移校正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等t0构造图--------->真深度构造图。 (应用较广)
空间校正

以三维叠偏剖面为基本资料,利用水平切片直接作t0图,再进
行时深转换(不需要空间校正)即可得到真深度构造图。
2、造图制作步骤:
1.资料的检查(针对所有剖面) ① 检查标准层地质属性的正确性、层位数量是否符合地质任务。 ② 层位是否有闭合误差,各剖面交点闭合是否在允许范围(小于 等值线距之半)内; ③ 断层、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的确定是否合理。
一、 方法原理
• •
1)由等t0图求真倾角
在均匀介质情况下,其倾角公式为:sin Vt 0 2x
第二节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在速度是随深度线性增加的连续介质的情况下,其界面
倾角的换算公式为:
cos
2 2 x Z 0 R 0 x 2 Z 0 R 0 2 Z 0 x 2

2)求水平偏移距离和真深度H


均匀介质情况下: O h sin h h cos O 0 0 连续介质情况下: O R 0 sin h Z 0 R 0 sin O
均匀介质
连续介质



二、作构造图的步骤和方法
1. 由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作等t0图;
2. 在t0等值线上取足够多的点(包括断点),量出t0等 值线间法线方向的水平距离△x;
2.选择作图层位及比例尺
(1)作图层位选择
选能严格控制含油气地层的地质构造特征或能代表某一个地质年
代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的标准层。如无标准层,也可选假想层,制 作构造简图。 绘制层位个数由地质分层和地震界面分布情况及地质任务等而定 。在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应各选一层位,分别作构造图。
(2)比例尺和等值线间距的选择
3.断点平面组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两条断层相交时,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 晚期的新断层切割老断层,老断层在新断层两侧发生错断; 两个断层相接触时,小断层一端触到大断层上,其中长支是老断 层或是同时伴生的。

深层断,浅不断是老断层;深浅都断,断差一致时一般为是新断 层;落差上小、下大,是边沉积边发育(如图2-27)

3. 根据△x和该点的t0值查表或空校图板,读出相应 的偏移距和真深度。
4.在等t0图上,用箭头标出该点的偏移方向(上倾方 向),箭杆长度表示偏移距离,箭头表示偏移后的位置 O2,箭尾表示偏移前的位置O1。此外,还要注意断层的 空间校正处理。


5. 勾出偏移后各点的位置和真深度,即得真深度图。

② 断层平面组合时不能穿过无断点的剖面。
③ 弧立断点应是断距小,延伸短的小断层。 ④ 地层倾角较大时,应结合偏移剖面,因剖面平行走向时, 断层不能实现偏移归位,会出现假断点(如下图2-28)
a、N22线上断层面陡,测线近垂直断面走向。 b、E5线上断层面缓,测线近平行断层走向。
⑤ 断点组合时,平面、剖面相结合,反复对比。
当等值线间距不是常数,即地层的倾角是变化时,反射 界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时,上述方法就不适合了。 需要将等t0图和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结合起来,根据同 相轴上某点的产状,以及等t0线和测线的相对位置,来 求取空校偏移值。具体步骤如下:
在等t0图上,找出等t0线和测线的交点,根据交点O的位置和t0 时间,在时间剖面上找到其在同相轴上的位置A,过A点作同相 轴的切线,按一定△t0间距,求出相对应的△l,并标注在等t0图 的O点处。 把△l看成△x,由O点的t0 、△t0,查空校数据表,求出的偏移 距为二维偏移分量,按偏移距大小在测线上截取OB; 过B作测线的垂线,交过O点与等t0线垂直的直线于O′点,OO′ 即为倾向方向的三维偏移距, O′ 为反射点的真实位置。 由O点处的t0 值和三维偏移量OO′的大小,再查表即得真深度。




标注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 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标注方法如下左图。 标注断点;断距不大时,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断距较 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要标注断层落差及 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标注方法如下右图
5、断裂系统图的绘制

1. 即断点的平面组合;是为画构造图的等值线“搭骨架” 2. 勾绘断裂系统图应注意断层组合的一般原则: 同一断层,在相同方向、平行的剖面上,断点性质、落 差及断面产状应相似或有规律变化; 当断层面较陡时,在不同方向上的相邻测线上,断点性 质及落差也应该相似,但断面产状有差别; 当断层面较缓时,不同方向上的测线上,落差及断面产 状有较大差别;但可以用层位闭合方法进行断层闭合, 来检查该断面(断层线)是否属于同一断层。 同一断层,断开的地层层位基本一致或有规律的变化; 区域性大断裂一般平行区域构造走向,断层两侧波组有 明显差异。
6.勾绘等值线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 杂,由底到高,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 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位绘制。
注意:

1)平面图所表示的构造特征应与剖面图一致,如构造形态、 范围、高点位置、幅度、构造间的相互关系等应符合。 2)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 • ① 单斜层时,不允许多线、缺线(下图)。
2.地震构造图的分类


地震构造图按作图等值线性质可分两大类: ① 等深度构造图(深度等值线表示) ② 等t0构造图(时间等值线表示)

等深度构造图可由深度剖面直接绘制。也可以由等t0图进
行空间校正得到,表示的构造形态直观准确,是最终成果。
等t0构造图是由时间剖面数据直接绘制,在构造简单时可
构造图上的常用符号
3.绘制测线平面分布图


首先测量人员将所有测线的平面位置按作图比例尺展布在 硬纸图上,并注明测线号,测线起止桩号,拐点、交点桩 号,井位,主要地物,经纬度。 然后,解释人员可用透明纸将所有测线的平面位置透下来, 标记好测线号、起止号、交点桩号、井位、地物等。作为 绘制构造图的底图。
确定取数据点的间隔距离;在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上,依 照构造图的比例尺确定取数据点的距离,原则是以能控制 该层的构造形态为宜。 取数据;对所选的作图层位,按数据点间隔距离和测线交 点处取等t0值或深度值(包括层位的数据、断点有关数据, 尖灭、超复点数据等),在构造主要部位及特征点附近应 加密取值点。
4. 取数据
反映构造的基本形态,但位置有偏移,是中间结果。
等深度构造图按深度性质又可分:
真深度构造图反映实际情况。
法线深度图要经偏移校正。 视深度图只有界面水平或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时才接近
真深度。
二、构造图的绘制


1、地震构造图的绘制方法
人工绘制方法(70年代):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按画“圆或 椭圆”方法直接绘制深度剖面。得到的构造图构造形态和位置 较准确,但工作量太大,且没进行三维偏移,在构造复杂地区 精度较差。(很少采用)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深度剖面(等法线深度图或视铅垂
第一节 地震构造图 一、地震构造图及种类
1.什么是构造图
用等值线(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地质符号(断层、尖灭 超复等)直观地表示地下某一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平 面图件。


是地震勘探最终图件,是为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
图4-1 是地下的一个穹隆构造和该构造顶面的等深图或构造图. 一条深度剖面只能表示该剖面的地下构造形态; 图4-2 把四条剖面上的同一反射层(T)的深度,按一定间距展布在 测线平面图上,然后绘出等深线,就得到了构造图.

④勾绘断层线两 侧的等值线时, 应考虑断开前构 造形态上的联系。 如图a的盘+断层落差 =下降盘等值线数值。

⑥ 作多层构造图时,还要处理好多层构造图间的关系;可 将各层构造图按深浅顺序叠核检查:同一断层在上下构造 图上位置不相交,断层面直立时,深浅构造图断层位置重 合,断层面倾斜时,同一断层在深浅构造图上彼此平行, 且深层构造图的断层位置应较浅层构造图往断面下倾方向 偏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