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构造示意(3D动画演示视频素材)

合集下载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壳变动的原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生能够描述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视频和图示,学习地壳变动的类型及其效果。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探究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和防灾减灾意识。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壳变动的类型、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理解地壳变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三、教学准备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视频资料板块构造模型地震波传播模拟装置(可选)练习题目纸张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地球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震撼人心的视频素材,展示地壳的断裂、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以及地震带来的破坏。

这些视觉冲击强烈的素材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

在视频观看结束后,我们可以适时提问:“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们与地壳变动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们思考自然现象的成因,又能让他们认识到地壳变动在这些现象中的关键作用。

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科学原理。

首先,地壳变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构造运动,包括板块间的碰撞、拉伸和下沉等。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表的变形,进而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

火山喷发是地壳内部岩浆上升至地表并喷出的过程,地震则是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的断裂现象。

这两者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火山喷发、日本的地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壳变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地震预警、火山监测等方面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素养。

地震自救常识

地震自救常识
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 救求生的客观基础
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俱上的屋顶 重力会撞击到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 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被 称作的-----“救命三角”。可称其为 避震空间
地震中的自救10项要领
当建筑物倒下时,每 个只“蹲下和掩护” 的人都几乎全被压死 了。而那些躲到物体 ,如桌子,或汽车下 躲避的人也总是受到 了重伤或死亡。
7 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
8 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 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地震三字经
地震来,忌外跑 三角地,就近找; 家首先,卫生间 次安全,厨房间 第三名,承重墙 第四名,实木(铁制)床

办公室,君莫忘, 最安全,电梯旁, 混凝土,有保障; 次安全,柱子旁, 材质好,承重强; 第三名,卫生间; 第四名,桌椅旁。 不近火,靠近水 若被困,敲管道。
猫,狗和小孩子在遇
到危险的时候,会自 然地蜷缩起身体。地 震时,你也应这么做 。这是一种安全的本 能。
如晚上发生地震,而你 正在床上,你只要简单 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
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如地震发生,你正在看电 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 口逃离,那就在靠近沙发 或椅子的旁边躺下,然后 蜷缩起来
地震时,在车内的人会 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 简单地离开车辆,靠近 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 就可以了。所有被压垮 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3英 呎高的空间,除非车辆 是被物体垂直落下。
避免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外界联系,保 存体力,延长生命。
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自己有坚定的生存毅力,相信一定可 以脱离险地。
伤情的自我处理
不要堵塞头部外伤出现的耳漏鼻漏。 锐物刺入胸部时不要拔出。 肠子外露不要往回塞不要。 不要用泥土糊皮肤破损出血处。 身体被砸后不要“轻举妄动”。 外伤大出血要及时按住动脉。

中国地震灾害图件ppt课件

中国地震灾害图件ppt课件

(台湾学者的分析)
昆仑地块在北部阻挡
槽台接触带的构造断裂中龙门 山断裂带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 动,最终发生单向破裂
龙门山
松潘甘孜构造带
龙门山推覆系统
四川盆地
康滇地台边缘--云南东部坳陷地震带 6
1996年丽江7.0级地震
1996年2月3日7.0 M 地震 2001年10月27日6.0 M 地震
1970年1月5日通海7.2级地震
中间地块 中间地块
中 国 大 地 震 带 图示
中间地块 鄂尔多斯地块
汾河坳陷
槽区地震带
四川地块


天水


泸定


渭河坳陷 杨子地台
华南地台
中国现代地震活动图像
中国地震频度统计
松潘
平武



茂县
北川
7.4
汶川
理县
7.4
绵竹
首震震中

映秀
7.6 7.1 7.1 7.1
都江堰
彭州
德阳
成都 市
③ 7.4
1888年和1969年在潍坊以北海 域发生7.5级和7.4级地震
公元前70年6月1日, 7.3M地震; 166822日 8 M 地震死亡20万
1239年平罗8级大震
1920年12月16日 8.5 M 地震 死亡20万
中国区域地震台站分布图
1988年11月6日7.2级地震
耿马
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7.6级地震
澜沧
嵩明
1833年嵩明 8级地震
通海
华北平原沉降区地震带示意图 4 海城
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 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三维(3D)地震勘探优秀课件PPT

三维(3D)地震勘探优秀课件PPT

4.三维资料是一个数据体,可以在任意方位上切片显示:如 主测线方向In line,横测线方向Cross line,过井切片,斜切 片,水平切片,层切片,尤其象水平切片和层振幅切片是 三维解释中所特有的功能。
30
用水平切片直接 做构造图。
31
5.彩色显示:三维资料
均采用彩色显示,彩色 成图,彩色输出。这样 提高了地震资料的视觉 分辨率。
14
3)积木型(又称斜交型)炮点线与接收点线彼此斜交
15
4)路线型(宽线剖面)
沿测线布置检波和炮点,可以得到测线附近条带上的反射资料。 宽线剖面处理后,能确定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倾角和倾向, 分析波的来源,提高剖面信噪比。
16
2、不规则型观测系统
不规则型观测系统仅适用于地表障碍物多,通行条件 差,不能接正常观测系统施工的地区,可根据地面条件 和地质任务的要求设计成各种类型。
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可 视化解释软件的发展,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的发展趋向是微机群,即用于解释 的微机群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集成并行机群,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和三 维可视化分析;另一种是分布式机群,人手一台,通过网络连接,用于精细解 释研究。
5
用三维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地下三维问题, 才能得出地质构造的 全面认识。
43
层位解释
某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数据体的三维立体显示
44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结合属性预测圈定单砂体,对各段单砂体
的进行空间立体展示。
45
46
1、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能想 出什么 好办法 解决新 中国工 业化的 问题呢 ? 1.依据辐 射方向 确定“ 辐射源 ”,确定 辐射名 称和热 量传播 空间 2、假如由你来主持制定“一五计划 ”,你 将优先 发展什 么? 3.材料二中“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含义 是什么 ,邓小 平提出 它的根 本目的 是什么 ?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说明香 港问题 能最终 解决的 主要原 因(至 少列出2 点), 并指出 其历史 意义。 5.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 世界反 法西斯 战争的 重要组 成部分 ; 6.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 月灭亡 中国的 战略计 划和“ 速战速 决”的 方针, 消耗了 日本的 军事和 经济实 力; 7.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 国共产 党领导 的敌后 战场;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 括吸收 和反射. 9、含义: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 程,其 实质是 土地退 化。

幼儿园地震PPT演示课件

幼儿园地震PPT演示课件

THANK YOU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本次PPT核心内容回顾
地震基本概念及危害
解释了地震的成因、类型、震级等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 危害。
幼儿园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介绍了幼儿园在防震减灾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践,包括预案制定、演练实施、宣传教育 等方面。
幼儿园防震减灾工作成果
展示了幼儿园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果,如师生应急避险能力的提高、校园安全 文化的形成等。
建筑结构加固方案
采用抗震设计
确保幼儿园建筑符合当地抗震设 防标准,采用合理的结构类型和
抗震构造措施。
加固现有建筑
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进行加 固改造,如增设抗震支撑、加固
墙体等。
定期检测维护
定期对幼儿园建筑进行检测和维 护,确保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稳
定性。
室内外环境优化建议
室外环境安全
01
确保幼儿园室外场地平坦、开阔,无高大建筑物或危险设施,
演练流程设计
启动阶段
制定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目的、时间、地点、参 与人员等要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实施阶段
按照计划进行演练,包括避险疏散、自救互救、 紧急处置等环节。
总结阶段
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 措施。
人员分工与职责明确
安全员
负责现场安全监控 和紧急处置工作。
医护人员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源自工作。总指挥负责全面指挥和协 调演练工作。
引导员
负责引导幼儿和教 师进行避险疏散。
宣传员
负责演练活动的宣 传报道工作。
演练效果评估及改进方向
效果评估
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避险疏散效果、自救互救能力、紧急处置能力等方面 。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概念及其运动和变化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等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在解释地球现象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挂图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引出本课的主题《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地壳的概念及其运动和变化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地壳的运动和变化,重点介绍板块构造学说。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地震、火山等现象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进行分析,解释这些现象。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地壳运动和变化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等现象。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加深对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认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与第一课时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张地球板块构造图,标注主要板块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地壳运动和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地理地质灾害课件

地理地质灾害课件

3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2)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3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较 广的原因( 从地形和人类活 动两方面分析))
一.主要的地质灾害
1.地震
2.火山喷发 3. 滑坡和泥石流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成因关联性
2.原发和诱发关联性
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2.举出一些实例,说明人类在改造环境时(如 开采地下矿产资源,改造地形使其适应各 类工程的需要),为什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 的地质灾害.
世界地震的分布:
(1)从地理位置来看世界上有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
地中 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从地质构造来看: 大部分
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地壳中有 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活动性 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
地震构造示意图
课堂小练习
• 请看下图,说出中国的主要地震带,我国地 震西多东少,讨论一下我东部发生地震损 失比西部大的原因?
1.灾前措施 2.灾后措施 3.平时措施
总结
• 地震 火山 滑坡 泥石流都是危害人类的 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 一,尤其是地震和泥石流对我国的危害更 大,我们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它们,预防 它们,尽量减少它们的危害.
1.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主要的地 震带与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有 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原因.
2.火山喷发
: 火山喷 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 屑从地)火山按其活动情况的分类
火山按活动情况分以下三类: 1活火山 : :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
性喷发的火山.。 2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 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1.当今世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如 何??

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含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和内部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主要概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涉及课标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材分析本课为五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地球表面地形和火山这种地质灾害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之后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雕刻师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这种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借助模型理解、建构地震形成过程,学习避灾基本知识,树立维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以现象为线索、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研究意识。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通过富有冲击力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等。

第二部分是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形成,借助四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

第三部分是认识科学避震方法,借助视频、诵读避震口诀,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

第四部分是课后拓展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震的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四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相关对现象的猜测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小学生对地震这种不同寻常的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地震产生过程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

因此,本课通过使用模型模拟相关地表变化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将地表变化(地震)与地球内部神秘的运动(地壳运动)建立起对应关系,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学习目标●通过视频和阅读,学会描述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乐于通过实验模拟地震地表的变化,意识到导致地震的力量来自地壳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