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的名词解释

地震的名词解释地震,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由多个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因地球内部构造变化而发生移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破坏性和威力。
1.地震的发生原因地球内部的板块相互作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的岩石不断运动、变形并释放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球各个地方,但在板块边界附近和构造活跃区域更加频繁。
2.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2.1 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地震,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滑坡地震等。
-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相互挤压、滑动或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区域,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 滑坡地震:由于岩石崩塌滑落、山体滑坡而引起的地震。
2.2 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地震,主要包括地下核试验、深部岩石爆破、水库蓄水、地下开采等。
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长期积累可能会对地球地壳造成影响。
3.地震的测量和预测地震测量是用来记录和研究地震的工具和方法。
地震仪、地震台、地震图等设备和记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和研究中。
地震预测则是试图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虽然目前地震预测的准确度仍然有限,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历史地震记录和地壳运动等数据,正在不断努力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地震的危害和应对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水源短缺、通信中断等。
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并需要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灾后重建。
为了减轻地震的危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包括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地震演练和教育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5.地震对于地球科学的意义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地震产生的震波传播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的特性。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解释地下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解释在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和解读。
2.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地震相的识别,地下结构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原则。
3.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石油勘探,地质研究。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剖面图的解读,地震相的识别。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解释案例,加深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解。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地震资料解释教程》2.参考书:《地震学基础》,《石油勘探地震学》3.多媒体资料:地震剖面图的图片和视频,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教程。
4.实验设备:计算机,地震资料解释软件。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一次地震资料解释的考试,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
2.教学时间:每节课安排45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练习。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5极性判断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1)强振幅: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2)波形相似性: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
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振幅类 频率类 相位类 时间类
岩性描述 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速度分析 地震反射层位标定 波组对比、层位追踪
构造解释
剖面、切片解释和层位追踪 断裂系统组合 等时图的绘制 时深转换(二维地震:偏移归位) 构造图的制作
前言
勘探对象 地质需求
•复杂断块、潜山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3、断层的解释是依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组 的特征,对时间切片上振幅的变化以及相 干体切片非相关系数的变化来追踪解释断 层。在断层的解释过程中,充分发挥三维 可视化立体显示功能,确保断层面在三维 空间展布平滑、合理。
地震层位标定的意义 标定的实现 标定在综合解释中的应用
标定地震层位意义
标定地震层位主要是了解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含义, 将地震剖面转换为地质剖面,以更好了解各时期 的地层结构、构造形态及其岩性的横向变化。
标定是进行地震解释和油藏描述研究的基础,是 连接时间域的地震剖面和深度域的地质、钻井及 测井等信息的桥梁。因此,标定始终作为地震解 释和油藏描述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
构 造 •高陡构造 解 •逆掩推覆体 释
•低幅度构造
断裂 大小 形态 幅度
资料要求
高信噪比 高成像精度
岩性解释
分析地震剖面上的地层整合、不整合、削蚀、 顶超、底超等接触关系建立正确的地震相、地 震层序;
根据地震层序、地震相建立的沉积相(如冲积 扇、河道、三角洲、砂坝、浊积岩等)储集体 进行解释;
对灰岩、盐岩、礁体、火成岩等特殊地质体进 行解释;
编制有关岩性体的形态图和储层预测图
岩性解释
勘探对象
地
层
沉
积
解
•砂岩
释 岩 •砂砾岩
性 •白云岩
•火成岩
地质需求
接触关系 尖灭点位置
储层厚度 储层横向变化
资料要求
高信噪比 高分辨率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地震剖面品质分析 钻、测井数据
地层、岩性、油气资料
标定方法之三
T3 T6 T7
三维地震测线
连井剖面
二维地震测线
区带时深转换尺应用
综合速度
综合标定实现
综合标定中常用解释软件
SynThetics
GeoFrame
地震
深时关系 时深关系
地质
SynTool
LandMark
综合标定:VSPlog 、合成记录、电性曲线与地震剖面相关对比
平均速度随深度变化曲线
Tg1~Tg3断层迭合图
识别火成岩体
夏斜402井综合标定图
火成岩1
声波曲线
自然电位曲线
伽马曲线
实例:结合速度谱识别肖庄构造上肖1井钻遇火成岩
427.1测线(偏移)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1、浏览地震数据体,浏览时间切片来了解 研究区内主要目的层局部构造平面形态; 浏览主测线和横测线了解局部构造垂向形 态及地层结构。浏览三维立体数据了解地 层在空间的展布规律。
平均速度
VSPlog与合成记录 对比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标定判别标准之一:
深
VSP
声波、VSP提供的时SP 深关系GAM一E 致AC
度
AC
标定判别标准之二: 单井时深关系与区带综合速度一致
综合速度
标定判别标准之三:
区域标准层、特殊地质体反射层一致
合成记录
S742
自然电位 742
咖马
声波
火 成 岩
测井曲线
时 间
钻
合成 井
记录
位 置
地震剖面
1、合成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测
速
井
度
声
声
资
阻
波
料
抗
反
合
射
成
系
记
数
录
序
列
古2井VSP速度分析 平均速度 SP RT
上第三系 沙 四 段
中
生
界
上 古 生 深界
度
奥陶系
标定方法之二
古2井
T1 T8
Tr
桥
式
连
接
Tg
图
Tg1 VSP 标定
层位标定方法——邻区引层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2021/4/12
14
地震剖面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认识,建立各时期地层的反射特征,以整体了解工区的构造、
沉积、成藏。 层位标定——连接地震、地质桥梁
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层位标定
2021/4/12
4
前言
地震资料解释的核心: 通过地震勘探提供的时间 剖面和其他物探 ( 重力、磁法 ) 资 料 , 以及钻井 地质资料 , 结合盆地地质学的基本规律 , 包括区 域的、局部的各种地质模 型 , 解决盆地内有关 地质、油气方面的问题。 地震解释分为:构造解释、沉积解释。
地震解释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 资料准备、剖面解释、空间解释和 综合解释四个主要阶段。
层位识别(标定)是地震解释的基础
标定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层位标定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VSP标定 邻区引层 时深转换尺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1、合成记录
Sp gamma v S(t)=w(t)*R(t)
nen yao
深 度
钻井岩 性剖面
Q3-g10 Q2-1 Q2-2 Q2-3 Q2-4 Q2-5 Q1-1 Q1-2 Q1-3 Q1-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王培茂
提纲
前言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不同油气藏描述技术
2021/4/12
2
寻找油气的三大类技术
井筒技术
深度域:点
地球物理技术
时间域:面
石油地质技术
综合研究
地震勘探技术具有桥梁作用
前言
地球物理及信息类 地质类
地震
井筒
计算 机
石油 地质
构造 地质
沉积 学
层序 地层 学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3、断层及层位解释
取一定间距主 测线解释,连络测 线闭合,建立工区 构造格架
加密测线,精 细分析复杂断裂组 合关系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3、断层及层位解释
多线显示剖面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3、断层及层位解释
断层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起重要的控制作 用,对断层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任务,也是最难以掌握的工作。
资 料
准
目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备
标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空
发育史研究
间
时-深转换
解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释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流程图
综合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质分层等资料 地震资料(二维包括叠加、偏移剖面) 速度资料、VSP资料 前人研究探区内成果等